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巧姑、陈姬姜编著的《童声合唱实用训练教程 》是为童声合唱师资培养的实际需求而编写。全书共 分16课,从专业角度介绍了童声合唱的基本知识、童 声合唱的发声训练、协调训练、吐字与咬字、吐字与 咬字、预示指挥及其他、童声合唱指挥应具备的基本 条件等知识。内容编排从教师急需考虑,从解决少儿 合唱排练实际入手,以案例研究的方式,从作品艺术 表现、作品排练要点两个方面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具体 的教学范本,有助于教师们进一步提高童声合唱的训 练、指挥能力。它的出版可填补当前高校音乐专业的 教学空白点,可作为高校在校师范生合唱指挥课程的 教材,亦可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师及儿童音乐教育培训 机构的专业教材。
第一课 合唱历史
第二课 童声合唱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 童声合唱的声部
第二节 童声合唱的乐谱
第三节 童声合唱的队形
第三课 少年儿童歌唱的发声原理
第一节 少年儿童发声的器官简介
第二节 少年儿童发声器官的运用
第三节 少年儿童的歌唱概论
第四节 如何度过变声期
第四课 童声合唱的发声训练
第一节 练声的准备活动
第二节 发声的训练
第三节 单声部的训练
第四节 多声部训练与和弦连接
第五节 练声曲的选用
第五课 童声合唱的协调训练
第一节 音准的训练
第二节 音量、音色的训练
第三节 协调的训练
第六课 童声合唱的吐字与咬字
第一节 声母、韵母的常识
第二节 字头、归韵、收声的常识
第三节 童声合唱的咬字与吐字
第七课 指挥艺术的新理念
第八课 童声合唱指挥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第九课 童声合唱指挥必修(一)
第一节 指挥的姿势
第二节 挥拍的原理
第三节 指挥的图式
第十课 童声合唱指挥必修(二)
第一节 如何起拍
第二节 如何收拍
第三节 不同时值休止的指挥
第十一课 童声合唱指挥必修(三)
第一节 如何指挥长音和自由延长音
第二节 如何指挥切分节奏和附点节奏
第三节 如何指挥混合拍子和变换拍子
第四节 如何指挥合拍与分拍
第十二课 童声合唱指挥必修(四)
第一节 不同速度的指挥
第二节 不同力度的指挥
第三节 指挥中,左右手的分工与合作
第十三课 童声合唱与伴奏
第一节 带伴奏的童声合唱指挥
第二节 不带伴奏的童声合唱指挥
第三节 前奏、间奏、尾奏的指挥
第十四课 童声合唱的预示指挥及其他
第十五课 童声合唱作品的分析与演唱设计
第一节 在钢琴上阅读合唱乐谱
这本关于早期音乐教育的书籍,简直是为我们这些一线教师量身定制的宝典!我刚接手我们学校的合唱团时,那真是一团乱麻,孩子们音准七零八落,节奏感更是天方夜谭。市面上那些理论书读起来枯燥乏味,讲的都是些高深的音乐原理,根本没法落地。但是,这本教材不一样,它非常注重“实用性”。里面大量的练习设计,从最基础的发声位置、气息控制,到和声的初步尝试,每一步都循序渐进,配有清晰的图示和操作指南。我最欣赏的是它对“童声特点”的理解,没有强求孩子们去模仿成人声部,而是巧妙地利用了他们嗓音的纯净和明亮。比如,书中介绍的那套“动物模仿操”来训练气息和共鸣,效果立竿见影,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不知不觉中就把基本功打牢了。而且,它的曲目选择也十分贴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很多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民谣或改编的简单歌曲,这大大提高了孩子们的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总而言之,它提供了一套完整、可操作的教学闭环,让我这个“半路出家”的音乐老师瞬间有了主心骨。
评分我是一名大学声乐专业的学生,正在进行教育实习,负责指导社区里一组年龄跨度较大的儿童合唱团(大概从小学低年级到高年级都有)。说实话,面对这种“大杂烩”的队伍,我感到非常棘手,如何平衡高年级学生的技巧需求和低年级学生的节奏理解,一直是个难题。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阅了这本教材,发现它在“分级处理”上做得极其到位。它并没有把所有内容一股脑塞给你,而是清晰地划分了不同年龄段(或者说不同基础水平)应该侧重的训练点。对于高年级孩子,书中深入探讨了如何进行基础的二声部尝试,对视唱练耳的训练也比一般的入门书要深入一些,比如如何通过节奏模进法来巩固复杂节拍。而对于低年级孩子,它则提供了大量基于游戏的、注重听觉模仿的活动。这种兼顾全局又照顾个体差异的设计,让我得以在一次排练中,同时给不同水平的孩子布置不同的“任务”,确保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舒适区内得到提升。这本书在训练目标设定的科学性上,绝对值得称赞。
评分作为一位从事音乐教育多年的资深教师,我深知教学理念更新的重要性,但市面上的新教材往往流于表面,讲一大堆“建构主义”、“情境教学”,听起来光鲜亮丽,实际操作起来却发现,教学目标模糊不清,反馈机制缺失。我阅读这本教材时,最关注的是它如何将现代教育理念融入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中。这本书的亮点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教唱”层面,而是深度挖掘了合唱训练如何促进孩子的综合素养发展。例如,在“情感表达”一章中,作者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歌词背后的故事、文化背景,进而激发他们内在的情感共鸣,而不是简单地要求他们“唱得响亮”。这种对“以人为本”教学法的贯彻,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比如它鼓励教师在排练中多使用开放式提问,让孩子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使得合唱课不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变成了一个充满探索精神的集体活动。这种教学模式的构建,对我们这些需要不断自我迭代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
评分我偶然在书店看到了这本关于合唱训练的书籍,当时只是想找一些提高视唱练耳效率的方法。坦白说,我原本对“教程”类书籍期待不高,通常觉得它们结构僵硬,缺乏灵活性。然而,这本书在“资源整合”方面给了我巨大的惊喜。它并没有局限于传统的钢琴伴奏或清唱练习,而是大量引入了现代音乐教育工具的运用思路。比如,它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简单的录音设备和编辑软件,让孩子们自己录制、回听并对比不同声部的效果,这对于培养他们的自我纠错能力至关重要。更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书中附带的那些音频范例(虽然我购买的只是纸质版,但通过书中的指引我可以自行获取或模仿),它们展示了如何用不同的速度、不同的力度去诠释同一首练习曲,直观地展示了音乐的张力变化。这对于习惯于“一板一眼”跟着老师走的年轻老师来说,无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教我们如何用更丰富、更多维度的媒介来丰富课堂内容。
评分我是一个业余的音乐爱好者,近几年开始在自家社区组织一个非正式的“邻里合唱小组”,成员背景五花八门,有退休老教师,也有完全零基础的上班族。我们追求的不是专业水准,而是身心愉悦和集体归属感。我寻找的教材更偏向于“过程体验”而非“成果导向”。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是它对“排练心理学”的阐述。它强调了合唱团作为一个小型社会组织,如何通过音乐活动建立信任、培养合作精神。书中有一段话令我印象深刻:“合唱的成功,往往不在于谁的声音最突出,而在于谁能最好地融入整体,‘让渡’自己的声音为整体服务。” 这种对团队协作精神的强调,在我们这种以兴趣为主的团体中起到了绝佳的粘合剂作用。我们不再互相挑剔谁跑调了,而是开始学习倾听彼此的呼吸和强弱变化,共同去塑造一个声音的形状。这本书以一种非常人文和心理学的视角,让“合唱”这件事的意义超越了单纯的音乐技巧本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