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风格与体裁赏析(下从浪漫主义时期到20世纪)

西方音乐风格与体裁赏析(下从浪漫主义时期到20世纪)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涓 编
图书标签:
  • 音乐史
  • 西方音乐
  • 浪漫主义
  • 印象主义
  • 现代音乐
  • 20世纪音乐
  • 音乐风格
  • 音乐体裁
  • 音乐赏析
  • 古典音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中央音乐学院
ISBN:9787810968317
商品编码:29666242685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西方音乐风格与体裁赏析(下从浪漫主义时期到20世纪)
  • 作者:编者:张涓
  • 定价:58
  • 出版社:中央音乐学院
  • ISBN号:9787810968317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7-12-01
  • 印刷时间:2017-12-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241
  • 字数:280千字

内容提要

张涓编著的《西方音乐风格与体裁赏析(下从浪 漫主义时期到20世纪)》专门针对艺术院校附中或中 等音乐师范学校学习音乐专业的青少年,结合他们特 殊的年龄层次和专业知识储备特点而设计的。教材在 西方音乐史风格与体裁演变的主干线索基础上,尽可 能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从曲式结构、和声、复调以 及与风格紧密相关的音乐要素等方面,加大音乐本体 分析的篇幅,帮助青年学生在建立史学视野的同时, 增加作曲技术理论的知识。同时,教材还扩展了与音 乐发展息息相关的文化艺术内容,希望藉此增进学生 对音乐文化的理解,拓宽艺术视野。
     本教材强调风格与体裁的演变。力求用简洁的语 言勾勒出包含社会背景、风格特点、重要作曲家、经 典作品的音乐“地图”,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从曲式 结构、和声、复调、基本音乐术语等方面讲解作品, 使学生掌握作曲技术的一般概念;学习分析音乐本体 的基本思路,促进对讲解内容的理解与把握。通过关 联文化史、艺术史来再现音乐产生的社会背景,从而 理解音乐**具有重要地位的作曲家、作品和风格流 派的衍变。
    

目录

**讲 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
第二讲 浪漫主义时期的艺术歌曲
重点作曲家: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沃尔夫
第三讲 浪漫主义时期的器乐(一)钢琴
重点作曲家:门德尔松、舒伯特、舒曼、肖邦、李斯特
第四讲 浪漫主义时期的器乐(二)室内乐与协奏曲
重点作曲家:舒伯特、勃拉姆斯、门德尔松、舒曼、圣一桑
第五讲 浪漫主义时期的器乐(三)管弦乐
重点作曲家:柏辽兹、门德尔松、李斯特、勃拉姆斯
第六讲 浪漫主义时期的歌剧(一)德国歌剧
重点作曲家:韦伯
第七讲 浪漫主义时期的歌剧(二)意大利歌剧
重点作曲家:罗西尼、贝里尼、多尼采蒂、威尔第
第八讲 浪漫主义时期的歌剧(三)法国歌剧
重点作曲家:奥芬巴赫、古诺、比才
第九讲 19世纪中叶、下叶之瓦格纳的乐剧
第十讲 19世纪民族主义的音乐风格
第十一讲 19世纪民族主义的歌剧
重点作曲家:格林卡、柴科夫斯基、斯美塔那
第十二讲 19世纪民族主义的器乐创作
重点作曲家:强力五人集团、柴科夫斯基、斯美塔那、德沃夏克、格里格、西贝柳斯
第十三讲 19世纪到20世纪之交的声乐交响曲、歌剧
重点作曲家:马勒、理夏德·施特劳斯、普契尼
第十四讲 19世纪到20世纪之交的管弦乐
重点作曲家:德彪西、拉威尔、拉赫玛尼诺夫
第十五讲 20世纪的声乐创作——声乐套曲、歌剧
重点作曲家:勋伯格、斯特拉文斯基、巴托克
第十六讲 20世纪的器乐创作——舞剧、交响曲、协奏曲
重点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巴托克、韦伯恩、肖斯塔科维奇、普罗科菲耶夫、布里顿


好的,以下是一本不包含您的原书内容的图书简介: --- 书名: 《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交响:东方音乐的千年流变与文化融合》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于一条跨越千年的宏大文化命脉——丝绸之路,深入剖析了其沿线地区音乐艺术的演变、融合与独特魅力。不同于西方音乐体系的线性发展脉络,本书以地理空间和文化交流为经纬,构建了一幅多元、立体、充满生命力的东方音乐图景。 第一编:根源与肇始——草原、绿洲与河流文明的音乐胎动 本书伊始,我们将时间回溯至古代,探索丝绸之路沿线各主要文明的音乐源头。 中原古乐与礼制: 详述中国周代礼乐制度的构建,探讨雅乐的结构、音阶(如工尺谱的雏形)及其在国家意识形态构建中的核心作用。研究如何从《诗经》和《楚辞》中考据出早期器乐与声乐的形态。 中亚与波斯的古典传统: 考察波斯萨珊王朝及后继伊斯兰王朝的音乐理论,如法拉比(Al-Farabi)的音乐哲学著作,以及古印度古典音乐(Hindustani Music)的初始形态——拉格(Raga)体系的建立,特别是其在与中亚文化接触后的早期发展。 草原游牧民族的吟唱艺术: 深入探讨匈奴、突厥等早期游牧民族的口头史诗传统,如蒙古长调和呼麦(Khoomei)的发源地及其在生存环境、宗教信仰下的音乐特征,分析其与定居文明音乐的互动。 第二编:交流与融合——丝路鼎盛时期的音乐碰撞 随着贸易的繁荣,不同地域的音乐元素开始深度交织,形成了具有开创性的音乐风格。 唐宋时期的“胡乐”新声: 重点研究“胡旋舞”和“胡琴”等外来音乐元素如何被唐代宫廷和民间吸收、改造。分析燕乐(宴会音乐)体系如何整合西域的乐器(如琵琶、筚篥)与曲调,形成新的音乐规范。 佛教音乐的传播与本土化: 追踪佛教自印度经由中亚传入中国,其在不同地点的传播轨迹。考察敦煌壁画中反映的乐器组合、演奏姿态,以及佛教梵呗(Chanting)在中国寺院音乐中如何演变为具有地方特色的仪轨音乐。 伊斯兰世界与音乐理论的黄金时代: 详述中世纪阿拉伯世界音乐理论的集大成,如萨菲丁(Safieddine)对“马卡姆”(Maqam)体系的系统整理,及其对波斯、奥斯曼帝国音乐理论的深远影响。探讨这一时期,音乐被视为数学、天文学的延伸这一哲学观。 第三编:地域的深化——风格的固化与地方保护 在不同的地理和政治环境下,丝路沿线的音乐逐渐形成了具有高度地域辨识度的成熟体系。 中国西北穆斯林音乐的形成: 分析陕甘宁青地区的回族、维吾尔族等民族音乐的独特交融。研究“木卡姆”(Muqam)在东西部不同流派中的差异,探讨其在宗教仪式与世俗娱乐中的功能转换。 中亚的“巴拉克”(Balaq): 考察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地区,传统诗歌吟诵与器乐伴奏(如塔什穆卡姆)的发展,分析其对中亚传统乐器的精湛运用。 南亚的古典与民间张力: 虽然偏离中段核心,但本书将简要概述印度音乐在文化输出中对西域的影响,特别是印度教圣歌与民间“邦吉拉”(Bhangra)音乐的活力对比,作为文化辐射范围的参照。 第四编:近代转型与当代对话——适应与传承 进入近代,全球化和新的录音技术对传统音乐构成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传承机遇。 西方科技的介入: 考察 20 世纪初西方民族音乐学(Ethnomusicology)的视角如何影响东方音乐的记录和分类,以及机械乐器(如留声机)对传统表演模式的冲击。 音乐的政治语境: 分析 20 世纪中后期,各国在民族复兴浪潮中,传统音乐(如中国民乐、中亚民间音乐)如何被重新定义、整理和推广,以服务于国家文化形象的塑造。 当代跨界与未来展望: 探讨当代音乐家如何利用现代技术(电子乐、采样技术)重新诠释和演绎古老的丝路音乐母题,探究传统在当代全球音乐语境中的生命力与创新方向。 本书特点: 本书避免了单一民族或单一风格的叙述陷阱,强调“流动性”与“交汇点”,运用大量的田野调查资料(作为历史文献的佐证),结合音乐学、人类学和历史学的交叉视角,旨在揭示丝绸之路上音乐是如何作为最生动、最持久的文化载体,讲述东西方文明互动的史诗。读者将领略到的,是横跨欧亚大陆的、色彩斑斓的、充满异域风情的“非西方”音乐世界。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选材广度令人印象深刻,它似乎没有满足于仅仅罗列那些被奉为圭臬的“标准曲目”,而是试图构建一个更立体的、充满张力的音乐图谱。我注意到它对于那些“边缘”或“过渡性”音乐家的介绍篇幅似乎也相当可观。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真正的风格变革往往发生在那些不那么耀眼但极具创新精神的中间人物身上。我个人对音乐史中那些“断裂点”特别感兴趣——那些预示着未来变革但自身却不被主流完全定义的作曲家。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这些“次要角色”如何推动了整体音乐语言的演进,从而避免了将音乐史简化为一连串由少数天才主导的直线发展。这种对复杂性和多重影响力的认可,正是判断一部音乐史著作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

评分

读完初略翻阅后,我有一个强烈的感受:这本书的作者似乎拥有极强的“平衡感”。他既没有陷入过度学院派的繁琐论证中,导致读者望而却步;也没有为了追求通俗性而牺牲专业深度。这种平衡体现在他对“主观审美体验”与“客观历史分析”的拿捏上。例如,在描述某一作曲家的创新时,他或许会先用精准的术语界定其和声手法,但紧接着,他会立刻用富有画面感的语言来描述这种和声变化带给听众的心理感受。这种亦学亦文的风格,使得学术的严谨性得到了人性的温度,避免了将音乐变成冰冷的符号系统。我希望能从中找到一种阅读的节奏感,既能扎实地学习知识,又能在优美的文字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共鸣。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实在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就感觉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非常棒,那种微微泛黄的米白色纸张,不仅保护了视力,更增添了一种典雅的历史感。作为一名业余音乐爱好者,我尤其看重书籍的视觉体验,而这本《西方音乐风格与体裁赏析(下)》在这方面做得近乎完美。内页的字体设计清晰易读,关键的乐谱片段和历史图片都印刷得非常考究,色彩还原度高,细节清晰可见。我特别欣赏它在章节布局上的用心,每一部分都有明确的小标题和清晰的脉络梳理,即便是面对复杂的音乐理论概念,也能通过清晰的图示和排版引导读者逐步深入。虽然我还没有深入到内容的探讨,但仅从它作为一件“实体”的艺术品来看,这本书就已经值回票价了。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桌面艺术品,让人在翻阅时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对知识的尊重和对读者的体贴。

评分

这本书的作者在叙述历史脉络时,展现出一种近乎“侦探小说”般的叙事张力。他似乎并不急于抛出结论,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读者穿梭于不同的历史场景中,先描绘出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氛围、哲学思潮和审美倾向,然后才引出与这些背景紧密关联的音乐现象。这种宏观背景铺陈的手法,使得音乐不再是孤立的音符堆砌,而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直接投射。我发现自己很容易被这种“情境化”的讲述方式所吸引,仿佛能亲身感受到贝多芬晚期作品中那种挣扎与超越的灵魂状态,或者德彪西笔下那种朦胧而迷幻的印象派色彩。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代入感,让原本可能枯燥的风格流变变得生动起来,让人忍不住想立刻去播放对应的音乐样本来验证作者的描述。

评分

我一直认为,好的音乐鉴赏书籍,其高明之处在于它能提供一套有效的“解码器”,帮助普通听众打开那些看似晦涩的“高雅艺术”大门。从这本书的目录和前言来看,它似乎非常注重“工具性”的构建。我尤其关注它对不同时期“体裁”演变关系的梳理——比如,奏鸣曲式是如何在浪漫主义时期被个人情感过度“抒情化”,又是如何在20世纪初期被结构主义者们重新审视和解构的。我期待书中能提供清晰的、可以对照的分析框架,比如对某个关键作品的结构分析图表,或者对某种和声语言进行直观的标记解释。如果它能做到让我在聆听一首陌生的作品时,不再是“听个热闹”,而是能迅速捕捉到其内在的结构逻辑和情感驱动力,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得到了最大的体现。我希望它不是停留在“告诉我们什么好听”,而是“告诉我们为什么好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