基本信息
书名:宝宝爱吃的营养辅食
定价:32.80元
作者:双福、朱太治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0-01
ISBN:9787122239907
字数:
页码:18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新手妈妈宝宝辅食书,补充营养,身体棒 宝宝爱吃*重要,配方科学,种类多 附赠育儿宝典和育儿专题附录,助力宝宝健康成长
内容提要
关于如何喂养宝宝,让宝宝聪明、健康地成长是所有父母普遍关心的问题。母乳喂养是**的喂养方式。但是,随着宝宝的成长,营养需求增多,需要逐步添加辅食。其中,蔬果汁和菜泥因其制作简单、口感多样、易于消化与吸收而深受宝宝的喜爱。
本书由营养专家审定,针对4个月至2岁的宝宝,根据宝宝生理特点,科学营养配方,精选80款给宝宝补充营养、助力成长的蔬果汁、菜泥以及米糊类辅食,细心指导,为宝宝成长量身定做。步骤详解,图文对应,简单易学。
80个“营养专家点评”,3个“育儿宝典”,3个育儿专题附录,给你*实用、*贴心的育儿指导。
目录
作者介绍
青岛双福,专业的图书编辑出版工作室,在美食 健康 时尚生活等领域出版多本图书,是我社《经典家常菜500例》等畅销书书作者
文摘
序言
我对辅食制作的关注点一直比较聚焦在“安全”和“口感”上。每一次给孩子尝试新东西,我都会格外紧张,生怕哪个环节出了差错。这本书如果能着重强调食品卫生和辅食的储存方法,对我来说价值会翻倍。我特别想了解,从自制肉泥到小块食物过渡的过程中,有哪些关键的技巧可以帮助宝宝顺利地完成“咀嚼”能力的培养。书里有没有针对不同消化能力宝宝的“定制”食谱?比如,有些宝宝消化系统比较敏感,有些则肠胃强健,标准化的食谱可能并不适用所有个体。如果作者能提供一些调整配方的思路和案例分析,那绝对是高分项。我不太喜欢那种“一刀切”的喂养建议,毕竟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小吃货”,他们的需求也是动态变化的。希望这本书能提供的是一套灵活应对的思维框架,而不是一套僵硬的食谱清单。
评分天呐,最近我终于下定决心要好好研究一下给宝宝做辅食这件事了,毕竟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头等大事嘛。我手里刚好翻到了一本关于婴幼儿喂养的书籍,光是看名字就让人觉得充满了温暖和希望。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温馨,用色柔和,让人一看就觉得里面装载的知识是那么的实用和贴心。我特别期待它能提供一些真正接地气、操作性强的食谱,而不是那些看起来光鲜亮丽、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复杂到让人望而却步的“大餐”。我最看重的是食材的选择和搭配,希望作者能深入浅出地讲解,哪些是宝宝不同月龄阶段真正需要的营养素,以及如何巧妙地将这些营养融入到日常的辅食制作中。比如,如何判断宝宝对某种新食物的接受程度,以及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过敏反应,这些都是新手爸妈最头疼的问题。这本书如果能在这方面给出明确的指导,那简直是太棒了!我真的很想知道,那些所谓的“网红”辅食和真正科学的喂养理念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平衡点。
评分说实话,我对市面上很多育儿书籍都持保留态度,总觉得它们要么过于学术化,读起来像教科书一样枯燥乏味,要么就是内容过于零散,缺乏系统性。我更偏爱那种结构清晰、逻辑严谨,但同时又不失亲切感的书籍。比如,我希望这本书的排版能够让人在厨房忙碌时也能轻松找到想看的内容,而不是需要长时间的“翻箱倒海”。关于辅食的制作,时间管理绝对是个大问题,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解决“时间紧张”和“营养均衡”之间的矛盾的。是不是有什么“偷懒”的妙招,能让忙碌的职场妈妈也能轻松搞定一顿营养丰富的辅食?另外,对常见食材的处理,比如如何最大程度地保留蔬菜的维生素,如何让肉类的口感更适合小宝宝,这些细节的讲解深度,是我衡量一本书价值的重要标准。如果能有图文并茂的步骤解析就更好了,毕竟“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的情况,在厨房里屡见不鲜。
评分我最近一直在研究如何让宝宝接受那些“不那么受欢迎”的健康食材,比如绿叶蔬菜或者某些豆类。很多时候,辅食做得再有营养,如果宝宝不肯吃,那也是白搭。所以,这本书如果能分享一些“哄骗”小家伙们张嘴的创意和策略,我会非常感激。比如,如何通过改变食物的颜色、形状或者混合搭配来提高宝宝的兴趣?是不是有一些“隐藏”的辅食配方,能把那些他们不爱吃的菜巧妙地伪装起来?我期待的不仅仅是营养学上的指导,更希望看到一些“育儿情商”的体现。同时,关于辅食的“美学”也值得一提,虽然是给宝宝吃,但赏心悦目的食物总能带来更好的进食体验,如果书中有关于摆盘或造型的小窍门,那就太加分了。毕竟,让吃饭这件事充满乐趣,比单纯的“填饱肚子”要重要得多。
评分真正让我焦虑的是,如何根据宝宝的生长发育阶段,动态调整辅食的性状和量。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个清晰的“成长路线图”,标明从六个月到两岁,辅食的质地应该如何从泥状过渡到碎末、再到接近成人食物的颗粒感,那将是无价的参考。我希望能看到具体的“里程碑”式的指导,而不是模糊的描述。此外,关于添加调味料的“红线”,这本书的立场是什么?是完全不加,还是在特定阶段可以谨慎尝试?这些细微的差别,往往决定了我们是否能培养出孩子健康的味觉习惯。我希望这本书能站在一个既科学又充满人文关怀的角度,指导我们如何一步步引导孩子,让他们在享受美味的同时,建立起对食物的正确认知,为他们未来一生的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