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捕捉儿童敏感期(珍藏版):了解孩子内心的早教经典,解除育儿焦虑的灵丹妙药。蒙氏教育专家孙瑞雪告诉你:真正的教育,真正的爱
定价:38.00元
作者:孙瑞雪
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4-01
ISBN:978751270573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99kg
编辑推荐
21世纪影响力的本土原创早教经典,累计突破60万册!中外教育史上次大规模、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千万个父母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破解儿童内心的秘密。帮助孩子顺利度过每一个敏感期,并释放出内在的生命力。 五星畅销书,读者热评35543条。全新增订第二版推荐:捕捉儿童敏感期
内容提要
有多少父母知道,孩子为什么爱吃手;为什么总是抓住什么都往嘴里塞;为什么不断扔掉手里的东西,你捡起来递给他,他会再扔掉;为什么总爱玩水,经常浑身上下都湿透了;为什么总是把桶呀、瓢啊往头上套;为什么总是往桌子下衣柜里钻……吃手、扔东西、钻洞洞、“打”人、说“不”……你是帮助了他,还是遏制了他?
孩子以上的行为其实都是在学习——由生命的内在驱动的对与外界环境和生命本身的学习!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
本书收录了200多个孩子(0~10岁)敏感期的真实案例,所有案例由家长或老师记录,孙瑞雪点评。中外教育史上,这是*次大规模、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它就像一把打造了10年的金钥匙,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破解儿童内心的秘密。
目录
章:4个孩子的敏感期故事
妞妞(0岁-4岁)
畅畅(0岁-4岁)
贝贝(1岁-3岁)
缇缇(2岁半-5岁)
第二章:0岁—2岁半
视觉——刚生下来,对明暗相间的地方感兴趣。
口——包括用口进行的味觉、触觉过程,用口感觉事物、认识事物 ,不断练习使用牙齿、使用舌头。
听觉——喜欢处在有声音的环境中。
手——喜欢抓东西,用手探索环境 、认识世界。
空间——喜欢探索空间,早表现为爬、抓、移动物体等,稍大一点则喜欢爬高、旋转、扔东西等。
细小事物——对极小而精致的东西感兴趣。
秩序——急切需要并保护一个且有秩序的环境。
模仿——早表现 为模仿一个词,或一应一答,重复进行;也模仿动作。
自我意识——表现为咬人、打人、说不等。
玩水、玩沙——水、沙对儿童的吸引力可长达12年,在生命的头6年表现强烈。
审美——要求食物或用具必须完整。
10多个孩子的敏感期故事
沙和孩子们的成长(孙瑞雪)
第三章:2岁半—3岁
建立概念——开始将自己的认知感觉同语言配对。
自我意识产生——私有意识产生,明确指明:“这是我的。”
20多个孩子的敏感期故事
自我的诞生(孙瑞雪)
第四章:3岁—4岁
执拗——秩序敏感期后,儿童形成了一种秩序的内在模式,一旦成人破坏了这一秩序,儿童就会哭闹、焦虑,表现出不可逆性。
垒高——喜欢把物体垒高,然后推倒,再重垒,以此建立三维空间的感觉。
色彩——开始对色彩产生感觉和认识,并开始在生活中寻找不同的颜色。
语言——开始对句子表达的意思感兴趣,并重复或模仿他人的话。
诅咒——发现语言是有力量的,而能表现力量的话语是诅咒。成人反应越强烈,儿童越喜欢说诅咒的话。
追求——从审美发展到了对事物的追求。执拗和追求的敏感期总是手拉手一起走来。
剪、贴、涂——真正开始有意识地使用工具。
藏、占有欲——开始强烈感觉占有、支配自己所属物的快乐。物品的交换从此开始,拉开了人际关系的序幕。
逻辑思维——不断追问“为什么?”打破沙锅问到底。
……
第五章:4岁—5岁
第六章:5岁—6岁
第七章:6岁以上
第八章:看看身边的孩子
第九章:孩子应该怎样学习——孙瑞雪和薛梅的对谈
我要感谢(孙瑞雪)
作者介绍
孙瑞雪,我国的幼儿教育家与心理学专家;“爱和自由、规则和平等”教育精神的发起者和倡导者;中国宁夏科学启蒙研究会创办人。
孙瑞雪发展和延伸了一套完整的儿童发展的爱和自由理论和敏感期理论,其贡献在于帮助成人了解儿童的心智发展过程,并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效果;其创作的社会科学专著《爱和自由》与科学教育专著《捕捉儿童敏感期》开创了中国幼儿教育界的新纪元。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深度远超出一本普通的育儿书籍,它更像是一部探讨生命早期发展的“人类学报告”。作者的视角非常宏大,她没有局限于某个具体年龄段的管教技巧,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儿童“如何建构自我”这个宏伟工程。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心智成熟”与“身体准备”之间辩证关系的论述所吸引。过去我总是强迫孩子学习他们尚未准备好的技能,比如过早的认字、算术,现在我明白了,这种“揠苗助长”不仅无效,还会损伤孩子内在的学习动机。这本书教会了我最重要的一个观念:耐心等待,并且精准地捕捉到孩子“准备好了”的那个微妙信号。它用一种近乎科学的严谨性,为我们家长提供了一套可靠的“时间表”,这个时间表不是僵硬的,而是随着孩子的独特节奏灵活调整的。读完后,我对自己育儿的掌控感大大降低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对生命奇迹的敬畏感,感觉自己不再是孩子的“老板”,而是一个幸运的“同行者”。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和逻辑构建能力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它没有一味地去“美化”育儿过程,而是非常坦诚地剖析了父母在面对孩子挑战时的普遍心理困境,尤其是那种面对孩子无理取闹时的无助感和自我怀疑。作者的叙事角度非常成熟,她不是高高在上地指导你该怎么做,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带着你一步步去梳理那些看似混乱的育儿场景背后的深层驱动力。我尤其欣赏它在讨论“自由与规矩”这个永恒难题时的平衡感。它清晰地指出了蒙氏教育中“在限制中给予自由”的核心精髓,避免了许多家长容易陷入的两个极端:要么完全放任,导致孩子无法无天;要么过度控制,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读到关于“工作”的章节时,我被深深震撼了,原来孩子把自己的日常探索看作是“工作”,这完全颠覆了我过去对“玩耍”的浅薄认知。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更尊重个体发展的哲学框架。
评分作为一个对教育理念持怀疑态度的“实用主义者”,我原本对市面上铺天盖地的育儿畅销书持保留态度,总觉得很多都是故弄玄虚。但这本书的“珍藏版”名头并非浪得虚名,它展现出一种难得的深度和严谨性。我最欣赏的是它对于“环境创设”的论述,简直是一门艺术课。它不仅仅是告诉你“要准备合适的玩具”,而是深入到材质、颜色、高度、甚至光线对儿童感官发展的微妙影响。我根据书中的建议,重新调整了我家客厅的布局,把一些不必要的装饰品收了起来,腾出了更多的垂直空间给孩子探索。这种“去繁就简”的过程,不仅净化了我的居住空间,更重要的是,我的孩子明显表现出了更持久的专注力。这种潜移默化的改变,比任何口头教育都来得有力。这本书的洞察力,在于它触及了教育的本质——环境即教育,而我们作为父母,是环境的设计师。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令人放松,这对于一个长期处于“育儿高压锅”状态的家长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它的语言风格极其温和,读起来有一种涓涓细流般的抚慰感,完全没有那种“不照做你就落后了”的紧迫感。我记得有一次,孩子因为一个积木搭不好而大发脾气,我当时非常烦躁,想直接把积木收起来。翻到书中的某一页,正好看到关于处理挫折的描述,它建议我们不要急于插手解决问题,而是先接纳孩子的情绪,提供一个“安全的情绪缓冲区”。我试着做了,只是坐在旁边安静地陪着他,几分钟后,他自己平静下来,重新尝试,最终成功了。那一刻,我体会到了“解除焦虑”的真正含义,那不是外界环境的改变,而是内在认知的重塑。这本书成功地将高深的教育理论,转化成了日常生活中可以立即应用的“温柔处方”,让人感到踏实而充满力量。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新手爸妈量身定做的指南!我一直很困惑,为什么宝宝到了某个阶段就突然变得特别“难缠”,这会儿想要自己穿鞋,下一会儿又对水流着迷。以前总觉得是自己没管好,或者宝宝太“皮实”,读完这本书后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一切都是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是他们“敏感期”在发力。书里对各个年龄段的敏感期描述得极其细致,比如对秩序、对细节、对语言的渴望,都用非常生动、贴近生活的例子娓娓道来,看得我频频点头。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了实操性的建议。我记得我立刻尝试了书里提到的一些小技巧,比如在家中设立固定的物品摆放区域,引导孩子自己收拾玩具,没想到效果立竿见影,家里立刻清净了不少,孩子的自主性也大大增强了。这本书让我从一个焦虑的“监工”,转变成了一个更有耐心的“观察者”,真的太感谢了!它不仅仅是育儿书,更像是一扇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窗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