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图(genogram)是帮助我们理解家庭模式(family pattern)的实用工具之一。本书旨在详细阐述家谱图的实践、理论、画法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标准化的家谱图是了解家庭历史和家庭人际关系的通用语言。尽管家谱图被家庭治疗师、家庭医生及其他医务工作者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与工作的实践中,但在1985年本书第一版问世之前,家谱图尚无统一标准的画法。甚至在理论背景相似的治疗师之间,对于“需要了解哪些特定信息”“如何将这些信息记录下来”“这些信息又意味着什么”等问题,也仅仅达成了笼统的共识。本书所使用的标准化家谱图画法,由“家庭治疗和家庭医疗临床家谱图倡导者委员会”于20世纪80年代初创立,该委员会的核心成员包括默里· 鲍恩(Murray Bowen)、杰克·弗鲁姆(Jack Froom)和杰克·梅达利(Jack Medalie),他们一直以来都致力于倡导家谱图的应用和实践。委员会由北美基础护理研究组织(North American Primary Care Research Group)号召建立,他们将zui实用的家谱图符号规范化,在家谱图的标准化结构与画法上达成统一。
家谱图中记录有至少三代家庭成员的信息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直观生动地展示家庭信息,让复杂的家庭模式即刻以完整的形态跃然纸上;家谱图还有助于我们提出种种假设,来解释临床症状如何以家庭环境为背景随着时间发展而逐渐显现。家谱图还可有效归纳临床记录,让不了解病例背景的研究者迅速掌握大量有关研究对象的家庭信息,检视其潜在问题以及可调动的资源。
莫妮卡·麦戈德里克,获耶鲁大学俄语研究硕士学位,史密斯女子学院社会工作硕士和博士学位。在新泽西创建多元文化家庭研究院并兼任主管,同时也在罗格斯大学下设的罗伯特·伍德·约翰逊医学院精神病学系担任教职。在临床执业的同时,编写了一系列有关家庭治疗的专业书籍,受到家庭治疗工作者和大众读者的广泛好评。本书已被美国各大院校、专业培训机构列为家庭治疗专业必读参考书目。
兰迪·格尔森,亚特兰大系统化思维学院主管,1995年去世。
苏艾丽·佩特里,多元文化家庭研究院核心教职成员,美国罗格斯大学行为健康医护中心执业治疗师。
谢中垚,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心理学专业,后赴美国洛杉矶富勒心理学院下属的特拉维斯研究中心担任博士后研究员。研究兴趣主要集中于文化、宗教信仰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心理因素、家庭关系对患者康复的影响等,另外也进行心理咨询临床实践等方面的工作。
对于那些希望掌握家谱分析技术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应当强烈推荐!
——《Milton H. Erickson 基金会通讯》
家谱图大师再次出击!为社会工作者和治疗师献上又一力作!
——《英国精神病学期刊》
新版的《家谱图》对之前版本做了许多补充,本作堪称经典的再造和延续!
——《家庭心理学家》
内容质量无与伦比!必须向专业读者和大众强烈推荐!
——《梅宁哲医学通讯》
本书对于心理学家、家庭治疗师、社会工作者都极具价值!行文流畅,简明易懂!
——《家谱研究季刊》
在家庭治疗的所有理论及工具中,家谱图是zui为“中西贯通”的一座桥梁。深谙家族主义
精髓、关注家庭关系的中国人,zui宜由此进入家庭动力学那引人入胜的精彩迷宫!
—— 赵旭东
一幅图看透心理-生理-社会,一张画提点代际传承人生。
—— 陈向一
《家谱图》—— 家庭心理治疗师、婚姻家庭咨询师、社会工作者和家庭问题律师zui精妙的
交流语言,有效的评估方法和必备的干预工具。
—— 霍莉钦
致?谢 1
致谢之二 3
前?言 1
《家谱图——评估与干预》中译本序 1
第1章?家谱图:绘制家庭系统 1
家庭医护 7
系统化的视角 10
附加说明 14
第2章?建构家谱图 16
家庭结构图的绘制 17
用于表示家庭经历与关系的符号 22
绘制包含多位伴侣的配偶关系图谱 22
关注缺失信息 30
通过家谱图发现家庭模式 30
人口信息:获得“事实” 30
家庭功能模式 31
家庭成员的关系和角色 36
有关家庭人际关系的提问 37
在家谱图中添加相关的背景信息 39
文化家谱图:汇集民族、种族、宗教、灵性以及迁居移民的信息 40
灵性、宗教和互助组织 41
呈现社会经济地位的家谱图 43
呈现宗教/灵性信息的家谱图 44
有关灵性、信仰的提问 44
呈现社会关系的家谱图 45
家谱图难以记录的内容 46
第3章?家谱图访谈 50
捕捉家庭信息的网 51
当前的问题和直系家庭 51
当前的状况 52
收集更宏观的家庭背景信息 52
应对阻抗 53
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 54
访谈者应注意的潜在问题 54
询问文化信仰及生活阅历 54
对文化困境以及社会地位的提问 59
血缘、法定关系之外的关系网络 59
追踪家庭发展的历程 60
对于敏感的个体之家庭功能提问 61
组织整理家谱图信息并设定优先级 63
简明家谱图访谈的精要 65
第4章?跨越时间和空间追踪家庭模式 67
重大生活事件 67
家庭事件编年表 68
家庭事件的巧合 70
重大的生活变动、转折及创伤 72
周年反应 77
将家庭置于历史背景下:社会、经济和政治事件 78
复杂的家谱图 83
多次婚姻及相互通婚:高度交织的家庭 86
在多个家庭中长大的孩子 87
缺失的信息 87
矛盾的信息 88
道德家谱图 90
事业 /工作家谱图 90
性家谱图 91
第5章 解读家庭结构 93
家户组成 93
传统核心家庭家户 94
单亲家户 94
再婚家庭 96
大家庭的网络 96
在兄弟姐妹中的排序 97
出生排行 98
双胞胎 99
男孩、女孩的不同角色 99
长子、长女 103
排行最小的孩子 106
排行中间的孩子 107
独生子女 112
兄弟姐妹排行与夫妻关系 113
排行位置与亲子养育 117
兄弟姐妹关系对个体成年生活的影响 117
影响兄弟姐妹排行的其他因素 118
特殊的家庭结构 120
在多个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寄养、领养及孤儿院的经历 123
第6章?评估家庭的模式与功能 127
家庭结构 127
家庭角色 128
家庭功能的水平和风格 128
护理和护理工作家谱图 129
探索抗逆力 133
家庭资源 134
第7章?关系模式与三角关系 135
三角关系 136
父母—子女三角关系 137
常见的夫妻三角关系 141
离婚和再婚家庭中的三角关系 143
寄养或领养家庭中的三角关系 147
跨代际三角关系 148
家庭外的关系 148
跨越时间的三角关系 149
第8章?追踪个体与家庭的生命周期 152
埃瑞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的生命周期 152
弗洛伊德(Freud)的家庭生命周期 158
弗洛伊德父母的恋爱与婚姻:家庭的结合 158
向父母身份过渡与有新生儿的家庭 161
有青春期少年的家庭 165
中年时期的家庭:孩子们的成长、离家和准备组建自己的家庭 166
婚姻与下一代人的加入 169
生儿育女,下一代 172
晚年时期的家庭 177
第9章?家谱图的临床应用 181
对家庭的家谱图访谈 181
处理家谱图访谈中的阻抗 182
澄清家庭模式 188
家庭问题的重构和“解毒” 188
运用家谱图设计干预方案 189
运用家谱图改善现有的关系 191
陈先生的信 192
马克的信 193
陈先生妻子的信 194
家庭医疗干预 194
家庭模式、重大事件、当下的生活压力以及文化因素 198
非互补性的原生家庭同辈排位位置 199
周年反应 199
多代三角关系 199
当下生活中的压力事件 200
家庭中功能过剩者和功能不足者的失衡 200
家庭模式 200
家庭经济 200
文化问题,对家庭的责任 202
第10章?游戏家谱图 204
合著者:埃利安娜?吉尔(Eliana Gil)博士 204
采用游戏家谱图开展和活跃治疗 206
珍妮(Jenny)的游戏家谱图疗程 207
游戏家谱图中使用的材料 209
游戏家谱图的其他应用 210
亚历克西丝(Alexis)的案例:再婚家庭中的儿童性侵犯 211
野口浩二(Koji Noguci)的家庭:“局外人”的家庭 213
第11章?家谱图在家庭研究中的应用 218
家谱图在家庭研究中的应用 218
家谱图在家庭医疗中的信度 219
家谱图在家庭心理治疗中的信度 222
有关家谱图临床效度的研究 223
家谱图与家庭生态图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 225
家谱图在质性研究中的应用 227
家谱图软件系统 227
伦理和法律问题 229
附?录 230
通常家谱图根据第一次会面时收集到的来访者或者患者信息构建,并在随后的工作中每当发掘出新资料时做即时修订。对来访者的初始评估是开展治疗的基础。然而,应该强调的是,在通常情况下治疗师不应将评估与治疗分隔开来。在与家庭成员的每次互动中,治疗师都会获得新的信息。新信息会对评估造成影响,进而影响下一次的干预。
家谱图有助于治疗师了解一个家庭,让治疗师“深入到病患家庭中去”开展治疗。通过涵盖时间和空间的系统化视角去追踪家庭问题,家谱图可以帮助访谈者重构那些承载着强烈情绪的问题,化解其中的怨恨或恐惧并将之正常化。家谱图访谈不仅为治疗师提供有关来访者的信息,这个过程也可引导来访者开始采用系统化的观点看待自身的问题。家谱图有助于治疗师和家庭获得“更宏观的视角”——在关注当下问题的同时,也看到问题的背景环境和发展历史。在家谱图中,可以从横向(家庭背景)和纵向(代际关系)两个维度去了解有关一个家庭结构性、关系性和功能性的信息。
通过家谱图,治疗师可以全面地了解来访者的家庭背景信息,评估某个特定家庭成员与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更宏观更系统地了解来访者与大家庭、朋友圈、社区、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联系程度,由此评估在特定的环境系统之下,该家庭的优势和弱点。因此,家谱图中不仅包含直系家庭成员和大家庭家庭成员的信息,也应包含那些与来访者共同生活或在来访者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却并无血缘关系的“亲戚”的信息,此外家谱图还记录对来访者产生重大影响的生活事件(迁居、生命周期变化)和困境(疾病、机能障碍)的信息。对于家庭成员当下的行为和困境,可通过家谱图从多方面加以追溯。在家谱图中,索引患者(Index Person,即存在问题、表现出症状的人)会被置入众多子系统(或称亚系统)中加以分析,如兄弟姐妹关系(sibling relationship)、三角关系(triangle relationship)、互惠关系(reciprocal relationship)等;或被放到更宏观的关系系统中去考察,如社区、社会机构(学校、法院等)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等。不久的将来,借助电脑的帮助,我们将可在庞大的家谱图数据库中按照需要去检索特定的家庭模式,例如,家庭的遗传模式、家庭的疾病模式、性别和兄弟姐妹互动模式、与一位家长亲近同时而与另一位疏远的三角关系、上一代人中的丧失或创伤、多个症状之间的联系等。
通过对家庭系统的纵向检视,对先前生命周期中的各个过渡(transition)加以评估,治疗师可将当下的问题置入“家庭发展模式”的理论框架中去理解。家谱图通常包含至少三代家庭成员的信息以及家庭历史中的重大事件,特别是那些与生命周期有关的事件。在制作家谱图的过程中,治疗师向家庭成员询问当下的家庭情况以及与其有关的前几辈人的生活主题、逸事故事、家规家法和情结情感等问题,往往在这个过程中,那些被不断重复着的家庭模式会浮现出来,变得越来越清晰。家谱图通过启发来访者,将当前问题与不同时期的家庭事件相关联,建立起各种可能的联系,从而达到“让历史说话”(let the calendar speak)的效果。通过家谱图很容易帮助我们发现,是哪些重要关系的丧失或重大家庭事件造成先前家庭关系的改变或之前的疾病模式,进而这些东西又对家庭结构和家庭模式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和反作用。数字化的家谱图让我们可以对某个特定家庭模式或症候群展开更深入的研究。上述种种资料共同为我们提供了构建病理假设的框架,用以理解是什么造成了家庭当前面临的危机。通常我们还会制作一个家庭大事年表(family chronology),以年代为顺序记述家庭历史,作为家谱图的补充。当今已有多种专门的家谱图电脑软件面世,可用于收集信息和绘制家谱图。利用这类软件,治疗师可方便地追溯来访者的家庭历史,同时家庭历史中任一时刻发生的事件都可通过家庭大事年表展示出来。
家谱图的应用范围广泛,既可用于简要描述家庭成员的基本人口统计学资料——只需15分钟的访谈即可完成资料采集(Wright & Leahey, 1999),也可以使用鲍恩(Murray Bowen)的理论框架绘制多代际家庭情绪、情感系统(见《评估,家谱图和系统理论》参考书目);还可为干预策略提供系统性的假设;基于家谱图访谈中浮现的潜意识的部分,还可以提出一些“投射性”假设。一些人对家谱图绘制的形式提出了各自的改进方案(见《家谱图变更及社会关系图》参考书目),如弗里德曼、罗尔博和克拉考尔(Friedman,Rohrbaugh & Krakauer,1988)的“时间轴家谱图”(time line genogram),瓦茨?琼斯(Watts Jones,1998)描述的“家庭功能”图谱,弗里森和马尼特(Friesen & Manitt,1991)的依恋关系图谱(attachment diagram),伯克和费伯(Burke & Faber,1997)创作的“网格图”(genogrid)——专用于描述女性同性恋的家庭关系网络,以及“宗教/灵性家谱图”(见“宗教/灵性家谱图”参考书目)。一些治疗师也特别强调家谱图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他们关注:如何对处于各个生命周期阶段的家庭开展治疗(见第8章“追踪个体与家庭的生命周期”和参考书目);如何跟踪记录再婚家庭中复杂的关系结构(见“离婚与再婚”参考书目);如何跟踪和记录复杂的、多文化家庭的发展并对其开展工作(见“文化与种族”参考书目);探索特定问题——如使用“性家谱图”(sexual genograms)探索家庭的性及性发展史(Hof & Berman, 1986; McGoldrick, Loonan, & Wolsifer,2006);如何针对儿童开展家庭干预——如“游戏家谱图”(play genograms)的应用(见第10章)的问题。一些人甚至将家谱图用于教育教学,帮助不识字的成人阅读:通过询访他们的家庭故事制成家谱图,然后教他们阅读自己的故事(Darkenwald & Silvestri, 1992)。还有人运用“事业发展家谱图”(career genograms)帮助来访者更好地做出事业方面的决策(Gibson,2005; Moon, Coleman, McCollum, Nelson, & Jensen-Scott, 1993)或对组织机构做更直观的图解说明,如针对一些医疗组织的应用(McIlvain, Crabtree, Medder, Strange & Miller, 1998)。还有一些人创造性地拓展了家谱图的概念,提出了“性别图”(gendergram),用以描绘整个生命周期中与性别和性取向相关的人际关系发展(White & Tyson-Rawson, 1995)。
家谱图已被应用于家庭叙事的组织和整理,来记述文化故事(Congress, 1994; Hardy & Laszloffy, 1995; McGill,1992; Sherman, 1990; Thomas, 1998);被应用于确定治疗策略,例如重构或清除家族传统中的糟粕(Gewirtzman, 1988);在基于解决方法的治疗(Zide & Gray, 2000)中,家谱图被用作儿童福利机构和多个家庭中长大的孩子的确据(Altshuler, 1999;McGoldrick & Colon, 2000; McMillen & Groze, 1994);家谱图被用于去发现家庭资源以及对某些问题的特有应对方式(Kuehl, 1995);家谱图被用于针对特定人群的临床和实践工作,如儿童(Fink, Kramer, Weaver, & Anderson, 1993)、老年人以及婚前咨询的情侣(Shellenberger, Watkins-Couch, & Drake, 1989)。有许多学者呼吁将家谱图应用到更多的研究领域中去。英格索尔-戴顿和阿恩特(Ingersoll-Dayton & Arndt,1990)有力地总结、论述了家谱图的潜力,例如老年病学社会工作者可应用家谱图对老年人做评估并开展干预;对于那些因工作角色而不堪重负的老年人护理人员,专业人士可利用家谱图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马孔古?阿肯耶拉(Makungu Akinyela)将家谱图应用于教育教学。他在亚特兰大乔治亚州立大学非洲裔美国人研究所开设非洲裔美国人家庭研究课程,课堂上,学生们绘制家谱图,追溯自己的家庭历史,查阅有关非洲裔美国人的政治事件、历史、移民情况和文化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文献并展开讨论。利用这种方法,学生们能够将学术研究与自己的家庭历史联系到一起。
近年来,尽管许多家谱图的改良画法还尚不成熟,但已有大量扩展家谱图(expanded genogram)的文献出版,以期拓展家谱图的应用领域。其中“文化家谱图”(cultural genogram)受到了很大的关注,它特别聚焦于家庭历史中文化方面的内容;“宗教/灵性家谱图”(religious or spiritual genogram),则关注家庭的宗教信仰史,以及宗教、灵性和信仰对家庭模式的特定影响。关于“社会关系家谱图”(community genogram)也有专著问世,尽管其制图法与家谱图并不相同,其中也并未包含作为背景资料的三代关系(Rigazio-DiGilio, Ivey, Kunkler-Peck, & Grady, 2005)。绘制扩展家谱图的困难主要在于很难在单张家谱图上同时呈现多个维度,家谱图的绘制总是要在承载的信息量与记述的清晰性之间取得平衡,这个问题由来已久。对于上述这些问题我们都将展开讨论,希望未来能够出现新的、创造性的方法展示和追踪扩展家谱图的信息。至少,我们希望能够启发大家讨论这些问题,看看如何通过家谱图将多个维度的信息直观地呈现出来。而今,随着备有数据库的家谱图电脑软件出现,已经让同时在图中呈现一到两个特定的家庭问题变得切实可行,此外,我们也能分别根据家庭历史的某些特定的时间点绘制相应的图表。
我们应该注意到,一些家庭治疗师(如黑利、米纽秦和怀特)刻意回避使用家谱图,他们认为家谱图毫无意义。拿黑利(Haley)来说,他多次提到,他不相信祖辈的关系对当下的家庭问题存在影响,就像他不相信鬼魂的存在一样。尽管一些结构派和策略派的家庭治疗师,如米纽秦(Minuchin)、 华兹拉韦克(Watzlawick)、威克兰德(Weakland)和斯路齐(Sluzki),同样重视家庭的层级结构,并特别关注跨越代际的结盟(coalition where generational boundaries are crossed),但他们在工作中并不使用家谱图,而更注重考察当前家庭的人际关系。迈克尔?怀特(Michael White,2006)指出,收集家谱信息会造成一些问题,它会将某些特定的、原初的家庭经历“凌驾于”其他关系之上,而忽视其他人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在叙事疗法的临床工作中,怀特和他的同行对那些社会边缘群体的发展史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我们认为,“能够清楚地记述家庭模式的发展演变”这一特性正是家谱图的神奇之处。它可以揭示暗藏在家庭历史中的秘密。而揭示这些秘密可以帮助家庭认清当前的困境,并提出进一步的解决办法。事实上,家谱图最令人振奋的特长在于,它可以让家庭摆脱“单维、线性”的思维模式,摆脱那些僵化的、模式化的解读心理的方式。因其所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家谱图可帮助家庭成员和治疗师同时聚焦多个家庭模式,进而教会人们系统化地思考问题。家庭成员一旦注意到他们正在重复着某个僵化的、病理性的家庭模式,那么,通过发现其他的可能性,家庭成员的视野就能够以更为宏观的视野审视问题。
前?言
家谱图在临床实践、健康促进和教育教学等领域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正是这一趋势推动了本书的创作。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作为一种描绘家庭模式的临床工具,家谱图在健康医疗领域中的应用已越来越广。此外,在对这一主题首次著书写作时,我们曾怀有的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现在已触手可得、即将成真——借助电脑软件使家谱图数字化、图形化。在过去的60年中,家谱图在谱系学、医药、心理学、社工、护理及其他医疗和人文服务领域甚至在法律和商业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在第三版的《家谱图——评估与干预》中,我们突出展示家谱图在临床干预应用方面的最新进展,还特别介绍了游戏家谱图(play genogram)这一家谱图的新形式。本书致力于更好地阐释社会中各种各样的家庭构成和家庭模式,以及家谱图在临床实践中的多种应用方法。家谱图仍是一个还在不断完善的实用工具。根据读者的反馈和本领域中的新发展,我们以第二版为基础,在第三版中做了内容方面的扩充,对家谱图符号做了细微的调整。我们相信,随着临床工作者越来越多地将家谱图应用于追踪复杂的家庭系统,作为一种实用工具,家谱图将会持续不断地革新和发展。
对于了解家谱图的人来说,它为繁复的家庭动力学提供了一个精妙的视角;但是对于从未接触过它的人来说,家谱图中的圈圈框框有时会显得过于复杂,使读者像不了解剧中人物的观众一样,容易产生各种的疑惑。针对这一困境我们的解决方案是,不直接引用临床案例,而选取那些众所周知的著名人物的家庭为例来讲解要点。在此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是家庭治疗师而不是历史学家,因此所收集的信息未免有限,其中大部分来源于传记、报纸以及网络。但与已有的出版物相比,我们应用家谱图来解读这些家庭,也许能让读者对他们有更深入的理解。无论如何,如果存在任何原始资料上的不准确,我们先行在此致以歉意。希望本书所呈现的简要信息能够吸引读者对这些家庭的故事做更深入的探索,如埃里克森家族(Eriksons),方达家族(Fondas),弗洛伊德家族(Freuds),肯尼迪家族(Kennedys),罗伯逊家族(Robesons),爱因斯坦家族(Einsteins)以及罗斯福家族(Roosevelts)。有趣的是,虽然这些人物都非常显赫,但历史上有关他们家庭的描述却又非常有限。我们相信未来的传记作家会更加重视家庭系统,并借助家谱图拓展视角,更全面地描绘这些人物及其家庭。
《家谱图——评估与干预》中译本序
《家谱图——评估与干预》中译本终于面世了!这是我国的婚姻家庭咨询师和家庭心理治疗师期盼已久的一本精品专著。
前些年我在国际图书博览会见到《家谱图——评估与干预》(Genograms——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 第二版的时候就对它爱不释手。当时便组织研究生开始翻译,希望能够把家庭治疗中这个神奇有效的方法介绍给国内同行。但当时只能得到这本书的文字版权,联系不到拥有书中名人家谱图版权的作者。
我们应当感谢当代中国出版社负责人的远见卓识,在前两年这本书还被普遍认为需求量十分“小众”的时候,就看到它巨大的社会价值与临床价值并启动了本书的引进工作。感谢清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刘丹博士、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英语副教授吴朝霞博士以及参译者曾林、黄申申、魏征新、常蕾、贾茹、马彦、杨丹玮、蔡田、蓝燕平,他们是在忙碌的工作和学习之余挤出休息时间参与翻译工作的。还要由衷感谢闫力平女士、谢中垚博士为本书编辑工作付出的辛勤劳动。由于谢中垚的不懈努力,终于获得了全部图、文的中译版权;在本书译稿的编辑审校中,他亦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家谱图——评估与干预》的中译版得以出版,为中国心理咨询治疗行业的百花园中又增添了一朵绚丽的瑰宝。
本书一大亮点即书中包含了诸多著名人物的家谱图——弗洛伊德、肯尼迪家族、简?方达、比尔?克林顿,戴安娜王妃、罗斯福家族等。每一张家谱图都精心制作、内容全面,可以想见本书作者在搜集绘制这些家谱图时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此外,作者还将家谱图与名人们的生平事迹联系起来,做了极富洞察力的分析和非常生动的讲解。自从鲍恩于20世纪70年代创造了家谱图,并提出以家谱图作为工具收集有关的家庭信息、分析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模式以来,家谱图现已发展成为家庭心理治疗领域国际通用的临床工具。借助家谱图,我们可以全面地了解个人成长背景、家庭结构与功能、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每个成员的人格特点、行为方式、价值观和沟通模式等内容。由于家谱图具有绘制快捷、形象易懂的特点,它也被用于临床各科的病例评估、临床治疗和学校、部队及公司员工的档案管理当中。
实证研究表明:使用过家谱图的医生普遍认为它是兼具评估和干预作用且非常有效的临床工具。在家庭医疗研究领域中,家谱图也颇受欢迎。家谱图能够提供以家庭为导向的系统医疗服务过程,协助医师以全局视角跟踪处理家庭成员的健康变化,使临床医生更加关注患者心理、社会方面的问题;更准确地把握家庭发展周期和重大生活事件对家庭成员的影响。由于家谱图可以将家庭人口学资料、疾病遗传史等信息具体详尽地展示出来,它在临床医疗工作中也有助于提升诊断、治疗及护理的效能和质量。
经过培训和尝试性地推广应用,目前家谱图已经成为一种被国内家庭心理治疗师、精神科医师、婚姻家庭咨询师、心理辅导师、保健师、律师、教师、行政管理者、部队及监狱相关工作者逐渐接纳和乐于使用的工具。在保护个人隐私并获得案主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家谱图也被用于行业内的研究报告和案例讨论当中。
家谱图在进入中国短短数年时间就获得如此广泛的重视和接纳,对此,我从自己的临床心理干预实践中归纳出了如下的原因:
1.家谱图以它简洁直观的特色征服了各行业的实践者;
2.家谱图作为一种临床手段易懂、易学、易记;
3.利用家谱图与家庭建立关系比较温和自然,不易引起家庭的警觉和阻抗;
4.无论家庭成员的文化背景和表述能力如何,家谱图都能够将家庭结构、关系模式和代际传递特点等信息较准确地传递出来;
5.对于家庭中的一些特殊关系模式(如三角关系,复杂的婚姻关系等)相对于冰冷的文字,家谱图是更加直观生动的表达方式;
6.家谱图有利于治疗师对家庭系统做整体的了解和掌控;
7.绘制家谱图过程有助于家庭与治疗师共同发现家庭的资源和特点;
8.可使家庭成员意识到个人的变化有助于整个家庭系统的改变。
虽说本书对各行业都极具价值,译者也满怀崇敬尽量严谨地完成了译文,但直至截稿仍感到不及原文那样语言精辟、行文流畅。希望各位同行能够海涵,如有误漏也请不吝指正。
期待家谱图的推广使用,能为家庭及整个社会系统的和谐稳定和积极发展做出贡献。
霍莉钦
《家谱图:评估与干预(第三版)修订本》这本书,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复杂而又迷人的家庭领域。它以一种极其清晰和系统的方式,阐述了家谱图的绘制、评估以及干预的全过程。我之前也接触过一些关于家庭治疗的书籍,但这本书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无疑是更胜一筹的。尤其是在“评估”的部分,书中对各种家庭动力模式的细致分析,让我对家庭系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例如,它区分了不同类型的依恋模式,以及这些模式如何在代际之间传递。这些分析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自己和家人在关系中的行为模式,并理解这些模式背后的原因。作者在描述时,没有使用过于冷冰冰的学术术语,而是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案例,将这些概念解释得十分透彻。而“干预”的部分,更是让我看到了希望。它不是简单地教我们如何去“修补”家庭中的裂痕,而是强调如何去“滋养”和“发展”家庭的积极力量。书中介绍的干预策略,从促进情感表达,到设定健康的边界,再到化解代际冲突,都非常具有实践指导意义。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家庭赋能”的强调,它不仅仅关注解决问题,更关注如何提升家庭成员的应对能力和自主性。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家谱图不仅仅是一个评估工具,更是一个促进理解、疗愈和成长的催化剂。
评分《家谱图:评估与干预(第三版)修订本》这本书,让我对“家庭”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理解。在此之前,我可能更多地将其看作是一个物理上的聚集体,但阅读这本书后,我才真正意识到,家庭是一个充满能量和动态的系统,每一个成员的个体行为都会对整个系统产生影响。书中对家谱图的绘制,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视角,一种观察家庭的方式。它鼓励我们跳出个人的局限,以一种更宏观的视角去审视自己与家庭的关系。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介绍家谱图的评估时,强调了“多代际视角”的重要性。很多时候,我们所面临的困境,并非是个人原因造成的,而是代际传递的模式在起作用。这本书就像一个翻译官,将那些沉默的家族历史、那些未被言说的情感,转化为我们能够理解的语言。在“评估”的部分,我被书中对“未竟事宜”和“情感三角”的分析所吸引。这些概念非常精准地描述了家庭系统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并且书中提供了具体的分析方法,帮助我们识别和理解这些问题。而“干预”的部分,则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钥匙。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是什么”问题,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如何”解决问题。书中介绍的干预策略,非常注重个体的赋能和系统的调整,旨在帮助家庭成员建立更健康、更具韧性的关系。我尤其欣赏书中对“重新连接”的强调,它提醒我们,即使曾经有过伤害,也总有机会去修复和重建。
评分这本书真的是一本“宝藏”。作为一个对心理学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常常觉得很多专业的心理学书籍要么过于晦涩难懂,要么过于理论化,难以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但《家谱图:评估与干预(第三版)修订本》却做到了在专业性和可读性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复杂的家庭系统理论,并且通过大量的案例,将这些理论具象化。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家庭地图”的比喻,将家谱图比作一张能够揭示家庭秘密的地图,这张地图不仅展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还勾勒出了家庭的“地理环境”,包括历史事件、文化背景、以及家庭成员共同的经历。这种比喻非常生动,让我更容易理解家谱图的价值。在“评估”的部分,我被书中对“隐藏的规则”和“未说出口的期望”的解读所吸引。这些规则和期望,往往是导致家庭内部矛盾和冲突的根源,而家谱图能够帮助我们把它们挖掘出来,让我们看到问题的本质。而“干预”的部分,则为我们提供了改变现状的工具箱。它不仅教我们如何去“识别”问题,更重要的是教我们如何去“解决”问题。书中提供的干预方法,从改善家庭沟通模式,到重塑家庭叙事,再到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连接,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希望”的强调,它告诉我们,即使面对再复杂的家庭问题,只要我们愿意去理解和改变,就一定能找到通往更美好未来的路径。
评分这部《家谱图:评估与干预(第三版)修订本》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是,它打破了许多我原有的认知壁垒。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感到豁然开朗,仿佛许多困扰已久的问题,突然找到了清晰的解释。书中对家谱图的绘制方法进行了非常详细的介绍,不仅仅是符号的含义,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符号来象征和表达复杂的情感关系和家庭动力。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强调了在绘制家谱图时,要充分尊重个体的视角和感受,避免将自己的预设强加于人。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咨询伦理。在“评估”的部分,我被书中对代际创伤的分析深深吸引。它揭示了那些看似与我们无关的家族历史,是如何在我们身上留下深刻烙印的。比如,上一代的未竟事业,或者曾经遭受过的痛苦,都可能以一种隐秘的方式传递给下一代,影响着我们的性格、行为和人际关系。这本书教会了我如何识别这些潜在的“家族遗产”,并理解它们对我们的影响。而在“干预”的部分,我看到了改变的力量。作者提供的干预策略,不是那种一蹴而就的魔法,而是强调循序渐进,通过小小的改变,引发系统性的转变。比如,如何通过调整沟通方式,来化解家庭中的长期冲突;如何帮助家庭成员更好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从而建立更真诚的连接。这些方法都非常贴近生活,易于实践,让改变的可能性变得触手可及。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对心理咨询领域的一个重要贡献。我一直对家谱图在理解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深感好奇,而《家谱图:评估与干预(第三版)修订本》则将这种好奇心引向了更深的探索。第三版的修订,可以看出作者在原有基础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融入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其中,关于家庭系统理论的最新发展,以及在数字时代下,家谱图如何适应新的信息传播和家庭结构变化,这些内容都显得尤为重要和前沿。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关于“干预”部分的详尽阐述。它不是简单地列举几种干预技术,而是将干预策略与家谱图的评估结果紧密结合。比如,如何根据家谱图上识别出的特定代际模式,选择合适的家庭治疗技术;如何在不加剧家庭冲突的前提下,引导家庭成员去理解和改变不良的互动模式;甚至是如何利用家谱图来促进家庭的共同成长和赋能。这些内容具有极强的实践指导意义,让咨询师能够更加自信和有条理地开展工作。书中的图示也非常精美,清晰地展示了复杂的家庭结构和关系,让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易懂。我个人认为,对于任何希望深入了解家庭系统动力,并希望在咨询实践中有效运用家谱图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它不仅提升了理论的深度,更注重了实践的可操作性,提供了一条清晰的从评估到干预的路径。
评分这本书所带来的,是一种深邃而持久的启迪。我惊叹于作者能够如此细致地梳理出家谱图在心理咨询领域的应用,并且在第三版的修订中,不断更新和深化其理论。阅读《家谱图:评估与干预(第三版)修订本》的过程,让我有机会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来审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书中对“家庭故事”和“家族记忆”的强调,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人会反复重现某些痛苦的经历,以及这些经历是如何被代代相传的。它就像一个考古学家,挖掘出隐藏在家族历史中的宝藏,同时也暴露了那些被掩埋的伤痛。在“评估”的章节,我被书中对“隐形规则”和“情感压力”的解读所吸引。这些规则和压力,往往是家庭成员之间沟通不畅、误解频生的根源,而家谱图能够帮助我们将其可视化,从而更容易找到解决之道。作者在分析时,非常注重个体在家庭系统中的位置和角色,并强调了每个人的感受都应被尊重。而“干预”的部分,则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清晰的改变之路。它不仅仅是教我们如何去“修复”问题,更重要的是,它教我们如何去“重塑”家庭的未来。书中介绍的干预策略,从促进开放式沟通,到引导家庭成员认识和接纳彼此,再到共同创造积极的家庭文化,都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希望”的注入,它让我们相信,即使面对再复杂的家庭挑战,只要我们有决心去理解、去改变,就一定能迎来更美好的明天。
评分阅读《家谱图:评估与干预(第三版)修订本》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反思和对生命历程的重塑。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是多方面的。首先,它让我看到了自己家族历史的脉络,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代代相传的模式,原来都在家谱图上留下了清晰的印记。作者以一种非常细腻和富有同情心的方式,引导读者去审视自己与原生家庭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如何塑造了今天的自己。在“评估”的部分,我被书中对各种家庭问题的分类和解释所深深吸引。它不仅仅关注表面的问题,更深入地挖掘了问题的根源,比如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家庭中的权力动态,或者那些隐藏在沉默中的故事。这些洞察力让我对自己的某些行为模式和情感反应有了全新的认识,仿佛拨开了迷雾,看到了事情的本质。而“干预”的部分,更是充满希望。它告诉我,过去的模式并非不可改变,通过有意识的努力和恰当的支持,我们可以打破那些限制性的循环,创造更健康、更积极的家庭关系。书中提供的多种干预策略,无论是针对个体还是整个家庭系统,都显得非常实用和富有成效。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修复”和“和解”的强调,它不是强迫大家去遗忘过去的伤痛,而是鼓励大家以一种更成熟的方式去面对和处理,最终实现内心的平静和成长。
评分终于等到《家谱图:评估与干预(第三版)修订本》了,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这本书,感觉像是等待了很久的朋友终于回家。虽然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每一个章节,但仅仅是快速浏览和翻阅,就能感受到它所蕴含的深厚功力。第一感觉是,这本书的内容编排得非常合理,从基础的家谱图绘制理论,到如何运用这些图谱进行深度的心理评估,再到具体的干预策略,层层递进,逻辑清晰,让人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我尤其喜欢它在理论阐述时,不仅给出了清晰的概念定义,还辅以大量的案例分析。这些案例不是那种浮光掠影式的介绍,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家庭系统和个体在面对各种困境时,家谱图是如何揭示其内在联系、潜在模式以及发展轨迹的。书中对评估部分的详述,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看”懂家谱图,更重要的是教会你如何“解读”家谱图背后的深层含义,如何从中识别出代际传递的创伤、未解决的冲突、以及家庭成员之间复杂的依恋模式。它强调了文化背景、社会经济地位等外部因素对家庭系统的影响,这一点在很多同类书籍中是比较欠缺的,也让整本书的分析视角更加全面和立体。我相信,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我能更敏锐地捕捉到家庭动力中的微妙之处,并为来访者提供更精准、更具针对性的支持。
评分《家谱图:评估与干预(第三版)修订本》是一本能够触及灵魂的书。它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将我们置于一个宏大的时间维度中,去审视个体生命与家族历史的交织。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对某些事物产生难以解释的反应,或者在人际关系中重复某种模式,往往与我们家族的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工具,去梳理和理解这些联系。在“评估”的章节,我被书中对不同类型家庭系统的细致描绘所打动。它不仅仅是关于亲子关系,还包括了兄弟姐妹之间的互动,祖父母一代的影响,甚至远房亲戚的家族故事。这些看似分散的片段,通过家谱图的绘制,能够被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幅完整的家族图景。作者在分析时,非常注重个体的感受和体验,使得整个评估过程充满了人文关怀。而“干预”部分,则为我们提供了改变的可能性。它强调了“系统思维”的重要性,即认识到个体的行为模式是家庭系统中的一部分,改变个体往往需要从改变系统入手。书中介绍的各种干预方法,从沟通技巧的调整,到情感表达的鼓励,再到边界的设定,都非常具有可操作性,能够帮助我们逐步建立更健康、更和谐的家庭关系。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是一本专业的工具书,更是一本关于自我发现和家庭疗愈的指南,它鼓励我们勇敢地面对过去,积极地创造未来。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带着一种沉静的力量,缓缓地渗透进我的内心。每一次翻阅,都能带来新的启发。《家谱图:评估与干预(第三版)修订本》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心理治疗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性和成长的书。它引导我深入探索那些埋藏在家族历史深处的秘密,那些可能影响我一生的隐形力量。在“评估”的章节,我被书中对“家庭规则”和“家庭价值观”的分析所打动。这些规则和价值观,往往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但它们却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决策和行为。这本书帮助我看到了这些规则的形成过程,以及它们对我个人成长的影响。作者在分析时,非常注重个体的独特性,强调每一个家庭系统都是独一无二的,不能简单地用某种模式去套用。这种细腻的视角,让我感受到了作者的专业和尊重。而“干预”的部分,则为我们提供了改变的地图。它不仅仅是列举了一些干预技巧,更重要的是,它强调了“关系”的重要性。书中介绍的干预方法,都围绕着如何改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如何促进情感的流动,如何建立更有效的沟通。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叙事疗法”的运用,它鼓励我们去重新构建家庭的叙事,从而改变我们对过去和未来的认知。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即使是复杂的家庭问题,也并非无法解决,只要我们有勇气去面对,有智慧去探索,就能找到通往治愈和成长的道路。
评分莫妮卡麦戈德里克(MonicaMcGoldrick),在耶鲁大学获得俄语研究硕士学位,之后在史密斯学院获得社会工作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她是位于新泽西的多元文化家庭学院的创立者之一,同时她也在罗伯特·伍德·约翰逊医学院(RobertWoodJohnsonMedicalSchool)任职。她编写了一系列有关家庭治疗的专业书籍。这些书目多次再版,并获得系统家庭治疗工作者和大众读者的广泛好评。
评分收到商品很及时,速度给力质量好,谢谢你们。愿你们越来越优秀加油!
评分还没看,估计很好
评分此书是心理、医学、社会学等专业值得一看的书。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很好。。。。。。。
评分好书,值得一读,值得用心读
评分家谱图:评估与干预(第三版)修订本
评分真好的一本书,很实用,有技术含量去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