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和科学外世界的虚构》中,甘丹•梅亚苏借解读艾萨克•阿西莫夫的短篇小说《桌球》,完成了他对于形而上学的精彩讨论。他以文学为平台,通过对科学外虚构的小说的验证,具象地描述了科学外世界的虚构所构建的世界的样貌。更为核心的是,他提出了新的虚构小说的类型:科学外世界的虚构小说,即科外幻小说。从这本书开始,他对于自己的核心哲学命题的研究,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用解读文学作品的方式阐述自己的哲学观点,也让这部作品具备了很强的可读性。
“他所心系的现实不在于事物本来的样子,而是它们永远能是别的什么的可能性。”
——哲学家彼得•霍尔沃德评论甘丹•梅亚苏
##天哪!“科幻”与“科外幻”,不正是我一直都在思考的小说中的“虚构”与“想象”吗??(《大师和玛格丽特》与《百年孤独》)
评分“如果朱砂忽而是红色,忽而是黑色的,忽而轻,忽而重;如果一个人忽而变成这个动物的形状,忽而变成另一种动物的形状;如果夏至这一天田野一会儿结满果实,一会儿冰雪覆盖,我那经验性的想象就无法在思维里将重的朱砂和红色的表象相连……”
评分##哲学有两种做法,一种是稳扎稳打,逻辑地推进,尽可能地反驳别人的反驳;另一种是天马行空,“胆大妄为”,写出来再说,蒙对了就是一个全新领域的泰斗...梅亚苏有后者的潜质……
评分##应该再读休谟,波普与康德。对休谟问题,波普是认识论回应(回应1),不合法。康德是本体论回应(回应2)。但梅亚苏设想了三类科学外世界,1不规则事件偶现性世界,2不规则但可感知世界,3不规则且无法感知世界。康德的客观演绎对应3世界,忽略了1世界和2世界。梅亚苏提出,可建立自然恒定的确实的偶然性,并解决必然性不存在条件下世界表现出规律性如何可能(回应3)。回应3在《有限性之后》。
评分“如果朱砂忽而是红色,忽而是黑色的,忽而轻,忽而重;如果一个人忽而变成这个动物的形状,忽而变成另一种动物的形状;如果夏至这一天田野一会儿结满果实,一会儿冰雪覆盖,我那经验性的想象就无法在思维里将重的朱砂和红色的表象相连……”
评分##?我觉得我用了很大的精力去理解了一个在文学场域里其实是陈词滥调的东西。康德波普尔这么用意义不大,文学研究早就觉得这些问题是不言自明的了。
评分##呃... 说来说去怎样都会以不同的理论路径兜回法国式存在主义的老路,科外幻亦可被视为一种非人类中心主义视角的科幻存在主义。从反驳思想实验入手可能是最短平快的学术投机道路,不过就脑洞而言,还是为对三种科外幻世界的精致区分多打一星:类型1是包涵非因果性低概率事件偶发的科学内世界;类型2是废止科学规则,但未阻断知觉统一性的科学外世界;类型3是科学规则与知觉能力皆解体的康德式科学外世界。梅亚苏主要关注的是可被人类知觉把握的类型2世界,当然,类型2世界担保着科外幻美学的可能性,毕竟类型3世界中既不存在受科学因果律支配的事件,也不存在统一知觉对表象产生的连续性体验,说白了,这种不可表达性将在宇宙的精神档案里删去语言。
评分##梅亚苏进行的更像是一场思想实验,或者说就是在做科学外的哲学虚构,他没有找到合适的科外幻题材,那是因为昆汀杜飞的《Reality》还没拍出来。
评分##有趣,同时展现了逻辑的局限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