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涓编著的《西方音乐风格与体裁赏析(下从浪 漫主义时期到20世纪)》专门针对艺术院校附中或中 等音乐师范学校学习音乐专业的青少年,结合他们特 殊的年龄层次和专业知识储备特点而设计的。教材在 西方音乐史风格与体裁演变的主干线索基础上,尽可 能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从曲式结构、和声、复调以 及与风格紧密相关的音乐要素等方面,加大音乐本体 分析的篇幅,帮助青年学生在建立史学视野的同时, 增加作曲技术理论的知识。同时,教材还扩展了与音 乐发展息息相关的文化艺术内容,希望藉此增进学生 对音乐文化的理解,拓宽艺术视野。
本教材强调风格与体裁的演变。力求用简洁的语 言勾勒出包含社会背景、风格特点、重要作曲家、经 典作品的音乐“地图”,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从曲式 结构、和声、复调、基本音乐术语等方面讲解作品, 使学生掌握作曲技术的一般概念;学习分析音乐本体 的基本思路,促进对讲解内容的理解与把握。通过关 联文化史、艺术史来再现音乐产生的社会背景,从而 理解音乐**具有重要地位的作曲家、作品和风格流 派的衍变。
**讲 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
第二讲 浪漫主义时期的艺术歌曲
重点作曲家: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沃尔夫
第三讲 浪漫主义时期的器乐(一)钢琴
重点作曲家:门德尔松、舒伯特、舒曼、肖邦、李斯特
第四讲 浪漫主义时期的器乐(二)室内乐与协奏曲
重点作曲家:舒伯特、勃拉姆斯、门德尔松、舒曼、圣一桑
第五讲 浪漫主义时期的器乐(三)管弦乐
重点作曲家:柏辽兹、门德尔松、李斯特、勃拉姆斯
第六讲 浪漫主义时期的歌剧(一)德国歌剧
重点作曲家:韦伯
第七讲 浪漫主义时期的歌剧(二)意大利歌剧
重点作曲家:罗西尼、贝里尼、多尼采蒂、威尔第
第八讲 浪漫主义时期的歌剧(三)法国歌剧
重点作曲家:奥芬巴赫、古诺、比才
第九讲 19世纪中叶、下叶之瓦格纳的乐剧
第十讲 19世纪民族主义的音乐风格
第十一讲 19世纪民族主义的歌剧
重点作曲家:格林卡、柴科夫斯基、斯美塔那
第十二讲 19世纪民族主义的器乐创作
重点作曲家:强力五人集团、柴科夫斯基、斯美塔那、德沃夏克、格里格、西贝柳斯
第十三讲 19世纪到20世纪之交的声乐交响曲、歌剧
重点作曲家:马勒、理夏德·施特劳斯、普契尼
第十四讲 19世纪到20世纪之交的管弦乐
重点作曲家:德彪西、拉威尔、拉赫玛尼诺夫
第十五讲 20世纪的声乐创作——声乐套曲、歌剧
重点作曲家:勋伯格、斯特拉文斯基、巴托克
第十六讲 20世纪的器乐创作——舞剧、交响曲、协奏曲
重点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巴托克、韦伯恩、肖斯塔科维奇、普罗科菲耶夫、布里顿
这本书的选材广度令人印象深刻,它似乎没有满足于仅仅罗列那些被奉为圭臬的“标准曲目”,而是试图构建一个更立体的、充满张力的音乐图谱。我注意到它对于那些“边缘”或“过渡性”音乐家的介绍篇幅似乎也相当可观。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真正的风格变革往往发生在那些不那么耀眼但极具创新精神的中间人物身上。我个人对音乐史中那些“断裂点”特别感兴趣——那些预示着未来变革但自身却不被主流完全定义的作曲家。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这些“次要角色”如何推动了整体音乐语言的演进,从而避免了将音乐史简化为一连串由少数天才主导的直线发展。这种对复杂性和多重影响力的认可,正是判断一部音乐史著作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
评分读完初略翻阅后,我有一个强烈的感受:这本书的作者似乎拥有极强的“平衡感”。他既没有陷入过度学院派的繁琐论证中,导致读者望而却步;也没有为了追求通俗性而牺牲专业深度。这种平衡体现在他对“主观审美体验”与“客观历史分析”的拿捏上。例如,在描述某一作曲家的创新时,他或许会先用精准的术语界定其和声手法,但紧接着,他会立刻用富有画面感的语言来描述这种和声变化带给听众的心理感受。这种亦学亦文的风格,使得学术的严谨性得到了人性的温度,避免了将音乐变成冰冷的符号系统。我希望能从中找到一种阅读的节奏感,既能扎实地学习知识,又能在优美的文字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共鸣。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实在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就感觉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非常棒,那种微微泛黄的米白色纸张,不仅保护了视力,更增添了一种典雅的历史感。作为一名业余音乐爱好者,我尤其看重书籍的视觉体验,而这本《西方音乐风格与体裁赏析(下)》在这方面做得近乎完美。内页的字体设计清晰易读,关键的乐谱片段和历史图片都印刷得非常考究,色彩还原度高,细节清晰可见。我特别欣赏它在章节布局上的用心,每一部分都有明确的小标题和清晰的脉络梳理,即便是面对复杂的音乐理论概念,也能通过清晰的图示和排版引导读者逐步深入。虽然我还没有深入到内容的探讨,但仅从它作为一件“实体”的艺术品来看,这本书就已经值回票价了。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桌面艺术品,让人在翻阅时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对知识的尊重和对读者的体贴。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在叙述历史脉络时,展现出一种近乎“侦探小说”般的叙事张力。他似乎并不急于抛出结论,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读者穿梭于不同的历史场景中,先描绘出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氛围、哲学思潮和审美倾向,然后才引出与这些背景紧密关联的音乐现象。这种宏观背景铺陈的手法,使得音乐不再是孤立的音符堆砌,而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直接投射。我发现自己很容易被这种“情境化”的讲述方式所吸引,仿佛能亲身感受到贝多芬晚期作品中那种挣扎与超越的灵魂状态,或者德彪西笔下那种朦胧而迷幻的印象派色彩。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代入感,让原本可能枯燥的风格流变变得生动起来,让人忍不住想立刻去播放对应的音乐样本来验证作者的描述。
评分我一直认为,好的音乐鉴赏书籍,其高明之处在于它能提供一套有效的“解码器”,帮助普通听众打开那些看似晦涩的“高雅艺术”大门。从这本书的目录和前言来看,它似乎非常注重“工具性”的构建。我尤其关注它对不同时期“体裁”演变关系的梳理——比如,奏鸣曲式是如何在浪漫主义时期被个人情感过度“抒情化”,又是如何在20世纪初期被结构主义者们重新审视和解构的。我期待书中能提供清晰的、可以对照的分析框架,比如对某个关键作品的结构分析图表,或者对某种和声语言进行直观的标记解释。如果它能做到让我在聆听一首陌生的作品时,不再是“听个热闹”,而是能迅速捕捉到其内在的结构逻辑和情感驱动力,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得到了最大的体现。我希望它不是停留在“告诉我们什么好听”,而是“告诉我们为什么好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