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素质教育在美国5: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素质教育在美国系列)
定价:32.00元
售价:22.4元,便宜9.6元,折扣70
作者:黄全愈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3549634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性。作者在美国高校工作多年,一直从事比较教育研究,对中美教育各自的优点与缺点都了然于胸,是*早提倡素质教育的学者之一。 2.本书得到朱永新、李希贵的倾情作序,新教育研究院、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中华教育改进社推荐阅读。
内容提要
本书从素质教育出发,为中国父母培养孩子提供专业指导。
作者是的旅美教育家,也是一个真诚的父亲,在轻松活泼的问答中,比较了中美两国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一一解答中国父母所关心的问题,并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提出忠告。全书重点解答三个问题:怎样才是一个合格的父母?孩子应不应该送到国外留学?真正的素质教育是什么?作者强调父母观念的改变才是素质教育实施的关键,只有把对考试分数的追求转换到对孩子能力的培养,才能让孩子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目录
章做父母需要什么样的素质001
第二章孩子应不应该送到国外073
第三章什么才是素质教育139
建议:怎么在游戏中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165
建议:怎样做到尊重孩子的独立意志177
参考资料208
作者介绍
黄全愈,旅美教育学家。先后担任美国迈阿密大学亚洲、亚—美学科部主任,孔子学院院长,中山大学客座教授,北京大学老教授协会基教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被迈阿密大学授予“(学术)重大影响奖”,并被提名为杰出教授。
黄全愈是中美教育和文化比较专家,他长期致力于中美教育和文化交流。其作品《混血虎》曾荣登《纽约时报》《出版家周刊》推荐书单。所著中美教育比较系列,在中国教育界不断引起强烈反响,其中,《素质教育在美国》被誉为“20世纪中国的《爱弥儿》”。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在于它对“公平”二字的不同诠释。在美国这个看似高度平等的社会框架下,作者是如何通过细致的描摹,展示教育资源分配中的隐形壁垒的,着实令人震撼。它不是那种空喊口号式的批判,而是通过对学区划分、课外辅导市场、大学录取标准中“潜规则”的揭示,构建了一个立体化的不平等图景。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对“精英化倾向”的分析非常到位,他指出,当教育系统试图迎合高收入家庭的需求时,其设计逻辑就会不自觉地偏离服务大众的初衷。这种“专业化”包装下的“阶层固化”,比直接的歧视更难被察觉和挑战。读完相关章节,我感到一种强烈的紧迫感,因为这种现象并非美国独有,而是现代教育系统在市场化浪潮下普遍面临的困境。书中的语言风格非常克制,没有过度的情绪渲染,而是依靠事实和逻辑的力量来推动论证,这种冷静的叙事反而更具穿透力,如同冰冷的解剖刀,精准地切开了问题的核心。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仿佛经历了一场思维的“去魅”之旅。许多我们习惯性地视为教育进步的标志——比如对标准化测试的改革、对多元文化教育的强调——在作者的审视下,都显露出其背后的复杂性和潜在的结构性问题。我尤其赞赏作者在探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关系时的细腻笔触。他没有把家庭教育简单地等同于“家长的努力”,而是将其置于社会经济地位的宏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揭示了资源丰富的家庭如何能更有效地“管理”和“优化”孩子的教育路径,这实际上是对学校系统责任的一种变相转嫁。书中的论证方式非常具有启发性,它巧妙地将宏观的政策分析与微观的学生体验交织在一起,使得理论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扎根于真实的生活场景之中。这种多维度的观察角度,使得全书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大众可读性。整体来看,这本书提供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提醒:任何教育改革,若不触及背后的社会结构和资源分配逻辑,很可能最终只会成为服务于少数人的精美装饰品。
评分初读此书,我原本预期的可能是那种典型的、侧重于介绍美国学校生活和课程设置的“游记式”介绍,但很快发现自己完全误判了。这本书的深度远超表面,它更像是一份对美国教育哲学根源的考古挖掘。作者似乎对杜威主义的流变及其在当代实践中的异化有着深刻的洞察力。他没有满足于描述“是什么”,而是执着于追问“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例如,书中对“软性技能”培养的探讨,就不仅仅是罗列了哪些活动能提升领导力,而是深入挖掘了这种“软性”背后的文化价值导向——即如何塑造一个符合特定社会期待的“合格公民”。行文间,时不时会流露出一种微妙的文化反思,比如作者如何比较美国对“试错”的宽容度与东亚文化圈对“完美”的追求之间的内在冲突。这种跨文化参照系的使用,使得这本书的格局一下子打开了。阅读过程中,我频繁地在脑海中构建一个对比模型,思考我们如何才能在继承自身文化优势的同时,避免西方教育体系中那些已经被实践证明的陷阱。文字的节奏感极强,时而如潺潺溪水般娓娓道来,时而又如重锤般击打在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教育观念上,让人无法回避。
评分作为一名教育领域的从业者,我发现这本书在实操层面的借鉴价值极高,它提供的不是简单的“How to do”,而是更深层的“Why we should rethink”。尤其是在讨论项目式学习(PBL)的实施细节和效果评估时,作者的分析非常深入。他不仅描述了PBL的流程,更探讨了在缺乏足够师资和技术支持的学校,PBL是如何从一种解放性的教学工具,异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表演式”教学,仅仅为了应付检查或迎合家长对“创新”的期待。这种对实践细节的关注,显示出作者扎实的田野调查功底。全书的叙事脉络清晰,但每深入一个议题,都会像剥洋葱一样,揭示出更复杂、更难以调和的矛盾。这种层次感让阅读体验变得非常充实和有收获,每读完一个部分,都需要花时间消化和反思自身的工作方式。文字中透露着一种对教育本质的执着探寻,即便面对复杂、甚至令人沮丧的现实,依然保持着一种建设性的批判精神。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着实让人耳目一新,它没有落入窠臼,去探讨那些老生常谈的教育理念,而是深入剖析了美国教育体系中一些看似光鲜亮丽却暗藏玄机的实践。尤其是作者对“个性化学习”的解构,让我这个长期关注国内教育改革的人士深思。他没有简单地赞扬,而是用犀利的笔触揭示了这种模式在资源分配不均背景下的潜在负面效应,比如精英阶层如何利用它进一步巩固优势,而弱势群体则可能被推向更边缘化的境地。那种冷静的、近乎人类学观察者的姿态,使得全书充满了思辨的张力。读到关于高中AP课程设置的部分时,我忍不住停下来,对照国内的“掐尖”现象,思考我们引进了多少皮毛,又理解了多少精神内核。作者的叙述逻辑严密,引用了大量一手资料和案例,让抽象的教育理论落地为生动的社会图景。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教育的书,更是一部关于社会结构如何通过教育工具进行自我复制和强化的社会观察报告。我尤其欣赏其中对教师专业自主权的讨论,那份对一线工作者尊重的态度,与某些将教师视为流水线操作员的观点形成了鲜明对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