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
•斯蒂格勒教授两访中国,带来系列精彩讲座
•在人类纪里,艺术为何?艺术何为?
•我们应当如何克服身处其中的人类纪?
•一次丰富而深刻的思想的邀约亟待您的参与
- 内容简介 -
本书囊括了斯蒂格勒教授受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视觉中国研究院,以及同济大学欧洲文化研究院的邀请,于2015年2月26日至3月4日和2016年3月17日至20日,两次访问中国美术学院所作的关于数码时代普遍无产化状况下的审美判断和元电影、书写、屏幕与欲望之间的关系的系列讲座;以及2015年3月6日在南京大学所作的关于如何克服我们身处其中的“人类纪”的讲座发言。这几场讲座既包含斯蒂格勒教授最新鲜的思考与批判,又牵引出他庞大深厚的哲学框架和系统。
##身体与器官的技术,必须由表演来开发。
评分##新年第一记重拳!
评分##更加结合当下的一本,算是对于斯蒂格勒术语黑话的复习材料了。将人类实践“艺术”化的视角更加带有旁观者的目光,非常“第三持存”式的外化感与物质感。对不存在的欲望对象的“反转”,从这个角度上理解自我固化和想象力丧失好像更说得通一点。
评分##大部分内容不知所云;喜欢几个点:1.把无产阶级化描述成savoir-faire和savoir-vivre的消亡;2.重申亲自实践作为一种理解和阅读的必经之路;3.对感知的破坏是由消费主义对注意力系统性重组开始的。
评分##三星给斯蒂格勒和讲座本身,有启发。翻译拙劣,陆兴华用狗屁不通的语言糟蹋了好东西,也可能是找学生机翻的,也没认真看。
评分##已购。三篇讲座发言,随处金句,合起来又让我抓不住脉络。在整个20世纪,本雅明所称的具有“机械可复制性”的种种技术发展,导致了曾是艺术业余爱好者之特长的心理动作知识的普遍退化。这使得业余爱好者失去他们的知识,成为文化消费者。正是通过录音带式的模拟记忆,文化工业得以消灭业余爱好者的演奏(也是今天虚无主义扩张的条件之一)。它们换之以一批不会动手、不再知道如何阅读音乐的公众,这情形导致了这批公众及其判断的短路,代之以收视率和平均的品味。平均也就是平庸。人类纪实际上是一个熵纪,一个产生着大规模的熵的时期,而这恰恰是因为,原来的知识,正在被打散和自动化,这些知识现在已根本不再是知识,而是一些封闭系统。而知识是开放的系统:它总是包含着一种负熵性的去自动化的能力。关闭一个开放的系统,将会导致那个系统的消失。
评分##太有趣了!一开始读觉得有点故弄玄虚夸大其词,再读发现还是很有自己思路的。就是行话说得太多,其实很多观点可以翻成大白话的。
评分##你在无中生有,暗度陈仓
评分##“这几场讲座既包含斯蒂格勒教授最新鲜的思考与批判,又牵引出他庞大深厚的哲学框架和系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