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涓编著的《西方音乐风格与体裁赏析(下从浪 漫主义时期到20世纪)》专门针对艺术院校附中或中 等音乐师范学校学习音乐专业的青少年,结合他们特 殊的年龄层次和专业知识储备特点而设计的。教材在 西方音乐史风格与体裁演变的主干线索基础上,尽可 能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从曲式结构、和声、复调以 及与风格紧密相关的音乐要素等方面,加大音乐本体 分析的篇幅,帮助青年学生在建立史学视野的同时, 增加作曲技术理论的知识。同时,教材还扩展了与音 乐发展息息相关的文化艺术内容,希望藉此增进学生 对音乐文化的理解,拓宽艺术视野。
本教材强调风格与体裁的演变。力求用简洁的语 言勾勒出包含社会背景、风格特点、重要作曲家、经 典作品的音乐“地图”,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从曲式 结构、和声、复调、基本音乐术语等方面讲解作品, 使学生掌握作曲技术的一般概念;学习分析音乐本体 的基本思路,促进对讲解内容的理解与把握。通过关 联文化史、艺术史来再现音乐产生的社会背景,从而 理解音乐**具有重要地位的作曲家、作品和风格流 派的衍变。
**讲 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
第二讲 浪漫主义时期的艺术歌曲
重点作曲家: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沃尔夫
第三讲 浪漫主义时期的器乐(一)钢琴
重点作曲家:门德尔松、舒伯特、舒曼、肖邦、李斯特
第四讲 浪漫主义时期的器乐(二)室内乐与协奏曲
重点作曲家:舒伯特、勃拉姆斯、门德尔松、舒曼、圣一桑
第五讲 浪漫主义时期的器乐(三)管弦乐
重点作曲家:柏辽兹、门德尔松、李斯特、勃拉姆斯
第六讲 浪漫主义时期的歌剧(一)德国歌剧
重点作曲家:韦伯
第七讲 浪漫主义时期的歌剧(二)意大利歌剧
重点作曲家:罗西尼、贝里尼、多尼采蒂、威尔第
第八讲 浪漫主义时期的歌剧(三)法国歌剧
重点作曲家:奥芬巴赫、古诺、比才
第九讲 19世纪中叶、下叶之瓦格纳的乐剧
第十讲 19世纪民族主义的音乐风格
第十一讲 19世纪民族主义的歌剧
重点作曲家:格林卡、柴科夫斯基、斯美塔那
第十二讲 19世纪民族主义的器乐创作
重点作曲家:强力五人集团、柴科夫斯基、斯美塔那、德沃夏克、格里格、西贝柳斯
第十三讲 19世纪到20世纪之交的声乐交响曲、歌剧
重点作曲家:马勒、理夏德·施特劳斯、普契尼
第十四讲 19世纪到20世纪之交的管弦乐
重点作曲家:德彪西、拉威尔、拉赫玛尼诺夫
第十五讲 20世纪的声乐创作——声乐套曲、歌剧
重点作曲家:勋伯格、斯特拉文斯基、巴托克
第十六讲 20世纪的器乐创作——舞剧、交响曲、协奏曲
重点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巴托克、韦伯恩、肖斯塔科维奇、普罗科菲耶夫、布里顿
这本书的厚度让人望而生畏,但正是这份厚重感,让我相信它涵盖了足够广阔的音乐图景。我特别关注那些被历史稍微忽视的作曲家们,那些在巨匠光芒下默默耕耘的音乐家。他们的作品同样承载着那个时代的印记和独特的审美视角。我希望能看到对不同音乐流派之间微妙区别的界定,比如古典主义如何向浪漫主义过渡,那种“断裂”与“延续”在哪里?如果书中能配有一些乐谱片段的插图,哪怕只是关键性的和弦进行或者旋律动机,都会极大地辅助我的理解,让我能将抽象的声音转化为具体的视觉符号。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看得出是下了功夫的。我希望能找到一些关于音乐理论的深入探讨,不仅仅是停留在“好听”的层面,而是想知道那些和声进行是如何构建起强烈的情感张力的。比如,某个特定的调式转换是如何在听众心中引发忧郁或狂喜的?那些复杂的对位法、赋格曲的内部结构,如果能用清晰易懂的语言阐述出来,对我来说简直是太棒了。我尤其希望能看到一些对不同乐器音色特点的比较分析,毕竟,小提琴和圆号在表达同一个主题时,那种微妙的质感差异,才是音乐的灵魂所在。
评分当我翻阅一些音乐书籍时,常常会遇到一些晦涩难懂的术语,希望这本“赏析”能够在这方面做得更人性化一些。如果能有一份详尽的术语表,或者在首次出现专业名词时,就能给出简洁明了的解释,那就太贴心了。此外,我很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深入研究的指引,比如推荐一些权威的唱片版本,或者指出哪些录音能够最好地呈现出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意境。毕竟,好的演奏和好的乐谱同样重要,两者结合才能真正实现“赏析”的目的,带给读者一场完整的听觉与智识的盛宴。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不错,那种典雅的字体搭配上深沉的色调,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一直对古典音乐有种莫名的情愫,特别是从巴洛克到浪漫主义这个过渡时期,总感觉里面蕴含着太多未解的秘密。拿到这本书后,我满心期待着能深入了解那些伟大的音乐家们,比如贝多芬、莫扎特,他们是如何在那个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将内心的挣扎与对美的追求融汇在音符之中的。我渴望看到对奏鸣曲、交响乐结构精妙的解析,那种抽丝剥茧般的分析,能够让我这个业余爱好者也能窥见一斑,领会到音乐形式背后的逻辑与美学。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是冲着它那个“赏析”二字去的。我希望它能提供一套成熟的欣赏框架,让我能更有效地去品味音乐。光听是远远不够的,我需要知道在某个时期,音乐是如何回应社会思潮的,比如革命浪潮对音乐创作带来的冲击,那份激情和不羁是如何被谱写出来的。如果书中能穿插一些当时艺术界的轶闻趣事,那就更好了,毕竟,了解创作者的生活背景,往往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深层的寓意。我期待的不是枯燥的知识点堆砌,而是如同与一位资深乐评人对坐畅谈的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