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商品名稱: | 抓住孩子黃金教育的10年 | 開本: | 16開 |
| 作者: | 張彥祥 | 頁數: | |
| 定價: | 48 | 齣版時間: | 2017-03-01 |
| ISBN號: | 9787536485426 | 印刷時間: | 2017-03-01 |
| 齣版社: | 四川科技 | 版次: | 1 |
| 商品類型: | 圖書 | 印次: | 1 |
目錄: **章 教育的關鍵期一旦錯過,身難以彌補
1.12歲前的孩子*具可塑性
2.錯過關鍵教育期的“狼孩”
3.樹大自然直?那是騙人的
4.為什麼孩子越大越叛逆?
5.從平凡到**,早期教育造就天纔
6.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有沒有科學依據
第二章 抓住孩子大腦發育黃金期的教育,打造聰明大腦
1.睡眠對大腦發育有多重要
2.喜歡問“為什麼”的孩子*聰明
3.提升智力從激發孩子數學潛能開始
4.多動手的孩子*聰明
5.在玩耍遊戲中開發孩子的智力
6.快速閱讀有助於智力開發
7.想象力關係著孩子智力的發展
8.電視對孩子智力的影響
第三章 給孩子一個好性格
1.3~12歲是兒童性格形成的重要時期
2.培養樂觀寶寶的“關鍵年齡”
3.麵對輸贏,如何給孩子一顆平常心
4.培養孩子的幽默感,比你想象的還重要
5.給孩子一顆感恩的心
6.不替孩子道歉,讓孩子學會承擔
7.教孩子關心他人,有人情味的孩子受歡迎
8.不要急:孩子,你慢慢來
9.傢庭環境對孩子性格的影響
第四章 孩子專注力訓練的*時間
1.孩子天生的專注力,是如何被你破壞的
2.認識孩子注意力發展的規律
3.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
4.低年的孩子上課愛走神,怎麼辦?
5.給孩子一個明確的時間來完成作業
6.讓孩子一次隻做一件事
7.如何讓孩子一時的興趣*持久
8.為孩子創造利於專注的環境
第五章 培養孩子高情商的黃金期,不容錯過
1.缺乏自控力,孩子再聰明也沒用
2.3~12歲是培養孩子自律的關鍵期
3.教孩子控製情緒,自己首先要有平穩的情緒
4.孩子哭鬧,到底要不要理睬
5.及時溝通,鼓勵孩子傾訴內心的苦悶
6.教孩子正確發泄不良情緒
7.正確引導,防孩子成“電子控”
8.孩子無理取鬧,不可輕易妥協
第六章 孩子的財商教育,從3歲開始
1.3歲,教孩子認識錢
2.4歲,去超市前約定隻買一樣物品
3.5歲,明白錢是勞動得到的報酬
4.6歲,學習管理自己的零花錢
5.7歲,閤理消費,不亂花錢
6.8歲,利用零花錢,學習理財
7.10歲,協助孩子設定明確的存錢目標
第七章 孩子驚人的語言天賦,不容浪費
1.會錶達,孩子*易成功
2.堅持每天讀故事給孩子聽
3.豐富孩子詞匯的方法
4.鼓勵孩子主動錶達
5.學會與孩子聊天
第八章 兒童的閱讀飢餓期,要牢牢抓住
1.閱讀,讓孩子擁有*遼闊的人生
2.分享,讓孩子*愛閱讀
3.如何幫孩子選書
4.電子閱讀代替不瞭親子閱讀
5.培養孩子好的閱讀習慣比開書單*重要
6.鼓勵孩子一邊讀一邊提齣疑問
第九章 這些行為背後的心理問題,再不知道就晚瞭
1.“媽媽,我怕”,孩子産生恐懼的心理原因
2.孩子脆弱,傢長有責任
3.見人就躲,是不是患瞭社交恐懼癥
4.“媽媽,我不想去幼兒園”
5.兒童“戀物癖”,源自安全感缺失
6.任性是孩子心理需求的錶現
7.9歲孩子患瞭抑鬱癥
8.孩子說謊,父母有責任
9.為什麼孩子“愛”告狀
10.孩子為什麼會瘋狂追星
第十章 12歲前的社交能力,影響孩子一生
1.禮貌是教養的象徵,*是**的通行證
2.正確對待孩子迷戀社交網絡
3.你尊重孩子,孩子纔會尊重彆人
4.引導孩子的“自私”,讓孩子學會分享與閤作
5.教孩子學會欣賞和贊美他人
6.讓孩子愛上邀客和串門
7.給孩子自己解決衝突的
8.孩子的好朋友說不和他玩瞭,如何開導
第十一章 好的學習習慣要在孩子12歲之前養成
1.停止“威逼利誘”,讓孩子為自己學習
2.在一二年養成上課認真聽講的習慣
3.孩子寫作業磨蹭的怎麼辦
4.鼓勵獨立思考,養成勤於動腦的習慣
5.小學階段的學習*重要是養成反思的習慣重要
6.無論什麼情況,都不幫孩子整理書包
第十二章 傷什麼都不能傷瞭孩子的心
1.朋友圈給娃拉票的,彆再汙染孩子純潔的心靈瞭
2.二胎時代,韆萬彆傷瞭老大的心
2.再好的物質條件,也抵不上每天高質量的陪伴
3.樂罰孩子又不失效果的方法
4.彆動不動就用物質奬勵
5.粗暴教育打造齣的“聽話”孩子容易患心病
6.誇孩子聰明不如誇用功
7.軟暴力的對孩子的傷害,一點也不比打罵小
......
精 彩 頁: 此後龍應颱多次勸朋友帶女兒去學些東西,如藝術之類的。朋友卻總找齣很多理由來搪塞。龍應颱感慨地說道:“我不認為她的父母現在有資格去批評女兒。現在纔想教育已經不可能瞭,理由很簡單,那就是因為他們錯過瞭孩子教育的黃金時期,孩子*變成瞭另外一番模樣。” 教育黃金期,就是3~12歲。這個時候,孩子單純、童稚,**依賴父母去認識這個世界,這正是對孩子施加教育的*好時期。同時,孩子自身的智力、心理都在以幾何倍數增強,此時,教育越,孩子成長越順利。
處在教育黃金期的孩子是*具可塑性的,因為孩子的智力和性格發展到12歲就基本定性瞭,這一階段的孩子具有極強的吸收能力,同時想象力與創造力也是*好的,擁有著很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記得剛從事教育工作的時候,我帶班當班主任。
班裏有一個學生叫琪雅。琪雅的媽媽在**天報名時就對我說,琪雅這孩子膽小,她爸爸又常年在國外,自己工作也忙,拜托我多多費心。
琪雅膽小,開學的**天我就領教瞭。**節是班會,我讓每個學生站起來介紹一下自己,唯有她盯著自己的腳尖,忍不住抽泣。
後來和她媽媽溝通,她說琪雅從小就很膽小,每天送她去幼兒園,她都不敢抬頭和老師打招呼,上瞭3年,隻有屈指可數的幾次是她主動和老師打招呼的。
一般的孩子喜歡被錶揚,一誇就高高地舉起手要求發言,但琪雅不同,無論多少鼓勵,到瞭她那就像遇到瞭銅牆鐵壁,自動無聲落地。
*開始各科老師都會主動請琪雅發言,但每次琪雅都支支吾吾半天,臉憋得通紅,聲音小得比蚊子嗡嗡聲大不瞭多少,後來老師們叫她發言的次數逐漸就變少瞭。
不過,我發現琪雅對此好像鬆瞭一口氣,她貌似很這種不被關注的時候。
開始的時候,除瞭鼓勵,我並沒想到*好的辦法讓琪雅自信。雖然每次傢長會,我都會和琪雅的媽媽聊很多。
後來,偶然和另一個孩子的媽媽聊天,從她口中我得知琪雅的媽媽早就和琪雅的爸爸離婚,隻是覺得琪雅還小,就騙她說爸爸在國外。
我忽然心中一緊,說不定琪雅早就察覺爸爸媽媽已經分開,她的不自信是不是和爸爸的離開有關? 於是,我找瞭個,去琪雅傢做瞭一次傢訪,委婉地和琪雅的媽媽聊起瞭琪雅的爸爸。
媽媽認為琪雅並沒有和爸爸在一起多久,估計也不會有什麼感情,所以媽媽從不在琪雅麵前談起她的爸爸,*主要也不知道怎麼談起他——那個在齣瞭國就拋棄瞭她們的男人。
和琪雅的媽媽聊瞭很多,也談瞭自己的看法。彆看孩子很小,但她已經能感受到自己和彆人的不同。
比如,琪雅會知道彆的小朋友都有爸爸,為什麼自己沒有?彆的小朋友都有爸爸媽媽兩個人愛,而自己卻隻有媽媽。此外,媽媽一直在逃避這個問題,琪雅可能會因此感到自己*加與眾不同,所以會在都有爸爸的群體裏感到失落和自卑。
琪雅的媽媽對我的說法半信半疑,說會找個時間和琪雅談一談她的爸爸。
後來,琪雅的媽媽開誠布公地跟她談瞭關於她的爸爸的事情,並承諾會給孩子*多的愛,琪雅雖然很難過,但同時也感受到瞭媽媽的誠懇,也慢慢接受瞭這個事實。(P2-3) 內容提要: 張彥祥著的《抓住孩子黃金教育的10年》*大的特點是緊貼當下教育現實,還原教育真相,讓大傢看到有效的教育並不難,有效的教育往往是簡單的。
作者依據多年教學經驗,以老師的立場和傢長的角度,對傢長麵臨的種種教育問題進行瞭深入而細緻的解讀,並指齣教育麵臨的種種誤區,同時為傢長朋友提供齣許多學校和傢庭協作的可方法。
本書采用真實案例寫作的手法,案例主角均為自己女兒和學生,作者是一位父親*是一位老師,看他如何做好傢庭和學校的橋梁。**展示兒童教育生活新篇章。
......
作者簡介: 張彥祥,現為北京市昌平區天通苑學校德育副校長,昌平區德育專傢室核心成員。從事教育工作20餘年,積纍瞭豐富的和卓有成效的教育經驗,成績突齣,效果顯著,深受傢長和社會的認可與好評。曾發錶多篇論文,多次獲得北京市、區論文評審一等奬,多次被評為骨乾教師和學科帶頭人。
育兒新視野:培養未來領袖的深度指南 書名:育兒新視野:培養未來領袖的深度指南 作者:[虛構作者名,例如:李明、王芳] 齣版社:[虛構齣版社名,例如:啓航文化、未來之光齣版社] ISBN:[虛構ISBN號] --- 內容簡介 在瞬息萬變、充滿挑戰的現代社會,如何科學、有效地引導孩子成長,幫助他們建立健全的人格、培養麵嚮未來的核心競爭力,是每一位父母麵臨的共同課題。本書《育兒新視野:培養未來領袖的深度指南》並非一本簡單的育兒技巧手冊,而是一部集結瞭兒童心理學、教育哲學、腦科學最新研究成果的深度著作。它旨在為父母提供一個全新的育兒視角,從“控製”轉嚮“賦能”,從“灌輸”轉嚮“激發”,最終目標是培養齣擁有獨立思考能力、強大內心和終身學習熱忱的未來社會建設者。 本書共分為五大部分,層層遞進,係統地構建瞭一套完整的育兒理論框架和實踐路徑。 第一部分:重塑認知——理解“新時代”的兒童與父母角色 導論:時代的呼喚與育兒的範式轉移 本部分首先探討瞭我們所處的時代背景——信息爆炸、技術迭代加速、全球化與不確定性並存。在這種背景下,傳統的、以知識灌輸為主的教育模式已然失靈。我們必須重新定義“成功”的內涵,將關注點從單一的學業成績轉移到情商、適應力、創造力等“軟實力”的培養上。 兒童心智的深度解析:從“小大人”到“獨特個體” 深入解讀現代兒童的大腦發展規律。不同於以往認為孩子是“等待被塑造的橡皮泥”,本書強調兒童具有內在的成長驅動力和獨特的敏感期。通過對依戀理論、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論的現代化解讀,父母將學會如何尊重孩子的天性,理解其行為背後的深層心理需求,而不是簡單地貼上“叛逆”、“調皮”的標簽。 父母角色的進化:從權威者到學習夥伴 父母的角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發號施令者,而是孩子的榜樣、觀察者和支持者。本部分詳細闡述瞭“慢養”的哲學,提倡放下焦慮,學會“在場”而非“全能”。重點分析瞭父母自身的“情緒遺産”如何影響親子關係,並提供瞭情緒自我覺察的實用工具。 第二部分:奠定基石——構建安全穩定的情感聯結 情感聯結是所有學習和成長的基石。本部分專注於如何建立深度、高質量的親子關係。 高質量的“共讀時光”與“非結構化遊戲” 強調“時間投入的質量”遠勝於“時間長度”。詳細介紹瞭如何通過積極傾聽、共情迴應,讓孩子感受到無條件的愛和接納。探討瞭“非結構化遊戲”——例如搭建積木、玩泥巴、角色扮演——在發展孩子想象力、解決問題能力和社交技能方麵不可替代的作用。 處理衝突的藝術:將爭吵轉化為成長的契機 衝突是親子關係中的常態。本書摒棄瞭“懲罰”和“說教”的模式,引入瞭“非暴力溝通”的原則。父母將學習如何識彆衝突背後的需求(而非錶麵的行為),如何引導孩子進行自我修復和責任承擔,從而將每一次摩擦都轉化為學習同理心和界限感的實踐課。 界限與自由的平衡:設定清晰的規則,給予充分的選擇權 自由不是放任,規則不是束縛。本部分提供瞭“協商式立規”的方法論,教會父母如何與孩子共同製定傢庭規則,並確保規則的執行一緻性。重點闡述瞭“自然結果”和“邏輯結果”的運用,讓孩子在可控的範圍內體驗行為的後果,培養內在自律。 第三部分:點燃火花——激發終身學習的內驅力 教育的核心在於激發,而非填充。本部分聚焦於如何保護和培育孩子與生俱來的好奇心。 從“我要學”到“我想做”:內在動機的培養密碼 深入探討瞭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解析瞭自主性、勝任感和歸屬感這三大內在動機支柱。本書提供瞭大量在日常生活中實踐這些理論的案例,例如如何將傢務勞動設計成“傢庭貢獻項目”,而非“必須完成的任務”。 “成長型思維”的植入:擁抱失敗的力量 詳細闡述瞭卡羅爾·德韋剋教授的“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理論,並提供瞭具體到語言層麵的指導——如何用“你付齣瞭很多努力”代替“你真聰明”。培養孩子將挑戰視為機會,將錯誤視為反饋,構建強大的心理韌性。 跨學科思維與真實世界學習 鼓勵父母跳齣單一學科的限製。介紹瞭如何將曆史、科學、藝術融入到傢庭項目和日常對話中,培養孩子串聯知識、進行係統性思考的能力。例如,通過一起烹飪來學習化學反應、通過規劃一次傢庭旅行來學習地理和預算管理。 第四部分:麵嚮未來——核心能力的“軟著陸”訓練 未來社會需要的是能夠解決復雜問題的創新者、有效的溝通者和具備高情商的閤作者。 情商的“實戰演練”:情緒管理與社交智慧 情商的培養必須在真實的社交場景中發生。本書提供瞭情景模擬訓練的方法,幫助孩子識彆復雜情緒(如嫉妒、羞愧),並學會得體地錶達需求。同時,著重講解瞭如何培養孩子的“社交雷達”——理解他人的非語言信號和潛在動機。 創造力與批判性思維的日常養成 批判性思維並非高深理論,而是質疑和探索的過程。建議父母多問“你覺得為什麼會這樣?”、“還有其他可能性嗎?”。創造力的培養則強調“做無用功”的價值,鼓勵孩子進行發散性思維的練習,不急於追求標準答案。 數字時代的素養:駕馭科技而非被科技奴役 討論瞭如何在早期建立健康的屏幕時間觀和數字公民意識。這不是簡單的限製使用時間,而是引導孩子成為“數字內容的生産者”而非“被動消費者”,培養其辨識虛假信息、保護個人隱私的能力。 第五部分:傢庭的生態係統——全傢人的協同成長 育兒不是一個人的戰爭,傢庭生態係統的健康至關重要。 伴侶教育:構建統一的育兒戰綫 探討瞭夫妻雙方在育兒理念和執行上的差異如何影響孩子。提供瞭定期的“育兒會議”機製,確保雙方在重大決策上保持一緻,並強調夫妻關係自身的質量是最好的育兒環境。 祖輩關係與代際溝通的藝術 如何在尊重傳統智慧的同時,引入現代科學的育兒觀念,是許多傢庭麵臨的挑戰。本書提供瞭溫和而堅定的溝通策略,幫助父母在祖輩的支持和乾預之間找到平衡點,共同為孩子創建一個穩定、充滿愛的環境。 自我關懷:父母的“充電站” 最後,本書強調瞭父母的身心健康是傢庭幸福的壓艙石。隻有充滿電的父母,纔能提供持續、穩定的能量。提供瞭實用的壓力釋放技巧、邊界設置指南,鼓勵父母將“照顧自己”視為對孩子負責任的一部分。 --- 《育兒新視野:培養未來領袖的深度指南》提供的是一種思維框架,它要求父母放下對“完美”的執念,以開放、學習的心態,陪伴孩子共同探索成長的每一個階段。這是一份獻給所有渴望建立深刻、有意義親子關係,並緻力於培養齣能夠自信迎接未來挑戰的下一代的父母的禮物。本書將陪伴您,真正理解孩子,並成為他們生命中最堅實的後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