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乐理》这套系列乐理书编者为来自马来西 亚的琳娜昂,作者有多年音乐教育实践经验。
《音乐理论简单学(2)》是第一册的升级版,是 特别为4-7岁儿童所设计的版本,书中还有很多供儿 童的练习和小游戏。并且还可以与“英皇乐理考级” 同步使用!
加线(Ledger Lines)
拍号(Time Signatures)
A、Bb和Eb大调(The Major Keys of A,Bb and Eb)
复习1(Revision 1)
三连音(Triplets)
A、E和D小调(The Minor Keys of A,E and D)
音符和休止符组合(Grouping of Notes and Rests)
音程(Intervals)
复习2(Revision 2)
编写节奏(Rhythm Writing)
演奏指示(Performance Directions)
综合练习(General Exercises)
纵横填字游戏(Know Your Italian Terms Game)
复习3(Revision 3)
终于把手里的那本厚厚的《和声学精要》啃完了,说实话,过程简直像是在攀登一座陡峭的山峰,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这本书的理论体系非常严谨,结构也组织得滴水不漏,几乎涵盖了从基础的三和弦到复杂的借用和弦、导音和弦的所有知识点。它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对传统功能和声进行的那种近乎苛刻的剖析,每一个和弦的连接、每一个声部的进行,作者都给出了详尽的、带有历史溯源的解释。读起来最大的感受就是“深度”,它不是那种蜻蜓点水式的介绍,而是要求读者必须沉下心来,反复推敲那些复杂的术语和公式。对于那些想扎扎实实打下古典音乐理论基础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宝典,但对于初学者来说,门槛未免太高了些,很多时候,我感觉自己像是在阅读一篇篇精密的学术论文,而不是一本旨在“传授”知识的书籍。有时候,一个简单的和弦转位,需要翻阅好几页的论述才能彻底明白其背后的逻辑,那种求知若渴与理论晦涩之间的拉扯感,真是让人又爱又恨。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着实让我眼前一亮,拿到手的时候,就觉得它与市面上那些充斥着廉价纸张和粗糙印刷的教材完全不同。封面采用了哑光的深蓝色调,配上烫金的标题,散发出一种沉静而高雅的气质,即便是放在书架上,也显得十分有分量。内页的纸张质地非常适合长时间阅读,油墨的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那些复杂的五线谱示例,每一个音符和表情记号都清晰可辨,完全不用担心在阅读过程中因为模糊而产生误判。而且,这本书的开本设计得非常合理,既不像袖珍本那样需要眯着眼看,也不像某些工具书那样过于庞大笨重,刚好适合放在琴凳旁边或者随身携带,随时随地都能翻阅。装订也非常牢固,我经常需要将它完全摊平来看大篇幅的乐曲分析,几次用力压下去,书脊依然纹丝不动,看得出出版社在制作环节上是下了真功夫的,这对于一本需要高频率使用的专业书籍来说,绝对是加分的项。
评分我是在备考某项音乐高级认证的时候偶然接触到这本《曲式结构解析》的,坦白说,它对我的帮助是颠覆性的。以往我对奏鸣曲、回旋曲这些宏大结构总是感到无从下手,觉得它们像是一团乱麻,难以理清头绪。然而,这本书的作者似乎拥有把复杂事物简单化的魔力。他没有仅仅停留在枯燥的“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的机械划分上,而是深入到每个主题材料是如何发展、冲突和解决的内在驱动力。大量的图表和色彩编码被巧妙地运用在对莫扎特和贝多芬作品的分析中,让人一眼就能看出主题的“旅行轨迹”。最妙的是,作者还引入了一些现代分析工具来辅助理解,比如引入了某些叙事学的概念来描述乐章的情感张力。读完之后,我再去听那些经典的交响曲,耳朵里不再是旋律和和声的堆砌,而是能清晰地“看到”作曲家是如何搭建和拆解他心中的建筑的,视角一下子拔高了许多。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实用性”在我的学习过程中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我原本是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快速提升我即兴伴奏能力的教材,对吧?所以,我期待的是大量的、可以直接套用的和弦进行模式,或者是一些行之有效的指法练习。然而,这本书的内容更像是“音乐哲学研讨会”的记录。它花了好大力气去探讨“节奏的本质”“音高在时间中的组织逻辑”这类形而上的问题,虽然这些思考很有深度,但对于一个急需在演出中拿得出手的技巧的实践者来说,帮助是间接的,甚至可以说是微乎其微。我翻阅了大量的章节,试图找到一些可以直接用于流行音乐改编或爵士和弦替换的“秘籍”,但收效甚微。它更像是培养一位理论研究者,而不是一位舞台上的演奏家。对于那些希望“学了就能用”的读者,这本书可能会带来不小的挫败感,因为它要求你先成为一个哲学家,才能成为一个实践者。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群阵容非常豪华,汇集了几位在音乐教育界享有盛誉的大师,这无疑保证了内容的前沿性和权威性。我尤其欣赏他们在讨论现代作曲技法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开放而审慎的态度。他们没有盲目追捧某些时髦的十二音体系或偶然音乐,而是将其置于整个音乐发展史的长河中进行客观评价,既指出了其突破性的贡献,也毫不避讳地指出了其在情感表达上的局限性。在讲解微积分般复杂的序列音乐时,他们采用了“层层剥茧”的教学法,先从最简单的数学模型入手,然后逐步叠加规则,直到构建出完整的作品框架。这种循序渐进、尊重认知规律的讲解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高深理论的心理压力。此外,书中附带的那些由作曲家本人亲自演奏或讲解的配套音频链接,更是锦上添花,让晦涩的理论瞬间具象化为鲜活的声音体验,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趣味性和沉浸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