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60个妙招帮你培养孩子的爱心
定价:29.8元
作者:柴一兵
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63941704
字数:234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孩子的教育不可重来,孩子的成长不可等待,面对孩子的冷漠、自私,父母更不要置若罔闻、视而不见,今天不教孩子,明天就要自食苦果。 基于这种情况,柴一兵编著的《60个妙招帮你培养孩子的爱心》结合案例,以“情景再现”“孩子的心里话”“家长应该怎么办”为结构主线,分别对孩子平日里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进行阐述、分析,并精选60个孩子自私冷漠的典型表现去一一说明父母遇到这些情况时应该怎么应对。希望广大家长能从中受益,让家庭教育不再劳心劳力,培养出一个富有同情心和爱心的孩子。
内容提要
为什么,到底是为什么?父母为孩子全力以赴, 孩子却认为理所当然?为什么孩 子要啥给买啥,父母生病孩子却不闻不问,想喝杯水 也得自己倒?爱孩子就不能只管 穿暖喂饱,更要教对孩子。柴一兵编著的《60个妙招 帮你培养孩子的爱心》中60个妙招让家庭教育不再劳 心劳力,帮你培养出一个富有 同情心和爱心的孩子。
目录
作者介绍
柴一兵,女,80后作者,媒体人,畅销书编辑,自由撰稿人,某文化公司审稿编辑,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致力于青少年心灵成长及家庭教育,曾出版多部家教类图书。
文摘
孩子的心里话 天天都能见到面,哪有那么多话可说?问来问去 就是“今天想吃点什 么、吃饱没有、作业写了吗、今天去哪了”,同样的 话,我不想每天重复 地说,而且哪有那么多新鲜事值得汇报的,没话找话 有意思吗? 家长应该怎么办 像文文这种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交流少,甚至孩子 和父母一天说不了三 句话的情况,并不少见。越是缺乏沟通,越会导致亲 子关系紧张,形成恶 性循环。
在个人主义思想影响下,自私的品性是消极 群体的代表,它融合 了消极人格的综合特性。除了文文的表现,具体来讲 ,自私的孩子还突出 地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一切以目栽为中心 自私的孩子从来都不会考虑和体谅他人的需要, 心中只有他自己, 自己的需求才重要。即使有时在口头上会替别人着 想,可一旦真正涉及 个人利益,不会做出半点妥协和让步。他们的口 头语经常是“我怎么 怎么样”“你要为我如何如何”“我才不管你怎么想 的”“就是要听我 的”等。
2.贪婪吝啬 自私的孩子一边贪婪索取,一边吝啬付出、斤斤 计较。这不仅表现 在金钱物品上,同时也表现在感情上。他们从来不会 为别人多花一分钱; 从来不会主动分享自己的物品;从来不会付出比别人 给予自己的更多的感 情,除非他认为自己的付出会获取更大的利益。他们 的IZl头语是“这是我 的玩具”“不给”“你必须给我买”“谁也不许碰我 的东西”等。
3.冷漠无情 一旦孩子凡事只顾自己之时,就不会在意其他人 的想法和利益了。
在他们心中,人与人之间利益、感情第二,即便 是面对至亲的父母, 自私的孩子似乎也不知道怎样表达爱,甚至拒绝表达 。对于外界环境的变 化,他们极少表现出普通孩子的兴趣,没有明显的反 应。甚至有时候在紧 急情况下,他们明知他人的生命和财产受到威胁、需 要自己去帮助,却选 择了坐视不管、无动于衷,毫无同情心可言。他们的 口头语是“关我什么 事”“这是你自己的事情”“不要来烦我”“我管不 了”等。文文他只顾 着自己每天出去和朋友玩、在网上聊天,忽视了妈妈 的感情需要,不愿意 通过言语上的沟通和交流让妈妈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这种和妈妈没有话 说,甚至回避妈问题的做法,算是一种冷漠的表 现。
4.敏感多疑 自私的孩子由于过分关注自己的利益,以至于对 外界发生的事情,尤 其是那些涉及自己的事情都会表现得十分敏感多疑, 或多或少地具备一些 神经质的特征。他们总觉得别人对自己不够关心、不 够好,甚至有点被迫 害的妄想,害怕吃亏,对人怀有戒心,认为别人都在 算计他,因此他先发 制人或是封闭自己,认为只有这样才不会吃亏。他们 的口头语是“你说我 什么?”“我又怎么了?”“你是不是针对我?”等 。
5.性格孤僻 自私的孩子往往交不到真正的朋友,身边没有一 个人可以分享和倾 诉,导致他们和别人的距离越来越遥远,无法融入周 围的环境,后变得 孤僻少言、独来独往。他们很少能明确地表达自己的 情感需要,难以沟通 和交流。他们总是保持沉默。
6.不守规矩 自私的孩子经常无视规则和纪律,只寻求自己的 利益大化,不顾及 自己的言行会带来的后果。上课时不要说话,见到老 师要问好,不迟到不 早退,按时完成作业等,这些他人制定的规则对他们 来说只是一纸空文, 不具有威慑力,他们经常做出不守规矩的举动,被批 评之后,仍然我行我 素。他们的口头语是“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7.忌妒他人 自私的孩子的忌妒心也是很强烈的,正是因为心 中只有自己,希望所 有的好事都能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旦发现谁的本事比 自己强、成绩比自己 高、长相比自己好、更加受人欢迎……他们都会产生 忌妒之心,轻则感到 难受,重则诋毁、诬陷、为难比他们强的人,甚至会 伤害别人。他们的口 头语是“他没什么了不起的”“这有什么啊,我也行 ”等。
……P4-6
序言
一项对学生的调查显示,有60%的孩子在成长过 程中,遇到的大困惑 是感觉和父母之间“有代沟”,有35%的孩子认为和 父母“沟通困难”,还 有5%的孩子认为和父母根本“无法交流”。每个父 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 人成才,但总有人如愿以偿,总有人费力不讨好,为 什么父母辛辛苦苦抚 养孩子,孩子却这么不领情,甚至和父母“无法交流 ”呢?正是由于父母 对孩子提出过高要求,没有正确地看待孩子,才让孩 子也不能正确地看待 父母。父母不了解孩子,孩子也不理解父母,终导 致了父母眼中孩子的 “冷漠”。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 越好,一些孩子却越来 越自私、越来越冷漠,对自己的利益斤斤计较,对别 人的胜利心生忌妒,对 他人的求助视如空气。为什么明明不缺少玩具的孩子 ,却要和别人争抢玩 具?为什么明明技不如人的孩子,却在优胜者背后说 着坏话,似乎是别人夺 走了自己的胜利?为什么完全有能力、有时间去帮助 别人的孩子,却只顾着 自己的事情、不愿意施以援手呢?其实,客观地说, 这不光是孩子的问题, 也有父母的问题。家庭的教育方式、教育内容,家长 的示范带头作用都在其 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呵护、过度保 护,都会让孩子从娇 生惯养中习惯了自私自利的处世原则。
孩子的教育不可重来,孩子的成长不可等待,面 对孩子的冷漠、自 私,父母更不要置若罔闻、视而不见,今天不教孩子 ,明天就要自食 苦果。
基于这种情况,本书结合案例,以“情景再现” “孩子的心里 话”“家长应该怎么办”为结构主线,分别对孩子平 日里出现的情况和问 题进行阐述、分析,并精选60个孩子自私冷漠的典型 表现去一一说明父母 遇到这些情况时应该怎么应对。希望广大家长能从中 受益,让家庭教育不 再劳心劳力,培养出一个富有同情心和爱心的孩子。
这本书的行文节奏和情感基调有一种非常稳定的韵律感,读起来让人感到平静而充满希望。它不像某些育儿书那样,试图通过制造焦虑来促使读者改变,而是通过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逐步重塑读者的教育观念。我个人对其中探讨的“延迟满足”与“爱心培养”之间的关联特别感兴趣。作者巧妙地论证了,一个懂得尊重界限和懂得等待的孩子,更容易发展出对他人的同理心,因为他们首先学会了尊重自己的感受和时间。这种跨领域的知识整合,让这本书的深度远超同类主题的读物。此外,作者在不同章节之间使用了许多过渡性的语句,使得整个阅读体验非常流畅,不会有明显的断裂感。它更像是一次完整的对话,而不是一份生硬的清单。我甚至发现,在阅读和实践书中一些建议的过程中,我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也有所提升,因为要引导孩子爱人,首先自己要学会以更具爱意的方式对待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这本书对我的触动是深层的,它让我重新思考,我们到底想给孩子留下一个什么样的“爱”的世界。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吸引人的,封面那种柔和的色调和排版,让人一看就觉得内容会是那种温暖、循序渐进的教育类读物。我本来对“妙招”这种说法持保留态度,总觉得培养孩子的情感,尤其是爱心这种深层次的东西,不是靠几个小窍门就能一蹴而就的。但翻开之后,我发现作者似乎采取了一种非常贴近生活的叙事方式。它没有上来就堆砌那些高深的心理学理论,而是更多地侧重于情境的描绘。比如,如何处理孩子与宠物之间的关系,如何引导孩子理解和分享他人的快乐与悲伤,这些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小考”。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共情练习”的那些小片段,它们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对话脚本。我试着用书里提的那个“三步倾听法”和我的侄子聊了一次关于他玩具坏了的“大事件”,那种原本的沮丧情绪似乎真的因为被充分理解而得到了缓解。这本书的价值可能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惊天动地的绝招,而在于它像一位经验丰富的邻家阿姨,耐心地在你耳边提醒那些我们为人父母、为人长辈常常会忽略的细节和瞬间。它更像是一本生活的指南,而不是一本教科书,这点我很喜欢。
评分说实话,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对“60个”这个数字有点打怵,生怕内容会过于零散和肤浅,每个“妙招”都蜻蜓点水,无法深入。但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组织结构上做了巧妙的处理。它不是机械地罗列60条独立的建议,而是将这些建议编织成了一个个相对独立但又相互关联的小单元。比如,有一部分专门聚焦于家庭内部的爱意表达,另一部分则拓展到了社区互助和自然关怀。这种结构的好处是,即使你今天只读了其中两三条,也不会觉得遗漏了什么主线,非常适合现在快节奏的生活。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在描述每一个“妙招”时,都会配上一些看似平凡却极富哲理的小故事或者案例分析。这些案例的真实感很强,让我立刻就能在自己的经验库里找到对应的场景进行代入和反思。我尤其喜欢其中提到“让孩子犯错,但要引导他为错误带来的影响负责”的那一部分。这打破了我一直以来追求“完美育儿”的焦虑,让我意识到,真正的爱心,也包含着对孩子不完美性的接纳和引导。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是那种朴实无华的,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直击人心,读起来很舒服,有一种被理解和被鼓励的感觉。
评分与其他市面上那些动辄推荐大量昂贵教具或复杂课程的书籍相比,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在于它的“可操作性”和“低门槛”。它几乎没有提出任何需要额外经济投入的要求,所有的“妙招”都根植于日常的亲子互动、家庭氛围和社区参与之中。比如,它建议家长每天留出十分钟的“无目的陪伴时间”,仅仅是陪孩子待着,不说话,不设目标。这个看似简单的方法,却有着强大的情感连接作用,让我这个平时总想把时间效率最大化的家长,开始重新审视“慢下来”的价值。书中对于“爱心”的外化表达也有很多细致的描写,比如如何教导孩子为生病的家人做力所能及的小事,或者如何写一张简单的感谢卡。这些微小的行动,在书中被赋予了宏大的意义。这种将宏大目标分解到具体行动的写作手法,极大地减轻了父母的实践压力。读完这本书,我不是觉得我掌握了一门绝技,而是感觉自己内在的“育儿韧性”增强了,面对孩子偶尔的“不爱心”行为时,内心会少一份焦躁,多一份探究和期待。
评分我一直认为,培养孩子的爱心,关键在于父母自身的示范作用,空谈理论毫无意义。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到位,它没有把父母塑造成高高在上的教育者,而是把自己放在一个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学习者位置上。我最欣赏的是,它反复强调“过程重于结果”的理念。很多时候,我们教孩子分享,结果可能是他勉强地把玩具递了出去,而我们却因为“分享成功”而沾沾自喜。这本书却引导我们去关注孩子内心挣扎的过程,去肯定他付出的那份努力,即使结果不尽如人意。它提供了一种更具耐心和同理心的视角来看待孩子的成长曲折。我读到关于如何处理孩子对弱势群体的“不理解”或“好奇心带来的冒犯”那几章时,深有感触。作者提供的不是一套标准答案,而是一套提问的艺术,教你如何带着尊重去引导孩子探索和认识复杂的世界。这本书的语言有一种温和的力量,它不指责,不批判,只是安静地铺陈出一条条可能的路径,让父母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灵活采纳。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爱”这个概念的理解也深化了,不再只是停留在“善良”的表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