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父母的习惯决定孩子的未来-成就一生的好习惯
定价:29.80元
作者:孙洁
出版社:长安出版社发行部
出版日期:2009-02-01
ISBN:978780175930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以十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身为母亲的体会,谨将本书献给全世界每一位父母。
一个良好的习惯,就像一张无限额的支票,可以让人受用一生。——陶乐丝·卡耐基
用智慧形成的习惯,能成为第二天性。——培根
内容提要
父母是孩子的任老师,孩子的习惯有80%是通过父母而来的,父母的好习惯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而孩子的好习惯则决定他的命运。
好习惯,是父母能给子女好的礼物。如果您希望孩子成为世界上富足的人,那么您该给的不是钞票、不是豪宅、不是、不是溺爱,您该给的是让孩子一生受用无穷的好习惯。
家长的学识水平有高有低,或许你不能给予孩子学业上的实际帮助,但帮助他从小养成好习惯却是每一位家长都能做到的,孩子会一生受益。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厚重的书,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分量,翻开扉页,里面的排版和字体都透露着一种严肃而又不失亲切的气息。我最初是被书名中“成就一生”这几个字吸引的,毕竟哪个为人父母的,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呢? 读下来,最直观的感受是作者并非空泛地谈论“爱”与“期望”,而是落脚于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习惯”上。书中对习惯的剖析极为细致,不像有些育儿书那样,只是给出一个宏大的理论框架,然后让你自己去摸索如何落地。它更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邻家长辈,坐在你身边,用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把那些关乎时间管理、情绪调节、学习态度的点滴细节,拆解得清清楚楚。比如,它会详细描述一个孩子如何从拖延作业到主动规划,其中涉及到的具体对话场景和父母的肢体语言,都描绘得入木三分。我记得有一个章节专门讲了如何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书中不是简单地喊口号,而是提供了一个循序渐进的“小实验”方案,比如如何设置奖励机制,如何引导孩子在等待中发现乐趣。这让我意识到,原来“好习惯”的养成,真的需要像雕刻一样,需要耐心、精细的打磨和无数次的重复尝试。整本书的逻辑清晰,层层递进,让人读完后不会觉得迷茫,而是立刻有种“我今天回家就要试试这个方法”的冲动。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育儿技巧,不如说是一次对“效率”和“专注力”的重新认知。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似乎习惯了碎片化的输入和多任务并行,但这本书却旗帜鲜明地指出,高质量的产出来源于高质量的专注。作者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阐述如何为孩子构建一个“心流”环境,这对我这个长期受手机通知困扰的家长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书中提到,一个好的习惯,最终目标是让孩子能够“自主地进入高效学习状态”,而不是被外部的奖励或惩罚所驱动。为了实现这一点,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设计物理空间(例如书桌的朝向、光线),以及如何管理数字设备的使用权限。我特别喜欢书中提出的“习惯堆叠法”,即将一个新的、尚未稳定的习惯,依附在一个已经根深蒂固的旧习惯之后进行。这个概念非常具有可操作性,它提供了一种温和、低阻力的习惯植入路径,避免了我们通常采取的那种“一刀切”的生硬要求。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时间”的理解都上升了一个维度,不再是简单地切割时间块,而是如何构建时间的“质量”。
评分我通常对这种宣称能“决定未来”的书持保留态度,总觉得成功学和育儿经常常被过度包装。然而,这本书在处理复杂的人性问题时,展现出一种罕见的洞察力。它没有将孩子塑造成一个需要被“管教”的工具人,而是把培养习惯的过程,视为一场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哲学探讨。书中有一段关于“家庭氛围对孩子内驱力的影响”的论述,让我印象极其深刻。作者强调,父母首先要成为习惯的践行者,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者。我回想起自己过去,常常要求孩子早起,自己却经常在最后关头才催促,这种言行不一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本书进行了无情的揭示。它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说明了“身教”的复杂性——它不仅仅是做给孩子看,更是父母对自身弱点的克服。更绝妙的是,它没有将所有“坏习惯”都归咎于外力,而是引导父母去审视自己童年时期未被解决的情绪包袱,是如何不自觉地投射到下一代的教育方式上。读到这部分,我感觉像做了一次深度的自我剖析,意识到培养孩子的未来,首先要修正的是父母自身那堆积如山的“旧习惯”。这种由内而外的重塑感,是很多同类书籍所不具备的深度。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不是那种学术性的说教,也不是市面上流行的鸡汤文,它更像是一份经过深思熟虑的“行为科学操作手册”。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具体操作时所体现出的那种克制与精准。例如,在讨论如何处理孩子在学校与同学发生的摩擦时,书中给出的建议不是简单地惩罚或和解,而是设计了一套包含“复述事件”、“表达感受”和“共同制定下一步行动”的“三段式沟通框架”。这个框架的妙处在于,它把冲突本身变成了学习责任感和共情能力的契机。我尝试在孩子下一次遇到类似情况时,运用这个框架,发现效果出奇地好——孩子不再一味地委屈或反抗,而是开始有条理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且愿意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方案中去。这种“授人以渔”的教育方式,远比直接给出答案要有效得多。全书的论证过程,总是建立在对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深刻理解之上,让每一个建议都有坚实的理论后盾,读起来让人非常信服,完全没有那种“试试看吧”的侥幸心理。
评分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对于“长期主义”的坚持,以及对“挫折教育”的重新定义。它没有贩卖“速成”的幻想,而是清晰地指出,任何决定孩子未来的习惯,都必然经历“高原期”和“反复期”。很多父母在孩子前几次表现出反复或退步时就轻易放弃,认为方法无效。而这本书却提前预警了这些阶段,并提供了应对的心理建设和话术。比如,当孩子因为一个新习惯没有得到预期的短期回报而沮丧时,作者建议父母应该如何用历史的眼光来肯定孩子的微小进步,而不是只关注眼前的“失败”。这套“挫折缓冲机制”的设计,极大地增强了父母在教育过程中的韧性。它让我明白,教育的真正考验,不在于孩子表现完美的那一刻,而在于他们陷入泥潭时,父母如何保持清醒和一致性。通篇读下来,我感受到的不是压迫感,而是一种坚定的陪伴感。它提供了一套成熟的、可以穿越时间考验的教育框架,让人相信,良好的习惯,就是孩子面对不确定未来的最好铠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