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茶文化
定价:23.80元
作者:出版社:外文出版社
出版社:外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8-01
ISBN:978711906560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初次饮茶,生津止渴,继之饮茶,凝神静思,再次饮茶,了悟大道,中国茶文化从物质衍生出行为,再从行为上升到精神。
目录
千载话茶香——茶史
茶的起源
食茶文化考究
茶的药用时代
汉代的茶饮料
以茶养廉的魏晋时代
南北朝时的古刹茶香
唐代茶文化的繁盛
宋代的茶文化
辽金元时期的茶文化
明初饮茶方式的变革
晚明饮茶的脱俗化
清代的茶文化
行止奇胸怀——茶道
茶道的发展历程
茶道的基本精神
茶道的发展与佛教
茶道中的“天人合一”
茶道中的”中和”思想
儒家人格和茶道精神
儒家“乐生观”和茶道
尘寰有神品——茶叶
冲类繁多的茶叶
茶叶命名的学问
形美味醇的龙井茶
清香幽雅的碧螺春
风味独特的庐山云雾
营养佳的六安瓜片
“不散不翘”的太平猴魁
延年益寿的蒙顶茶
“三起三落”的君山银针
甘譬可口的武夷岩茶
“七泡有余香”的铁观音
芳香厚味的祁门红茶
越陈越香自勺普洱茶
赏心悦目的白亳银针
茗器盛馨海——茶具
灵境交相悦——茶艺
品茗序尊伦——茶礼
榷茶与贡品——茶政
流芳有瑞芬——民俗茶
烹茗著奇书——茶典
墨香共茶香——茶与文艺
风骨融清寂——名士与茶
市井茗风浓——茶馆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水墨晕染的质感,配合着沉稳的字体,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偏学术的读物,但翻开后发现,它的排版非常讲究,留白得当,让人阅读起来丝毫没有压迫感。尤其是那些插图,不是那种呆板的写实照片,而是融入了大量传统绘画元素的版画或手绘,每幅图都仿佛在讲述一个独立的小故事。我特别喜欢它在章节过渡页的处理,经常会引用一些古代文人的诗句或笔记,虽然内容本身我还没有深入细读,但光是这种仪式感和文化氛围的营造,就足以让人沉浸其中。它似乎在用一种非常克制而优雅的方式,邀请读者进入一个更加深邃的世界。而且纸张的触感也很棒,不是那种市面上常见的廉价纸张,而是带着一点点粗粝的质感,仿佛握着一本有历史厚度的物件。这种用心的细节,让阅读体验从一开始就提升了一个档次,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可以被珍藏的艺术品。
评分从阅读的节奏感来说,这本书的处理方式相当高明。我发现它并不是一味地追求信息量的堆砌,而是懂得在关键节点上进行情绪的铺垫和节奏的放缓。比如,在讨论一些重要的文化转折点时,作者会用大段的引文或者深入的细节描写,让读者有足够的时间去消化和思考。相反,在描述一些相对平缓的文化发展阶段时,文字则变得轻快而流畅,像散文一样。这种张弛有度的编排,极大地避免了阅读疲劳。我通常习惯在睡前阅读,很多厚重的书籍容易让我感到压力,但这本在阅读体验上却做到了出奇的舒适。它像是一位技艺高超的音乐家,知道何时该激昂,何时该低回,使得整个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而不是一项任务。我特别留意了它的注释和参考文献部分,做得非常详实,显示出作者在资料搜集上的严谨态度,这对于想要进一步探究的读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
评分坦白说,我买这本书时,内心是带着一丝忐忑的,因为“上下五千年”这个宏大的命题很容易让人写得空泛无力。然而,这本书成功地做到了“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它在宏大的历史框架下,扎根于具体的文化现象和生活细节进行阐述,这让抽象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我发现书中对一些生活器物、民间习俗的描绘极其生动,仿佛能闻到当时的烟火气。作者似乎拥有将千年史诗浓缩为一滴露水的本领,精准地捕捉到了文化基因中那些最具生命力的部分。这种深入肌理的描写,远比浮于表面的概括要来得震撼人心。它让我意识到,所谓的“大中国历史”,最终都是由无数个体的生活和选择所构筑而成的,这种由微观折射宏观的手法,无疑是这本书最引人入胜的技巧之一,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历史厚重感。
评分我最近对中国传统器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一直在寻找那种能将历史脉络梳理得清晰又不失趣味性的书籍。这本书的叙事结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似乎没有采用传统的编年史写法,而是选择了一条非常个人化的、更像“漫游”的路径。读起来不像是在被动接收信息,倒更像是跟着一位知识渊博的长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间进行穿梭和探讨。很多我原本以为已经定论的历史片段,在书中被重新审视和解读,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受。它在描述那些历史事件的背景时,总是能巧妙地将人文、社会风貌与当时的审美取向联系起来,展现出一种宏大叙事下的细腻纹理。这种叙事上的灵活性和深度,让我对书中所描绘的那个“大中国”的景象有了更立体、更鲜活的认识,完全没有一般历史书那种枯燥的年代堆砌感。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所蕴含的文化自信和深厚的人文关怀。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在挖掘那些被时间冲刷后依然闪耀的价值内核。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对于那些与“大中国”历史进程紧密相关的人物的刻画,立体而饱满,他们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符号,而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参与者。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一些敏感或复杂议题时的平衡感,它既不回避历史的曲折与沉重,也毫不吝啬地赞扬那些辉煌与创造力。这种既有批判精神又不失温情的视角,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思考的乐趣。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民族的故事,更像是在探讨“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这一永恒的主题,那种对文化源流的追溯和珍视,深深地打动了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