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教养:曾仕强给中国父母的教子忠告
定价:35.00元
作者:曾仕强 刘君政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51760506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曾仕强给中国父母的教子忠告中国式教养的范本●一个人才辈出的家庭三代人70年汇总的人才成长方案 ;
内容提要
“中国式管理之父”曾仕强先生,从小受到身为中学校长的父亲的谆谆教导教导,成家立业之后,与夫人刘君政女士秉承父辈教子之道和中国传统家训,融合现代西方的教育理念,在成功培育一女二子的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式教养方案”——父母应从“一大目标”出发,围绕“三大范围”,掌握“六大重点”,解决“九大问题”,引导孩子在成长中打下坚实的底子,去赢得美好的未来。曾仕强夫妇总结的这套中西合璧的人才成长方案,为中国父母培养身心健康、堂堂正正、自立自强的孩子提供了合乎需要的指导。
目录
章 子女为什么需要教养生养子女是家庭的责任子女必定需要教养教养子女的要点
第二章 怎样提供正常的家庭环境夫妻之间“约法三章”父母与亲友的互动影响子女的教养家庭布置要保持简朴整洁
第三章 父母怎样扮演各种必要的角色父母的角色分工父亲应扮演的角色母亲应扮演的角色
第四章 怎样了解子女的成长状况了解子女的成长规律全心接纳自己的子女和子女共同成长
第五章 怎样采取适当的管教方法管教子女需要把握原则管教子女应保持正确态度管教子女应掌握方法
第六章 怎样指导基本的生活技能指导子女生活技能的原则子女需要的基本生活技能避免子女沾染的不良习气
第七章 怎样培养正确的生活观念父母应教子女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避免让子女养成错误的生活观念培养子女正确生活观念的要点
第八章 怎样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和习惯培养子女良好的生活态度和习惯防止子女养成不良生活态度和习惯养成良好生活态度和习惯的原则
第九章 怎样促进子女的身心健康使子女心理正常的办法使子女身体健康的要领促进子女身心健康的原则
第十讲 父母怎样检讨改进教养的成效检讨的方法评量的标准奖励的方法后记附录
作者介绍
曾仕强,祖籍福建,生于1935年,父亲是华葑中学(华安一中的前身)的首任校长,母亲是小学教师。他自幼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13岁随父母迁居台湾。先后获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学士学位、美国杜鲁门大学行政管理硕士学位、英国莱斯特大学管理哲学博士学位、英国牛津大学管理哲学荣誉博士。历任台湾交通大学教授兼总务长、台湾兴国管理学院首任院长、台湾师范大学教授等职,著有《易经的智慧》《中国管理哲学》等。刘君政,祖籍福建,生于1935年,先后获台湾师范大学本科教育学士学位、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行政管理硕士学位,曾任台湾师范大学教授。曾仕强、刘君政夫妇共育有一女二子。女儿毕业于美国某大学,曾任职于IBM,现定居美国;两个儿子从商,事业成功。三个孩子均已成家,各有儿女,家教有方,三代和睦。
文摘
序言
我最近一直在琢磨如何提升自己作为家长的“韧性”,面对孩子成长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很容易感到焦虑。这本书的结构和论述方式非常有逻辑性,它并没有回避教育中的困难,而是将这些困难视为一种成长的契机。特别是它关于“父母的自我修行”的篇幅,让我意识到,教育孩子,首先是教育好自己。作者强调了家长需要具备的内在修养,比如情绪的稳定性和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这比任何外部的教育工具都来得更为基础和重要。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稳健,仿佛在进行一次漫长而深入的对话,它避免了使用过于晦涩的古文,而是用现代人能理解的语汇,去传达那些历经时间考验的哲理。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为自己的心性进行一次“校准”,确保自己没有在教育的路上跑偏,没有被外界的喧嚣裹挟着,去追求那些不适合自己家庭的“时髦”方法。
评分老实说,我对这类名家论述家庭教育的书籍总是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毕竟“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书本上的高论能否落地,全看执行者的悟性和环境的契合度。然而,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分析问题的工具箱。我最欣赏它处理冲突和矛盾时的那种辩证思维。它不会简单地将父母和孩子对立起来,而是试图探究双方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和文化影响。例如,书中关于“因材施教”的论述,并非停留在口号层面,而是深入到对不同性格类型的人,在传统伦理框架下如何给予恰当引导的细致观察。我发现,许多我曾经感到棘手的亲子沟通问题,在作者的框架下得到了一个更具文化纵深感的解释,让我明白了问题的根源可能远比我预想的要复杂。这种将个体成长置于家族乃至社会脉络中去考量的深度,是许多快餐式育儿指南所不具备的。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少了一些急躁,多了一份耐心去观察和等待孩子自然成长的节奏。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的时候,有点担心内容会过于陈旧或与现代生活脱节,毕竟曾先生的学问渊博,但如何转化成适合当代都市父母的实践指南,是个挑战。然而,这本书成功地跨越了时空限制,它探讨的许多关于人性、成长规律的问题,是跨越时代的。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期望管理”的讨论,作者并没有鼓吹父母要完全放下对孩子的期待,而是教我们如何设定一个符合孩子天性、且能够自我达成的“良性期待”。这比那些一味提倡“无条件接纳”的书籍更具操作性,因为它承认了人性的复杂和进步的必要性。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渐进式的,它不是让你一口气读完就完事,而是让你带着书中的观点,去反复体验和印证。每次回头翻阅,总能发现先前忽略的细节,每一次发现都像是在自家花园里,又开出了一朵新的花朵,充满了惊喜和宁静的力量。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受,就像是冬日里喝到的一碗温润的米粥,看似平淡,实则滋养五脏。它不是那种能让你肾上腺素飙升、迫不及待想去“改造”孩子的书,而是一本需要你沉下心来,静静体会的“心法”。我个人对其中关于“孝道”在现代家庭结构中的转化与适应有很深的触动。传统观念中“孝”的某些方面,在当代快节奏的生活中似乎变得难以实践,但作者巧妙地将其提炼为“感恩”与“责任”的核心精神,并论述了如何将其以现代人易于接受的方式融入到亲子关系中。这种对传统精髓的保留与对时代精神的兼容并蓄,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和对现实的深刻洞察。我开始尝试在日常对话中,用更注重“建立长期连接”而非“短期服从”的方式去交流,这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积极反馈。这本书真正做到了从“教”到“育”的转变,把重点放回了“培育生命”这个根本任务上,而不是仅仅关注“训练行为”。
评分这本厚厚的书摆在我的书架上,已经有好一阵子了,每次拿起它,总会被封面上那沉稳的字体和曾仕强先生那张充满智慧的面容所吸引。我一直对中华传统文化和家庭教育的结合深感兴趣,尤其是那种植根于我们民族文化深处的智慧。我期待着能从中找到一些能够真正指导我日常育儿实践的“道”与“法”。 翻开书页,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娓娓道来的亲切感,文字并不像某些育儿书那样充满生硬的理论说教,而是像一位和蔼的长辈在耐心地和你分享他多年来观察和思考的结果。它没有给我那种“一招鲜吃遍天”的速成秘籍,反而更侧重于构建一个完整的家庭教育哲学体系。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强调“养”的本质时,那种回归到生命本源的探讨,而不是仅仅关注分数和技能的培养。这种宏大的视角,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成功”的定义,也让我开始思考,究竟什么是对孩子一生负责的态度。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结合自己与孩子的互动场景去反思,这种内省的过程,远比单纯的知识输入更有价值。 这本书的篇幅不小,内容密度也相当高,但阅读起来却并不觉得枯燥,反而有一种被引导着深入思考的愉悦感。其中对于“礼”在家庭关系中的重要性阐述得尤为深刻,它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规矩,更是维护家庭和睦、培养孩子内在秩序感的基石。我过去可能更偏向于现代化的、更强调沟通和自主性的教育方式,但这本书让我看到,在我们的文化土壤里,适度的“界限”和“尊重秩序”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同样至关重要。它并非要我们回到过去,而是要我们带着古老的智慧,去面对现代的挑战,找到一个平衡点。每次读完一章,我都会感觉自己的心境沉静了一些,对那些日常琐碎的烦恼也看得更开阔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