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阿博特育儿笔记
定价:35.00元
售价:22.1元,便宜12.9元,折扣63
作者:雅各布·阿博特
出版社:研究出版
出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80168954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一、风靡全球的西方教育界必修育儿课程,无数家长老师从中获益。
本书朴素、从容地娓娓道来,历数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结合实际的案例加以说明,耐心而细致地教给父母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法切中问题实质,令读者感动于作者细致的专业研究。
二、据不完全统计,该书自出版以来,英文版再版已超过300次,全球总超过2500万册。
本书为西方育儿经典,书中的观点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非但不过时,还纠正了时下许多误导性教育的错误,能读到这本书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会有豁然开朗之感,他们和他们的孩子无疑是幸运的。
三、美国教育家、儿童作家雅各布·阿博特传世之作。
阿博特是一位多产的儿童作家,著有180多本著作,对儿童心理深有研究,而本书是他*一本家庭教育书籍,书中观点却毫不逊色于专门从事儿童心理研究的专家。他的书籍遍及世界各地,受到家长和老师们的欢迎。
四、本书为经典插图版,印制精美,读来令人赏心悦目。
本书为插图典藏版,图文并茂,值得珍藏。
内容提要
《阿博特育儿笔记》是作者*一部论述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教育方面作用和意义的经典,在西方被誉为教育界的必读书,再版无数次,至今仍经久不衰。作者想要通过本书告诉读者,如何运用促进青少年道德与心理发展的正确方法,在符合儿童心理结构及其特点的原则下,以柔和的手段建立父母的坚定。本书列举了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所遇到的种种麻烦,案例所提及的道理和方法非常实用,切中问题的实质,是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难觅的瑰宝。
目录
01 教育孩子,首先要选对方法
三种不同的教育方法
耍小伎俩、小把戏的教育方式
循循善诱,并且给予孩子足够的情感关爱
用父母的使孩子服从教育
什么才是正确的方法
02 无能的父母才会选择暴力
种带有暴力性质的教育方法——体罚
第二种带有暴力性质的教育方法——对孩子进行恐吓
恐吓只是保姆与用人的教育方式
恐吓会给孩子的心灵带来创伤
第三种带有暴力性质的教育方法——严厉的斥责
抛弃暴力,用“怀柔”的方法教育孩子
【家教实例】再好的方法,也要选对时机
03 父母必须要有
父母应该承担的两个重要责任
父母如何发挥自己的
优柔寡断可能招致孩子的憎恨
给孩子自由,但决不放任自流
【家教实例Ⅰ】自由和的配合,更容易使孩子听话
【家教实例Ⅱ】压制孩子,会让孩子变得无法教育
04 教孩子听话的种方法:有错必惩
谁该对孩子不听话负责
让孩子听话的三种方法
对孩子要有错必惩
决不要出于爱心原谅孩子的错误
让惩罚变得既柔和又具实效
一旦开始就要执行
【家教实例】乔治与埃格伯特
05 惩罚孩子的基本原则
惩罚的性质与做法
【家教实例】玛丽散步
惩罚的目的是告诉孩子:有错必惩
争取得到孩子的合作,这会让孩子热心于改错
惩罚也可以充满乐趣
惩罚也要讲究方法
06 教孩子听话的第二种方法:学会奖赏
孩子的顺从不能是“买”来的
不妨间接给予孩子奖赏
奖赏的原则:把孩子正确的行为与获奖的快乐联系起来
不能让孩子从听话变成盲从
父母不能用压制孩子
多给孩子一点儿缓冲时间
千万不要弱化父母的
07 培养孩子也是一门艺术
培养孩子是父母的责任
【家教实例】玛丽的教育
给父母的三条指南
08 教孩子听话的第三种方法:了解孩子
认清什么才是正确的
褒扬正确,但决不能忽视错误
让孩子学会对自己负责
【家教实例Ⅰ】詹姆斯与他的弟弟妹妹
【家教实例Ⅱ】德拉与玩具娃娃的故事
09 情感共鸣产生的认同感:孩子之于父母
情感共鸣的力量
从情感共鸣中产生的认同感在儿童时期的作用
【家教实例】学会关爱
孩子为什么会恐惧
10 情感共鸣产生的认同感:父母之于孩子
蹲下来,与孩子分享快乐
走进属于孩子的世界
与孩子形成共鸣必须要凭借真切的情感
适应孩子的观点
孩子的“傻瓜式恐惧”
当孩子犯了错
11 对孩子要多关注,少挑剔
表扬总比惩罚好
让孩子形成习惯
孩子为什么会犯错
表扬与惩罚的分寸
孩子学走路、学说话时父母采用表扬手法是正确的
小学生次习作,千万别令他感到沮丧
如何纠正孩子在拼写上的错误
“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
12 孩子犯错并非故意
【家教实例Ⅰ】爱吹牛的孩子
孩子犯错,在于他还无知
人人都会犯错,因而不能揪住孩子的错不放
【家教实例Ⅱ】儿童学习拼写真的很困难
千万不要嘲笑孩子
13 孩子本性就好动
孩子好动是有道理的
孩子蹦蹦跳跳不是坏事
引导孩子行为的实用原则
14 孩子的想象力
父母要努力使孩子的想象力之树茁壮成长
父母促进孩子想象力发展的几种方法
将无生命的物体拟人化
玩具:启发孩子的想象力之桥
【家教实例Ⅰ】用篮球来培养孩子的细心
【家教实例Ⅱ】老师与难劈的木头
心理的活动可以缓解肌肉疲劳
15 真话与假话
让孩子讲真话是父母的责任
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孩子真的不明白
孩子很难区分想象和记忆
父母如何教孩子区别真和假
16 孩子的判断和理智
心理成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在重要问题上,切莫信赖孩子的理智
对待孩子理智的处理方式
用柔和的方法启发孩子的智慧
一般的原则
17 认真对待孩子的愿望和要求
在关于孩子的重要事情上,父母要保持
在一些不重要的事情上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空间
在事前而不是事后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
【家教实例】适度引导孩子试错
要这样对待孩子的愿望
18 珍视孩子的发问
好奇心强烈的孩子聪明
不要将孩子的发问看作自己烦恼的源泉
对待孩子的发问,回答宜简短
回答应该是沟通式,而不是说教式
一个即使没有什么新信息的回答也是适宜的
要时刻准备说“我不知道”
19 教孩子正确使用金钱
不正确的做法会造成终生的伤害
定期给孩子一些零用钱,让他们学会管理金钱
指导孩子理财的两种方法
金钱的使用:学会让孩子自己承担责任
金钱的使用:让孩子懂得义务
不妨与孩子进行一些小小的交易
不正确的做法会导致的苦果
20 体罚并不是好方法
《》的训导
何时会用到体罚
“老师”实在太无能
因父母的疏忽和教育不善而被宠坏的孩子
孩子固执地与父母持久对抗怎么办
躯体的疼痛会很快过去,心灵的创伤会停留很久
21 让孩子知道对父母感恩
爱的两种形式:获得爱,给予爱
孩子情感发展的顺序
感恩教育的培养
22 结 语
人生早期留下的印象影响深远
童年时形成的基本概念贯彻终生
父母应该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作者介绍
雅各布·阿博特,美国儿童作家,创作范围广泛,作品涉及青少年文学、简史、传记、宗教普及和少量的科普读物;著有一百八十多本图书,代表作有《罗洛在工作》《罗洛在游戏》等“罗洛系列丛书”。
文摘
序言
这本书,我得说,简直是为那些在育儿路上摸索前行的家长们准备的一剂强心针。从我翻开它的第一页开始,我就被那种坦诚、毫不避讳的笔触深深吸引住了。作者似乎完全没有那种高高在上、仿佛自己是育儿专家的架子,而是用一种邻家大姐般的亲切感,分享着那些只有在深夜里,孩子哭闹不止时,父母才会体会到的那种无助与挣扎。书中的很多案例,都精准地击中了我的痛点,让我感觉自己终于找到了一个能“懂我”的同伴。尤其是关于如何处理孩子无理取闹时的情绪管理部分,书中提供的那些具体到可以马上应用的“小技巧”,真的比我之前听过的任何专家讲座都来得实用。它没有给我灌输任何僵硬的理论,而是更多地引导我思考,去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需求。读完这些篇章,我感觉自己看待孩子问题的角度都发生了微妙的转变,不再是单纯地想“制止”问题,而是开始尝试去“沟通”和“引导”。这本读物,与其说是一本育儿指南,不如说是一面镜子,让我更清晰地看到了自己在为人父母这个角色中的成长与不足。它带来的那种踏实感和信心,是任何华丽辞藻都无法替代的。
评分翻开这本册子的时候,我其实是抱着一种审视的态度。市面上的育儿书太多了,很多都是一味地鼓吹“科学育儿”,弄得人神经紧绷,生怕自己哪个环节做得不对就会毁了孩子的前途。然而,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却是异常的放松和舒缓。它的叙事方式非常流畅自然,不像教科书那样充满着大段的理论推导,反而更像是一系列随笔的集合,记录了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捕捉到的那些细微的、充满人情味的育儿瞬间。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那些令人抓狂的场景时,那种不动声色的幽默感。它让你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也明白了,哦,原来我的崩溃不是个例,这是人类共同的体验。书中对于“完美父母”这一概念的解构,尤其到位。它提醒我们,允许自己犯错,允许孩子不那么“听话”,才是通往更健康亲子关系的钥匙。这种去标签化的写作风格,极大地降低了读者的阅读压力,让我能够更心平气和地吸收其中的智慧,而不是带着焦虑去对照自己的行为。它推荐的那种“钝感力”的培养,对我这种容易过度反应的母亲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是真正意义上的“救赎”。
评分我是一个追求深度阅读体验的人,通常对那种流于表面的“鸡汤文”很反感。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和思考的深度,着实让我有些意外。它绝非简单的经验罗列,而是深挖了育儿行为背后的心理学基础,但这一切都处理得非常巧妙,没有学术腔,却能让人感受到背后扎实的理论支撑。作者对儿童发展阶段的把握非常精准,她描述的孩子在特定年龄段会表现出的各种“怪癖”,都与我实际观察到的现象高度吻合,这种精准度让人不得不信服。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界限”的探讨。它没有采用强硬的命令式口吻,而是提供了一套构建健康界限的思维框架,教导父母如何在爱与规则之间找到平衡点。这种平衡感的建立,对我而言,是育儿过程中最难掌握的一环。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学会了如何坚定但不失温度地对孩子说“不”,以及如何引导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所带来的后果。这种深层次的引导,远比单纯的惩罚或奖励要有效得多,它着眼于塑造孩子的内在驱动力。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觉,那就是“共振”。当我读到某一段关于如何处理孩子与电子产品关系的描述时,我甚至下意识地停了下来,望向正在客厅玩耍的孩子,脑海中迅速演练着书中所建议的对话模式。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籍,而是真正融入了我的日常生活的工具书,虽然它没有直接给出工具箱,却教会了我如何自己打造工具。作者在叙事中穿插的那些家庭小故事,虽然朴实无华,但蕴含的力量却是巨大的。它们就像一个个微小的切片,组合起来,构成了一幅真实而生动的现代家庭生活图景。我尤其赞赏作者对“陪伴质量”的强调,那不仅仅是时间上的投入,更是一种专注度的体现。这种对细节的捕捉和对核心价值的坚守,让整本书显得沉甸甸的,充满分量。它促使我反思,我是否真的在“看见”我的孩子,而不是仅仅在“管理”他们。这份反思的价值,无可估量。
评分说实话,我之前尝试过好几本被誉为经典的育儿宝典,但大多读完后都感觉像是被塞了一堆信息,消化不良。这本读物则完全不同,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在你的耳边低语,分享着那些她自己也曾跌倒过、但最终爬起来的心得。它的语言风格有一种奇特的感染力,带着一种温暖的韧性。书中对于“自我关怀”这部分内容的阐述,让我感到尤为欣慰。以往的育儿书大多将焦点完全放在孩子身上,而这本书却勇敢地把目光拉回到父母自身,强调了父母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这才是真正可持续的育儿之道。它没有贩卖焦虑,反而像是在为疲惫的父母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喘息的角落。阅读的过程是极其顺畅的,几乎没有晦涩难懂的概念,它更像是分享了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将育儿视为一场持续探索和学习旅程的心态。这种积极、务实的基调,让我对未来的育儿之路充满了新的期待和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