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基础与进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图书介绍


社会心理学:基础与进展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王彦 著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2-27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71372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231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52
字数:559000
正文语种:中文

社会心理学:基础与进展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相关图书



社会心理学:基础与进展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社会心理学:基础与进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发生在社会情境中,与其他人不断互相影响。与人们基于个人经验、民间谚语和文学作品等途径所得的看法不同,社会心理学知识来源自科学价值观指导下严谨实证研究,并会根据新的证据不断更新原有理论。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系统学习社会心理学的核心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并对该领域的新进展有所认识。希望本书能引导读者思考,社会心理学家如何提出问题、检验假设和修正理论。读者还会发现,社会心理学渗透于生活的各个方面,运用相关知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适应社会世界。

内容简介

《社会心理学:基础与进展》将社会心理学中经典的概念与新的研究和理论整合在一起,结构完整、条理清晰地解释了这一学科的关键概念和理论。每一章中来自现实生活或媒体报道的开篇案例,引导读者对本章将要阐述的内容进行初步思考,保持继续阅读的兴趣和好奇心。书中对重要概念和理论的讨论深入浅出,充分考虑到本科层次学生的能力和经验水平。文中提供了很多社会心理学中经典和新的研究实例,既帮助读者理解本学科的研究方法以及探讨问题的思路和途径,又让读者对相关理论有具体而清晰的理解。书中穿插文化与性别共性和特性的讨论,既与原有材料有机结合,又帮助读者从新的角度思考社会心理和行为规律,也有助于澄清社会心理学理论的一些争议。书稿基于作者的教学实践形成的讲义,在几届学生中进行了长时间的修改和检验,将课堂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内容编写进本书稿。本书的另一个特点是立足于学生的知识基础,从学生的视角出发组织章节内容。每一章的最后还提供了小结,帮助读者回顾和记忆每章的核心内容。综上所述,本书是一部较好的社会心理学教材,适合心理学专业学生使用。

作者简介

王彦,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5年至2004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自我控制、内隐社会认知等主题的研究。目前的研究重点是自我控制及其损耗对饮食、道德和攻击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

目录

第1章 介绍社会心理学 1
第1节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1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1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1
社会心理学与常识 2
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 3
社会心理学与人格心理学 3
第2节 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和现状 4
第3节 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的问题 6
第4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8
理论和假设 8
实验室研究与现场研究 9
观察 9
调查 10
相关研究 11
实验研究 12
跨文化研究 15
第5节 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 17
欺骗 17
知情同意 17
事后说明 18
最小风险 18
小结 19
第2章 社会知觉 21
第1节 非言语沟通 21
非言语沟通的基本渠道 21
识别谎言 24
第2节 归因 25
内部归因与外部归因 25
对应推论 25
共变模型 26
因果归因的其它维度 27
基本归因错误 28
行动者-观察者差异 31
自利性归因 32
防御性归因 33
文化与归因 34
归因与抑郁 38
第3节 印象形成 39
阿希的核心特质和边缘特质研究 39
内隐人格理论 41
认知代数 41
印象形成的认知观点 42
捷径与偏差 43
小结 44
第3章 社会认知 47
第1节 图式 47
图式的作用 48
图式的缺点 50
图式的可提取性和启动 51
图式的持久性 52
自我实现的预言 54
第2节 启发式和自动加工 57
代表性启发式 57
可用性启发式 58
锚定和调整启发式 60
第3节 社会认知的偏差和错误 61
框架效应 62
过度自信 63
错觉思维 66
文化、性别与控制错觉 68
第4节 情绪与社会认知 69
情绪影响认知 69
认知影响情绪 70
第5节 控制性思维 71
反事实思考 72
思维抑制 73
改善社会认知 74
小结 74
第4章 自我 77
第1节 自我概念 77
自我差距理论 78
自我与文化 78
自我与性别 79
第2节 自我认识的来源 80
社会比较 80
反射性评价 81
内省 81
自我知觉 84
寻求自我认识的动机:准确性、一致性和自我增强 85
自我增强与文化 85
第3节 自尊 86
自尊的测量 86
文化与自尊 88
自我服务偏差 88
自我认识与心理健康 89
第4节 自我的调节作用 90
自我复杂性 90
工作自我概念 91
自我觉知 92
自我效能 93
选择、控制感与文化 94
自我控制 94
第5节 自我展示 95
逢迎 95
谦虚 96
自我提升 96
自我妨碍 96
自我展示的个体差异 97
小结 99
第5章 态度 102
第1节 态度和态度的来源 102
第2节 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 103
态度与行为的不一致 103
情境因素 104
态度的特异性 105
态度的强度 105
计划行为理论 107
第3节 行为影响态度 108
角色扮演 108
登门槛现象 108
认知失调理论 109
认知失调与文化 114
自我知觉理论 114
第4节 说服 115
沟通者 116
信息 117
沟通渠道 119
受众 120
认知反应理论 121
第5节 抗拒说服 124
预先警告 124
态度免疫 124
阻抗理论 126
第6节 偏见:种族、性别和其它 126
偏见的成分 126
偏见的来源 129
减少偏见 133
小结 135
第6章 从众 139
第1节 从众的经典实验 139
谢里夫的规范形成实验 139
阿希的群体压力实验 141
米尔格拉姆的服从权威实验 142
第2节 从众的原因 144
信息性影响 144
规范性影响 147
自我合理化 149
应用从众促进有益行为 150
第3节 从众的影响因素 152
群体大小 152
群体的一致性 152
群体的凝聚力 153
群体成员的地位 153
事先承诺 153
服从的影响因素 154
第4节 从众的个体差异和文化差异 154
个体差异 155
文化差异 155
第5节 如何抵制从众 156
阻抗 156
保持独特性 156
少数人影响 157
小结 157
第7章 群体行为 160
第1节 群体 160
社会规范 160
社会角色 161
地位 161
凝聚力 162
第2节 他人在场 162
社会助长 162
为什么他人在场会造成唤醒 163
社会懈怠 164
社会懈怠的文化差异和性别差异 166
去个性化 166
第3节 群体决策和问题解决 167
群体的决策规则 168
群体内的信息交流 168
群体极化 169
群体盲思 170
群体问题解决 173
领导 175
性别与领导 176
文化与领导 176
第4节 竞争、冲突与合作 177
社会困境 177
卡车游戏 179
如何促成合作 179
小结 182
第8章 人际吸引和亲密关系 185
第1节 人际吸引的要素 185
接近性 186
相似性 187
外表吸引力 188
其它个人特点 191
互惠式喜欢 191
第2节 人际关系理论 191
社会交换理论 192
公平理论 193
交换关系与共有关系 193
第3节 亲密关系 193
友谊 194
友谊与性别 194
爱情 194
文化与爱情 198
长期关系中的交换和公平 199
自我表露 199
自我表露与文化和性别 200
亲密关系的结束 201
小结 202
第9章 助人行为 206
第1节 人们为什么会帮助他人 206
进化心理学 206
社会规范 207
社会交换理论 208
移情与利他 209
第2节 影响助人的情境因素 210
旁观者数量 210
助人行为的五个步骤 211
环境条件 213
时间压力 213
亲社会榜样 214
文化 214
第3节 影响助人的个人因素 215
什么人会提供帮助 215
什么人容易受到帮助 218
第4节 增加帮助行为 219
增加旁观者干预的可能性 219
亲社会榜样 220
提高长期帮助的动机 220
小结 221
第10章 攻击 223
第1节 关于攻击的理论 223
本能理论 224
挫折-攻击假说 224
社会学习理论 226
第2节 与攻击有关的个人因素和情境因素 227
神经化学和遗传因素 227
性别与攻击 228
人格和归因 229
令人厌恶的事件:疼痛、不适、挫折等 229
唤醒 231
群体和匿名性 231
攻击线索 231
文化与攻击 232
第3节 媒体与攻击行为 232
媒体暴力与攻击行为 233
色情内容与攻击行为 234
媒体内容影响攻击行为的原因 235
第4节 减少攻击 236
宣泄? 236
惩罚? 237
控制愤怒和减少攻击 237
小结 239

精彩书摘

第3节 亲密关系
亲密关系与一般的关系有什么不同?一般认为,亲密关系至少有如下几个特征:了解
人们对对方有很多了解,双方分享经历、爱好、情感等;关心,彼此关心对方,对对方有深切感情;依赖,双方彼此影响;互动,双方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一对;信任,相信对方会尊重和善待自己;承诺,双方期望这种关系永远持续下去,花费时间和精力去保持关系(Walster, Walster, & Berscheid, 1978)。当然,并非所有亲密关系都拥有上述六个特点。但是,人们最满意和最有意义的关系通常包括上面六点。
友谊
友谊是一种“自愿的、个人的关系,通常能够提供亲密和帮助,双方彼此喜爱并寻求对方的陪伴”(Fehr, 1996)。研究者或采用简单的开放性问题,例如“写下友谊的几个特点”、“朋友是……的人”,或采用结构化调查问卷来评估友谊的属性。研究结果发现友谊有几种至十几种特征不等,一些研究者发现的特征总结为三个维度:情感维度,思想和情感的分享、亲密和关心、朋友提供的情感支持、鼓励、同情和信任等;共同维度,参与共同的活动、相似和非情感的帮助;社交维度,朋友是消遣、趣味和娱乐的重要来源(de Vries, 1996)。友谊的与浪漫的爱情关系有所不同,爱情更可能涉及对伴侣着迷、希望独占伴侣等特点,对爱人也要求更高的忠诚和支持。
在特定文化下,人们具有共享的关于朋友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观点,称为友谊关系的准则。研究者总结出43条友谊准则(rules of friendship),包括例如给予帮助、信任和彼此倾诉、情感支持、尊重隐私等,还包括需要避免的事情,例如避免责任、避免唠叨、避免公开批评等(Argyle & Henderson, 1984)。他们还发现,不同文化下人们认可的准则有所不同;并且,人们并不会总是遵守友谊的所有准则。但是,不遵守准则的友谊更容易破裂。
友谊与性别
男性和女性的友谊存在差别。研究发现,男性的友谊围绕着共同活动(common activities)展开,他们一起去酒吧、打球、玩牌、困难时互相帮助;而女性的友谊则以感情分享(emotional sharing)为主,她们经常在一起聊感情、生活,互相提建议和彼此安慰,互相之间非常了解(Fehr, 1996)。研究者还总结出友谊的其它一些性别差异,例如:年轻女孩多为两两交往,而男孩以群体形式在一起;男性和女性谈论的是不同的话题,男性多谈论体育,女性多讨论关系和个人问题;女性的友谊是全面的,包含很多方面,男性的友谊是特定的,做不同事情有不同的伙伴;女性之间的自我表露高于男性;女性之间的友情比男性更亲近;等等(Fehr, 1996)。正如一位研究者所描述,男性之间的友谊是“肩并肩的”,女性之间的友谊是“面对面的”(Wright, 1982)。当然,不同性别的友谊也有很多共同之处。对于友谊中的性别差异,有两种看法:一方认为,“在关系研究中所发现的性别差异无处不在”(Berscheid & Reis, 1998);另一派认为,“总的来说,男性与女性拥有的最好的、最亲近的同性友谊之间的相似多于差别”(Winstead et al., 1997)。
爱情
如果一个男人或女人具有你期望伴侣拥有的所有品质,但是你不爱他/她,你会与他/她结婚吗?研究者对美国的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是:在1968年,64.6%的男性回答不会,24.3%的女性回答不会;在1976年,86.2%的男性回答不会,80.0%的女性回答不会;在1984年,85.6%的男性回答不会,84.9%的女性回答不会(Simpson, Campbell, & Berscheid, 1986)。可见,在1984年的美国社会,大多数男女认为浪漫爱情是婚姻所必须的。另一项研究询问11个国家的大学生这个问题,他们发现,为爱情而结婚在美国、巴西、英国、澳大利亚等西方或西方化的国家是看作最重要;而在一些发展中的东方国家,例如印度、巴基斯坦和泰国,则最不受重视(Levine et al., 1995)。并且,研究者根据各个国家的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程度在一个连续量表上给它们打分,并检验文化取向与婚姻态度的相关。结果表明,个人主义程度与爱情对婚姻的必要性之间存在0.56的正相关。在中国香港和日本等经济繁荣的集体主义文化中,强调爱情作为婚姻基础的程度介于西方发达国家与东方发展中国家之间。另外,对爱情的看法与婚姻幸福之间存在相关:在美国等个人主义文化中,强调爱情在婚姻中的重要性,离婚率远高于集体主义文化,后者对婚姻的态度要更实际一些。
什么是爱情?有多种描述和归类爱情的方式。1970年,心理学家鲁宾编制了一套问卷来测量爱情和喜欢(Rubin, 1970)。他认为,爱情包含强烈的依恋感、亲密感以及对被爱者的关爱三者。例如,爱情量表中的题目包括:如果不能与___呆在一起,我会很痛苦(依恋);我感到自己可以向___吐露和分享几乎所有的事情(亲密);我几乎可以为___做任何事情(关心)。鲁宾认为,喜欢是一种赞美和友好的情感,测量题目例如:___是我喜欢的那类人;我认为___的适应能力非常高;___是我希望成为的那种人。鲁宾对正在约会但没有订婚的大学生施测爱情和喜欢量表,要求他们根据自己的约会对象和一位亲密朋友分别填写爱情和喜欢量表两者。结果表明,在喜欢量表上,大学生对约会对象与亲密朋友的情感差不多;但是,在爱情量表上,大学生对约会对象的情感比亲密朋友要强烈得多。并且,与在爱情量表上得分较低的结婚对象相比,得分较高的约会对象目光接触更频繁、持续时间更长(Rubin, 1973)。从鲁宾的研究可见,爱和喜欢确实是不同的感情。
激情之爱与伴侣之爱
有研究者区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爱情:激情之爱(passionate love)和伴侣之爱(companionate love)(Hatfield & Rapson, 1993)。激情之爱是指对某个人强烈的情绪、渴望和关注。它往往混合生理唤醒、性吸引、对身体亲密接触的渴望以及渴望对方回报同样的爱情等元素,还伴随着对关系可能发生破裂的担忧。如果对方回应自己的爱情,人们感觉狂喜和满足;如果对方没有回应,人们感到痛苦和绝望。伴侣之爱是一种比较温和和稳定的体验,双方相互信任、相互尊重、感觉亲密和关心。伴侣之爱通常不伴随着激情和生理唤醒。如果一段亲密的感情经受住时间考验,最终会成为稳定而温馨的伴侣之爱。脑成像研究显示,处于热恋阶段的人们在看爱人照片时,富含多巴胺的奖励与动机相关脑区被激活(Aron et al., 2005)。
研究者编制了激情之爱量表,如表8.1所示(Hatfield & Sprecher, 1986)。激情之爱中包含有生理唤醒,它可以看作是我们在生理上被有吸引力的人所唤醒而知觉到的心理体验。不过,人们对生理唤醒的归因可能会出错,错误地把某些唤醒归因为受对方吸引。在一个研究中,男性被试在通过一座危险、摇晃的高高的吊桥时,遇到一名女研究助手,请他们帮忙完成一份调查(Dutton & Aron, 1974)。被试需要回答几个问题,并对一幅主题统觉测验图片给出简短的描述。在被试完成后,这名女子留下自己的姓名和电话,告诉他们如果想了解更多信息可以打电话给她。结果发现,在危险的吊桥上遇到这名女性的被试与其他人相比,对图片的描述中包含更多的性幻想;并且,他们也更有可能打电话联系这名女性。可见,被试将恐惧引起的生理唤醒归因为这名女性对他的吸引。观看恐怖电影、坐过山车、体育锻炼、被激怒等等都会造成生理唤醒。在产生生理唤醒的同时,如果对方是一名有吸引力的异性,人们特别容易做出这种浪漫的归因(White & Knight, 1984)。处于激情中的恋人迷恋和疯狂地想念对方。并且,这种爱情在一定程度上是“盲目”的。人们会低估或忽略爱人的缺点,将伴侣理想化(Gold et al., 1984)。

……
社会心理学:基础与进展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社会心理学:基础与进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社会心理学:基础与进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分享链接


去京东购买 去京东购买
去淘宝购买 去淘宝购买
去当当购买 去当当购买
去拼多多购买 去拼多多购买


社会心理学:基础与进展 bar code 下载
扫码下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