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霖等编著的《中国人该怎么吃》以“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为引,介绍了世界各地经典的餐饮文化、剖析了“洋快餐”等垃圾食品的危害,重点介绍了中华民族传统膳食结构的特点和优势,阐述了“寓医于食”的道理。通过讲解中餐的“十大平衡”,介绍各种天然食物的保健功能和食用方法,倡导“凡膳皆药”、“食物是*好的药物”的健康理念,使群众能理解和掌握简、便、廉、验的中医“食疗”方法,增强自主防病、抗病的能力。书中还介绍了食品安全的有关知识,以及如何进行防范的方法。全书贯穿着“预防胜于治疗”,“防患于未然”的思想,体现着“科学配餐是不用资金投入,就可以提高和改善健康状况”的科学理念。
赵霖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央军委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中国食品科技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保健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香港特区香港保健协会医学顾问。2003年参加了中央文明办、**卫生部举办的“相约健康社区行”健康教育巡讲活动,被聘为“健康教育首席专家”。2005年,被中央保健委员会聘为预防保健会诊专家。
自幼受到良好的传统医学教育,通晓中医营养学。结合现代营养学理论,根据“寓医于食”的学术思想,在慢性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治疗中、运用饮食调理等食疗方法,收到了良好效果。自1991年到2006年,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先后8次赴德国慕尼黑技术大学营养生理研究所、动物营养研究所、生命科学中心等机构从事客座研究。在**外专业杂志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科普文章300余篇,著书8本,译书2本。先后获**和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指导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0余名。
1998年与鲍善芬教授编著的《中国人怎么吃》一书,于2001年获“第四届全国**科普作品奖”二等奖。2003年7月,荣获中国科协授予的“防治非典型性肺炎**科技工作者”称号。2008年,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民政部、**出版署、**广电总局联合授予赵霖教授“**个人奉献奖”。2009年,被**中医药管理局聘为“中医药文化建设和科学普及专家委员会”委员。2010年,被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授予“老年保健突出贡献奖”。2010年11月,被甘肃省评为“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医疗卫生救援工作**个人”。
**部分 饮食文化——人类餐桌上的文明
一、餐桌上的“民族精神”
二、世界各国的膳食与餐饮
第二部分 中餐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一、“百世相传三代艺”——中餐的传承与发展
二、中餐烹调术——中华饮食文化的结晶
三、发明筷子是中国古人的重大贡献
四、“饮食有节,身必无灾”——中餐的平衡膳食理论
五、平衡的中餐是防治“慢病”的灵丹妙药
第三部分 “**厨房,后进药房”,不要忽视食物的力量
一、相信您的自愈力——人体自稳定平衡调节机制
二、水是人体*重要的营养物质
三、“五谷宜为养”,食五谷治百病
四、“可一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豆”
五、“五畜适为益,过则害非浅”
六、吃四条腿和两条腿的,不如吃一条腿的
七、“五菜常为充,新鲜绿黄红”
八、“遍食百果能成仙”
九、“茶为万病之药”,勿忘饮茶健身
……
第四部分 “养生当论食补”,食物是*好的药物
第五部分 “膳食指南”倡导的目标——“吃好求健康”
第六部分 美国食品安全的前车之鉴
第七部分 “洋快餐”是否会成为人类又一个“烟草工业”
第八部分 吃什么和怎么吃关系着民族的命运
结束语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这本书的文笔带着一种独特的学者气质,但绝不枯燥,反而充满了人文关怀。它巧妙地将历史学、社会学甚至人类学的观点融入到对日常饮食的探讨中。作者在追溯某些食物的起源和流变时,简直像一个侦探,将我们习以为常的食物,置于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去审视。例如,书中对“米饭”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意义的剖析,就让我对这粒看似普通的粮食有了全新的理解。这种宏大的叙事视角,让“吃”不再只是生理活动,而成为了理解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窗口。书中关于“饥饿感”与“饱足感”的心理学探讨也十分精妙,它揭示了现代人进食失调往往源于对真实生理信号的麻木。总体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框架,去理解我们如何从一个“食者”演变成今天的“消费者”,以及如何有意识地夺回饮食的主导权。
评分这本书的切入角度非常新颖,它没有停留在传统的营养学说教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饮食文化与个体健康之间的复杂关联。作者似乎花了大量心力去梳理我们日常餐桌上的那些“惯性”选择,比如对某些食材的偏爱、烹饪方式的固执,乃至时间观念对进食的影响。读下来,最大的感受是,它不是一本教你“该吃什么”的工具书,更像是一面镜子,让你审视自己是如何“吃”的。特别是它探讨的那些关于“仪式感”和“社交性进食”的部分,非常引人深思。我们常常把吃当成一项任务完成,却忽略了食物在构建家庭关系、社会连接中的隐性作用。书中提出的“慢下来”的建议,与其说是对速度的批判,不如说是对生活状态的一种反思。我特别喜欢其中对地域性食材的描述,那种饱含情感的文字,仿佛能闻到食物的香气,让人对手头的食物多了一份敬畏和珍惜。这本书更像是打开了一个关于“吃”的哲学讨论,让人在看完后,会忍不住放下手机,认真地看看下一顿饭将以何种姿态呈现在自己面前。它强调的“认知重建”,比单纯的食谱建议要深刻得多。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关于“身份认同”的味觉之旅。这本书没有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用一种近乎田野调查的方式,呈现了当代中国人在饮食结构变迁中所经历的迷茫与挣扎。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尤其是在描述那些正在消失的传统烹饪技艺和地方风味时,那种失落感和对文化遗产的珍视跃然纸上。它成功地将宏大的社会变迁,落实到了每一个家庭的厨房里。比如,书中对比了快速工业化食品对传统发酵文化的影响,这个角度非常犀利,它揭示了我们为了追求效率和便捷,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多少有益于肠道健康和风味深度的老智慧。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很巧妙,不像有些健康书籍那样线性叙事,它更像是散文诗与社会观察的结合体,读起来流畅却又时常需要停下来回味。对我个人而言,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家常菜”的定义,不再认为家常菜就是将就,而是可以是一种深思熟虑的生活哲学。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信息过载”时代的饮食焦虑的处理方式。在这个时代,我们被各种“超级食物”和“排毒饮食法”轰炸,这本书却反其道而行之,试图帮读者“卸载”掉这些不必要的认知负担。它没有贩卖焦虑,反而提供了一种“去魅”的视角,让读者回归到最基础、最朴素的饮食需求上去。书中对一些常见营养素的讨论,也都是基于中国本土的饮食结构来分析的,避免了照搬西方标准可能带来的水土不服。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批判外来饮食文化入侵时所保持的克制和理性,他不是一味地排斥,而是探讨如何在新旧交替中找到一个平衡点。这种平衡感,贯穿了全书,使得整体论述既有批判性,又不失建设性。读完后,我感觉心里的嘈杂声小了很多,对“完美饮食”的追求也变得更加脚踏实地,更关注食材本身的状态和当下的身体感受,而不是盲目追逐下一个网红食谱。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组织得像一张精美的地图,带领读者在纷繁的饮食信息中找到清晰的路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大量引用了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饮食样本,这极大地增强了论述的说服力和代入感。它不是高高在上地指导,而是以一种平等的姿态,与读者一起探索问题。书中对于“食物浪费”现象的讨论,也触及到了道德和伦理的层面,作者没有简单地指责,而是从供应链、消费习惯、文化观念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剖析,引人深思。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是,它迫使我重新定义了“健康”的内涵,不再是单纯的卡路里或维生素摄入量,而是一种与环境、与自身文化根源和谐共处的状态。最后几章关于未来食物趋势的展望,虽然带有一定的推测性,但逻辑严谨,为我们思考未来的饮食生活提供了富有远见的参考点。这是一本需要反复品读的书,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