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F-我們的通識教育-蔡達峰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9787108059765

BF-我們的通識教育-蔡達峰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9787108059765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蔡達峰 著
圖書標籤:
  • 通識教育
  • 文化
  • 哲學
  • 生活
  • 讀書
  • 新知
  • 蔡達峰
  • 三聯書店
  • 人文社科
  • 知識普及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華裕京通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ISBN:9787108059765
商品編碼:29765050746
包裝:精裝
齣版時間:2017-11-01

具體描述

   圖書基本信息
圖書名稱 我們的通識教育 作者 蔡達峰
定價 78.00元 齣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ISBN 9787108059765 齣版日期 2017-11-01
字數 頁碼 335
版次 1 裝幀 精裝

   內容簡介

進入新世紀,通識教育在中國大學方興未艾,生機勃勃,這無疑是中國大學教育自我更新的新起點。所謂“我們的”通識教育,即復旦大學的通識教育,乃至中國大學的教育,不針對國外的通識教育。它旨在關心人格的修養、公民的責任、知識的整全、全球的視野,進而為新世紀中國文化傳統的接續與光大承擔起自身的責任。

n

全書共分三編:上編為通識教育與學生,主要針對人格培養、麵嚮大學生所寫所講的;中編為通識教育與大學,針對大學、教育教學改革而言的;下編為通識教育與社會,針對校外的(和社會)、素質教育而言的。

n

蔡達峰校長一直是通識教育理念的支持者和踐行者,十幾年的摸索實踐使蔡先生對我國通識教育有一清晰的認識和思考。此書便是其的思想和理念結晶,也是中國大學中人講中國大學通識教育實踐的極為少數的文集之一,對當下是有積極意義的。


   作者簡介

進入新世紀,通識教育在中國大學方興未艾,生機勃勃,這無疑是中國大學教育自我更新的新起點。所謂“我們的”通識教育,即復旦大學的通識教育,乃至中國大學的教育,不針對國外的通識教育。它旨在關心人格的修養、公民的責任、知識的整全、全球的視野,進而為新世紀中國文化傳統的接續與光大承擔起自身的責任。

n

全書共分三編:上編為通識教育與學生,主要針對人格培養、麵嚮大學生所寫所講的;中編為通識教育與大學,針對大學、教育教學改革而言的;下編為通識教育與社會,針對校外的(和社會)、素質教育而言的。

n

蔡達峰校長一直是通識教育理念的支持者和踐行者,十幾年的摸索實踐使蔡先生對我國通識教育有一清晰的認識和思考。此書便是其的思想和理念結晶,也是中國大學中人講中國大學通識教育實踐的極為少數的文集之一,對當下是有積極意義的。


   目錄

自序

n

n

我們的通識教育: 關心人與社會的發展

n

n

上編 通識教育與學生

n

給學生開拓前程、和諧發展的力量

n

新生入學教育報告節選

n

抱定宗旨,獨立求學

n

做生活的主人

n

深入理解學習與人生的關係

n

積極參加學術活動

n

保持純潔的求知欲

n

在學術活動中培養獨立人格

n

共話通識

n

青年與責任

n

大學,給生活以力量

n

復旦“服務與犧牲”的精神

n

n

中編 通識教育與大學

n

改革開放中的中國大學教育

n

學分製建設的設想

n

“培養方案”需要修訂

n

深化教學管理改革,拓寬人纔培養途徑

n

本科教學的迴顧與展望

n

關於文理教育的思考

n

通識教育研究的背景與目的

n

通識教育的啓動策略

n

我對通識教育的認識

n

為什麼要開展通識教育研究

n

完善我們的通識教育

n

深入探索通識教育,促進學生長遠發展

n

開展通識教育大討論

n

通識教育的目標與計劃

n

推進通識教育的思考

n

全校公共課程改革要求

n

書院建設要有改革精神

n

堅持推進通識教育

n

完善本科生培養製度的設想

n

n

用學問引導學生的人生態度

n

共同努力,建設通識教育核心課程

n

本科培養體製改革與發展方案

n

關於推進本科培養體製改革工作的建議

n

籌備本科生院

n

我們的本科教育改革

n

堅持推進“我們的通識教育”

n

下編 通識教育與社會

n

素質教育與通識教育

n

關於國傢教育發展規劃的建議

n

對大學生就業問題的反思

n

對當前大學生就業問題的認識

n

教育發展規劃要聚焦“人”的問題

n

為公民教育的呼籲

n

教育需要研究人格問題

n

關於加強公民教育的建議

n

建設大學體製改革要先行

n

教育是生發人格的土壤

n

“通識教育”訪談選編

n

“通識教育”報道選編

n

後記


   編輯推薦
精彩內容敬請期待

   文摘

給學生開拓前程、和諧發展的力量

大學生麵臨大量基本的任務,如課程、考試、學位、就業、戀愛、社交、成傢、事業等。其中有些是在校期間必須完成的任務,有些是畢業以後比較適閤做的事情,但大部分是在校期間可以去做的事情。這些都是人生中重要而艱巨的任務,即便是已經步入社會的成年人,也未必都能勝任,更何況是沒有獨立謀生經曆的大學生。
一、大學生經曆瞭什麼
分析一個人群的成長背景似乎是很睏難的事情。我們試圖梳理其中一些普遍性的問題,以提高大學教育的針對性。這並不否認個體差異,也不否認他們成長中得到的所有教益。
從年齡來說,大學生有公民的權利,但沒有獨立的職業工作經曆、生活經曆乃至社會貢獻。從傢庭來說,有兩種情況值得關注。(1)城市獨生子女傢庭容易使學生得到這樣的教育: 接受多於付齣,獨占多於分享,做作業多於其他勞動,接受傢長對名利的期望多於自己的願望。(2)農村不富裕的多子女傢庭容易使學生得到這樣的教育: 生活經濟壓力大於學習快感,接受傢庭對解睏的期望多於自己的願望。這些都不是好的學習的動力和自我意識。從學校來看,他們都是應試教育的成功者,而應試教育將答案重於思考、掌握重於探究、知識重於素質、統一重於差異、競爭重於激勵。這些可能使學生的思想受製於習慣,機械競爭,能力失衡。從社會來說,他們難免受到金錢和功利思想的影響。歸結而言,這些都是當今中國大學教育特彆需要關注的問題。
二、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務
無論是要做好個人的事情,還是實現社會的期望,以大學生的成長背景來說,都不能說有優越的基礎和充分的準備。他們確實需要學習,需要指導,需要力量。
大學應該或能夠給予他們什麼呢?大學教育的基本任務,就是幫助學生領悟人生,懂得科學。這裏有永恒的道理,也有時代的特殊性。從上分析,我們要特彆注重培養大學生的思考習慣和科學方法,以免他們雖聰明好學但不善於探究;要特彆注重培養寬闊的眼界和胸懷,以免他們隻善於競爭計較而不能謙讓寬容;要特彆注重培養獨立自主的精神,以免他們太善於剋製適應而不敢於批判;要特彆注重培養領悟生活意義的能力,以免他們太注重名利而不能感受內心的真實;要特彆注重培養社會責任意識和使命意識,因為他們有公民的權利,但缺乏職業經曆和社會閱曆。
蔡元培說“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於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責任”。潘光旦說“教育的理想是在發展整個的人格”。大學要把社會的需要與人生、科學教育結閤起來。耶魯開設人文教育課程,培養學生寬容、尊重、公正和坦誠的精神;開設文化藝術課程,培養學生自己看自己的能力;開設社會科學課程,培養學生思考人類命運的見識和能力。
我們要為怎樣的社會培養怎樣的人?我們要培養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就要開展共同價值觀的教育。我們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要使學生懂得社會和諧的意義,懂得自身和諧的道理,懂得社會和自身利益的關係。要有和諧的人生,就要能夠理解和把握人生的本質要求,善於處理自身與外界的利益關係,保持生活的熱情和理性,保持身心協調發展。每個人都可以有力量,這個力量就是信念和智慧,而不是在手中的技巧和物質。這就要教育和教師。輔導員是學生的人生引導者。輔導員可以從人生的大局,全麵地引導學生;可以從生活的細節,直接地引導學生;可以從朋友的角度,真切地引導學生。
1.要引導學生思考生活的道理。人纔培養需要人文精神,大學要始終為學生的根本利益著想。學生的根本利益是什麼?什麼是他們需要得到的?是不斷領悟生活的意義或人生的意義。耶魯的通選課計劃的目標“不是為瞭職業,而是為瞭生活”。每個學生都有成長的背景,每種背景都有動力和局限,他們的生活、學習願望和需要也有差異和局限。我們要告訴學生生活中本質性的道理,增強生活的力量,包括體質和心理的健康、思想和活動的能力。良好生活的感受來自生命、思想和行為的協調,來自個人與社會的平衡,來自在現實生活中接受與付齣的平衡。
(1)珍惜生命,保持健康。生命是的、本質的,並且是人權的基礎,每個人對生命都有愛護珍惜責任,包括對自己、他人和人類。以生命為代價的東西隻有生命的意義所在的東西。所以,培養學生崇高的人生目標等於愛護學生的生命。
生命的意義首先是感受人生,人生包括喜怒哀樂各種經曆和感受,喜怒哀樂的事情不能否定生命。所以,培養學生的生活態度十分重要。生命的意義還在於創造,創造齣使更多人感受人生快樂的機會,創造齣自己發揮生命意義的機會。所以,培養學生的傢庭責任和社會責任意識十分重要。
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其健康的意義特彆重大。生命的質量取決於健康,每個人都有保持健康的責任。沒有健康,生命就會痛苦,生命活力就受影響。健康不是與生俱來的,健康是理性的産物,健康意識和能力需要培養,體育運動的愛好和科學的生活習慣需要培養。對人群來說,保護健康的內容還延續到環境與資源的保護,這也是珍惜生命的責任。
(2)放眼未來,堅持長遠利益。溫傢寶總理在同濟大學演講時說:“一個民族有一些關注天空的人,他們纔有希望。一個民族隻是關心腳下的事情,那是沒有未來的。”教育本質上就是為瞭未來,大學為學生和社會的未來而教育,以促進人和社會的長遠發展為目的。大學的期望是學生的幸福和社會的進步。但如果學生抱有功利的需求,以受教育來換取什麼東西,那就沒有耐心領悟教育的意義。所以,大學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未來意識。
認識未來是認識生活本質的能力,是理性保持生活熱情並得到生活樂趣的能力,是使自己不斷進步並得到大成就的能力。不追求未來等於沒有未來。“時間流逝”是令人無奈和傷感的,對有些人來說,未來未必是前程,大學畢業未必是前程,就像每天走路不是前進一樣。今天往哪裏走?走的過程是否感受到快樂?
,前程總比現狀重要。我們要為瞭未來而關心今天。今天的事情不是生活的結局。有的同學遇到一些不滿意的事情,反應相當激烈,似乎遭到滅頂之災,斷送瞭前程。有的同學獲得一點成功,反應也相當激烈,似乎撈到瞭一輩子的幸福。當我們覺得自己無精打采的時候,多半是失去未來意識的時候。生活總有睏境,良好的未來意識,可以使自己免於陷入僵局。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為什麼會憂慮,因為對未來失去瞭信任。遠慮不是為瞭放長綫釣大魚,憂慮是思考未來,思考未來,纔不會陷於當下。
第二,發展總比得到重要。我們要為瞭發展而展望未來。未來不是將來的某一天。我們總是把某種結果當作未來,把就業當作學習的未來,把未來當作具體的得到。人生總是進行時態,不是完成時態。每個人每天有未來,關鍵是要使自己的能力不斷提高,不斷謀求自己能力的大發揮。勝不驕,敗不餒,不要將今天的能力當作結果。
第三,發展的核心是提高能力。自己的能力是否還會提高?這是實質性的問題,我們始終要在乎自己能力的提高,關鍵是提高。
要使能力提高,就要保持求知欲,就要保持刺激求知欲的東西,保持可以為發展創造動力的東西,比如眼界、胸懷、理想、想象力和興趣,而不是具體結果。沒有這些,前程就是結局。虛榮、競爭、復仇都可以是動力,但很有副作用。物欲也有能量,但求知欲是為瞭將來的提高,物欲是基於現實的滿足。欲望越是功利,能力越受局限。有瞭財富和地位以後,你會怎麼樣?當發展的意義被具體化以後,人生的樂趣就失去瞭源泉。純潔的動機是本質的力量,的科學傢總是為瞭不斷探究而獲得成就的。
要使能力提高,就要堅持不懈地付齣。未來基於付齣的能力。我們每天都可以付齣,得到永遠是未來的。求知欲是促進付齣,物欲是為瞭得到。所謂功利,就是追求眼下的、局部的利益,沒有未來意識。見錢眼開可能是容易失去信心的時候。對功利的人來說,未來是沒有到來,對沒有到來就是沒有興趣的。
(3)放眼社會,關心國傢命運。溫傢寶總理的詩《星空》,闡釋瞭對大學生的希望:“要做一個關心世界和國傢命運的人。”有國外媒體描述中國青年:“中國20多歲的人忙著享受生活,無暇顧及政治。”言雖有過失,但也是提示。青年人如對宏大和抽象命題冷漠,對社會、民族、國傢、政治、世界、人類、自然界的變化缺乏思考的熱情,隻關心自身及與自身利益直接相關的事物,迷戀於財富的競爭和博弈,那是大問題。
大學教育要注重人的社會屬性,它要培養的是未來社會的領導、文化與政治共同體的公民。因此我們要對學生講解兩個基本的問題: 自己與自己以外存在什麼樣的利益關係?為什麼要關心自己以外的人和事?
,個人的價值存在於他人的認同之中。復旦校長李登輝說:“近代教育的思潮,是由個人與社會對抗的觀念,進而至於個人與社會調和的觀念。教育的高目的,是要把個人潛伏的心能,盡量引導使之發展,以替社會謀福利。社會的進步,和個人的發展,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個人中有價值而應啓發的心能,亦就是在社會上高貴的德行。”
沒有的個人價值的實現,個人纔能的發揮要有益於他人,這個群體越大,個人價值也越大,有益於國傢、民族和人類的纔能是個價值的體現,這纔是個人生活的意義所在。人是平等的,人與人之間的得到與失去往往是相關的。所以,社會總有人打破平衡,用超凡的能力使大眾得到發展的機會,這種人就被大眾承認。被大眾需要是人生好的機會。
第二,社會棟梁必須理解社會根本利益。個人服務社會的能力,來自學習和理解大眾。大眾以國傢和民族的存在而存在,社會棟梁不隻是職業界的,還是民族精神的傳承者和創造者,是國傢利益的維護者和發展者。這裏首先要讓學生明白社會、國傢和民族的關係,理解國傢獨立、民族富強和社會文明的關係。社會發展中什麼是國傢與民族的利益,我們應該剋服什麼,維護什麼。我們往往將職業界的需求當作社會的需求,這隻是社會需求的一部分,而不是。怎樣認識經濟全球化中文化的全球化?怎樣維護民族的利益?中華民族對世界和人類新的貢獻在哪裏?世界文化交流中有國傢和民族利益,客觀上存在著文化霸權、衝突和不平等。
第三,中國的棟梁要懂得中國社會。要為大眾承擔社會使命,管理大眾的事務,就要使學生理解和諧社會的內涵,理解中國當今社會和發展過程的特徵,理解貧富差距、機會公平等問題的原因,理解自由與平等、仁愛與公正、公平與效益、權力與權利、法製與道德、製度與理想等意義。
2.引導學生熱愛學問,敢於獨立探究。大學是學術機構,大學注重科學精神與方法,注重理性,注重創造,這是重要的教育內容。
學業與做人的教育要緊密結閤。學生思想問題集中錶現在學業問題中,學業問題集中反映瞭人生態度問題。學業指導就是科學精神教育,就是理性教育,就是創造力教育。
(1)保持自信,發揮潛能。學習不能功利。學習不是考試成績,成績不是能力的,更不是用於炫耀的。學習不僅是積纍和模仿,目的是培養探究和創造的能力,而培養探究能力的核心是始終保持良好的求知欲。青少年是有好奇心的,好奇心總是天真和純潔的。但好奇心很容易消失,或因為功利,或因為規訓,或怕孤獨等,逐漸放棄瞭追求,且戰且退,退而求其次,以次為。要鼓勵學生相信自己的個性和興趣,有興趣、有問題,就會有自己的路。
(2)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學術的靈魂就是創新,就是發現新問題。培養創新能力就要不怕孤獨,不怕嘲諷,不怕幼稚,不怕失敗。探險傢不是尋找安全之處。
學習的態度要科學,實事求是,不能有麵子意識,不圖名利,甚至不圖成績。要引導學生閤理安排,學會放棄。學習本身是需要選擇的,彆人的要求,自己的興趣,兩者往往不相同,有時差異很大。要鼓勵學生放棄一些東西,保持有求知欲的部分。要鼓勵學生爭取一些東西,剋服睏難,主動尋求機會,使求知欲得到發展。信息化時代,更需要主見。知識和技術迅速更新、繁衍,而且相當誘人。但哪些纔是重要的?我們有多少精力關注自身的創造力?諾貝爾奬得主硃棣文說:“好的教育應該是讓你自由尋找那些對你有意義的事情,而不是把人腦當成一個容器,往裏填東西。好的教育還在於讓人批判性地思考,敢於質疑前人,我發現中國學生在這方麵錶現不足。”接受知識是不夠的,要使學生善於批判地接受,善於接受那些重要的東西,接受那些持續需要的東西,閤理組織知識的深度與廣度,獨立地進行積纍和研究。



   序言
精彩內容敬請期待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