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创新与超常发展
定价:30.00元
作者:贺淑曼,陈龙安,陈劲著
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0-01
ISBN:978756392187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9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天者的本质是创新。人人都能创新,人人都可能成为天才。
创新学、心理学、教育学、人才学领域的*理念。
汇集30年超常人才教育经验,构筑天才教育*理念。
10余位教授、校长、学者解析超常人才的天赋与创新思维。
剖析200多个创新案例、几十个互动训练及脑力测试
如何创新才能成为天才呢?怎么圆普通人的天才梦?请打开本书吧……
赢在未来的奥秘是什么?
快速获取信息的秘籍是什么?
怎样提升学力?
为什么很多科学家、政治、企业家乃至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智商才中等?
如何开发沉睡的大量的脑潜能?
如何进入创新的殿堂?
什么是天才的导航机制?
本书给你答案……
目录
徐序
林序
顾序
章 知识创新——信息时代的天才思维
一、想象力——创新的基本元素
1.想象力:人皆有之
2.疯狂联想与梦想:成就天才
二、知识创新——人类又一次革命
1.知识创新:面对高新难
2.知识英雄:知识创新的先锋
3.知识经济:崇尚知识和人才
三、知识创新——唱响超常人才教育
1.现实告诫我们:天才不都高智商
2.理论告诫我们:智商有悖创造教育
3.思维力教育:圆普通人的天才梦
4.思维力训练:让你由聪明变英明
四、团体训练——唤醒你的想象力
【聚焦本章要领和精华】
第二章 人脑与创新——左右脑双赢
一、创新的大脑——赢在变革
1.认识左右脑:分工及功能互换
2.多元思维:学科交叉创奇迹
3.信息时代:创新思维的本质变革
二、全脑学习:高效的“感知”学习
1.观察感知:正视你的视觉潜力
2.听力感知:正视你的听觉潜力
3.一目十行:不再是神童的
4.过目不忘:人人都可掌握
三、像天才一样用脑:赢在脑力
1.天才:怎样使用你的右脑
2.测测你的脑力:了解自我
3.脑力开发:左右开工
4.脑力升华:视觉想象的奇效
四、团体训练——脑力升华训练
【聚焦本章要领和精华】
第三章 创新人格——创新的源头与屏障
一、人格——创新的源头和保障
1.创新的动机:兴趣、需要、刺激
2.创新的保障:热忱和态度
3.创新型人格:好奇与冒险
4.创新型人格:独创与坚忍
二、创新的心理屏障——突破创新障碍
1.从众心理:需要跨越的栅栏
2.自卑心理:需要突破的心理障碍
3.思维定式:创新的枷锁
4.书本定式:别把书本当
5.定式:假如错了
6.经验定式:别把经验当真理
三、团体训练——六顶思考帽
【聚焦本章要领和精华】
第四章 问题意识和创新思路——创新的关键
一、问题意识——创新的开端
1.什么阻碍我们发现问题
2.发现问题:观察力与鼓励
3.十字提问法:陈龙安口诀
4.七问法:5W2H法和7R法
5.头脑风暴法:疯狂想象
6.爱的“问想做评”:陈龙安思维法
二、创新的基本思路——集中 发散
1.集中思维:目标、归纳与提升
2.九官格法:易经的时空发散
3.魔球发散:许国泰的亿万条思路
三、成就创新从思维到行动
1.创新思维流程:集中一发散一集中
2.3Q法:创意的温情与要领
……
第五章 脑电波与第六感——成就更多天才
第六章 思维品质与自主创新——创新与创业天才
第七章 发明的思维技法——提升发明技能
第八章 网络创新——天才辈出的沃土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贺淑曼 教授,长期从事心理素质和超常人才的教育、教学及研究工作,原在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从事超常教育研究和实践工作,1994年调到北京工业大学,历任心理咨询中心主任、顾问,青少年发展心理教研室主任、顾问。曾在外讲学100余次,听众万余人。 社会诸多,如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冲击,是它对传统“效率至上”观念的有力挑战。在当代社会,我们似乎都被一种追求线性、可预测进步的惯性所裹挟,但本书却有力地论证了,真正的“超常发展”往往来源于对既定范式的“非理性”偏离和对边缘信息的敏锐捕捉。它鼓励我们去拥抱那些不确定性,将那些看似“浪费时间”的探索和试错,重新定义为必要的前置投入。阅读过程中,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团队的项目推进模式,那些被我们急于砍掉的“冗余”环节,或许正是孕育下一个重大突破的温床。这本书提供的视角转换是根本性的,它让我们从一个“修补者”的心态,转变为一个“重构者”的视角,去审视组织、市场乃至整个行业生态的深层结构,这种思维层面的跃迁,是任何操作手册都无法给予的宝贵财富。
评分从结构上看,这本书的层次划分极为讲究,前后呼应,步步递进,体现了作者们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知识体系构建的精妙把控。它不是将所有知识点杂乱无章地堆砌在一起,而是构建了一个清晰的“认知阶梯”。初读时,可能会觉得某些概念有些绕口,需要反复琢磨,但当你读完中间部分,再回溯到开篇,会豁然开朗,发现前面所有的铺垫都是为了最终构建那个宏伟的理论大厦。这种设计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粘性”,因为读者总是期待着解开下一个层次的谜团。尤其是对于我这种习惯于系统化学习的人来说,这本书的结构就像是一张设计精良的路线图,它不仅指明了终点,更把沿途的每一个路标都标注得清清楚楚,让人在吸收知识时,能够构建起一个稳定且可扩展的知识网络,而不是零散的知识碎片。
评分我当初购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冲着它所探讨的那些宏大命题去的,毕竟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创新”早已不是一个可选项,而是生存的必需品。然而,读完之后,我发现这本书的价值远超我最初的预期,它并没有停留在那些空泛的口号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驱动“超常发展”背后的底层逻辑和思维模型。作者们似乎搭建了一个非常精密的分析框架,将创新过程中的那些非线性、看似偶然的突破点,系统地梳理成了可理解、可学习的路径。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对照自己过去的工作和生活经验进行反思,那些曾经让我困惑不解的“瓶颈期”或“灵光乍现”,在书中的理论模型下突然变得清晰起来。这种将抽象概念具象化的能力,是这本书最令人赞叹的一点,它提供的不是简单的“怎么做”的SOP,而是更深层次的“为什么能做”的认知升级,对于那些渴望从现有模式中跳脱出来,寻求指数级成长的同行来说,绝对是一剂猛药。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具有感染力,它不像传统教科书那样板着面孔,而是充满了对话感和探索欲。作者们似乎很擅长用那些充满画面感的案例来佐证他们的观点,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灌输感,反而像是跟随几位经验丰富的领航员,一起穿越迷雾,探索未知的新大陆。我特别欣赏其中穿插的一些反例分析,那些失败的创新案例,往往比成功的经验分享更能发人深省。通过解剖那些“本该成功却功亏一篑”的案例,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创新过程中的脆弱性和复杂性,从而避免在自己实践时重蹈覆辙。这种辩证和审慎的态度,让整本书的论述显得异常扎实可靠,没有那种为了鼓吹“颠覆”而夸大其词的浮躁感,而是脚踏实地,一步步引导读者建立起对复杂系统变革的敬畏之心和实操能力。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带着一种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封面色彩的搭配和字体选择,透露出一种既稳重又充满活力的气息,让人在书店里一眼就被吸引住。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握在手里分量十足,仿佛预示着里面内容的分量感。拿到手之后,翻阅的体验也相当不错,内页的排版布局清晰开阔,即使是初次接触这类理论性较强的书籍,阅读起来也不会感到压迫或吃力。作者们显然在书籍的呈现形式上也下了不少功夫,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文本,而是努力让读者在视觉和触觉上都能感受到一种精心打磨的诚意。特别是章节标题和关键概念的突出处理,使得在快速浏览时也能迅速抓住重点,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很能体现出出版方对知识传播的重视程度。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也是一道风景线,每次看到它,都会让人回想起阅读时那种深入思考的宁静时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