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我们的通识教育 | 作者 | 蔡达峰 |
| 定价 | 78.00元 | 出版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 ISBN | 9787108059765 | 出版日期 | 2017-11-01 |
| 字数 | 页码 | 335 |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内容简介 | |
进入新世纪,通识教育在中国大学方兴未艾,生机勃勃,这无疑是中国大学教育自我更新的新起点。所谓“我们的”通识教育,即复旦大学的通识教育,乃至中国大学的教育,不针对国外的通识教育。它旨在关心人格的修养、公民的责任、知识的整全、全球的视野,进而为新世纪中国文化传统的接续与光大承担起自身的责任。 n全书共分三编:上编为通识教育与学生,主要针对人格培养、面向大学生所写所讲的;中编为通识教育与大学,针对大学、教育教学改革而言的;下编为通识教育与社会,针对校外的(和社会)、素质教育而言的。 n蔡达峰校长一直是通识教育理念的支持者和践行者,十几年的摸索实践使蔡先生对我国通识教育有一清晰的认识和思考。此书便是其的思想和理念结晶,也是中国大学中人讲中国大学通识教育实践的极为少数的文集之一,对当下是有积极意义的。 |
| 作者简介 | |
| 进入新世纪,通识教育在中国大学方兴未艾,生机勃勃,这无疑是中国大学教育自我更新的新起点。所谓“我们的”通识教育,即复旦大学的通识教育,乃至中国大学的教育,不针对国外的通识教育。它旨在关心人格的修养、公民的责任、知识的整全、全球的视野,进而为新世纪中国文化传统的接续与光大承担起自身的责任。 n全书共分三编:上编为通识教育与学生,主要针对人格培养、面向大学生所写所讲的;中编为通识教育与大学,针对大学、教育教学改革而言的;下编为通识教育与社会,针对校外的(和社会)、素质教育而言的。 n蔡达峰校长一直是通识教育理念的支持者和践行者,十几年的摸索实践使蔡先生对我国通识教育有一清晰的认识和思考。此书便是其的思想和理念结晶,也是中国大学中人讲中国大学通识教育实践的极为少数的文集之一,对当下是有积极意义的。 |
| 目录 | |
| 自序 nn 我们的通识教育: 关心人与社会的发展 nn 上编 通识教育与学生 n给学生开拓前程、和谐发展的力量 n新生入学教育报告节选 n抱定宗旨,独立求学 n做生活的主人 n深入理解学习与人生的关系 n积极参加学术活动 n保持纯洁的求知欲 n在学术活动中培养独立人格 n共话通识 n青年与责任 n大学,给生活以力量 n复旦“服务与牺牲”的精神 nn 中编 通识教育与大学 n改革开放中的中国大学教育 n学分制建设的设想 n“培养方案”需要修订 n深化教学管理改革,拓宽人才培养途径 n本科教学的回顾与展望 n关于文理教育的思考 n通识教育研究的背景与目的 n通识教育的启动策略 n我对通识教育的认识 n为什么要开展通识教育研究 n完善我们的通识教育 n深入探索通识教育,促进学生长远发展 n开展通识教育大讨论 n通识教育的目标与计划 n推进通识教育的思考 n全校公共课程改革要求 n书院建设要有改革精神 n坚持推进通识教育 n完善本科生培养制度的设想 nn 用学问引导学生的人生态度 n共同努力,建设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n本科培养体制改革与发展方案 n关于推进本科培养体制改革工作的建议 n筹备本科生院 n我们的本科教育改革 n坚持推进“我们的通识教育” n下编 通识教育与社会 n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 n关于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的建议 n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反思 n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认识 n教育发展规划要聚焦“人”的问题 n为公民教育的呼吁 n教育需要研究人格问题 n关于加强公民教育的建议 n建设大学体制改革要先行 n教育是生发人格的土壤 n“通识教育”访谈选编 n“通识教育”报道选编 n后记 |
| 编辑推荐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文摘 | |
| 给学生开拓前程、和谐发展的力量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这部著作的问世,无疑为我们理解当代社会思潮提供了一个极具洞察力的窗口。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社会观察力,对当前通识教育的困境与未来走向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特别欣赏它没有停留在空泛的理论探讨上,而是扎根于具体的教育实践案例,使得抽象的理念变得生动可感。读罢全书,我感到一种强烈的共鸣,尤其是在谈及如何平衡专业深度与人文广度时,作者提出的那些富有建设性的观点,仿佛是为迷途中的教育者和求知者指明了一条清晰的方向。书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教育理念的对比分析,也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意识到“通识”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一个需要不断适应时代精神、与时俱进的动态过程。它不仅仅是一本教育学的专著,更像是一部关于现代人如何培养健全心智、适应复杂世界的行动指南。那些关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章节,更是令人茅塞顿开,让人反思我们日常信息接收和处理的模式,受益匪浅。
评分从排版和装帧来看,出版方也确实下了不少功夫,让这样一本思想厚重的书籍,在物理层面上也能提供舒适的阅读体验。但这只是次要的,真正吸引我的是其内在的“方法论”启示。这本书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的全新视角,它教导读者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地图,如何在一个信息过载的世界中,有效地筛选、消化和内化有价值的内容。它不是一套僵硬的公式,而更像是一套灵活的“思维工具箱”。我发现自己开始有意识地将不同领域的知识点进行串联,不再满足于知识的孤岛状态。作者在书中对教育公平性的讨论,也让人深思,真正的通识教育,不应该成为少数精英的特权,而是社会整体进步的基石。这种对普适价值的追求,让整本书散发出一种温暖而坚定的力量。它不是说教,而是邀请读者一同参与到这场关乎未来的深刻对话中来。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堪称精妙,它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交响乐,不同的章节以不同的主题和节奏展开,最终汇聚成一个宏大而和谐的整体。从历史溯源到未来展望,从个体修养到社会责任,作者的思考维度非常丰富,毫不局促。我尤其欣赏它对“人文精神”在技术飞速发展时代的重塑与坚守的探讨。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碎片化阅读盛行的时代,如何培养出具有深度思考能力和人文关怀的个体,成为了一个紧迫的命题。书中提出的许多观点,都围绕着如何为现代心智“打底色”,确保我们在掌握工具的同时,不至于迷失了价值的坐标。这种对人类存在的终极关怀,使得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教育讨论,上升到了对现代文明走向的反思层面。读完之后,心里涌动着一股积极的力量,仿佛重新点燃了对知识和自我完善的热情。
评分这本书展现了一种难得的批判精神,但这种批判并非一味地指责和否定,而是充满了建设性的张力。作者没有将“通识教育”理想化为一个完美无缺的乌托邦模型,而是坦诚地暴露了当前体系中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与执行层面的诸多挑战。特别是对当前教育评价体系与人才选拔机制如何反噬通识教育目标的分析,鞭辟入里,直指核心痛点。我仿佛看到教育改革的诸多难题,在作者的笔下被层层剥开,露出了其复杂的肌理。这种直面现实的勇气和冷静的分析,使得这本书的论述极具分量和说服力。对于那些身处教育一线,或者正为子女教育焦虑的家长们来说,书中提供的那些关于教育理念与现实操作之间张力的解读,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参照系。它让人明白,真正的进步需要长期的、耐心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同时也需要个体心智的觉醒。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翻开这本书,我有些担心它会是那种晦涩难懂的学院派论述,毕竟“通识教育”这个话题本身就容易陷入术语的泥潭。然而,作者的叙事功力着实了得,行文流畅,逻辑严密,且不失文学性的优美。它成功地将宏大的教育哲学思考,融入到娓娓道来的生活片段之中,使得阅读过程如沐春风,毫无压力。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跨学科整合”的论述,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将不同学科知识拼凑在一起,而是深刻揭示了知识体系内部的内在联系和互文性。这种层层递进的论证方式,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新的思维框架。对于那些希望从知识的“点”走向“面”,进而构建完整知识体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极佳的范本。它促使我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学习经历,明白了真正的教育,是关于如何学会提问,而非仅仅记住答案。阅读体验的愉悦性,远超我的预期,是一次真正的精神享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