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做了这些事,人生就会不一样写给中学生的心理学常识》
:25.00元
售价:18.3元,便宜6.7元,折扣73
作者:余苗
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0-01
ISBN:978751270483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22kg
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都错过了。中学生学常识,让我们一起与这个世界谈一谈。
心理学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问,而且它无所不在!它的应用很广泛,在管理学上,有管理心理学;在教育上,有教育心理学;在处世上,有处世心理学等等。
对于中学生来说,也有需要我们了解的中学生心理学。我为什么总是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妈妈为什么总爱唠叨?初恋为什么是美好的?为什么印象很重要?怎么样才能看懂别人的身体语言?的同学为什么总是知而不言?什么是习得性无助?这些都是与心理相关的常识。
这本书主要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告诉中学生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如何战胜困难、如何获取成功、如何摆脱心理困惑等等。
这本书就是苗苗姐送给初中生的一把钥匙,这把钥匙能让我们打开心灵之锁。书中引用了大量心理学理论、原理、效应和案例等,不仅让内容具有一定深度,更是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
第1章 认识自己的人格魅力——做好的自己
个性: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精彩
人格结构:到底有几个“我”
自我知觉:我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巴纳姆效应:了解自己的人明智
韦奇定律:相信自己的决定
过度理由效应:做自己应该做的事
瓦拉赫效应:找到自己智慧的佳点
摩西奶奶效应:充分发挥你的巨大潜能
效应:理性思考,不要迷信
从众效应:大家的决定肯定是对的吗
杜根定律:表现出超凡的自信心
第2章 控制你的不良情绪——做好脾气的自己
詹森效应:放下心理包袱,赢在心态
霍桑效应:适度宣泄,让你轻装上阵
踢猫效应:掐断不良情绪的“导火线”
情绪的ABC理论:你看到的不一定是客观的
习得性无助:因看不到希望而烦恼
齐加尼克效应:压力适中重要
避雷针效应:及时疏导各种负面情绪
海格力斯效应:学会宽容减少妒忌
第3章 思维训练让你的头脑更快乐——越锻炼越明白
思维定式:一下子就想到了这个
偏见:为什么会有偏见
逆向思维:换个方向和角度来想一想
自我参照效应:我会总是选择倾向自己的记忆
注意力:聚精会神做好一件事
想象力:张开遐想的翅膀
洞察力:一叶知秋,预知未来
思考:有效的思维
功能固着心理:曲别针有几种用途
7 -2效应:利用组块增强记忆力
酝酿效应:好东西需要多酝酿
毛毛虫效应:不突破就会死亡
第4章 和他人和谐相处——照顾他人就是成就自己
首因效应:塑造美好的印象
多看效应:经常照面能够增强吸引力
晕轮效应与扫把星效应:不可以貌取人
标签效应:不要随意给人贴标签
责任分散效应:树立强烈的个人责任感
互惠原则:保持人际交往的收支平衡
卢维斯效应:从小养成谦虚的习惯
白璧微瑕效应:瑕不掩瑜,懂得示弱的艺术
拉锯效应:互相配合,争取共同进步
异性效应: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刺猬效应:和谐关系在合适的距离中实现
第5章 你可以控制别人的言行——成功也需要技巧
费斯诺定理:学会倾听这门交流艺术
同体效应:自己人,什么都好说
投射效应:别拿自己的喜好衡量他人
邻里效应:交往越多就会越亲密
登门槛效应:因势利导,步步为“赢”
安慰剂效应:善意的谎言拥有神奇的魔力
赫洛克效应:善于赞美,让你变得人见人爱
边际效应:与其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非零和效应:精诚合作,实现双赢
南风效应:找到方法才能控制人
螃蟹效应:借助竞争对手的助推力
第6章 发挥自己大的优势——努力做到好
舍恩定理:只有坚信不疑,才能开花结果
改宗效应:坚持己见,为你赢得尊重
飞轮效应:成功在于动力的积累
奋起效应:砥砺意志,奋发向上
破窗效应:有问题及时补救
懒蚂蚁效应:勤于动脑的人更成功
延迟满足:懂得自制
后通牒效应:后一刻再交作业
第7章 保持开心的秘诀——健康心理学
探照灯效应:影响你的是你自己
武器效应:避免激情犯罪
甜柠檬效应:快乐地接纳自己
心理冲突:早做决定早快乐
倒U形假说:给学习适当的压力
挫折效应:别畏惧成功之前的挫折考验
余苗,女,小名苗苗,同学们亲切地称呼为“苗苗姐”。出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按阿城的说法,七十年代早结束了四年,八十年代早结束了一年。可以算是标准的八零后。家乡在四川乐山,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漂在北京多年,先定居北京。有多年高中语文执教经验,对儿童德育、创新性教育有一定研究,曾为教育类报刊杂志写过专栏。专栏名称为:“我想和这个世界对话,但不知道怎么开口。”以老师的身份,她尽心传授学堂知识给同学们;以社会人的身份,她尽力帮助同学们补充各种能力。她以自己的生活经历告诉同学,学识固然重要,为人处世的能力同样重要。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是毋庸置疑的,它用一种近乎散文的流畅感,将原本晦涩的心理学概念变得通俗易懂,但绝不是“降智”的简化。我感受最深的是它对于“情绪管理”的阐述,尤其是关于“愤怒”和“委屈”的处理。作者似乎深谙我们这个年纪的孩子面对负面情绪时,常常采取的“要么爆发,要么压抑”的两种极端模式。书中提到了一种“情绪标记”的技术,教我们如何在情绪上涌时,先停下来,给自己的感受命名,而不是立刻做出反应。这个简单的小动作,却有着不可思议的效力。我试着用这种方法去应对一次和朋友的争执,仅仅是把“我很生气”转化成了“我正在体验一种被忽视的感觉”,事情的走向就完全不同了。这种基于观察者视角的训练,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站在了情绪的舞台之外,不再是被情绪牵着走的木偶。这种心智上的解放感,是任何物质奖励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类主题的书是抱持着怀疑态度的,总觉得心灵成长类的书籍大多是陈词滥调,读完让人感觉像是喝了一杯掺了太多糖精的饮料,甜腻但没什么营养。然而,这本书的切入点却非常犀利和务实。它没有宏大的理论架构,而是聚焦于中学生日常会遇到的那些“小确丧”和“小确幸”。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拖延症”那部分的处理方式,它没有指责我们“懒惰”,而是引入了“即时满足”和“未来自我”的概念,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大脑会本能地抗拒那些需要长期努力才能看到回报的任务。作者像一个高明的侦探,把我们那些模糊不清的情绪和行为模式,一一拆解成可以理解的心理机制。读完之后,我不再单纯地为自己的拖延而自责,而是学会了如何设计出能“欺骗”大脑、更容易开始的微小行动。这种将心理学原理转化为实际行动指南的能力,是这本书最让我惊艳的地方,它不是提供一个“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方法论”。
评分这本小册子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觉得自己在青春期的种种困惑,好像找不到出口,直到我翻开了它。书里的语言风格非常贴近我们中学生的生活,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读起来特别舒服。比如,它讲到如何处理和父母之间的代沟问题,不是简单地让我们“多沟通”,而是深入剖析了我们各自的心理需求,让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父母的唠叨背后,藏着他们对我们的爱和焦虑,这让我瞬间能理解他们很多“不近人情”的做法。还有关于同伴压力的部分,作者没有简单地谴责“从众心理”,而是用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告诉我,如何在保持自我的同时,又不至于被群体孤立。我记得有一个章节专门讨论了如何应对考试焦虑,它提供的建议非常具体,不是空泛的“放松心情”,而是教我一套实用的呼吸技巧和认知重构方法,真的在下一次大考时派上了大用场,感觉整个人都沉稳了许多。这本书更像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学长在分享他的“过来人”经验,而不是一本枯燥的教科书。它让我开始用一种更具建设性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生活中的每一个小挑战,心里踏实多了。
评分我是一个比较内向,常常在人群中感到格格不入的孩子。这本书关于“社交焦虑”和“自我接纳”的部分,对我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它没有鼓吹所有人都必须变成外向的“社交达人”,而是细腻地探讨了内向者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比如深度思考和专注力——去建立高质量的人际连接。作者提出的“聚焦于质量而非数量”的社交观,让我放下了强迫自己去参加那些令我感到疲惫的集体活动的包袱。书中关于“完美主义倾向”的讨论也特别到位,它揭示了我们为什么总是害怕失败,其实很多时候是我们害怕别人眼中“不完美”的自己。通过阅读这些内容,我开始意识到,真正的强大不是没有缺点,而是能够坦然地带着自己的不完美继续前行。这本书给予了我一种非常宝贵的“被看见”的感觉,仿佛作者理解了那些我们不愿与人言说的微妙挣扎。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也很有巧思,它不是那种密密麻麻的文字堆砌,中间穿插的那些精炼的小总结和引导性问题,都像是贴心的提醒,让你随时可以停下来,进行自我反思。我最欣赏的是它对于“目标设定”的探讨,它没有使用那种咄咄逼人的“成功学”口号,而是从“内在动机”的角度出发,教我们如何区分“别人期望的我”和“我真正想成为的我”。这种深层次的自我探索,远比制定一个长长的待办清单要有意义得多。读完全书后,我发现自己看世界的角度发生了一种微妙的转变,我不再只关注最终的结果,而是开始更加珍视过程中的每一次尝试和每一次学习。它让我明白,人生不是一场冲刺,而是一场持续的、充满探索的旅程,而这些心理学的知识,就是我们在这段旅程中最好的导航工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