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爱立方系列:Wow!原来美国妈妈这样教孩子
定价:28.00元
作者:赵丽荣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8-01
ISBN:978751041950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86kg
编辑推荐
一、观点既颠覆又继承
美国人也打孩子,日本人也宠小孩……这与传统的看法不一致!本套丛书既颠覆了传统的观点,又对这些观点进行了继承。
二、体例新颖别致
本套丛书采用小说的手法讲述故事,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这与传统的说教式的育儿书不同,可读性、趣味性特别强。故事之后是方法论,实用性强。
三、内容与语言幽默活泼
本套丛书语言十分生动,幽默,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琅琅上口,并且很富有哲理,让人们在故事中深思。
四、题材别具一格
本书以外国人教子为题材,以中国妈视角,观察外国妈妈如何教子育儿。中外对比,撷取生活中的教子片段,淬炼教子精华,可以说是中外教子经验的集大成者。
内容提要
与美国妈妈做邻居——一个中国妈妈眼里真实的美式育儿经!
原来美国父母原来也打孩子!美国父母原来也有家规,也很
这与我们心目中的“民主、自由、尊重、信任”式的美式家教大相径庭
美国人到底怎么教孩子?中式家教VS美式家教
——告诉你一个不一样的美式家教!
在本书中,我们采用小说的方式,用生动、有趣、幽默地语言讲述发生在北京一个社区里中美邻居间的教子故事,将发生在这两个家庭中的一系列让人啼笑皆非又令人深思的家庭故事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大家的忍俊不禁的同时,产生强烈的共鸣感——教子之路,看似简单,实则难行啊!
目录
章 独立的三岁美国“大”妞 节 新来的美国邻居,不爱抱孩子 第二节 维达对女儿说:“不吃饭?那就不吃!” 第三节 做家务,小艾米是文文的榜样 第四节 “”的中亲 第五节 修玩具也是孩子的一种乐趣?! 第六节 孩子要独立,叫停还是放行? 第七节 独立,但不让孩子心灵孤立第二章 为什么美国小孩都那么自信 节 他们是坏孩子?中美妈妈有不同看法 第二节 被儿子“嫌弃”了的蔡宁 第三节 Good Job:关于夸奖孩子的文化冲突 第四节 文文被爸妈没有诚意的夸奖伤害了 第五节 让儿子帮个忙也要说谢谢吗? 第六节 儿子犯错时的“另类”处理办法 第七节 “老蔡……”文文的“雷人”问候第三章 亲子沟通是一件大事儿 节 蔡宁:用睡前故事“笼络”儿子的心 第二节 “蹲下身子和孩子说话”的讨论 第三节 维达一家“爱的宣言”餐会 第四节 不教孩子娃娃语的美国家庭 第五节 如何倾听孩子的心声也是一门学问 第六节 当蔡宁被儿子的问题难住时 第七节 遇到麻烦事?也跟孩子讲讲第四章 美国父母打骂孩子吗 节 比利家有本“家规书” 第二节 美国父母也打孩子?! 第三节 维达的幽默式批评手段 第四节 美式“小黑屋”的教子功效 第五节 既骂孩子,又要尊重他 第六节 头疼!孩子说谎了怎么惩罚第五章 尊重至上,美国父母的教子心经 节 教堂里的“故事会” 第二节 “以貌取人”,领养残疾孩子的美国夫妇 第三节 不宠不溺的美国祖孙情 第四节 比利要给司机叔叔“小费” 第五节 美国妈妈是个“滥好人” 第六节 讲述另类的《灰姑娘》故事 第七节 隐私,比利房里小帐篷中的秘密 第八节 一本童话书引发的信用争执第六章 不看重成绩的美国家长 节 本说:学习是自己的事儿 第二节 维达在“监控”孩子上网 第三节 为什么美国父母更青睐家庭学校 第四节 插花游戏带给蔡宁的家教思考 第五节 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坏书 第六节 为什么一划桨,船就会“游泳”呢 第七节 修学游,美国孩子在旅行中成长 第八节 小比利也体会到学习的压力了 第九节 让孩子学什么专业,真是个大问题第七章 让财富伴随孩子一起成长 节 文文要来了零花钱 第二节 就差钱的小比利如何买玩具 第三节 把零钱存到银行去 第四节 给父母打条的美国孩子 第五节 习惯AA制的美国家庭 第六节 乱花钱的维达被孩子们批评了一顿 第七节 18岁了,自己挣钱读书去 第八节 孩子,父母会把财产捐赠出去的第八章 性的秘密,主动让孩子了解 节 不要回避:妈妈我是从哪来的 第二节 为什么爸爸妈妈长得不一样 第三节 听猫“”,那跟公鸡打鸣不一样 第四节 父母是孩子早的生理老师 第五节 孩子早恋,美国父母“放任不管” 第六节 让蔡宁眩晕的美国孩子成年大礼
作者介绍
赵丽荣,女,专职从事儿童教育研究和文字工作,对中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有独到的见解,以传播先进的家教育儿理念为己任,在海内外多家专业媒体发表多篇论文。
其作品内涵丰富,思想成熟,语言文字真挚感人,内容实用性强,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与实践性,能为孩子的父母或教育工作才提供*的教育理念与方法。
文摘
序言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生动和贴近生活,完全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感。作者仿佛就是我们身边的邻居,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分享了她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观察到的育儿实践。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责任感”的培养那一部分。我们总觉得“责任感”是需要不断强调和灌输的,但这本书展示了美国父母是如何通过日常的“小事”——比如整理玩具、为家庭做贡献——潜移默化地植入这种概念的。它不是把责任当成任务来布置,而是将其视为家庭成员的自然组成部分。这种渗透式的教育,远比我们一板一眼地要求孩子“必须做什么”要有效得多。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失败”的重新定义,它把失败看作是学习的宝贵机会,而不是需要被惩罚的错误。这种积极的框架调整,极大地解放了我自己对孩子成败的焦虑,也让孩子在尝试新事物时更加勇敢,不再畏首畏尾。
评分对于那些追求“科学育儿”但又被各种复杂术语搞得晕头转向的父母来说,这本书简直是救星。它成功地将复杂的心理学理论,转化成了日常生活中可以立即执行的“小工具箱”。我尤其欣赏它对“积极关注”和“消极关注”的对比分析。我们很多时候,因为太忙碌或太疲惫,会不自觉地聚焦于孩子做错的事情,结果就是,孩子为了得到关注,反而变本加厉地去犯错。这本书提供了一套清晰的“注意力分配”指南,教我们如何识别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积极行为,并给予真诚、具体的赞美。这种赞美不是空泛的“你真棒”,而是指向具体行为的“我看到你刚才把积木搭得非常稳固,你很专注”,这种细微的差别,极大地提升了孩子自我效能感。说实话,光是学会如何更有效地赞美这一点,就值回票价了。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们这些在育儿路上摸索的父母们打开了一扇窗,让人茅塞顿开。我一直很困惑,为什么身边的美国家长似乎总能以一种更放松、更有效的方式引导孩子,而不是像我们一样,一不小心就陷入吼叫和说教的怪圈。这本书并没有给我们提供一套僵硬的教条,而是深入剖析了美国家庭教育背后的思维逻辑。它让我意识到,我们过去可能过于强调“结果”,而忽略了培养孩子内在的“驱动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在处理孩子的情绪波动时,书中提到的那些非对抗性的沟通技巧,简直是立竿见影。我试着用书里教的方式去倾听孩子那些看似无理取闹的抱怨,结果发现,一旦孩子感到被理解,事情就好商量多了。这种从“控制”到“赋能”的转变,带来的效果是革命性的。它不是教你怎么“管教”,而是教你怎么“引导”和“陪伴”,这种教育理念的升级,对我个人心态的调整也有着巨大的帮助。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时刻紧绷着神经的“监工”,而更像是一个愿意和孩子一起成长的伙伴。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仅仅是在谈“怎么教育孩子”,更是在探讨“父母如何与孩子建立高质量的联结”。我发现,许多教育难题的根源,其实是我们和孩子之间的“情感账户”透支了。作者用了很多篇幅来强调“共情”的重要性,而且她给出的共情练习非常实用,例如在孩子发脾气时,先模仿孩子的情绪,然后再引导。这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练习,但我尝试了几次,发现效果惊人地好。孩子需要的不是一个立刻给出解决方案的“权威”,而是一个能陪他“待在情绪里”的“盟友”。这种深层次的情感连接,是任何先进的教育技术都无法替代的。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亲子关系的主次,意识到只有关系好了,教育才能顺畅进行。这种理念的深度挖掘,远超我预期的“育儿手册”范畴。
评分坦白讲,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独立自主”的理解有些偏差,总觉得那是让孩子自己去做所有事。但这本书清晰地勾勒出了“界限内的独立”这一概念。它不是鼓励放养,而是教我们如何设置清晰且有弹性的规则,并在规则内给予孩子充分的选择权。比如,在选择穿什么衣服、吃什么水果这类小事上,让孩子做主,看似微不足道,实则是在训练他们决策的能力。这种循序渐进的放手,让我这个控制欲较强的家长感到非常不适应,但也正是这种不适感,提醒我正在打破旧有的思维定势。书中对于“自然后果”和“逻辑后果”的区分讲解得特别透彻,这帮助我明白,惩罚不是目的,让孩子从行为中学习才是关键。这本书像是一个温和但坚定的导师,引导我放慢脚步,真正去观察我的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成长空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