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人性》在经典的心理学案例中阐述了人性现象,旨在普及个体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本书不仅举例说明了这些原理如何解释我们与生活的世界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而且还阐明了这些原理在群体生活中的应用,对人的性格进行了科学的剖析,指出错误的个体行为会破坏社会和群居生活;向普通大众介绍辨别自身错误的方法;告知人们应对方法,以达到人与社会环境的和谐。
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奥地利知名精神分析学者,“个体心理学”的创始者,与弗洛伊德齐名,世界心理学史中无法避开的少数璀璨的心理学家之一,心理学界泰斗级人物。其学说以“自卑感”与“创造性自我”为中心,并强调“社会意识”。其著作有:《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理解生命》(又名《生活的科学》)《理解人性》《儿童教育心理学》等。
上编 人类的行为
第一章 思想…………………………………………………………………… 2
第一节 精神生活的概念与前提… ……………………………………… 2
第二节 精神器官的功能… ……………………………………………… 3
第三节 精神生活的目的性(目的论)… ……………………………… 4
第二章 精神生活的社会性…………………………………………………… 9
第一节 绝对真理… ……………………………………………………… 9
第二节 共同生活的必要性… ………………………………………… 10
第三节 安全感与适应性… …………………………………………… 11
第四节 社会感… ……………………………………………………… 13
第三章 儿童与社会………………………………………………………… 15
第一节 婴儿的处境… ………………………………………………… 15
第二节 困难的影响… ………………………………………………… 17
第三节 人是一种社会性生物… ……………………………………… 21
第四章 我们生存的世界…………………………………………………… 23
第一节 宇宙的结构… ………………………………………………… 23
·2·
第二节 宇宙观形成过程中的基本要素… …………………………… 25
第三节 幻想… ………………………………………………………… 32
第四节 梦境:概述… ………………………………………………… 34
第五节 移情与同感… ………………………………………………… 34
第六节 催眠与暗示… ………………………………………………… 36
第五章 自卑感与赏识追求………………………………………………… 41
第一节 儿童时期的情况… …………………………………………… 41
第二节 自卑感的补偿机制;对赏识与优越感的追求… …………… 43
第三节 人生图表与宇宙观… ………………………………………… 49
第六章 人生准备…………………………………………………………… 57
第一节 玩耍… ………………………………………………………… 57
第二节 注意力与注意力不集中… …………………………………… 59
第三节 过失犯罪与健忘… …………………………………………… 61
第四节 潜意识… ……………………………………………………… 62
第五节 梦境… ………………………………………………………… 68
第六节 天赋… ………………………………………………………… 76
第七章 性…………………………………………………………………… 78
第一节 两性现象与劳动分工… ……………………………………… 78
第二节 男性在如今的文化当中处于优势地位… …………………… 80
第三节 所谓的女性劣势… …………………………………………… 84
第四节 不做女人… …………………………………………………… 87
第五节 两性之间的紧张关系… ……………………………………… 96
第六节 改革尝试… …………………………………………………… 97
第八章 家庭系统排列……………………………………………………… 99
·3·
下编 性格研究
第一章 总论………………………………………………………………… 108
第一节 性格的本质与起源… ………………………………………… 108
第二节 社会感对性格形成的重要性… ……………………………… 112
第三节 性格成长的方向… …………………………………………… 114
第四节 以前的心理学观点… ………………………………………… 120
第五节 气质与内分泌… ……………………………………………… 121
第六节 要点重述… …………………………………………………… 126
第二章 攻击型的性格特质………………………………………………… 129
第一节 虚荣心与野心… ……………………………………………… 129
第二节 嫉妒心… ……………………………………………………… 150
第三节 妒忌心… ……………………………………………………… 152
第四节 贪婪… ………………………………………………………… 154
第五节 仇恨… ………………………………………………………… 155
第三章 非进攻型的性格特质……………………………………………… 159
第一节 孤僻… ………………………………………………………… 159
第二节 焦虑… ………………………………………………………… 161
第三节 懦弱… ………………………………………………………… 164
第四节 粗野本能:适应性降低的表达形式… ……………………… 170
第四章 性格的其他表达…………………………………………………… 173
第一节 快乐… ………………………………………………………… 173
第二节 思维过程与表达方式… ……………………………………… 174
第二节 小学生式的不成熟… ………………………………………… 175
第四节 迂腐之人与有原则者… ……………………………………… 175
·4·
第五节 唯唯诺诺… …………………………………………………… 177
第六节 专横… ………………………………………………………… 179
第七节 情绪与气质… ………………………………………………… 180
第八节 倒霉… ………………………………………………………… 181
第九节 宗教狂热… …………………………………………………… 182
第五章 情感与情绪………………………………………………………… 184
第一节 分裂性情感… ………………………………………………… 185
第二节 结合性情感… ………………………………………………… 192
附 录
教育概述……………………………………………………………………… 196
结 论………………………………………………………………………… 200
第一节 精神生活的概念与前提
我们认为,只有能够运动、活着的生物才具有思想。思想与自由运动之间,存在着一种固有的关联。那些根基牢靠的生物,没有必要具有思想。如果给一株深深地扎根于地下的树木赋予情感与思维,那该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一件事情啊!想一想,认为一株植物或许能够忍受某种无法逃避的痛苦,或者能够预知日后无法避免的事情,该有多么的荒诞啊!想一想,倘若认为一株植物具有思维能力、拥有自由的心智,同时又认为植物无法利用自身的意志是一种必然的定论,该是多么的荒谬啊!在这种情况下,这株植物的意志与思维能力必然都是毫无意义的。
运动与精神生活之间,存在着一种严格的推论关系。这一点,构成了动、植物之间的区别。因此,在精神生活的演变过程中,我们必须考虑到与运动有关的方方面面才行。一切与位置变换相关的问题,都要求思想能够预见到,并且要求思想能够积累经验、形成记忆,以便生物能够更好地适应生存这个问题。那样的话,我们从一开始就能够确定,精神生活的发展与运动相关,而伴随思想而来的各个方面的发展与进步,也都受到了生物自由运动能力的制约。这种能动性会刺激、促进和要求精神生活始终都得到不断的强化。想象一下,倘若能够预测出一个人的每一个动作,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这个人的精神生活是静止不动的。“自由本身即能造就伟人。强迫只会扼杀与毁灭。”
本书旨在让普通大众了解“个体心理学”的基本原则。与此同时,本书也是把这些原则实际应用到每一个人日常关系当中的行为之上的一种示范;这种
日常关系,不仅是指一个人与整个世界及其同胞的关系,而且也包括与其个人生活结构之间的关系。我曾在维也纳的“人民研究院”给数百位男女均有、年龄不一、来自各行各业的听众做了为期一年的讲座,本书就是在这些讲稿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本书的目的,是为了指出个人的错误行为如何会影响到我们社会生活与公共生活的和谐;此外,本书也旨在引导个人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并且最终向一个人表明,可以怎样去做出一种和谐的调整,来适应人类的共同生活。商业与科学领域里的错误,都是代价高昂、结局可叹的错误;而在人生处世当中的错误,通常却会危及生命本身。本书所致力的,就是用于阐述人类朝着更好地理解人性这个方向前进所遵循的方针和原则。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当我翻开这本书时,脑海中并没有太多的预设,只是抱着一种探索未知的心态。然而,越是深入阅读,我越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触及了我内心深处的一些东西,那种感觉,像是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所触动,又像是被唤醒了某种沉睡的感知。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流畅,没有那种刻意雕琢的痕迹,而是如同潺潺流水,自然而然地将读者带入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场景。我特别被书中关于“社会比较”的分析所吸引。我们总是忍不住会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无论是财富、地位、成就,还是外貌、能力,这种比较心理,在很多时候,都会成为我们内心焦虑的源头。书中详细地解释了这种比较行为的起源,以及它对我们心理健康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这让我开始审视自己,我是否也常常陷在这种无休止的比较之中,而忽略了自身独特的价值?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停留在对负面情绪的描述,而是提供了积极的应对策略。它鼓励我们去关注自身的成长,去欣赏他人的优点,而不是一味地陷入嫉妒和自卑。作者的语言,带着一种温和的力量,它不是在批判,而是在引导;不是在说教,而是在分享。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好像卸下了一些沉重的包袱,对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有了一种更加豁达的态度。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读”,不如说是“体验”。它并没有以一种宏大的视角去概括人类,而是将笔触深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微之处,让我们在阅读中,不断地与自己的过往经历产生连接。我一直认为,人心是最难捉摸的。这本书,却用一种令人信服的方式,为我揭开了许多曾经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谜团。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情绪的本质”的讨论所吸引。我们常常被情绪所困扰,却又不太清楚这些情绪是如何产生的,又该如何处理。作者的解释,既有科学的严谨,又不失诗意的描绘。他将情绪比作大海中的潮汐,时而汹涌,时而平静,而我们,则是那海面上的小船,需要学会如何驾驭。这让我对自己的情绪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简单地压抑或放纵,而是开始尝试去理解,去接纳。书中还探讨了“非理性”行为的根源。我们总是以为自己是理性的决策者,但实际上,许多时候,我们的选择是被潜意识中的欲望、恐惧所左右。作者用一系列巧妙的实验和案例,让我不得不承认,我们对自己的了解,可能还远远不够。这本书的叙述风格,给我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它没有那些生硬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的温度。它让你感受到,作者对人类的复杂性,既有深刻的洞察,又不失深切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对我来说,真的像一次意外的发现,一个隐藏在书堆中的宝藏。我通常对那种过于理论化、缺乏实践指导的书籍不太感兴趣,但我被这本书的标题所吸引,抱着一丝好奇心翻开了它。结果,我被书中那种深入骨髓的洞察力所征服。我一直觉得,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而复杂的个体,很难用简单的标签去定义。这本书,恰恰就是通过一个个生动而又普遍的例子,来展现人性的丰富与多维。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价值观”形成的部分所打动。我们是如何形成自己的价值观的?这些价值观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指导我们的行为?作者的分析,让我对自己过往的许多选择,有了全新的审视。我发现,原来很多时候,我的决定,都受到了那些潜移默化的观念的影响。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停留在对现象的描述,而是提供了非常有建设性的思考框架。它鼓励我们去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去了解他人的价值观,从而在人际交往中,建立更健康的连接。作者的语言风格,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美感,读起来非常享受。它没有那些生硬的术语,而是用一种富有画面感的方式,将复杂的概念呈现出来。
评分这本《理解人性》对我而言,真是一次意料之外的惊喜。我通常对这类题材的书籍持谨慎态度,担心会过于理论化,缺乏实践性。然而,这本书恰恰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它的叙述方式极其引人入胜,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观察者,在为你娓娓道来他对人类行为的独到见解。书中并没有直接灌输给你“你应该是什么样的人”,而是提供了一个审视的视角,让你自己去发现,去思考。我尤其被其中关于“自我欺骗”的章节所吸引。我们总以为自己是理性的,能够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但实际上,我们可能比自己想象的更容易被内心的偏见所蒙蔽。作者通过一些非常贴近生活的例子,生动地揭示了我们是如何巧妙地为自己找借口,如何合理化自己的错误行为。这让我反思了许多过去的行为,那些曾经让我感到困惑不解的时刻,现在似乎都有了答案。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独特,既有严谨的逻辑分析,又不失温暖的人文关怀。它让你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人类复杂性的深刻理解和包容。我最欣赏的一点是,这本书并没有将人性描绘成非黑即白,而是呈现出其多层次、多面向的特点。它鼓励我们去接纳人性的阴暗面,同时也要发掘其光明之处。这本书就像一位导师,引导我如何更好地与自己相处,如何更平和地看待他人。它让我明白,理解人性,其实也是理解我们自己。
评分这本书我拿在手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至今我仍觉得,它像一个深邃的迷宫,每一次翻开,都能发现新的路径,新的风景。我一直对人的行为模式有着浓厚的兴趣,总想探究那些驱动我们做出选择、产生情感的内在机制。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有一种沉静而引人深思的力量,淡淡的色彩,没有任何浮夸的图案,仿佛在邀请读者放下外界的喧嚣,与内心的自己进行一场对话。刚开始阅读的时候,我被作者那些细腻入微的观察所吸引。他并没有直接给出所谓的“真相”,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一次次引人入胜的讨论,带领读者层层剥开人性的面纱。我记得其中有一章,详细地分析了人们在面对不确定性时的反应。我们总是倾向于寻找熟悉的模式,哪怕是错误的,也会比完全的未知更能让我们感到安心。这种看似微小的心理倾向,却在我们的生活、工作,甚至人际关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书中对“认知偏差”的阐述更是让我醍醐灌顶,原来我们很多时候的判断,并非基于客观事实,而是被预设的框架所左右。比如“确认偏误”,我们总是更容易注意到那些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而忽略那些与之相悖的。这让我回想起自己过往的许多经历,在争论中,在决策时,是不是也常常陷入了这样的误区?作者的笔触是那样平实,却又蕴含着强大的力量,他让我们看到,理解人性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持续学习、反思和实践的过程。这本书就像一位老朋友,在我迷茫时给予指引,在我骄傲时给予警醒,让我更加坦然地面对自己的不完美,也更加理解他人的不同。
评分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人性百科全书”,每一次翻阅,都能给我带来新的启发和感悟。我一直对人类行为的动机充满了好奇,为什么我们会做我们所做的事情?为什么我们会拥有我们所拥有的情感?这本书,用一种非常清晰而又引人入胜的方式,为我解答了这些疑问。我特别被书中关于“社会角色的认知”的探讨所吸引。我们扮演着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而这些角色,也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着我们的行为模式。书中深入分析了不同社会角色对个体的影响,以及我们在不同角色之间切换时所面临的挑战。这让我开始审视自己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我是否过于僵化地扮演某个角色,而忽略了其他的可能性?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将人性简单地看作是固定的,而是强调了其可塑性。它鼓励我们去打破思维定势,去探索更广阔的可能性。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感染力。它不是那种冰冷的学术论述,而是充满了人文的温度。他用一种非常温和而又坚定的语气,引导我们去理解人性的复杂,去接纳人性的不完美。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世界的看法,都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我一开始是因为朋友推荐才买的,当时对“理解人性”这个主题并没有太明确的期待,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心理学普及读物。然而,读完之后,我才发现自己大错特错。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本“生活指南”,一本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也更好地认识他人的“秘籍”。它的结构非常清晰,从宏观的人类共性,到微观的个体差异,层层递进,逻辑严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社会认同”的讨论。我们总是倾向于跟随大众,尤其是在信息不确定的时候。这种现象在网络时代尤为明显,从众心理可能导致错误的判断和行为。作者用大量的案例来说明这一点,让我不禁联想起自己曾经在某些群体事件中的表现,事后回想起来,确实是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所裹挟。更让我感到惊奇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停留在对现象的描述,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比如,为什么我们会害怕被拒绝?为什么我们会渴望被认可?书中关于“社会大脑”的论述,让我对这些问题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们的大脑天生就具备了与他人建立连接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也塑造了我们的行为方式。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活泼,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作者善于运用比喻和故事,将复杂的概念变得通俗易懂。我记得有一次,我把书中的一个观点讲给我的朋友听,她听完后立刻表示“太对了!我就是这样!”那一刻,我才真正体会到,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知识本身,更在于它能够引发共鸣,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评分拿到这本书时,我正处于一个对周围人和事都感到有些迷茫的时期。我总是在想,为什么人们会做出这样的选择?为什么他们会有那样的反应?我渴望找到一种方法,能够让我更清晰地看见那些隐藏在行为背后的逻辑。这本书,就如同我寻觅已久的一盏明灯。它并非直接告诉我答案,而是通过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我去发现。我特别被书中关于“沟通的艺术”的探讨所吸引。我们每天都在沟通,但很多时候,我们却发现自己难以被理解,也难以理解他人。作者深入分析了沟通中常见的误区,比如“假设性沟通”、“防御性沟通”等等。他提出的那些关于如何倾听、如何表达的建议,对我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我开始有意识地去运用书中的方法,发现与他人的交流确实变得更加顺畅,也更加富有成效。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将人性简单地划分为“好人”和“坏人”,而是呈现出其复杂性和多面性。它让我们看到,那些看似不理解的行为,往往有着其内在的逻辑和原因。作者的语言风格,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普通人的亲切。他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让你在轻松的氛围中,逐渐领悟那些深刻的道理。
评分我必须承认,起初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并没有那么高,总觉得“理解人性”这样的主题,很容易落入俗套,流于表面。然而,当我真正开始阅读之后,我才发现,我低估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旅程,带领我深入探索人类内心世界的奇妙与复杂。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社会关系”的论述。我们都是社会性的动物,我们的幸福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与他人的连接。书中对不同类型的社会关系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从家庭、朋友到同事,以及那些我们仅仅是擦肩而过的人。它让我意识到,原来我们与他人的每一次互动,都在悄悄地塑造着我们自己。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又不失力度。他并没有回避人性的阴暗面,比如自私、嫉妒,但他同时也在强调,我们内心深处也存在着善良、同情和合作的倾向。这种平衡的视角,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有价值。它没有给我灌输任何单一的价值观,而是鼓励我去思考,去辨别。我记得有一个章节,探讨了“社会规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这让我对许多社会现象有了更深的理解,比如为什么人们在群体中会做出一些在个体时不会做的行为。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力,仿佛是一位老友在与你分享他的智慧。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远不止于智力上的启发。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那些不曾触及的角落,让我有机会去审视,去接纳。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比较感性的人,容易被情绪牵动,但也因此常常感到困惑,为什么自己会有这样的情绪?为什么我会对某些事物如此执着,又对另一些事物如此疏离?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我特别喜欢的,没有晦涩难懂的学术术语,也没有矫揉造作的文艺腔调,而是像和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者在聊天,他用最朴素的语言,讲述着最深刻的道理。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依恋理论”的部分,它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在亲密关系中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模式。那些童年时期的经历,原来真的会像影子一样,影响着我们成年后的情感连接方式。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家人的关系,与伴侣的关系,甚至与朋友的关系。我发现,原来很多我难以理解的冲突,都可以从这个角度找到根源。作者并没有将任何一种依恋模式标签化为“好”或“坏”,而是鼓励我们去理解,去尝试建立更健康的连接。当我读到关于“动机”的部分时,我更是深受触动。我们为什么会努力?为什么会放弃?书中将人的动机进行了细致的划分,从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到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我开始反思,我目前的努力,是否真正源于内在的驱动,还是仅仅为了迎合外界的期待?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满足感,往往来自于那些发自内心的追求。它像一盏灯,照亮了我前进的方向,让我不再盲目地随波逐流,而是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