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轻松教子
定价:24.00元
作者:覃燕庆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2-01
ISBN:978750118122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轻松教子》是覃燕庆先生多年潜心研究子女教育的成果。此书强调教育的本质是提高孩子的生存能力。介绍给家长们一种科学和实用的家庭教育理念和具体的操作方法,使您不再为子女教育累心,您的孩子不再对学习烦心,您的家庭将沉浸在孩子快乐成长的幸福中。
读完此书,您就会感到,教子其实不难,您的家庭就是培养国家栋梁之才的摇篮。
孩子胆小怎么办孩子“不和群”怎么办孩子成了电子游戏迷惩么办孩子被欺负怎么办孩子学习没兴趣怎么办孩子成绩下降怎么办孩子不大气怎么办孩子不聪明怎么办孩子体质弱爱生病怎么办孩子不会读书怎么办…… 读完此书,您就会知道以上这许多“怎么办”该如何处理了。
目录
作者介绍
覃燕庆,1953年生于北京。1969年支边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曾就读于哈尔滨师范大学体育系。现任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中国体育博物馆副馆长。
文摘
序言
我喜欢阅读那些能带来具体改变的书籍,无论是知识的还是技能上的。对于一本教育类的书籍而言,我期待它能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园丁那样,告诉我,哪些是需要修剪的枝叶,哪些是需要施肥的时节,以及面对不同的土壤(孩子的气质),应该如何调整水和阳光的比例。然而,这本书给我的印象是,它只告诉了我“植物的生命是美好的,我们要尊重它的自然生长,不要用我们的世俗眼光去束缚它”。这种态度固然崇高,但它完全忽略了“园丁”这个角色本身所需要的工具和技术。例如,书中对“正面管教”的解读,更多的是一种形而上的理念阐述,比如“理解行为背后的需求”,但这需求如何挖掘?如果孩子的需求是“想要拥有我所有的零食”,我该如何回应才能既满足他内心的需求,又保证他不会被蛀牙毁掉?这本书里没有任何关于工具和技巧的着墨,它回避了所有那些令人头疼的、需要立刻做出决断的育儿场景。它更像是一篇散文诗,赞颂着育儿的理想境界,却对我们这些在现实中被孩子气得七窍生烟的父母,提供不了一丝一毫的实际救援。读完它,我只是更清晰地认识到了自己与“轻松”之间的巨大鸿沟,并没有学会如何去跨越它。
评分我买这本书的时候,其实是想找一本能提供具体“脚本”和“场景模拟”的育儿指南。你看,现在市面上的很多成功学书籍,都会给你列出“如果孩子说A,你就回答B,然后做C”这样的操作流程,虽然有点机械化,但在紧急情况下,它至少能提供一个缓冲垫。然而,翻开这本所谓的“轻松教子”,我发现它完全走的是另一个极端。作者似乎非常鄙视这种“套路化”的教育方式,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宇宙。这我理解,但问题是,如果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那这本书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难道不应该提供一些更普适性的、像“急救包”一样的工具箱吗?我读到一些章节谈论“父母自我觉察的重要性”,花费了将近五分之一的篇幅来教我们如何冥想,如何记录自己的情绪波动。坦白讲,在孩子每天早上六点准时把我从睡梦中叫醒,并要求我立刻准备一份不含麸质、不含乳糖、形状必须是恐龙的煎饼时,我哪有时间去进行深入的自我觉察?我需要的不是去分析我为什么会生气,而是快速平息怒火,确保煎饼(至少形状)是正确的。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提供的是一个理想状态下的、所有父母都有大把闲暇时间进行深度精神探索的乌托邦场景,对于我们这些在现实泥潭里挣扎的父母来说,它显得过于不食人间烟火了。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似乎在无形中对我这个“不够格”的母亲进行了一种隐形的审判。作者的语气非常温和、非常体贴,但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如果你做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没有理解我的智慧”的意味。比如,书中反复强调“无条件的爱与接纳”,并且配有一些案例,那些案例里的孩子,似乎都是天生乖巧、理解力超强的小天使。我的孩子,他会为了抢遥控器而用积木砸破电视屏幕,他会因为我买的牛奶牌子不对而绝食抗议一整天。面对这种“非典型”的孩子,书里提供的建议往往是“请回到你内心深处,寻找你童年未被满足的需求,并将其投射到孩子身上,然后用更高维度的爱去疗愈这一切”。这让我感觉压力倍增。我不是想把孩子塑造成一个完美的雕塑,我只是想让他能自己把脏衣服扔进洗衣篮里!这本书没有提供任何关于日常琐事冲突的有效解决方案,它关注的是灵魂的升华,而我关心的是客厅地板上的零食残渣。它更像是写给那些已经拥有完美亲子关系,并希望将这份完美推向神坛的家庭的“进阶指南”,对我这个还在努力爬出泥潭的“新手村”玩家来说,简直是“降维打击”,让人倍感挫败。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说实话,非常精美,大量的留白,柔和的色调,每一个章节的开头都配有一句关于“自然和谐”的引言。我承认,光是看着这些文字,就能让人感到心情放松不少,仿佛真的走进了一个安静的森林浴场。然而,内容上的空洞感也是同样明显。它花了很大的篇幅去描述“如何创造一个充满积极能量的家庭环境”,这里的“积极能量”似乎等同于“不批评、不指责、不设定边界”。我尝试过这种“佛系育儿”法一个月,结果是家里彻底沦陷了,孩子把“自由”理解成了“为所欲为”,任何合理的约束都被视为是对他“纯真天性”的压迫。书里对“边界感”的探讨非常模糊,只用了一句话带过,说边界是父母内心恐惧的投射。但孩子在学校打架,或者在公共场合尖叫时,我需要的是清晰、坚定、可执行的边界设置方法,而不是进行一场关于“恐惧来源”的深度挖掘。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能让你在阅读时感到自己是个有品位的、追求精神富足的父母;它的缺点在于,一旦合上书本,面对现实中的熊孩子,你立刻会发现,自己手里拿的不过是一堆印刷精美的废纸,根本无法有效应对现实世界的“硬仗”。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一开始我是冲着它那个名字去的,听起来就让人觉得如沐春风,好像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育儿难题。我那时候正处于一个非常迷茫的阶段,孩子正值青春期,叛逆得像个小怪兽,我使出了浑身解数,从晓之以理到威之以慑,效果都微乎其微,甚至火药味越来越浓。我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翻开了它。然而,书里的内容,怎么说呢,它更像是一本理论大于实操的哲学探讨集。里面充斥着大量的心理学名词和教育学流派的阐述,比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如何深刻地影响了我们对“合理”期待的建立,或者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在家庭教育中如何抽象地被理解和应用。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去理解那些复杂的理论框架,试图在这些框架中找到一个能直接套用到我儿子身上的“万能公式”。结果是,当我把那些晦涩的理论知识生硬地搬到餐桌上,试图和他进行一场“基于建构主义的深度对话”时,他通常只会翻个白眼,然后把手机砸到沙发上,留给我一个更深的鸿沟。这本书的作者似乎默认读者已经拥有了扎实的教育学背景,对于像我这种需要“手把手”带图解的家长来说,它更像是一座高耸入云的学术殿堂,我只能仰望,却找不到攀登的阶梯。我更需要的是,当孩子半夜因为游戏没打好而大哭时,我该递给他一杯温水还是一个拥抱,而不是分析他潜意识里的俄狄浦斯情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