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涤(巴特),男,蒙古族,中共党员,作曲、指挥,浙江音乐学院副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国际合唱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音协合唱联盟会员,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会员,中国西方音乐学会会员,浙江省合唱协会理事。毕业于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九六级作曲系理论作曲专业。2000—2015年先后任教于浙江丽水学院艺术学院、民族学院。2003—2005年就读于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生课程班。2011—2013年挂职于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澄照乡人民政府,担任乡长助理;2013—2014年挂职于景宁畲族自治县县委宣传部建设全国畲族文化发展基地办公室,担任专职副主任,2015年7月作为首批专任教师选调入浙江音乐学院。先后任景宁畲族自治县“山哈”合唱团常任指挥;中国畲乡景宁“凤凰”合唱团首席指挥、艺术总监;现任杭州市直机关艺术合唱团首席指挥、艺术总监;浙江省环保厅合唱团首席指挥、艺术总监等职务,浙江音乐学院图书馆音像资料赏析部主任。多年来积极致力于畲族、蒙古族及各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发展、创新创作与艺术实践传播。
总序
序一
序二
序三
前言
五线谱
1.畲图腾(混声无伴奏合唱)
2.畲家姑娘采茶忙(女声无伴奏合唱)
3.赶三月(混声无伴奏合唱)
4.请到绿谷畲乡来(女声表演唱)
5.盘歌郎(男声无伴奏合唱)
6.望妹歌(女声合唱)
7.畲之道(混声无伴奏合唱)
8.畲族情歌(混声无伴奏合唱)
9.山哈大歌(混声无伴奏合唱)
简 谱
1.畲图腾(混声无伴奏合唱)
2.畲家姑娘采茶忙(女声无伴奏合唱)
3.赶三月(混声无伴奏合唱)
4.请到绿谷畲乡来(女声表演唱)
5.盘歌郎(男声无伴奏合唱)
6.望妹歌(女声合唱)
7.畲之道(混声无伴奏合唱)
8.畲族情歌(混声无伴奏合唱)
9.山哈大歌(混声无伴奏合唱)
作品简介
后记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用心了,封面那种带着木纹肌理的纸张触感,立刻就让人联想到畲族山寨里那些古朴的木屋,色彩搭配上,那些浓郁的红与黑的对比,既张扬又沉稳,完美地捕捉到了畲族文化的精髓。内页的排版也看得出是经过精心考量的,五线谱和简谱的对照清晰易读,即便是我这种对乐理半生不熟的业余爱好者,也能很快找到自己熟悉的阅读方式,不会感到丝毫的压迫感。特别是那些乐谱旁附带的插图和文化小知识,虽然简短,却像一道道小小的窗口,让我得以窥见歌词背后的风土人情,比如关于祭祀、婚嫁的场景描绘,让我在练习曲目时,不只是在“唱”音符,更是在“述说”一个古老民族的故事。装订方式采用了线圈设计,这一点简直是太人性化了,无论是在钢琴前练习还是放在案头研读,都可以完全摊平,不用担心书页会莫名其妙地合上,极大地提升了使用的便利性。
评分作为一名合唱指挥,我最看重的是教材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如何平衡,而这套“畲歌如画”的编排,无疑在这方面做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准。首先,在和声处理上,编者显然下了大功夫,他们没有盲目地套用西方的传统和声体系去“美化”或“改造”那些原生态的旋律线条,而是非常巧妙地保留了畲族音乐特有的那些游移不定的调式色彩和那种略带尖锐却又极其动人的和声进行,这对于我们指导合唱团准确把握其风格至关重要。乐谱中对于力度变化和演唱情绪的提示,细致到了每一个乐句的起承转合,比如某个特定的“颤音”或“滑音”应该用什么样的气息去支撑,都有明确的标注,这比一般的教材只有简单的“f”或“p”要有效得多。说实话,以往接触的民族歌集,很多都是简单地把旋律记下来,缺乏深入的音乐解析,但这本教材,它提供的是一套完整的、可操作的艺术指导方针,让我们可以放心地去挖掘这些旋律深层的表现力。
评分这套教材附带的光盘内容,我反复听了好几遍,它的价值绝不只是简单的“示范演唱”那么简单。最让我惊喜的是,光盘里不仅收录了完整的合唱版本,还特意制作了分声部的伴奏音轨,这对于我们排练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我可以直接用清唱版本的旋律线去带着高声部或低声部先熟悉旋律,然后换上完整的伴奏进行合奏训练,极大地提高了排练效率,避免了总是依赖钢琴伴奏的枯燥感。更难能可贵的是,光盘中似乎还保留了一些原始素材的片段,那些未经完全配器的“田歌”或“酒歌”的原始吟唱,那种粗粝的、充满生命力的原声,听起来极具震撼力,这让我对如何处理那些需要模仿自然或劳动场景的段落有了更直观的理解。这份听觉材料的丰富性,让整套教材的立体感一下子就出来了。
评分从文化学习的角度来看,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难得的窗口,让我得以深入理解浙江畲族的音乐生态。每一首歌的引言部分,虽然篇幅不长,但信息密度非常高,它不仅仅交代了歌词的来源是哪一地区的畲族村寨,还间接反映了当地的生产生活方式。比如,那首节奏复杂、情绪激昂的“采茶歌”,从其音符的跳跃感和反复出现的短促呼喊中,我仿佛能嗅到山间采摘茶叶时的那种劳作的汗水和欢快,而另一首旋律舒缓悠长的“哭嫁歌”,则通过缓慢的进行和略带哀怨的和声色彩,让人沉浸在对传统习俗的思索之中。这种将音乐艺术与民族生活史紧密结合的编纂方式,使得学习过程不再是机械的技能训练,而变成了一场深入的文化田野考察,让我对“民族音乐”这四个字有了更深刻、更具温度的认识。
评分坦白说,我对市面上很多打着“民族风”旗号的音乐产品都抱有警惕心理,总觉得它们在追求商业化和流行化的过程中,会稀释掉民族音乐原有的那种野性与纯粹。但这本《畲歌如画》的编排,却让人感到一种难得的敬畏感。从我试着去教授我的学生演唱几首曲目来看,这些作品的结构和叙事性非常强,它们不是那种可以轻易被流行元素同化的简单旋律,而是需要演唱者投入大量的情感和对民族精神的理解才能驾驭的“重器”。比如其中几首史诗性的叙事歌谣,对气流的控制和声音的色彩变化要求极高,这迫使我们合唱团的成员必须放下以往习惯的、过于柔美的合唱腔调,去学习那种更加贴近大地、更具穿透力的“山野之声”。这本书带来的挑战,恰恰也是它最大的价值所在——它要求我们尊重并努力还原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的本来面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