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谣言粉碎机系列之餐桌上的明白人
定价:38.00元
作者:果壳
出版日期:2015年1月
页码:326页
装帧:平装
开本:16
ISBN:9787508647456
严肃的科学精神+活泼的研究方式+简白的幽默感+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知识
=一个更聪明的世界
抗击谣言、科学思考、理性生活
让科学不再遥远、深奥、冷漠、晦涩
柴静、陈晓卿、罗振宇、魏坤琳、罗云波
倾情推荐
果壳、微博、豆瓣上超火的科学名人、科研专家放下架子娓娓道来,让你看到平时严肃的科学家的另一面
“谣言粉碎机”系列包含以下三册:
《餐桌上的明白人》
《危言出没,身体请注意》
《谣一谣,你就真懂了》
针对广为流传的食物、健康、奇闻各向谣言,通过专业知识和科学精神逐个击破,果壳“谣言粉碎机”主题站三年来的精华积累集结成书。
在一个“泥沙俱下”的时代,人人都需要一台“谣言粉碎机”!
《餐桌上的明白人》专门击破有关食物的各类谣言:
一次性纸杯的杯水,该不该喝?
长时间嚼口香糖有害吗?
吃了1个烤鸡腿,等于抽了60根烟?
无籽水果是用避孕药种出来的吗?
婴幼儿喂养误区:你的宝贝需要补钙吗?
牛奶与香蕉同食会拉肚子吗?
《危言出没,身体请注意》专门击破有关健康的各类谣言:
造假翡翠=放射+剧毒?
蚊子有偏爱的血型吗?
睡得越多,死得越快吗?
秋裤能让人失去抗寒能力?
献血有害健康吗?
长腿妹更容易患癌症吗?
《谣一谣,你就真懂了》专门击破奇闻怪谈的各类谣言:
血型能决定性格?
美国人真的登上过月球吗?
偷肾?没那么容易!
流沙能吞没活人吗?
左利手更聪明吗?
用公共Wi-Fi上网会危害银行账户安全吗?
面对众说纷纭,
谁来调查真相?
你能一眼洞穿谣言吗?
爱科学,不爱流言。
爱考证,不爱迷信。
爱证据,不爱。
谣言粉碎机——
捍卫真相与细节,一切谣言将在这里被终结,
树立理性思考的生活方式,让轻信与盲从止于科学!
《餐桌上的明白人》目录
章 “危险”食物有真相
吃一只烤鸡腿,等于抽了60支烟?
吃牛蛙会感染寄生虫吗?
鱼浮灵,不是致癌催化剂
吃鱼,要担心汞污染吗?
一次性纸杯的杯水,该不该喝?
解析牛奶致癌说:酪蛋白的谜团
长时间嚼口香糖有害吗?
薯条致癌吗?
一次醉酒相当于轻度肝炎吗?
长期喝豆浆会得乳腺癌?
男人不能喝豆浆吗?
胡萝卜吃多了会维生素A中毒吗?
西红柿籽发芽:卖个“胎萌”而已,没那么可怕!
洗豆子出现了泡沫?别害怕!
吃一口鱿鱼相当于吃四十口肥肉?
可乐+曼妥思,同食撑死人?
第二章 健康“真言”快终结
喝奶不如去吃菜,牛奶越喝越缺钙?
蜂蜜能预防龋齿?
“发物”会影响伤口愈合吗?
炸鸡丰胸,男女皆宜?
盘点有关食品营养与安全的误区
糖尿病人不能吃水果吗?
柠檬是治疗癌症的良药吗?
量子共振信息水,到底有多不靠谱?
用颜色判断鸡蛋营养?不靠谱!
以形补形?太牵强了!
婴幼儿喂养误区:你的宝贝需要补钙吗?
高钙奶更补钙吗?
猪肝明目?悠着点!
重口味的逆袭?吃盐越多越健康?
牛奶与香蕉同食会拉肚子吗?
空腹吃香蕉,会出问题吗?
第三章 饮食窍门打不开
辨别毒蘑菇,民间传说不可信
用蒜子检测地沟油靠谱吗?
“5秒规则”靠谱吗?
水果,早上吃才好吗?
生食更健康?
胡萝卜一定要用很多油来炒吗?
还在“以貌取人”分辨转基因?太不科学了!
越吃越瘦的食物真的存在吗?
家用臭氧机能去除肉中的激素和添加剂吗?
雪碧真的能解酒吗?
斑点脱落就是假鹌鹑蛋吗?
第四章 轻松看待工业化
麦当劳虐鸡门:断喙是虐鸡吗?
“假鸡蛋”真是假的吗?
“麻醉鱼”是怎么回事?
茶叶中检出农药能说明什么?
浸出油不安全吗?
无籽水果是用避孕药种出来的吗?
一支雪糕加入19种添加剂,有必要吗?
掉色的食物一定是染色的吗?
农村自养猪肉:营养不高,安全隐患不低
野味vs养殖:口感、营养、安全大比拼
甜玉米是转基因玉米吗?
不能留种的作物都是转基因的吗?
如何看待黑龙江大豆协会对于转基因大豆的指责?
“转基因作物里发现未知微生物”是怎么回事?
果壳guokr.com,国内泛科技垂直网站,一个开放、多元的泛科技社区,秉持“科技有意思”的理念,致力于提供负责任、有智趣的泛科技主题内容,对身边的生活进行有意思的科技解读,并唤起大众对科技的兴趣,让科技成为公众生活的一部分。科技将为你打开认识世界的另一扇窗。
吃一只烤鸡腿,等于抽了60支烟?
ZC
流言:
“经过三年的研究,世界卫生组织日前评选并公布了健康食品和垃圾食品,垃圾食品中就有烧烤食品。烧烤食品的危害主要有三:一是肉的营养素被破坏,蛋白质变性;二是烧烤产生“苯并芘”高致癌物,可蓄积在体内;三是吃一只烤鸡腿就相当于抽60支烟!”
真相
一只烤鸡腿的毒性居然等于60支香烟?结论居然还是世界卫生组织(WHO)研究出来的,这让喜欢吃烧烤类食品的人情何以堪啊!烤鸡腿真有这么“毒”吗?
流言来自何方?
这个在中文网络中传播甚广的流言,来自于一个传播得更广的流言——“世界卫生组织公布十大垃圾食品”。不管是用谷歌还是用百度搜索,只要键入“十大垃圾食品”,就能找到大量的结果,“世界卫生组织公布十大垃圾食品”赫然在列。其内容大致就是列出油炸类食品、腌制类食品、罐头食品、饼干、饮料、烧烤类食品、果脯蜜饯类、方便食品、汽水可乐类和冷冻甜品类这十类食品,并且一一罗列这些食品的罪状。这十类食品基本上囊括了现代食品工业的所有产品,给读者的核心信息就是:煮制的食物和新鲜蔬果是健康和安全的,而以现代食品工程技术生产的食品,几乎都是垃圾。
本流言就是出自“烧烤类食品”这项中,流言列出,其罪状有三点:一是含大量“三苯四丙吡”,并注明这是三大致癌物之首;二是一只烤鸡腿的毒性相当于0支香烟的毒性;三是烧烤导致蛋白质碳化变性,加重肝脏负担。
在不同的网站中,这个所谓的“十大垃圾食品”榜单在细节上往往存在着差异。比如,新华网刊载的文章“健康提示:吃一个烤鸡腿等于吸烟60支”中提到,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的是烧烤毒性等同香烟,而一只烤鸡腿的毒性等同60支香烟的说法则来自一个美国机构。
这则流言在中文网络流传了多年,传播甚泛,但在所有的报道中,都只是打着世界卫生组织的名号,没有哪怕一家给出了信息的源头,连世界卫生组织官方网站的相关链接都没有。这一点非常可疑。
对此,谣言粉碎机调查员检索了世界卫生组织的官方网站,完全找不到相关的报道或者文件。甚至在英文网络中,也完全没有这方面的报道,虽然也有“十大垃圾食品”(10JunkFoods)这样的说法,可是其中所指的基本上都是快餐食品,和中文版本完全不符。作为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消息,英文社区完全没有相关的消息是不合理的。
所以,结论是,这个“十大垃圾食品”的榜单并非出自世界卫生组织或美国研究机构。
一只烤鸡腿毒性等于60支香烟不符实
虽然流言中的说法不是出自世界卫生组织之类的机构,但这也并不直接代表流言是胡扯。那么单就内容而言,这种说法是对是错呢?
首先要指出,烤鸡腿和香烟里的有害物质种类差异很大,不能互相换算。但如果硬要换算的话,就从流言中所说的苯并芘入手吧,该物质在烤鸡腿和香烟里都有。
……
★狭隘的来源往往是无知,启蒙的意义就如康德所说“敢于知道”。
——记者柴静
★人们对科学的态度不仅仅是崇敬。流言造成了对科学的不信任,不信任又进一步为谣言的滋生、传播、泛滥提供了更广阔的社会土壤。当许多人被林林总总的谣言所惑而不知所措时,果壳一群科学青年出色地承担起了辟谣的责任。本书展现了他们如何遏制科学谣言造成的灾害性破坏,重塑了科学和人类这一对伙伴的和谐关系。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罗云波
★在网络发达和信息爆炸的,通过微博等平台,每个人都变成一个媒体,拥有自我的信息传播方式和影响力,明辨事实和谣言也越来越重要。我们努力接近人生的真相,也努力破除科学的谣言,与果壳的青年们一起同行,让信息更真实,生活更纯粹。
——演员姚晨
★“谣言粉碎机”系列中《餐桌上的明白人》在我看来是有实用价值的,有关食物的“民间说法”让人眼花缭乱、真假难辨,希望这本书能让大家科学地看待食物,也期望大家看完这套书以后逆向工程地思考一下:这些谣言产生的原因何在?
——北京大学心理系副教授魏坤琳
★科普的一个诉求就是反谣言,面对现在网络上层出不穷的谣言,科技工作者应该挺身而出。
——果壳网CEO姬十三
★在一个“舆论比讨论有煽动力、谣言比事实有吸引力、歪理比真理有生命力”的新力学时代,果壳这群嫉谣如仇的科学人,简直是美学意义的存在,我愿他们的坚持走向社会学意义的成功。
——纪录片制作人陈晓卿
★谣言飞来飞去飞得快,要把它们捉出来倒也不难,“不轻信”是理性的要义,而真知都经得起质疑。
——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
| ||||||||||||||||||||||||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祛魅”。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常识”不过是大家集体选择相信的幻象。作者以一种近乎冷峻的理性,将这些幻象一一戳破,但过程却充满了智慧和温度。它并不是要否定传统或经验,而是鼓励我们在继承经验的同时,保持一份审慎的批判精神。比如书中对某些健康养生流言的剖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逻辑分析,从样本偏差到安慰剂效应,讲解得透彻无死角。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上了一堂顶级的逻辑思维训练课,而且是以最轻松愉快的方式完成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升了我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它重塑了我对“信息可信度”的判断标准。现在看任何新闻或网络传言,我都能本能地启动“粉碎机”模式,去寻找它背后的支撑证据链。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种类型的科普读物会比较严肃刻板,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佳。它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你穿梭于真理的迷宫,时而停下来讲述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来佐证观点,时而又加快脚步,用一系列密集的论据将你带入高潮。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注意力很难从书页上移开,这在我的阅读习惯中是比较少见的。作者在处理那些有争议的话题时,处理得尤为老辣和公正,他不会简单地给出“对”或“错”的标签,而是会展示不同观点的形成基础,然后引导读者自己得出最接近事实的结论。这种尊重读者智商的写作态度,让我倍感舒服。它更像是一本开放式的邀请函,邀请我们共同参与到对世界的探索中去,而不是单方面的灌输。强烈推荐给那些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却又厌倦了碎片化、缺乏深度的信息流的读者。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纸张质感都透露出一种低调的精致感,让人在捧读时就能感受到出版方的用心。内容上,它并没有堆砌那些高深的学术术语,而是非常贴合普通人的生活场景来展开论述。我记得其中有一章节专门讨论了关于食物保存的各种“秘诀”,那些流传甚广的说法,很多都被作者用非常易懂的实验数据给推翻了,让我对厨房里的很多操作都重新审视起来。这种接地气的讲解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知识的获取门槛,让那些原本觉得科学离我很遥远的人,也能轻松地参与到这场求真的游戏中来。作者的文字有一种魔力,它能将原本平淡无奇的生活片段,赋予一层理性的光芒。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们“为什么会是这样”,这种因果关系的梳理,才是真正有力量的部分。每次读完一小节,都会有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感,非常过瘾。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知识的盛宴,作者的笔触如同显微镜下的世界,精准而又充满洞察力,把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深感困惑的现象,一层层剥开,直抵本质。读完之后,感觉自己的思维被重新校准了一遍,看待日常琐事时,不再是盲目接受,而是会下意识地去探究背后的逻辑和科学依据。尤其是关于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似是而非的“常识”,书中用翔实的案例和严谨的论证,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干净利落地切除了那些流传已久的谬误。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既尊重事实又不失幽默感的叙事方式,枯燥的科学原理在他笔下变得生动有趣,仿佛一位睿智的长者在与你促膝长谈,分享他观察到的世界运行的底层代码。这种阅读体验,不仅仅是获取信息,更像是一次智力上的按摩,让人精神为之一振,迫不及待地想去和身边的人分享这些新“刷新”的认知。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赋予了读者一种更清醒、更审慎的思考能力,是每一位渴望提升自我认知的人案头必备的良药。
评分翻开书页,一股清新的、没有多余渲染的文字气息扑面而来。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精妙,每一篇章之间既有独立的完整性,又通过一条清晰的主线索串联起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对某一领域认知体系的重构。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引用数据和实验结果时的严谨态度,每一次的结论都有据可查,让人读来信心十足。它不是一本单纯的“反谣言”手册,更像是一本现代人必备的“认知工具箱”。它教你的不是答案,而是提问的方式。每次合上书本,我都会发现自己看待身边事物的角度发生了一些微妙但重要的变化,更加注重细节,更加倾向于寻求确凿的证据,而不是随大流。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持续性的,它在你读完很久之后,依然会在你做决策时,默默地提供一种更理性的参照系。对于想要摆脱信息茧房,真正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近几年来最值得收藏的一本书籍之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