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僭政》中文版曾在2006年出版,此次全部重新翻译,并依照英文新版(芝加哥大学2013年版)做了增补。
《论僭政》包含施特劳斯对色诺芬《希耶罗》做的义疏《希耶罗与僭主》以及施特劳斯在法国的老友科耶夫的评论《僭政与智慧》,还有两人的部分通信。由于触发了与科耶夫的争论,《论僭政》也极其有助于理解施特劳斯的古典立场何以与现代立场对立,揭示了古今政治科学的根本差异,振聋发聩。
因此《论僭政》不再只是施特劳斯对一部古典作品的解读,还展现了施特劳斯与科耶夫之间深刻的思想争论,也记录了两人由年轻到年老的友谊。凡此种种,使得《论僭政》当之无愧地成为二十世纪的经典。
##之前看的老版本,再看一遍新版本。
评分##科耶夫:一个政治家,不管他是不是僭主,他就是不可能采纳“乌托邦式的”建议,因为他只能在当下行动,他不能考虑那些与具体现状没有直接关联的观念。所以,为了得到听取,哲人将不得不给予关于“当前的事”的建议。但为了给予这样的建议,一个人不得不每天紧跟当前的事,因此就不得不搭上所有时间。可这正是哲人不想做的。就他作为一个哲人而言,他甚至不能这么做。因为这么做意味着放弃使他成为一个哲人的对真理的追寻,在他看来,惟赖于这一追寻,他才真正有资格成为僭主的哲学劝谏者,亦即成为一个有权比“未入门的”劝谏者享有更多不同礼遇的劝谏者,不管“未入门的”劝谏者可能多么理智和有能力。 施特劳斯:古人有关哲学生活的教诲是一种关于友谊的教诲,哲人作为哲人需要朋友。 换言之,僭主作为哲人的朋友,会被帮助也一定需要被干预。
评分##包括色诺芬《希耶罗》译文、施特劳斯对《希耶罗》的解读、科耶夫对施特劳斯解读的评论、施特劳斯的回应。通信集未读。原文读起来颇有孟子见齐宣王的味道,施特劳斯的解读、科耶夫与施特劳斯的争论中对现代僭政的剖析、对哲学家与政治的关系、城邦与国家的合法性基础、快乐与美德的讨论都很有趣。科耶夫评论结尾“是历史本身专注于评价政治家或僭主们的行动,他们采取这些行动是作为哲学家观念的一个功能,而知识分子们出于实践的目的改造了这些观念”,以及施特劳斯回应的结尾“我俩都明显从存在转向了僭政,因为我们已经看到,那些缺少勇气面对僭政问题的人,那些因此既卑贱地臣服、又高傲地统治的人,被迫也回避存在问题,这正是因为他们什么也没做,只是讨论存在”,都很有趣。
评分##包括色诺芬《希耶罗》译文、施特劳斯对《希耶罗》的解读、科耶夫对施特劳斯解读的评论、施特劳斯的回应。通信集未读。原文读起来颇有孟子见齐宣王的味道,施特劳斯的解读、科耶夫与施特劳斯的争论中对现代僭政的剖析、对哲学家与政治的关系、城邦与国家的合法性基础、快乐与美德的讨论都很有趣。科耶夫评论结尾“是历史本身专注于评价政治家或僭主们的行动,他们采取这些行动是作为哲学家观念的一个功能,而知识分子们出于实践的目的改造了这些观念”,以及施特劳斯回应的结尾“我俩都明显从存在转向了僭政,因为我们已经看到,那些缺少勇气面对僭政问题的人,那些因此既卑贱地臣服、又高傲地统治的人,被迫也回避存在问题,这正是因为他们什么也没做,只是讨论存在”,都很有趣。
评分##施特劳斯与科耶夫的争论,说是二十世纪意义最重要的争论之一应该不为过。争论沉思与实践的生活方式,或者说哲学和科学(政治)的生活方式。这里也列一下吧,施特劳斯和沃格林的争论集中在启示和理性,他和伽达默尔的争论看上去是阐释方法,背后是历史主义的争论。施特劳斯确实,如果说政治哲人必须将自己置于冲突中发展和深入,他是个合格的政治哲人。不过看通信语气,他和科耶夫真要好,和沃格林就不失礼貌,对伽达默尔似乎就露出不屑了。最后想说,他和科耶夫通信让我吃到一个瓜,那就是克莱因娶到了胡塞尔的儿媳妇。这句话我想了半天…
评分##施特劳斯古典学转向的著作,在此之前施特劳斯与其他学者一同仍在做中世纪与近代政治哲学研究,在离开英国到达美国后,施特劳斯开始了新的研究征程。 这部《论僭政》,就是施特劳斯在二战后撰写的一部古典学研究著作,从时间上看比芝加哥就职讲座《自然权利与历史》还要稍早一些。从思想上看,施特劳斯从政治与哲学的关系角度,重新绎读了色诺芬的《希耶罗》一书,并从中发现了苏格拉底问题,即哲学与古典政治的关系,虽然本书苏格拉底没有出场,但是诗人教导僭主这一主题,是隐射苏格拉底与雅典城邦的故事,本身就是一个隐喻。当然,施特劳斯的解读,受到了科耶夫的批判,在后者看来僭政本身就是政治的常态,而哲人试图影响政治的意图,往往会受到政治本身的影响,并批评施特劳斯的古典转向,认为哲人应该参与到现代技术的僭政,争取政治的承认。
评分##科耶夫:一个政治家,不管他是不是僭主,他就是不可能采纳“乌托邦式的”建议,因为他只能在当下行动,他不能考虑那些与具体现状没有直接关联的观念。所以,为了得到听取,哲人将不得不给予关于“当前的事”的建议。但为了给予这样的建议,一个人不得不每天紧跟当前的事,因此就不得不搭上所有时间。可这正是哲人不想做的。就他作为一个哲人而言,他甚至不能这么做。因为这么做意味着放弃使他成为一个哲人的对真理的追寻,在他看来,惟赖于这一追寻,他才真正有资格成为僭主的哲学劝谏者,亦即成为一个有权比“未入门的”劝谏者享有更多不同礼遇的劝谏者,不管“未入门的”劝谏者可能多么理智和有能力。 施特劳斯:古人有关哲学生活的教诲是一种关于友谊的教诲,哲人作为哲人需要朋友。 换言之,僭主作为哲人的朋友,会被帮助也一定需要被干预。
评分原本想写个长评,非禁我三天,也不想写了。简单一说结论吧。施特劳斯的阅读强在清除别人的浅薄见解,弱在正面立论,太依赖自己在理解上的整体性预设。 施特劳斯有一个哲人观,科耶夫有另一种,小疯师实际上是科耶夫式哲人,只不过他不相信科耶夫的目标,而是施米特式的目标。他对施特劳斯的引用是出于策略性需要,甚至是某种障眼法,因而是极不真诚的。 仅从理论构想上说,科耶夫放弃共产主义设想,改讲普遍同质国家,这是一个致命性的错误。谁非说科耶夫=马克思,非蠢即坏。 最后,施特劳斯到底懂不懂纯哲学,我很怀疑这一点。科耶夫很厉害,应该引进他写的几本古代哲学著作。
评分##色诺芬与希耶罗的对话,可以说是苏格拉底与特拉需玛科、格劳康两兄弟对话的再现。从这个角度而言,苏格拉底对僭主以及僭主生活的分析,就如同僭主本人亲身体验一般,而特拉需玛科与那千千万万人的“议论”也正如希耶罗所言,是对所展示之表象的“观看”罢了。在现代生活之中,不同时代掀起的对某种生活的追求的本质,一定程度上也是源自这种从外部进行的“观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