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习惯养成有方法(孙云晓教育研究前沿书系)
定价:36.00元
售价:24.5元,便宜11.5元,折扣68
作者:孙云晓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3-01
ISBN:978753394449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5
3 6个步骤 7个关键环节=习惯培养系统性实操方案
内容提要
《习惯养成有方法》是“孙云晓教育研究前沿书系”的其中一本,是当代中国具有影响力的教育专家孙云晓关于青少年儿童习惯培养研究的*著作。本书分为七章,介绍了习惯培养对于儿童教育的重大意义,并从做人、做事、学习三大方面进行了深刻的解读,同时,重点提出了习惯培养的七个关键环节,这是作者关于习惯研究的*思考。孙云晓的教育研究,立足于真实、丰富的数据和案例,讲求科学性和严谨性。他的研究成果对于实践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能为广大父母和教育工作者提供切实可行的对策性建议。
目录
总序
作者自序:培养好习惯的奥妙在哪里
引言:三个好习惯成就了我的一生
章: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
一 什么是习惯
二 习惯的重要性
三 习惯培养的重点与指标
四 养成好习惯是一生的功课
第二章:做人的习惯
一 拥有爱心的孩子更具幸福感
二 诚信是孩子受用一生的品质
三 有责任心才能真正成长
四 自信心是成功的原动力
第三章:做事的习惯
一 让规则意识孩子走近文明
二 效率低,多少工夫都白费
三 合作能力是现代人才的首要素质
四 合理消费是培养 “财商”的步
第四章:学习的习惯
一 爱学是动力
二 真正的学习是探索
三 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四 学会管理知识和处理信息
五 没有兴趣就没有真正的学习
第五章:培养良好习惯的原则与方法
一 培养好习惯要以健康人格为导向
二 尊重儿童的权利
三 明确规范看细节
四、与孩子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五、 重在培养人格化习惯
六、 习惯培养需要的时间与步骤
七、培养好习惯要用加减法
八、关注习惯养成的差异性
第六章:父母的教育习惯
一 为孩子改造成年人的世界
二 家庭是培养习惯的学校
三 培养习惯要趁早
四、“赞扬”是一剂良药
五、 自我管理是成长的必修课
第七章:习惯培养的七个关键环节
一、内心满足和成功体验是强大的动力
二、矫正不良习惯要用替代法
三、中学时代需要养成自我管理的习惯
四、学会选择才会有智慧的人生
五、习惯养成的秘诀是持之以恒
六、好习惯是珍贵的传家宝
七、人生重要的好习惯是应变
作者介绍
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家庭教育首席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曾被国务院表彰为有突出贡献的教育科学研究专家。
孙云晓自1972年起从事青少年教育和研究至今。他连续10年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五”和“十一五”规划课题,关于少年儿童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
他的一系列教育观点受到广泛关注。如:“关系好坏决定教育成败”、“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尊重生命是一切教育的核心理念”等。他的作品曾获中国图书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全国畅销书奖等。
文摘
序言
这本关于如何系统性建立良好习惯的书,真是触及了当下许多人内心的痛点。我最近尝试着想在早晨多阅读一些内容,但总是被各种琐事打断,要么是手机上的新消息,要么是突如其来的工作邮件。这本书没有提供那种空泛的“只要有毅力就能成功”的口号,而是深入探讨了习惯形成的心理学机制。它详细解析了“刺激-反应-奖励”这个循环是如何被大脑固化的,并且提供了非常实用的微调方法。比如,它建议不要试图一下子改变一个巨大的习惯,而是要找到一个极小的“触发点”,让新习惯的启动门槛低到几乎不可能失败。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环境设计”的章节,作者强调,与其靠意志力去抵抗诱惑,不如主动把环境布置成有利于好习惯发生的场景。读完之后,我立刻动手清理了书桌上所有与工作无关的杂物,把想读的书放在最显眼的位置,这种物理上的改变,似乎已经比单纯的心理暗示更有效。这本书的重点不在于“你想做什么”,而在于“你如何设计你的生活,让你能自然而然地去做你想做的事”,这种实用主义的路径,对我来说极具指导意义。
评分从实用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贴合实际操作的需要。它不是一本纯理论著作,而更像是一本“工具箱”。我喜欢它提供的那种模块化的方法论,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需求,提取出最适合你的那一部分进行应用,而不需要全盘接受所有建议。比如,对于那些需要长期坚持的、目标感不强的习惯,它推荐使用“累积追踪法”;而对于那些需要快速建立初始动力的任务,则推荐“最小可行性习惯”策略。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提供了一些关于如何利用“社会比较效应”和“公开承诺”的微妙技巧,这些内容写得非常谨慎,强调了在利用外部压力时必须保护好内在动机的平衡。它教会我们,自律并非意味着成为一个孤独的苦行僧,而是要在合适的范围内,智慧地利用外部环境和人际互动来巩固自己的努力。这套组合拳下来,让人感觉自己手里握着一套非常可靠的、可以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的养成系统。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冷静且富有条理,它避免了冗长说教,而是通过清晰的逻辑链条和生动的案例来阐述观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它对“身份认同”在习惯养成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作者认为,真正的改变不是“我做了一件健康的事”,而是“我是一个注重健康的人”。这种从“行为驱动”到“身份驱动”的转变,是本书中最具启发性的部分之一。我过去总是告诉自己“我要坚持写作”,但这听起来像是一种临时的任务;而当我开始将自己定义为“一个习惯于每天记录和思考的写作者”时,那些偶尔的间断就不再是“失败”,而仅仅是“一个写作者今天状态不佳”而已。这种身份上的锚定,极大地降低了因偶尔的挫折而彻底放弃的风险。它把习惯的培养提升到了哲学层面——你如何看待你自己?这种自上而下的重塑,比单纯的技巧堆砌要深刻得多,也稳定得多。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多次被作者对行为科学的深刻洞察所折服。它没有停留在描述现象,而是深入挖掘了“为什么我们会拖延”以及“奖励的即时性与延迟满足”之间的复杂博弈。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并非不自律,而是我们设计的奖励机制本身就有缺陷。比如,我过去习惯于用“吃一块甜点”作为完成一个复杂报告的奖励,但这种即时的、高强度的快乐,反而削弱了完成报告本身的成就感,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书中建议将奖励与行为本身进行“绑定”和“去耦合”的处理,我尝试将奖励改为“享受一杯特调咖啡,并允许自己安静地听十分钟不被打扰的音乐”,这种更内敛、与任务关联性更强的奖励,效果出奇地好。它让我的大脑将“完成任务”与“高质量的放松体验”联系起来,而不是与“过度放纵”挂钩。这种对内在动机的精细化操作,让习惯的建立不再是痛苦的外部约束,而更像是一种自我满足的内在驱动力。
评分我一直觉得,生活中的许多瓶颈,其实都源于我们对“自动化行为”的无知和掌控不足。我过去常常陷入一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怪圈,不是对新目标过于兴奋,急于求成,导致短期内过度消耗精力而迅速放弃;就是完全松懈下来,让旧有的、效率低下的行为模式重新占据主导。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非常精细化的“习惯维护手册”。它不像一般的成功学书籍那样只关注“开始”,而是花了大量篇幅讨论如何处理“平台期”和“复发”问题。作者提出的“预先设想障碍并制定应对策略”的方法,对我帮助很大。以前我总是在事情发生后再手忙脚乱地找补救措施,现在我学会了提前预判,比如,如果我周五晚上总是因为太累而放弃锻炼,那么周五的计划就应该调整为更温和的拉伸,而不是高强度的有氧。这种前瞻性的风险管理,让习惯的路径变得更加坚韧。它不仅仅是教你“做什么”,更重要的是教你“在不顺利时怎么办”,这才是真正能让人走得远的关键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