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批评孩子50招
定价:28.00元
作者:金晓星著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4-01
ISBN:978780112900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批评是教育的工具,更是一门教育的艺术!
让孩子学会“善待”批评,因为批评完全可以如同表扬一样,成为鼓励孩子前进的春风。
内容提要
每个孩子的本性中部存在着“善”和“恶”的两面。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地唤醒并激发他(她)人性中“善”的一面,同时抑制和消除人性中“恶”的一面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应该完全是灰色阴暗的,还应该有美丽灿烂的阳光。
批评之所以为一门艺术,在于它并非只要满足某些既定的条件即可得到某种确定的结果,而更多地取决于一些微妙的、甚至难以言传的感应和领悟,要特别注重批评对象、时机、场合和方式的选择。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对批评的巧妙运用可以使教育变得事半功倍。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震撼,在于它对“后果承担”的重新定义。以前我总觉得,孩子犯错,大人就得赶紧出面“善后”,生怕他们吃一点亏,受一点挫折。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保护者”心态。它详细阐述了自然后果和逻辑后果的区别,以及让孩子经历“不舒服”的重要性。比如,孩子忘记带作业本,过去我会火急火燎地送去,生怕他被老师批评;而现在,我学会了放手让他去面对老师的批评和随之而来的小麻烦。这种“放手”的过程是痛苦的,但作者精准地描述了孩子在承担后果后,那种快速成长的能量——那种比父母说一万遍“你要负责任”都要深刻的领悟。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直接,但绝不咄咄逼人,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充满智慧的长者,在你耳边娓娓道来那些我们因为爱而错失的重要教育时机。它提供的不是五十个马上能用的“招式”,而是五十个可以让你彻底转变教育哲学的“顿悟点”。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可以说是兼具了学术的严谨性和文学的感染力。作者的文字非常有画面感,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像是在看一部关于家庭生活的微电影,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张力与和解的可能性。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赞美”的论述,它纠正了我过去那种“泛滥式表扬”的弊端,转而提倡精确、具体的描述性反馈。比如,不再是简单地说“你真棒”,而是指出“我看到你为了完成这个模型,细心研究了图纸上的每一个细节,这份专注力真的很了不起”。这种微妙的转变,极大地提升了孩子自我效能感的建立,让他们明白,被赞赏的是努力和过程,而不是天赋或结果。这本书的整体基调是积极和赋权的,它不会让你读完后充满挫败感,反而会让你感到充满力量,觉得自己有能力去应对那些曾经让你束手无策的育儿难题。它提供的“招式”,更像是开启亲子间深度连接的“钥匙”,而非简单的工具。
评分我得承认,这本书的结构编排非常巧妙,它不是简单地罗列问题和解决方案,而是构建了一个螺旋上升的学习路径。从最基础的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开始,逐步深入到如何处理冲突的僵局,最后探讨如何培养孩子的内在驱动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情绪管理”部分的处理,没有采用那种压抑或爆发的二元对立,而是强调“命名情绪”和“接纳感受”的中间地带。我过去常犯的错误是,孩子一哭闹,我就急着去解决问题,忽略了他们当时积压的情绪。这本书教会我,先让雨停下来(情绪稳定),再讨论如何修补屋顶(解决问题)。这种细致入微的指导,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孤军奋战,而是有了一个非常靠谱的智囊团在旁边提供支持。它的内容厚度远远超出了我对一本“育儿技巧书”的预期,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完整、更成熟的人的指南,因为只有我们自己先稳定了,才能真正地去引导孩子。
评分说实话,我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对它的名字是有点抗拒的。“50招”听起来太功利,太像速成手册了,但我最终还是决定翻开,也许是生活中实在遇到了瓶颈,急需一些不同的声音。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技巧,不如说是一场深刻的自我反思之旅。作者的笔触非常老练和克制,没有使用那种夸张的、煽动性的语言来贩卖焦虑,反而用一种近乎冷静的、带着人文关怀的视角,来解构亲子关系中的权力结构。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设定界限”的章节,它不再强调“权威不容挑战”,而是深入探讨了什么是真正健康的、相互尊重的界限。我过去总觉得,不严厉一点孩子就学不会规矩,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清晰的预期和一致的执行,比声嘶力竭的命令有效一万倍。它教你的不是如何驯服孩子,而是如何建立一个让孩子感到安全、同时又明白责任的成长环境。这本书的论证逻辑非常严密,引用了很多心理学前沿的观点,但又处理得非常生活化,读起来毫不费力,反而让人沉浸其中,仿佛进行了一次深度的心理SPA。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作者的洞察力简直是直击人心。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那种老生常谈的育儿指南,无非就是告诉你要多点耐心,多点沟通。结果呢,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它更像是一本深度的心理学剖析,探讨的是父母与孩子之间最微妙、最核心的互动模式。读起来你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管教”,其实只是我们自身焦虑的一种投射。比如,书中对“完美主义陷阱”的描述,让我猛然惊醒,我一直以来对孩子设定的那些“标准”,到底有多少是真正服务于他们的成长,又有多少只是满足了我自己的虚荣心?文字的穿透力很强,它不直接指责,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场景和细腻的情感分析,引导你主动去审视自己的行为。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倾听的艺术”那一部分,作者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观点,真正的倾听不是等着对方说完,而是去捕捉那些未说出口的情绪。这对我改变与孩子交流的方式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我们之间的对话质量明显提升了,冲突也减少了不少。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的不是一套僵硬的公式,而是一套可以让你自我修正和成长的思维框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