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定价:45.00元
作者: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9-01
ISBN:9787030228871
字数:680000
页码:42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简章
北京地区
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数学科学学院
力学研究所
物理研究所
高能物理研究所
声学研究所
理论物理研究所
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
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
国家天文台
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理化技术研究所
化学研究所
过程工程研究所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大气物理研究所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遥感应用研究所
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物理科学学院
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地球科学学院
资源与环境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管理学院
人文学院
外语系
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
动物研究所
植物研究所
生物物理研究所
微生物研究所
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心理研究所
计算技术研究所
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半导体研究所
电子学研究所
自动化研究所
电工研究所
软件研究所
国家科学图书馆
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
微电子研究所
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青藏高原研究所
光电研究院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城市环境研究所
上海教育基地
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上海天文台
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上海药物研究所
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
南京分院
合肥地区
武汉教育基地
沈阳分院
长春分院
西安分院
兰州教育基地
昆明分院
广州教育基地
成都教育基地
新疆分院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硕士招生学科、专业索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简直是科研梦想的“藏宝图”,对我这种立志投身学术前沿的人来说,它不仅仅是一本目录,更像是一份精心绘制的航海图。我清晰地记得,那一年我拿着它,在图书馆昏黄的灯光下,一页一页地翻阅,感受着每一行文字背后蕴含的学术厚度和历史沉淀。这本书的排版和信息密度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严谨,条理清晰到让人佩服。它详尽地列出了当年中科院各个研究所的硕士招生专业、研究方向,甚至连对报考者的基本要求都描述得一丝不苟。我尤其欣赏它对不同学科交叉领域的关注,很多看似不相关的专业,在目录中却被巧妙地并置,让我这个文科背景的学生也能窥见理工科世界的宏大叙事。翻看那些熟悉的专业名称,比如计算数学、粒子物理、地球化学,每一个都像是对我未来潜能的召唤。它让我第一次真切地体会到,顶尖科研机构的学术布局是多么的深思熟虑,每一个招生名额背后,都代表着国家重点攻关的方向。对于一个懵懂的申请者而言,这份目录提供的战略性视角,远超出了单纯的招生信息本身,它塑造了我对未来数年学术生涯的最初构想和宏伟蓝图,那种沉甸甸的知识感和使命感,是任何电子版资料都无法替代的。
评分当我第一次把这本厚实的招生目录捧在手里时,那种纸张特有的油墨香气混合着年代感的微尘,立刻将我拉回了那个充满不确定性但又无比热切的年代。这本书的物理质感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上的加持。它不像现在流行的电子文档那样轻飘飘、易逝。这份目录,沉甸甸地放在桌面上,仿佛承载着无数前人的智慧结晶和对未来学子的期许。我当时最关注的是不同研究所之间的差异化定位,目录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通过清晰的隶属关系和专业代码,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学术生态系统。例如,当我对比了自动化所和计算技术研究所的专业设置时,就能立刻感受到前者偏向理论与决策支持,后者则更侧重于底层算法与硬件结合的差异。这种对比阅读体验,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信息科学”这个大概念的理解深度。我甚至会去研究那些新增设的、或是首次出现的交叉学科专业,它们往往预示着下一波科研热点的风向标。这份目录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精准的“时间切片”,让我得以一窥2009年中国顶尖科研机构的战略布局,这对于理解随后几年中国科技发展轨迹的演变,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细节处理,体现了中国科学院体系内部的严谨性令人叹为观止。我记得有一次,我为了确认某个偏僻方向的导师组信息,不得不逐字逐句地比对目录中提供的代码和研究所名称。这份目录的详尽程度,已经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有什么”,更是告诉你“在哪里”以及“怎么去”。特别是在描述对口专业的具体要求时,那种严谨的措辞,比如“具备扎实的代数基础者优先”或“有相关项目经验者加分”,都透露出对人才选拔的极高标准。它强迫你必须进行自我审视,去匹配目录中描绘的那个理想的研究生画像。这就像是第一次和未来的导师进行了一次无声的、但极其严格的面试预演。对于我个人而言,它消除了许多不必要的猜测和信息焦虑,所有“官方”的、经过权威确认的信息都摆在那里,干净利落。它不是一本引导性的宣传册,而是一份严肃的、具有法律效力的选拔依据,这种无可辩驳的权威感,才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
评分这份招生目录,对我来说,更像是一部关于“学术地理”的专著。它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所有的力量都凝聚在那些具体的数字、机构名称和学科代码之中。当我开始研究各个研究所的地域分布时,我才意识到,中科院的科研力量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形成了星罗棋布的科研网络。有些看似相邻的学科,可能被分属到相隔千里的不同城市的研究院,这背后必然有深层次的历史原因和资源分配考量。我曾花了一整个下午,试图在地图上标注出这些研究所的分布,并尝试将这些地理位置与它们各自的优势研究领域联系起来,比如能源研究集中在西部,而信息科学则在东部沿海更为密集。这种自发的、结合外部知识进行的交叉分析,极大地提升了我对中国科研版图的认知深度。这本书无形中引导我思考,一个好的研究者,除了专业能力,也需要了解其所处的科研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和历史脉络。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框架,供我去构建更复杂的、关于科研环境的理解模型。
评分最让我难忘的是,这份目录中蕴含着一种朴素而坚定的时代精神。2009年,中国正处于科技快速腾飞的转型期,很多新兴领域正在从概念走向实践。翻阅目录时,能真切感受到那种“抢占制高点”的紧迫感。那些首次出现的、针对国家战略需求的专业方向,比如新能源材料、空间科学等,在目录中的排列顺序和篇幅分配,都透露出强烈的信号。这并非仅仅是学校的常规招生,而是国家科研战略的一次集中体现。它让我明白,攻读硕士学位,不仅仅是个人的求学选择,更是融入国家整体科技进步浪潮的一部分。这种宏大叙事下的个人定位,给予了我极大的精神鼓舞。相比于现在网络上零散的、时效性很强的招生信息,这份纸质目录以其固定的形态,成为了一个历史的锚点,它凝固了那个时间点上,中国顶尖科研机构对于人才需求的最高规格定义。它让我以一种更加敬畏和审慎的态度,去对待接下来的科研生涯规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