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儿童早期教养工程1~3岁方案
定价:29.80元
作者:戴淑凤
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3-01
ISBN:9787512705555
字数:
页码:
版次: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9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妈咪学堂·中国儿童早期教养工程:1~3岁方案》主要内容包括:
1.教养要点:根据不同年龄段宝宝身心发展的特点,提出简明扼要的育儿建议,使父母首先抓住该年龄段育儿的关键点。
2.身心发育:本年龄段宝宝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的平均指标。
3.科学教养:均衡营养、科学喂养、辅食添加、营养性疾病预防、日常照料、预防接种等。
4.专家解惑:侧重疾病的早期辨认与预防、安全卫生,家庭急救、行为习惯培养、心智健康、误区与困惑等。5因材施教全能培养:针对1~3岁幼儿普遍存在的饮食、睡眠、情绪、排泄、运动、语言方面的问题,指导父母以耐心责任心对待孩子,及时规范孩子的养育,以避免心智发展偏离的问题。
6.综合能力训练游戏:以精心设计的感觉教育游戏作为全脑潜能及多元智商开发、优良素质培养的技巧,在快乐的游戏之中,使孩子体能、智能、胆识、情商都能得到更理想的发展。
7.智商与情商发展能力测评:以智商与情商发展的七大方面提出测评的代表性项目、方法和标准,由家长进行家庭自测。
目录
作者介绍
戴淑凤,北京大学医院儿科教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中国优生科学协会与优生优育协会理事,《中华中西医杂志》《中国生育健康》《全科医学杂志》等杂志常务编委,中国未来研究会教育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关工委早教项目专家,北京保护健康协会妇女儿童专业委员会主任,原北方圣童儿童发展研究中心创始人。
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医疗系。1982年开始从事新生儿专业医、教、研工作和婴幼儿发展跟踪指导:1984年随美国心理学博士布雷寿顿(Dr.R.Brazelton)研究新生儿神经行为的发展及其测评,曾多次参加外有关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培训班和研讨会。
1983年赴日本研修围产医学期间涉足胎教、早教领域,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1992年研习了蒙台梭利教育学及美国南加州大学艾尔丝博士关于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及其矫治的理论体系,借鉴北京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相关研究成果,吸纳东西方关于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矫治的经验,提出以感觉教育为理论核心的早期教育理念和感觉教育方法,撰写了《0~3岁感觉教育同步指导手册》、“戴淑凤育儿百科”丛书(4册)、“中国儿童早期教养工程”丛书、《蒙台梭利亲子教育》、“sos救助父母,救助儿童”丛书(6册)等几十部著作,被年轻父母和专业人士誉为儿童教养宝典。
因其在儿童神经生理学和儿童神经心理学及儿童身心发展等方面的独到见解,在儿童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育模式方面的创新实践,赢得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被《人民日报》《北京晚报》《健康报》《中国教育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美国N电台等媒体多次报道。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简直是为新手父母量身打造的宝典!我怀孕的时候就开始研究各种育儿书,但总觉得那些理论性的东西太枯燥,真正落地操作起来还是手忙脚乱。拿到这本《中国儿童早期教养工程》后,我简直如获至宝。它最大的优点就是超级“实战派”。比如,关于宝宝辅食添加,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从泥糊状开始”,而是细致到不同月龄的蔬菜、肉类该如何处理,甚至连餐具的选择都有讲究。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关于“感统训练”的那一章,好多专业术语的书里晦涩难懂,但这本书里用非常生活化的例子,比如怎么利用家里的枕头、毛巾做简单的运动,让宝宝在玩耍中就能锻炼大运动和精细动作。我试着按照书里的建议,每天花十分钟和宝宝进行“滚球游戏”,才一周时间,就能明显感觉到他抓握能力增强了,而且最重要的是,我们俩的亲子互动质量也提高了,不再是干巴巴地抱着娃,而是真正地“玩”在一起。这本书的排版也非常人性化,很多地方都有彩色的图示和表格,即便是晚上孩子睡了,摸着黑也能快速找到需要的信息,避免了翻找大部头书籍的麻烦。它真正做到了把复杂的早期教育知识,转化成每天可以执行的、具体的行动清单,让人感觉教养孩子这件事变得井井有条,不再是令人焦虑的挑战,而是一场充满期待的探索之旅。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严谨与科学性。我尤其欣赏它不是简单地按年龄段划分,而是将0到3岁这个黄金发展期,拆解成了数个关键的“发展窗口期”,每一个窗口期都有清晰的“能力目标”和“支持策略”。比如,它明确指出在特定月份,孩子的视觉追踪能力会有一个飞跃,并立刻给出了家长可以配合进行的“移动物体追踪游戏”,这种精确到时间点的指导,让我的教养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我以前常常因为不知道“现在该教什么”而焦虑,这本书就像一个精准的GPS,直接告诉我下一站要到达的能力目标是什么。此外,书中对“语言启蒙”部分的阐述,我感觉比我大学里学过的儿童语言发展理论还要系统和易懂。它不只是鼓励多和孩子说话,而是详细区分了“描述性语言”、“解释性语言”和“叙事性语言”的应用场景和技巧,比如如何用提问而非陈述来鼓励宝宝复述他的感受。这种层次分明的教学方法,让我意识到和孩子沟通原来有这么多可以精进的空间。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一本普通的育儿指南,更像是一套完整的、可量化的、循序渐进的早期教育课程体系,对于追求科学育儿的家长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参考工具书。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的时候,心里是抱着一丝怀疑的,毕竟市面上同类书籍太多了,很多都不过是东拼西凑的二手信息。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非常“有底气”,它显然是基于大量的国内本土化研究和实践经验编写的,这一点从它对中国家庭生活环境的考虑就能看出来。我住在老小区,活动空间有限,很多国外育儿书里动辄推荐的大院子或者豪华的早教中心,对我来说根本不适用。这本书的方案则非常接地气,它考虑到了小户型家庭的限制,提供了一系列“室内微运动”的方案,比如怎么利用沙发边缘做安全攀爬练习,或者用衣架自制简单的敲击乐器。更让我感到贴心的是,它对“情感依恋”和“规则建立”的论述非常到位。我之前总是在“要不要顺从孩子”的问题上纠结,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的框架:既要给予充分的爱和回应,也要在关键时刻坚定地设立界限。它提供的“暂停法”和“选择权赋予”技巧,帮我巧妙地化解了许多日常的权力拉锯战。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的“救火队员”,而是有策略的“家庭教育设计师”。这本书不是在教你怎么“控制”孩子,而是在教你如何“引导”孩子,培养他内在的自驱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点是很多只重知识灌输的书籍所无法比拟的。
评分我是一个对阅读体验要求比较高的读者,这本书在装帧和阅读舒适度上真的做到了极致。纸张的质感非常好,不是那种廉价的反光纸,阅读起来眼睛非常舒服,即便是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感到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它的“跨学科整合”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把体能、认知、社交和艺术发展割裂开来,而是巧妙地将它们融入同一个活动主题中。举个例子,书中设计了一个“收集秋天的声音”的主题活动,这个活动同时涉及了户外探索(自然认知)、安静倾听(听觉训练)、用图画记录(精细动作与表达),最后再和家人分享(社交表达)。通过一个看似简单的活动,达成了多维度的能力培养目标。这种“一石多鸟”的教育理念,极大地解放了我们这些时间有限的职场父母。它教会我,高质量的陪伴不是要把时间切成小块去“上课”,而是要学会如何用更有意识的方式去观察和利用生活中的每一个碎片时间。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是那种沉稳中带着温暖的,没有过度夸张或制造恐慌,它更像一位经验丰富、不疾不徐的教育家,在你耳边轻声细语地传授智慧,让人心神安定,能够更从容地面对育儿路上的起起伏伏。
评分这本书对我这个偏重“人文素养”的父亲来说,提供了极大的启发。许多早教书只关注技能的训练,但这本书非常重视“品格”的塑造,这一点正是我最看重的。它用大量篇幅探讨了“同理心”和“情绪管理”的培养,并且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情绪命名”和“接纳-引导”流程。我发现,很多时候孩子发脾气,我们急于制止,但这本书教我们先停下来,帮孩子识别出他现在是“生气”还是“沮丧”,这个小小的步骤,竟能瞬间降低孩子的对抗性。此外,书中关于“艺术的早期介入”的章节,摆脱了传统的“画得像才是好”的功利心,而是强调创作过程中的“自我表达”和“材料探索”。我们试着让孩子用颜料进行“泼洒”和“涂抹”,观察他对不同颜料混合产生的惊奇反应,那份纯粹的快乐是任何预设好的模板无法给予的。这本书给予我的最大收获是:早教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一个知识渊博的孩子,而是培养一个内心丰盈、能与世界和谐相处的“人”。它让我从被外界的“评判标准”所绑架的状态中解脱出来,真正回归到以孩子自身发展规律为中心的育儿轨道上。这本书,是指导我们如何培养“好品格”的珍贵指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