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与学生一起成长
定价:38.00元
作者:王兴高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1085730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课堂是教师成就自我的主要舞台。
孩子们纯洁的面孔、他们毫不做作的热情和纯真,让我知道只要付出了真诚,就能收获更多真挚的回报。
教师的教学成就离不开学生的配合,更离不开自我的反思和总结。所谓亦师亦友,即既要授业解惑,也要与孩子们做朋友。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给予快乐,收获快乐,与他们一同成长。
内容提要
作者凭借自己二十多年的教育经验以及和学生相处的点点滴滴,将所有心得领悟分为教育的细节、教学技巧的思考和教学漫话三部分记录在册。旨在避免“年年岁岁人不同,岁岁年年花相似”的教学方法,让同行和学生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并且更好地提高教育者的课堂教育能力、挖掘学生潜质,在传道授业的同时带去快乐。
目录
作者介绍
王兴高,1973 年 12 月生,1992 年毕业于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2011 年取得中学高级教师资格,现任职于如皋市江安镇教育管理中心。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近二十年,在教学工作之余勤于笔耕,在《江苏教育研究》《江苏教育》《江西教育科研》《教学与管理》《名师之路》等杂志发表数十篇文章,2004年和2006年被评为“如皋市骨干教师”。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在结构安排上处理得相当巧妙,它不像传统教材那样死板地划分章节,而是更像是一个不断深入探索的旅程。每一章的过渡都处理得非常自然流畅,前一个话题的余韵似乎总能引导出下一个更深层次的思考点,形成了一种内在的逻辑张力,让人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我特别喜欢作者在阐述一个概念时,总会习惯性地引入一些跨学科的视角或者引用一些富有哲理性的片段,这使得原本可能偏向实操性的内容瞬间获得了更广阔的理论支撑和人文色彩。这种“由点到面,再由面回归点”的写作手法,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层次感。你读完一个章节,不仅获得了知识,更像是完成了一次思维的拓宽训练,让人感到思维的疆界被悄悄地推开了一点。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吸引人,封面采用了柔和的米白色调,配上简约的深蓝色字体,透着一股沉静又充满力量的感觉。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摸上去有一种温润的触感,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阅读。内页的排版布局也看得出是用心设计的,字体大小适中,行间距处理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在细节处理上,例如书脊的胶装工艺,非常牢固,丝毫没有廉价感。整体来看,这本书在视觉和触觉上都提供了一种高质量的阅读体验,这对于一本承载着深厚教育思考的著作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好的开端,让人对内里的内容更加充满期待,仿佛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预示着其中蕴含的智慧也如同这封面设计般,既有深度又不失温度。我非常欣赏这种注重细节和整体美感的出版方态度。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富有张力的,时而如山涧清泉般涓涓细流,娓娓道来,充满了对生命成长的赞美和期许;但转瞬间,它又会陡然变得如同一记重锤,直击教育实践中那些令人心寒的困境和无力感,毫不留情地揭示出教育系统内部的种种张力与矛盾。这种节奏的切换掌握得炉火纯青,使得全书的阅读体验充满了起伏跌宕。它没有沉溺于空泛的赞美或无谓的抱怨,而是将希望与挑战并置,让读者始终保持一种清醒的、既乐观又警惕的状态。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因为某段话语的深刻而屏住呼吸,体会那种文字力量带来的震撼,而下一段又会因为某个充满人情味的细节而会心一笑,感受到教育背后那份沉甸甸的温情。这使得它不仅仅是一本教育读物,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在复杂现实中坚守理想的“行动指南”。
评分我最近读过几本关于教育理念的书籍,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真的非常“接地气”。它没有过多地堆砌晦涩难懂的理论术语,而是更倾向于用一种非常亲切、如同老朋友聊天般的语气来阐述观点。这种叙事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那些可能对教育学不太精通的普通读者也能轻松跟上作者的思路。尤其是在描述一些具体的教育场景时,作者的文字里充满了画面感和代入感,仿佛我正站在教室里,亲眼目睹那些发生在师生之间的微妙互动和成长瞬间。这种细腻的观察力和真挚的情感流露,使得这本书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乏味,反而像是在参与一场深刻的对话,让人忍不住跟着一起思考、一起感悟。它很少用居高临下的口吻,更多的是一种平等的交流姿态,这在教育类书籍中是相当难能可贵的。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不在于它提出了多么惊世骇俗的新理论,而在于它对我既有的教育观念进行了温柔而坚定的“重塑”。有些观点我过去是持保留态度的,觉得可能过于理想化,但在书中作者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和严谨的逻辑推导,最终让我心悦诚服地认识到,教育的本质可能确实比我们日常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要复杂和深刻得多。它迫使我停下来,去审视自己那些习以为常的工作习惯,去反思自己对待学生行为背后的真正意图。这种“自我审视”的过程是痛苦的,但也是极其有价值的,它像一面镜子,清晰地照出了我的局限性,同时也指明了努力的方向。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待未来的教育工作,多了一份谦卑,少了一份武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