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你在哪-双语版 9787508661643

妈妈,你在哪-双语版 978750866164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绘本
  • 亲子
  • 儿童文学
  • 家庭教育
  • 成长
  • 母爱
  • 双语
  • 图画书
  • 情感
  • 幼儿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61643
商品编码:29971011933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6-10-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妈妈,你在哪-双语版 作者 朱里安诺;梅静
定价 32.00元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 9787508661643 出版日期 2016-10-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24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小兔彼得找不到妈妈了!

她在灌木丛里?石头后面?还是在谷仓里?

动动小手,打开翻翻页,小兔找到妈妈了吗?

猜一猜,翻一翻,有趣的互动亲子阅读是给宝宝*好的阅读兴趣启蒙,让宝宝爱上阅读就是这么简单!

小兔彼得担心极了。

“妈妈不在这儿,她会去哪儿呢?在灌木丛后面吗?”

Peter Bunny’s worried as he can be.

‘My mummy’s not here, where can she be

Behind the bushes, is that you’

呀,灌木丛后面是小狗斯波特、多特和狗妈妈!

No, it’s Spot, and Dot and Mummy Dog too.

……

“我找不着妈妈了。怎么办呀?”

‘I can’t find my mummy – what can I do’

“我在这儿呢,小兔彼得。生日快乐!”

‘Here I am, Peter Bunny – and Happy Birthday to you!’


   作者简介

【意】朱里安诺

朱里安诺被称为色彩魔法师,1965年生于意大利,毕业于乌尔比诺艺术学校动画专业。作品多次入选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插画展、巴塞罗纳插画双年展和布拉迪斯拉发国际插画双年展,并荣获意大利国家儿童文学大赛大奖,作品在英、法、德、美、墨西哥等地皆有出版。朱里安诺的绘画风格多变有创意,喜欢混合使用两种以上材料作画,让画面呈现细腻而和谐的多层次色彩。他创作的动物形象多以圆弧曲线来塑造,显得亲切可爱。作品有《一片披萨一块钱》《好吃的蛋糕》等。台湾童书推广人郝广才强力推荐。


   目录

   编辑推荐
★德国儿童出版社Minedition原版引进!全系列全球累积超500万册!★国际屡获殊荣的创意插画大师米津祐介、朱里安诺专为0~3岁宝宝打造,让孩子从小感受艺术大师的精巧创意与超凡审美!★洞洞翻翻,惊喜好玩!让宝宝翻一翻、挖一挖、找一找,促进手指精细动作和手眼协调能力!★基础认知,智力启蒙!让宝宝认数字、识形状、辨颜色、提高专注力、记忆力和想象力! ★中英双语,趣味互动!抓住儿童语言发展敏感期,轻松打造双语环境!★硬膜纸板反复翻看撕不烂,圆角设计安全更贴心!★绿色印刷,欧盟环保认证,安心享受亲子阅读时光!

   文摘



   序言

《失落的地图:探索者日记》 作者: 亚瑟·佩恩 译者: 林薇 ISBN: 9787545558888 出版社: 环宇文化出版社 装帧: 精装,附带多幅手绘插图及古代文献复刻件 --- 内容简介 《失落的地图:探索者日记》是一部跨越世纪的探险史诗,它带领读者深入世界版图上那些被时间遗忘的角落,追寻一份神秘而危险的地图的下落。本书并非关于家庭温情的叙事,而是一场关于勇气、知识与人性的极限挑战。 故事的核心围绕着十九世纪末的著名地理学家兼探险家——塞缪尔·霍金斯博士展开。霍金斯博士毕生致力于寻找传说中“卡西米尔的罗盘”,据称这是绘制了失落的亚特兰蒂斯群岛和未被发现的南极内陆河流系统的关键图谱。然而,在他失踪于亚马逊雨林深处后,这份地图的传说便成了一个谜团,许多人认为这不过是过度想象的产物。 本书的叙事结构独特,它以霍金斯博士失踪后,他的学生兼助手——年轻的植物学家伊莱亚斯·文森特,在多年后发现的一系列尘封的日记、信件和手稿为基础,重新构建了那场惊心动魄的远征。 第一部分:序曲与启程 故事始于维多利亚时代的伦敦,一个充满科学狂热与帝国扩张野心的时代。霍金斯博士在皇家地理学会的一次演讲中,首次公开暗示了他掌握了关于“卡西米尔地图”的线索,这份线索指向南美洲尚未完全勘探的“死亡三角洲”。伊莱亚斯·文森特,一个初出茅庐但学识渊博的青年,被卷入这场冒险。他并非为了名利,而是对未知世界怀有纯粹的渴望,并对导师抱有深厚的敬意。 作者细致地描绘了探险队伍的组建过程:一个经验丰富却脾气暴躁的向导,一位精通当地部落语言的语言学家,以及几名装备精良的护卫。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先进的测量仪器,更承载着西方世界对新发现的渴望与傲慢。日记中详尽记录了他们对物资的准备、对船只的选择,以及在启程前夕,霍金斯博士对伊莱亚斯私下透露的警告——“有些知识,宁可永不为人知。” 第二部分:雨林的迷宫与失落的文明 探险队进入了亚马逊流域的心脏地带。此后的叙述充满了对热带雨林生态的精妙观察与记录。不同于一般的探险小说,本书着重描写了自然环境对探险队生理和心理的持续侵蚀。疟疾、毒虫、难以辨认的植物以及季风带来的洪水,构成了比任何敌人更强大的挑战。 日记详细描述了他们与当地隐秘部落“亚马拉人”的首次接触。亚马拉人并非教科书上记载的原始人,他们拥有精深的自然知识和一套复杂的社会结构。伊莱亚斯凭借其语言天赋,逐渐赢得了部分部落成员的信任。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探险队了解到,传说中的地图并非单一的纸质文献,而是一系列刻在不同天然介质上的符号系统,与天文观测紧密相关。 在深入雨林的过程中,团队内部的矛盾日益尖锐。护卫队长对霍金斯博士越来越“怪异”的行为(如不顾危险地追踪星象)感到不耐烦,而语言学家则因试图解读古老的岩画而误触禁忌,导致了一场灾难性的冲突,队伍开始出现伤亡。 第三部分:高原上的冰封之谜 在历经艰辛穿越了低地雨林后,幸存的探险队员根据霍金斯博士留下的模糊线索,向安第斯山脉的高海拔地区进发。这里的环境描写转向了稀薄的空气、极端的低温和难以逾越的冰川。 在海拔五千多米的一处被遗忘的印加前哨站遗址中,伊莱亚斯发现了一组被冰雪保存完好的天文观测仪器,以及一块记载着关于地图最后一段指示的石碑。石碑上的文字揭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卡西米尔的地图指向的不是黄金或财富,而是一个关于地球磁极变动历史的精确记录,这份记录被认为具有颠覆当时所有地理学和地质学的潜力。 然而,他们并非第一个追寻这份秘密的人。在冰川洞穴中,他们遭遇了另一批来自欧洲的掠夺者——一群以“科学考察”为名义进行文物盗窃的组织。双方为了争夺最后的线索展开了紧张的对峙,其中穿插着对探险伦理、知识产权以及殖民心态的深刻反思。 第四部分:终点与传承 日记的最后几页笔迹潦草而急促,描述了霍金斯博士的最终去向。他并未死于意外,而是选择了与追随他的少数亚马拉人一起,隐居在地图所指示的“观测点”——一处常年被云雾笼罩的高山湖泊旁。他意识到,这份知识太过超前,若被当时的世界权力者掌握,可能引发灾难性的后果。 伊莱亚斯最终未能寻回完整的地图,他只带回了霍金斯博士留下的最后一段口述记录和一个残缺的观测工具。他决定放弃公开宣扬这次发现,而是选择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匿名资助对南美原住民文化的保护与研究,将导师的遗志从对“征服未知”的执念,转向对“理解与共存”的追求。 本书的结尾,是伊莱亚斯晚年整理这些手稿时的沉思,他反思了探险的真正意义:它不是在地图上画上自己的名字,而是在发现的边界处,学会谦卑与尊重。 主题与特色: 《失落的地图:探索者日记》深度剖析了十九世纪末“科学探险”背后的复杂动机,探讨了知识的伦理边界、文化冲突,以及人类在面对宏大自然时个体的渺小与坚韧。全书穿插着详尽的地理笔记、植物学观察以及对古代星象学的严谨考据,为读者提供了一场兼具文学张力与学术深度的阅读体验。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寻宝故事,而是一部关于学术责任与人性抉择的复杂画卷。

用户评价

评分

从阅读体验的整体感受来说,这本书成功地在“简单”与“深刻”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固的桥梁。它没有用晦涩的哲理说教,也没有刻意渲染戏剧性的冲突,而是通过极其克制和纯净的方式,触碰到了人类最普遍、最核心的情感需求——归属感和被连接的需求。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进行一次轻柔的冥想,让人不由自主地停下来,反思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连接点”。这种强大的情感共振力,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个故事,更像是提供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情绪工具”。它教会读者,有些答案并不需要声嘶力竭地去呐喊,它们可能就藏在每一次耐心的等待、每一次细微的观察,以及每一次无条件的付出之中。读完之后,我的内心是无比平静且充盈的,那是一种被理解和被接纳的踏实感,这种效果是很多更长、更复杂的文学作品都难以达到的,它以最小的篇幅,实现了最大的情感穿透力,是真正意义上的“润物细无声”。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我认为是其最巧妙的隐藏武器之一。它看似是简单地讲述一个寻找和相遇的故事,但实际上却构建了一个精巧的“迷宫”或“线索网”。每一次“寻找”的过程,都不是直线型的,而是螺旋上升的,每一次看似是原地踏步,实则都在角色的内心世界里完成了某种微妙的成长或视角的转换。作者巧妙地利用了重复出现的元素——无论是特定的颜色、声音的描述,还是某个标志性的物体——来串联起不同的场景,这些重复既不会让人感到厌烦,反而像是一种温柔的提醒,不断地引导读者回到故事的核心情感线索上来。这种结构上的呼应和循环往复的设计,非常具有仪式感,让人在读完一遍后,立刻就有冲动去重读,去寻找那些之前忽略的、埋藏在不同章节之间的关联点。可以说,这本书的文本和图像是相互渗透、彼此赋能的,结构上的严谨性保证了故事张力的持续积累,最终导向一个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情感高潮。

评分

作为一名对语言艺术有一定追求的读者,我必须赞扬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它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虽然面向的读者群可能是广泛的,但其遣词造句却丝毫没有流于表面或低幼化。作者展现出对日常用语的驾驭能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那些最平凡的词汇,在他笔下仿佛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和光彩,变得既生动又富有诗意。尤其是那些用来描摹自然景物和日常动作的动词和形容词,选择得非常精准,绝非随便套用的俗套表达。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有一种天然的韵律感,即使是单纯地朗读出来,也像是在欣赏一首优美的散文诗。我甚至会特意放慢速度,一个词一个词地去咀嚼,去感受作者是如何通过词语的排列组合,精确地传达出那种微妙的、难以言喻的感受。这种对语言的敬畏和打磨,使得这本书的文学价值远超一般绘本的范畴,它证明了优秀的文字,即便是最简单的结构,也能创造出最深刻的艺术效果。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为精妙,它没有那种急促的、非要推动情节发展的紧迫感,而是像一条缓缓流淌的小溪,带着你慢慢地体验每一个当下。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处理时间流逝和空间转换时所使用的那种细腻笔触。比如,描述清晨阳光洒进房间的那个段落,光影的变化、空气中漂浮的微尘,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让人感觉自己真的就站在那个房间里,屏住呼吸,生怕惊扰了这份宁静。而且,故事中人物的对话不多,但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潜台词,需要读者去细细品味。这种“少说多做”的叙事方式,反而让情感的张力得到了更好的释放,你不需要太多的解释,光是看着图画和那些简短的文字,就能体会到角色内心深处最复杂的情绪波动。这本书的每一页都像是精心构思的微型剧场,场景转换自然流畅,几乎没有生硬的转折,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非常享受的沉浸式体验。我很少看到一本书能把“留白”运用得如此恰到好处,它给了读者足够的想象空间,让自己的情感经验能够填补进去,从而产生更深层次的共鸣。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实在是太抓人眼球了!那种温暖的色调和手绘风格的插图,一眼看上去就让人感受到一股浓浓的亲情和宁静。我记得当时在书店里随便翻开,就被那种温馨的气氛吸引住了。文字的排版也很舒服,字号大小适中,阅读起来毫无压力,即便是小孩子或者视力不太好的长辈也能轻松阅读。更让我惊喜的是,它不仅仅是文字和图画的简单组合,而是通过那些细微的场景描绘,仿佛真的能将读者带入到一个充满爱意的家庭环境中。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一些之前没注意到的细节,比如小主角脸上细微的表情变化,或者背景中那些被精心布置的小物件,都透露出作者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热爱。这本书的装帧质量也相当不错,纸张的厚度和触感都让人觉得物超所值,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质感,完全不像那种廉价的印刷品,看得出来出版社在制作上也下了不少功夫。我已经把它放在床头很久了,时不时就会拿出来摩挲一下,那种实体书特有的油墨香气和纸张的温度,是电子书永远无法替代的体验。这本书的整体美学风格,用“治愈系”来形容是最贴切不过了,它就像一个温暖的拥抱,让人在喧嚣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安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