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放手孩子的教育艺术
定价:22.80元
作者:张大羽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5-01
ISBN:978755001016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是以爱为出发点,以孩子的健康、独立成长为目的的。成功的家庭教育,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父母的呵护中分离出去,以他独立的人格,面对他自己的世界。孩子注定要成长,而父母注定要退到幕后,做孩子人生的“背景”。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唤起人实行自我教育,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作为家长,要学会放手让孩子进行自我教育。这里的放手,就是要充分尊重并相信孩子,给孩子更多的时间、空间,更多的自主权,让孩子独立地去观察、思考、发现、创造,体验乐趣,感受快乐。
目录
作者介绍
张大羽﹐文学工作者,对于育儿,教育孩子方面有自己的见解,文笔亲切,通俗易懂,曾著有《放手孩子的教育艺术》、《别找理由拒绝孩子》、等广受读者好评的作品。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有一种令人安心的哲学深度,它不是那种教你如何“操作”的工具书,更像是一次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的内在探索之旅。我尤其欣赏它对“挫折教育”的重新定义。过去我总觉得挫折就是失败,是要避免的。但作者却将其视为生命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引导孩子去“消化”这些挫折。书中探讨了“赋予意义”的力量,即帮助孩子在失败中看到新的可能性和学习点,而不是沉溺于自责或羞愧之中。这种“意义建构”的能力,才是孩子未来面对人生风浪时最坚实的铠甲。我尝试着运用书中的建议,当我孩子考试失利时,我不再急于分析错题,而是先问他:“你从这次经历中学到了什么关于你自己的事情?” 这种提问方式,让对话的氛围瞬间变得开放和建设性。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教会我们如何把每一次危机,都转化为一次深刻的亲子教育契机,让我们的家庭对话不再是审判,而是互相成就。
评分我一直觉得,现在的教育环境对家长和孩子都是一种巨大的消耗。我们拼命地想给孩子最好的资源,报各种辅导班,生怕他落后于人。然而,这本书却提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它聚焦于家庭内部的“场域”构建,而不是外部的竞争。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边界感”的论述。很多父母,包括我自己,在爱与控制之间摇摆不定。我们以为的关心,常常成了隐形的枷锁。这本书用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如何帮助孩子建立清晰的自我界限,同时也提醒家长如何设定健康的亲子边界,即“我是我,你是你,我们彼此独立又相爱”。这种相互尊重的关系,是任何昂贵教育投入都换不来的。书中提到的一些“仪式感”的建立,比如家庭会议的进行方式,晚餐时间的“无手机区”,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却在不知不觉中重塑了家庭的沟通模式。它不提供快速见效的“秘方”,而是引导我们去思考教育的本质——如何培养一个有自主性、能为自己的人生负责的人。对于长期深陷“内卷”泥潭的家长来说,这本书简直就是一股清流,让人有勇气慢下来,重新审视自己的节奏。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焦虑型父母”量身定做的救星!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翻开它,结果完全被里面的内容吸引住了。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说教式的语气,反而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朋友在跟你娓娓道来,分享那些在鸡娃路上可能被忽略的“软技能”。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情绪共鸣”的那一章,作者用生活化的例子解释了为什么孩子发脾气时,你越是讲道理,他反而越抗拒。那种场景,我简直感同身受,因为我平时处理类似情况时,常常是先被点燃,然后陷入无效的争吵。这本书提供了一套非常实用的“降温”和“连接”的技巧,让我明白了,在解决问题之前,先得确保孩子的情绪是稳定的。它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那种“对事不对人”的教育方式,其实对孩子来说,感受比道理重要得多。读完这一部分,我感觉自己肩膀上的担子轻了一点,不再那么紧绷着,开始学着用一种更柔软、更接纳的态度去面对孩子的每一次“不完美”。这种从心态上的转变,比任何具体的“招数”都来得珍贵。这本书确实帮我找回了教育的初心,不再是为了达成某种分数或排名,而是为了养育一个完整、内心强大的个体。
评分拿到这本书时,我原本以为它会充斥着各种心理学专有名词,读起来会很晦涩。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的叙事方式极其流畅且富有画面感,仿佛每一个论点背后都有一个活生生的家庭故事在支撑。特别是关于“学习动机”的剖析,简直是醍醐灌顶。它清晰地区分了“外在驱动”(奖励、惩罚)和“内在驱动”(好奇心、掌握感)的巨大差异。我过去常常犯的错误就是,为了让孩子完成作业,就许诺给他看动画片,这无形中就强化了“学习是为了换取娱乐”的错误认知。这本书非常有力地论证了,激发孩子内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远比外部的胡萝卜加大棒有效得多。它提供了一系列如何在日常琐事中点燃孩子“火花”的智慧,比如如何设计一些开放式的提问,如何将家务变成有趣的探索,这些都不是强迫性的,而是诱导性的。这种尊重孩子主体性的教育理念,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孩子的“总监”,而是他们探索世界时的“协作者”和“守夜人”,感觉轻松多了。
评分这本书在处理亲子关系中的“冲突管理”部分,提供了一种极具建设性的范式转移。它让我意识到,很多看似是孩子“不听话”的行为,其实是未被满足的需求或未被表达的情绪的投射。作者用一种近乎侦探般的细致,指导我们如何透过表象的愤怒或反抗,去挖掘深层的需求——也许是需要更多的关注,也许是需要更多的自主权。这种“深度倾听”的艺术,是这本书最核心的价值之一。它要求父母暂时放下自己的预设和判断,真正沉浸到孩子的世界里去理解。我发现,当我开始主动去寻找孩子行为背后的“为什么”,而不是直接去修正“是什么”时,孩子反而更愿意合作,争吵的频率也明显降低了。这种从“控制”到“理解”的转变,不仅仅改善了亲子关系,也让我自己变得更有耐心和同理心,这对于我处理工作和人际关系都有着积极的溢出效应。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的是一套关于“人”的养育哲学,而不仅仅是育儿技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