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石佩臣主编的《教育学基础理论》是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和理论基础的教育学科通论性质的著作。全书基于对教育学科整体建设的思考,把教育学作为总体研究对象,依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对教育学的很一般问题和基本规律做了全面的研究。全书以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关系这一教育理论的基本问题为纵线,以教育本质论、教育结构论、教育目的论、教育过程论、教育要素论和教育研究方法论为横切面,系统地阐释了教育的基本规律。全书体系严谨完整,在很多方面具有一定的创见。 石佩臣 主编 石佩臣,1931年9月生,男,辽宁省庄河市人,满族。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会副理事长。1960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系,1962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研究生班。历任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教研室主任和东北师范大学督学等职,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教育学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等多门课程。承担国家重点课题多项。出版《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引论》《教育学基础理论》等专著数部,发表论文数十篇。关于教育哲学流派的梳理,《教育学基础理论》展现了极高的学术严谨性,但其叙述方式却避免了学术论文的刻板。作者在对比杜威的实用主义和孔德的实证主义教育思想时,没有采用并列式的罗列,而是构建了一个动态的“思想碰撞”场景。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特定的社会思潮是如何催生出特定的教育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又如何反作用于社会结构。这种历史的纵深感让人印象深刻。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教育目的论”的探讨,它没有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教育的终极价值锚点究竟应该在哪里。这种引导式的思考,比直接灌输结论要有效得多。每次读完一个章节,总感觉自己的知识体系得到了重构,对教育的理解不再是零散的知识点,而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对于希望构建扎实理论框架的研究生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我原本以为,涉及到“基础理论”的书籍,读起来多半会是晦涩难懂、充满术语的“啃书”体验,但《教育学基础理论》在行文风格上却做到了出乎意料的流畅和亲切。它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语带幽默的资深教授,在深夜与你促膝长谈教育的真谛。尤其欣赏它处理“教育公平与差异化教学”这一敏感议题时的平衡感。书中没有采取激进的批判口吻,而是冷静地梳理了不同社会经济背景对教育资源获取的隐性影响,并巧妙地将“差异化”的落脚点放在了“尊重个体发展节奏”上,而不是一味地强调资源分配的宏大叙事。这种细腻入微的笔触,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对每一个“独特性”学生的深切关怀。读这本书时,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自己过去的教学决策,书中提出的那些关于“有效反馈”的原则,让我意识到自己过去可能过于关注结果,而忽略了过程中的激励作用。这种自我审视的价值,是很多空泛的教育读物无法给予的。
评分说实话,作为一本理论书籍,它在“技术性”层面的介绍也做得非常到位,这可能是我当初没有完全预料到的惊喜。《教育学基础理论》中关于“课程设计”的那几章,简直可以作为“课程论”的补充教材。它详细解析了从布鲁姆的认知目标分类到芬克的“六要素模型”在实际操作中的转化路径。书中提供了一个详细的流程图,展示了如何将宏观的教育目标层层分解为可操作的教学活动,并最终设计出可量化的评估标准。最棒的是,它强调了“反思性实践”的重要性,指出课程设计不是一次性的静态文件,而是一个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循环、迭代优化的动态过程。这种强调实践反馈回路的观点,极大地提升了理论指导的实用性。我特别喜欢它用图表清晰地展示了课程内容的广度(Breadth)与深度(Depth)之间的平衡艺术,这对于我们规划学期教学计划时至关重要,避免了内容堆砌和重点分散的问题。
评分这本书在探讨“教师角色与专业发展”的部分,展现出了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洞察力,这在许多强调宏大叙事的教育著作中是很少见的。它没有把教师塑造成一个全知全能的“圣人”形象,而是坦诚地分析了教师在面对职业倦怠、情感耗竭时的脆弱性。书中引入了组织心理学的概念来分析学校环境对教师幸福感的影响,并提出了多层次的支持体系建议,包括同伴互助小组、导师制度的有效构建等。这种对教师“人”的关怀,让我倍感亲切。此外,它对“反思性实践”的定义也非常具有启发性,不再局限于教学结束后的日记记录,而是将其提升到一种持续的、批判性的自我对话状态。它鼓励教师不仅要反思“我做了什么”,更要深入探究“我为什么会这样做”的深层动机和预设。这种由内而外的驱动,是实现教育专业成长的关键,这本书无疑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评分这本《教育学基础理论》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尤其是在它对“学习的本质”这一核心议题的探讨上,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深度。我印象最深的是它详尽地分析了建构主义和行为主义在认知形成上的根本差异,并且引入了社会文化理论的视角来补充说明。书中通过大量的历史案例和现代实验数据,清晰地勾勒出知识并非被动接收,而是学习者主动构建的过程。例如,作者对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阐释,不再是枯燥的定义堆砌,而是结合了不同年龄段儿童在合作学习中的实际表现进行剖析,让我这个长期在一线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找到了很多可以立刻应用到课堂实践中的新思路。特别是关于“支架式教学”的实施步骤和常见误区,提供了极其细致的操作指南,避免了许多新手教师在尝试新方法时容易陷入的僵化和教条化。总而言之,它超越了单纯的理论罗列,更像是一本深谙教育心理学精髓的实践手册,让人读完后对“教什么”和“怎么教”都有了更坚实、更富有批判性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