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涓编著的《西方音乐风格与体裁赏析(下从浪 漫主义时期到20世纪)》专门针对艺术院校附中或中 等音乐师范学校学习音乐专业的青少年,结合他们特 殊的年龄层次和专业知识储备特点而设计的。教材在 西方音乐史风格与体裁演变的主干线索基础上,尽可 能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从曲式结构、和声、复调以 及与风格紧密相关的音乐要素等方面,加大音乐本体 分析的篇幅,帮助青年学生在建立史学视野的同时, 增加作曲技术理论的知识。同时,教材还扩展了与音 乐发展息息相关的文化艺术内容,希望藉此增进学生 对音乐文化的理解,拓宽艺术视野。
本教材强调风格与体裁的演变。力求用简洁的语 言勾勒出包含社会背景、风格特点、重要作曲家、经 典作品的音乐“地图”,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从曲式 结构、和声、复调、基本音乐术语等方面讲解作品, 使学生掌握作曲技术的一般概念;学习分析音乐本体 的基本思路,促进对讲解内容的理解与把握。通过关 联文化史、艺术史来再现音乐产生的社会背景,从而 理解音乐**具有重要地位的作曲家、作品和风格流 派的衍变。
**讲 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
第二讲 浪漫主义时期的艺术歌曲
重点作曲家: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沃尔夫
第三讲 浪漫主义时期的器乐(一)钢琴
重点作曲家:门德尔松、舒伯特、舒曼、肖邦、李斯特
第四讲 浪漫主义时期的器乐(二)室内乐与协奏曲
重点作曲家:舒伯特、勃拉姆斯、门德尔松、舒曼、圣一桑
第五讲 浪漫主义时期的器乐(三)管弦乐
重点作曲家:柏辽兹、门德尔松、李斯特、勃拉姆斯
第六讲 浪漫主义时期的歌剧(一)德国歌剧
重点作曲家:韦伯
第七讲 浪漫主义时期的歌剧(二)意大利歌剧
重点作曲家:罗西尼、贝里尼、多尼采蒂、威尔第
第八讲 浪漫主义时期的歌剧(三)法国歌剧
重点作曲家:奥芬巴赫、古诺、比才
第九讲 19世纪中叶、下叶之瓦格纳的乐剧
第十讲 19世纪民族主义的音乐风格
第十一讲 19世纪民族主义的歌剧
重点作曲家:格林卡、柴科夫斯基、斯美塔那
第十二讲 19世纪民族主义的器乐创作
重点作曲家:强力五人集团、柴科夫斯基、斯美塔那、德沃夏克、格里格、西贝柳斯
第十三讲 19世纪到20世纪之交的声乐交响曲、歌剧
重点作曲家:马勒、理夏德·施特劳斯、普契尼
第十四讲 19世纪到20世纪之交的管弦乐
重点作曲家:德彪西、拉威尔、拉赫玛尼诺夫
第十五讲 20世纪的声乐创作——声乐套曲、歌剧
重点作曲家:勋伯格、斯特拉文斯基、巴托克
第十六讲 20世纪的器乐创作——舞剧、交响曲、协奏曲
重点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巴托克、韦伯恩、肖斯塔科维奇、普罗科菲耶夫、布里顿
这本书简直是音乐爱好者的福音!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沉浸其中,感觉自己的耳朵都得到了史诗级的洗礼。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对于音乐史上的各个流派,尤其是那些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有着独到的见解。比如,书中对德彪西那种“印象派”的色彩描绘,简直让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潮湿的青草香气,而他分析勋伯格十二音体系时,那种理性和逻辑的交织,又让我体会到了现代音乐的冷峻与前瞻。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并没有将音乐史描绘成一条直线,而是充满了各种碰撞、融合与反叛。每次读到某个作曲家如何打破旧有规范,建立起全新的音乐语言时,我都感到一种知识被重塑的兴奋感。这本书的深度远超我以往接触的任何音乐普及读物,它不只是告诉你“谁在什么时候写了什么”,更是告诉你“为什么他们要那样写”,以及“这种写法如何改变了我们倾听世界的方式”。读完之后,我再去听那些古典时期的作品,感受完全不一样了,能听出更多隐藏在旋律和和声背后的时代精神和个人挣扎。
评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实在太迷人了,完全没有一般学术著作的枯燥感。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我们穿梭于欧洲各个音乐重镇的沙龙、剧院和咖啡馆。我尤其喜欢他描绘音乐家个体命运的部分,那种时代洪流中艺术家的挣扎与辉煌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比如,对于某些处于时代夹缝中的作曲家,作者没有简单地贴上标签,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如何形塑了他们的创作动机。我记得有一段分析某个作曲家晚年作品中回归田园牧歌式的宁静,文字里充满了对生命体验的哲思,让我忍不住停下来,反复揣摩那段话的深意。这种将音乐置于宏大历史背景下考察的视角,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一种探索的乐趣。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听觉地图”,让我对未来探索更多非主流或被忽视的音乐家的作品充满了期待。
评分说实话,我对音乐理论的接受度一直不高,总觉得那些术语和结构分析有些让人望而却步。然而,这本书却成功地把我拉进了那个世界。作者的解释方式极其直观,他懂得如何用最生动的比喻来阐释复杂的对位法或者调性系统的瓦解过程。读到他对某个特定时期交响乐结构演变过程的剖析时,我甚至在脑海中勾勒出了一个清晰的建筑蓝图,每一步的推进都显得那么合乎逻辑却又充满创造力。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它教会了我如何去“看”音乐的骨架,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旋律和情感上。我感觉自己的耳朵被“升级”了,现在听任何乐曲,都会不自觉地去寻找那些隐藏的结构线索,这极大地丰富了我的审美体验。
评分这份阅读体验是极为沉浸且富有启发性的。作者的学术功底毋庸置疑,但更难能可贵的是他那种对艺术的真挚热情。在探讨某些极具争议性的现代音乐流派时,他没有采取批判或偏袒的态度,而是以一种近乎“同理心”的方式去理解创作者的意图。比如,书中对某些激进的作曲手法进行解析时,那种对“打破常规”的艺术勇气表示尊重的态度,非常打动我。它让我明白,真正的艺术创新往往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和不被理解的孤独。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风格和体裁的教科书,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做一个敢于发声的艺术家”的精神指南。读完后,我对艺术的边界有了更宽广的理解,也更加珍惜那些敢于走在时代前沿的先行者们。
评分我必须称赞这本书在文献梳理和思想整合方面的能力。它成功地将跨越百年、横跨多个国家、风格迥异的音乐思潮,编织成一张既宏大又精密无遗的网。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作者巧妙的转承连接所折服——一个看似不相关的作曲家或一个次要的音乐事件,在作者的笔下,却成了揭示某种宏观趋势的关键线索。这种结构上的严谨性,保证了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些复杂乐派的读者,也能沿着清晰的思路进行深入理解。我尤其喜欢它在总结不同阶段音乐思潮的转折点时所用的概括性语言,精准而富有洞察力,让人有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这本书无疑为我建立了一个扎实的音乐知识体系框架,为我未来更深入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