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错觉

知识的错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史蒂文·斯洛曼,[美] 菲利普·费恩巴赫 著,祝常悦 译
图书标签:
  • 认知偏差
  • 心理学
  • 知识
  • 学习
  • 思维
  • 决策
  • 批判性思维
  • 信息
  • 真相
  • 理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82501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0701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306
字数:185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撰文推荐!
一本简明扼要的人类智能使用手册!
从集体狩猎到民主制度,从抽水马桶到智能技术,
世界越来越复杂,人类越来越无知。
认知科学家告诉你关于个体无知与集体智慧的真相,
让你了解个体的无知与错觉,拥有获取知识的能力,
让你认清集体的理性与非理性,实现与他人的和谐共处。

你可能并不知道:
我们没有自己以为的那么聪明。世界越来越复杂,人类越来越无知。
虽然人类比史上所有动物都更聪慧,但是,人类并不善于思考。
让人类崛起的是集体思考,而非个人理性。
知识存在于群体中,专家也依赖群体的智慧。
知识掌握在谁的手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拥有获取知识的能力。
集体并非永远正确,集体观念误入歧途时,个体应避免其负面影响。
……

内容简介

"我们的无知总是超出自己的想象。
人类建立了复杂的社会,掌握了艰深的技术:我们学会了生火,创建了民主制度,在月球上留下足迹,让基因对号入座……然而,我们每个人又都是犯错大王,时常做出愚蠢的行为,大多数人甚至连马桶的基本工作原理都弄不清楚。我们何以知之甚少却成就颇高?
《知识的错觉》指出,人类个体对世界的了解少得可怜,没有谁拥有超级大脑,所幸人类在一个丰富的知识共同体中各擅所长,相互依存。我们的日常需求几乎都仰仗着别人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我们擅长从周围的人、事、物中获取经验与智慧。所以,让人类从众生当中脱颖而出称霸世界的,并非个人理性,而是无与伦比的集体思考。也正因为他人的存在,我们认为自己无所不知,这就是知识的错觉。这也解释了为何我们常常高估自身的理解力,为何政治偏见与迷思总是根深蒂固,为何个人精英主义式的教育和管理总是无疾而终。
对“无知”的了解,是我们认识自己、他人与社会的一种*方式。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与人相处,更理性地对待技术,更客观地面对烦冗的信息,与人类的理性与非理性和谐共处。
"

作者简介

[美]史蒂文·斯洛曼(Steven Sloman)
美国布朗大学认知、语言与心理学教授,《认知》杂志主编。史蒂文长期致力于研究思维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他对因果推理、判断和决策等认知相关问题有独到见解,在主流心理学和消费者行为杂志上发表了大量文章,并出版多部作品。
[美]菲利普·费恩巴赫(Philip Fernbach)
认知科学家,科罗拉多大学利兹商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他的研究重点是揭示认知科学如何影响社会问题,如政治、基因科学及消费者如何决策等,曾受邀作为TEDx演讲嘉宾就此类话题发表演说。他有多篇文章发表在《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BBC(英国广播公司)新闻等有影响力的媒体上。

精彩书评

在《知识的错觉》一书中,认知学者史蒂文·斯洛曼和菲利普·费恩巴赫又毫不客气地为个人理性的棺材板狠狠地钉上了一颗铆钉……他们指出,别提理性思考了,个体的思考能力这个说法本身也有待商榷。
——尤瓦尔·赫拉利 历史学家,《人类简史》作者
我们总是高估自己的知识量,也高估自己的理解力。这一顽疾无法根治,但可以改善,而这本书正是良药。《知识的错觉》一书充满了对个体无知与集体智慧的独到见解。
——史蒂芬·平克,哈佛大学心理学约翰斯顿家族教授,《心智探奇》与《思想本质》等书作者
我对这本书爱不释手。它以开放的态度对个体的无知与集体的智慧给出了真知灼见。这是一本了不起的著作,也给人带来颇多乐趣,值得一读!
——卡斯·桑斯坦,哈佛大学法学院行为经济学与公共政策项目创始人及主管
斯洛曼和费恩巴赫极好地展现了我们是多么愚昧无知而又自命不凡.……这本书趣味盎然,用认知困境而非简单粗暴的孰优孰劣解释我们的弱点。两位作者致力于回答一个重要问题……《知识的错觉》充满活力与期望,洋溢着人文关怀。
——《金融时报》
《知识的错觉》深入浅出地阐明:心智自有其与生俱来的局限性,问题在于鲜有人考虑过这一点……两位作者为当今这个党派互相抨击、叫嚣,虚假新闻满天飞的时代注入了一股可贵的清流:放低姿态,博采众人之长。
——《经济学人》
一本简明扼要的人类智能使用手册。
——《今日心理学》
在一个越来越两极分化、怀疑精神匮乏的年代,一本承认理解力之局限、力倡谦卑之智慧的读物的诞生既有其必要性也极具颠覆性。事实上,这本充满趣味性、令人欲罢不能的书正是给读者*好的礼物。
——《出版人周刊》

目录

推荐序 无知怎么破解?没人知道 V
前 言 无知与知识共同体 IX
第一章 我们知道什么 001
我们究竟有多无知 008
错觉的诱惑 018
第二章 我们为什么思考 021
一个好大脑 026
明察秋毫的大脑 029
富内斯的诅咒 033
第三章 我们如何思考 037
因果推理大师 041
推理的正向和逆向 048
讲故事的能力 052
第四章 我们的认知为何会出错 059
我们所知甚少,但够用 065
两种思维 067
直觉、慎思与解释性深度错觉 072
第五章 身体记忆卡和世界存储器 077
具身智能 084
认知革命 087
世界存储器 090
大脑,心智的一环 095
第六章 他人的智慧 101
狩猎共同体 104
智力爆炸 107
共享意向性 110
作为常态的团队合作 114
模糊的知识边界 116
为共同体而生 121
知识共同体的代价与好处 122
第七章 与技术共事 127
思想的延伸 131
无法共享意向性的技术 137
真正的超级智能 144
与系统一起工作 148
第八章 科学的错觉 151
公众理解科学 156
忠于共同体 159
错误的因果模型 163
修正错误信念 168
第九章 政治的错觉 171
解释你的立场 177
价值还是后果 183
“无知”的选民 189
第十章 聪明新定义 195
智力的定义 203
智力测验简史 205
集体智力测评 208
群智及其影响 213
第十一章 变得更聪明 217
发现你的未知 222
知识共同体与科学教育 225
学习共同体 232
第十二章 做更聪明的决策 237
解释的朋友和敌人 243
信息不是越多越好 246
蜂巢经济 250
推向更好的决策 253
结 语 无知不可避免,错觉亦有价值 261
致 谢 273
注 释 275

精彩书摘

核武器战争本身就导向一种错觉。阿尔文 ·格雷夫斯( Alvin Graves)曾于 20世纪 50年代初任美国军方核武器试验计划的研发负责人。我们在前言中讨论过的那场堪称灾难性的“喝彩堡垒”爆炸正是由此人极力推动的。世界上怕是再没有人比格雷夫斯更了解核辐射的危险性了。“喝彩堡垒”事件发生的 8年前,即 1946年,格雷夫斯曾是位于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核武器实验室的 8名成员之一,当时的另一位研究员路易斯 ·斯洛廷( Louis Slotin)正执行一项被伟大的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 Richard Feynman)戏称为“老虎屁股摸不得”的棘手实验,测试钚这种放射性原料在核爆炸中的表现。 1实验涉及包裹中心钚球的两个铍半球之间的缝隙闭合。当半球闭合时,从钚当中释放出来的中子被铍反弹,导致更多的中子被释放。这一实验极其危险。一旦两个半球合拢,其连锁反应会引发一连串辐射。斯洛廷作为一名经验丰富又才华横溢的物理学家,出乎意料地用一把平头螺丝刀分离了两个铍半球。但在螺丝刀转动并使两个半球相撞的那一刻,在场的 8名科学家还是受到了危险剂量的辐射。斯洛廷的状况最糟糕, 9日后在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的医务室与世长辞。团队中的其他人都得以从急性辐射综合征中康复,但少数的几位还是因癌症或其他可能与此次事故相关的疾病英年早逝。
这些绝顶聪明的人为何如此愚蠢?
意外确实难以避免。我们都会为诸如刀子割到手指或关车门夹到别人的手之类的失误而感到羞愧。但对于一群杰出的物理学家,你却指望他们仅用一把手持平头螺丝刀自救于致命的核辐射之下。
据斯洛廷的一名同事所言,其实有很多相对安全的方法来进行钚测试,而且斯洛廷对此心知肚明。例如,他可以先固定其中一个铍半球的位置,再将另一个由下而上地托上去。接下来,如有任何滑落发生,两个半球将因重力而无害分离。
为何斯洛廷会如此鲁莽行事?我们怀疑他经历了那种人人都曾有过的错觉:我们在一知半解中仍知道该怎么做。这些物理学家们所感受到的惊诧,其实和你试图修好漏水的水龙头却反而使浴室“洪水滔天”,或试图帮你女儿解出数学作业题却被二次方程难倒时大同小异。我们总是胸有成竹地开头,垂头丧气地结尾。
这些都只是不相干的例子,还是它们背后有更系统性的因素?
人们总是习惯于高估自己的理解力吗?抑或知识确实比看起来更浅显易懂? 1998年,认知学家弗兰克 ·凯尔( Frank Keil)离开工作多年的康奈尔大学来到耶鲁大学。在康奈尔大学期间,凯尔长期致力于研究已有的事物如何运作的理论。他很快便意识到那些理论何其破碎且浅薄,但他遇到了一个困扰。他找不到一个有效的方法来科学地阐明人们实际所知与他们自认为所知之间的差距。他已尝试过的方法不是太耗时就是太难以量化,还有些根本无法得到受试者的真实反馈。于是,他灵机一动,一种符合他预期效果的方法浮现在脑海。这种被称为解释性深度错觉( illusion of explanatory depth,简称 IoED)的测试工具能够克服上述弊端:“我清楚地记得某日清晨,当我在位于康涅狄格州吉尔福特的家中淋浴时,几乎整个解释性深度错觉的模型随着水流涌现,倾泻而下。我立即冲出浴室,开始工作,拉上一直和我一起研究认知劳动分化的利昂 ·罗森布利特(Leon Rozenblit),开始制定解释性深度错觉的所有细节。”
由此,一种研究无知的方法诞生了,这种方法只单纯地要求受试者对某事物给出解释,并说明这种解释如何影响他们对自身理解力的评价。倘若你是罗森布利特和凯尔的受试者之一,你会被问到下列问题:
1. 请自评对于拉链工作原理的知识了解多少,如果了解程度为 1—7,你会给自己打几分?

2. 拉链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请描述使用拉链的所有步骤,越详细越好。
如果你同罗森布利特和凯尔 2的大多数受试者一样,并非在拉链工厂上班,那么关于第二个问题你便所知甚少。你确实对拉链的工作原理毫无概念。所以,试想你被问到如下问题:
3. 现在,请重新自评你对拉链工作原理了解多少,了解程度依然是 1–7,你会给自己打几分?
这一次,你多少会降低评分以示谦卑。在试着解释拉链的工作原理之后,大多数人意识到了他们对拉链的知识其实还是门外汉,因此在问题 3上只给自己打一分或二分。
这项论证表明人们置身于错觉之中。受试者们自己也不得不承认,他们对拉链的真正了解远不如想象中多。当人们调低第二次评分的分数时,他们实质上是认识到,“我知道的比我以为的要少”。拆穿人们的错觉着实简单得难以置信,你只要要求他们对看似平凡的某事给出解释就行。这一招可不只对拉链有效。罗森布利特和凯尔分别以车速表、钢琴键盘、冲水马桶、锁芯、直升机、石英表和缝纫机为题进行的测试都得到了相同的结果。每一位受试者都表现出错觉:无论他们是耶鲁大学的研究生、名校的本科生还是就读于社区公立学校的学生。在一所美国常春藤名校的大学生身上,在一所大型公立高中的学生身上,以及在对美国民众的线上随机抽样测试中,错觉一而再,再而三地被证实。我们发现错觉不仅发生在对日常物品的认知上,它几乎无处不在:人们高估了自己对诸如税收政策和对外关系之类政治议题的理解,在热门科学话题如转基因作物和气候变化方面也全凭想当然,甚至连个人理财都是一本糊涂账。我们对心理现象的研究持续已久,但如此强有力的关于理解力错觉的证据实属罕见。
关于这些实验结果,一种可能的诠释为,正是受试者努力去解释的过程改变了他们对“知识”的解读。或许当他们先后两次被要求进行自评时,受试者们感觉在回答两个截然不同的问题。第一次他们将问题理解为:“我对拉链的了解有多少?”而在他们尝试过解释这东西怎么工作之后,则开始评估自己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清楚地给出说明。如果这样的话,受试者可能是将第二个问题理解为:“我能在多大程度上用语言表达有关拉链的知识 ?”但是,由于罗森布利特和凯尔设计的题干严谨而明确,这似乎不太可能发生。
他们精确地定义并告知了受试者每一级分数所代表的含义( 1—7)。
而且,即使受试者自认为前后回答的并非同一问题,这仍不妨碍他们在想办法给出一个解释的过程中也省悟到:他们能说明白、讲清楚的知识确实比自以为的要有限。此乃解释性深度错觉之本质。若不曾试着说明某样东西,人们总是对自己的理解水平自我感觉良好;一番尝试之后,他们会有所改观。即使他们调低分数是基于对“知识”这一术语定义上的歧义,这仍然揭示了他们实际所知还是较少的真相。据罗森布利特和凯尔所言,“许多受试者反馈说当他们得知自己远比原先预想的要无知时,一份实实在在的惊讶和从未有过的谦卑涌上心头”。
解释性深度错觉还可以用人们如何理解自行车这个例子来说明。利物浦大学的心理学家丽贝卡 ·劳森( Rebecca Lawson)向一组心理学专业的本科生展示了一幅车架部分组件缺失、没有链条和踏板的自行车示意图。
劳森要求学生们补全缺失的部分。我们不妨试试看。车架的哪些部分不见了?链条和踏板应该安装在哪儿?
如上问题居然出乎意料地难以回答。在劳森的研究中,将近一半的学生无法完全正确地补全图片(你会在下面看到几个学生的绘图)。甚至劳森以四选一的方式,要求他们选出正确的图片时,这些学生也并没有表现得更好。许多学生选择了前后轮都缠有链条的图片,在这种结构下车轮是不可能转动的。即便是专业骑手在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上也远远拿不了满分。对于平日里司空见惯的物件,甚至那些每次使用都觉得其原理显而易见的东西,我们的理解竟是如此粗浅。


我们究竟有多无知
因此,我们对自身知识量的高估正暗示了我们比想象中更加无知。但我们究竟有多无知呢?知识量是否有可能被估算呢?托马斯·兰道尔(Thomas Landauer)试图为此寻找答案。
兰道尔是认知科学的先驱,曾任职于哈佛大学、达特茅斯大学、斯坦福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并倾 25年之久试图将其独到见解应用于贝尔实验室。他的研究起步于 20世纪 60年代,正逢认知科学家们将人脑视为电脑的时代。当时,认知科学领域与现代计算机一同崭露头角。如我们所知,拥有非凡数学头脑的约翰 ·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和艾伦·图灵(Alan Turing)奠定了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于是问题来了,人类心智的运作是否也遵循相同的原理。计算机配有一个由中央处理器运行的操作系统,按照一系列规则读取和写入一个数字存储器。早期的认知科学家认为,与计算机相比,人脑并没有什么不同。计算机的运作程序被视为认知执行模式的一种暗喻。思维被当作一种在人们脑中运行的电脑程序。让艾伦·图灵声名鹊起的原因之一就是他把这种想法发挥到了极致。如果人脑像电脑一样工作,那么人类所能做的一切都可以由电脑程序实现。受此鼓舞,图灵于 1950年发表了经典论文《计算机器与智能》( 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对“机器会思考吗”这一问题做出解答。
20世纪 80年代,兰道尔 6决定用与计算机内存相同的衡量标准来衡量人类的记忆容量。当我们撰写此书时,一台笔记本电脑的长期储存空间为 250—500GBa。兰道尔使用了几种巧妙的手法以测量人们的知识量。例如,他估计了成年人的平均词汇量并计算出储存这些信息所需的字节数量,并用这一结果推算了成年人的平均知识量,其结果是 0.5GB。
兰道尔也用其他完全不同的方法测算过。在许多心理学实验中,受试者都被要求读文本,看图片,听字词(实义词或无意义的音节)、句子或一小段音乐。几分钟乃至几周之后,心理学家对受试者们的记忆进行测试。一种方法是要求人们再现他们当初接收到的原始材料。这是一种令人精疲力竭的记忆力测试。你觉得你现在能立刻复述出一段几周前仅听过一次的短文吗?兰道尔分析了一些对人们而言稍显轻松的实验。这些实验更像识别测试,只要受试者能够指出新展示的内容(常常是一幅图片、一个单词或一小段音乐)是否在此前出现过即可。其中一些实验会出示几个选项让受试者选出哪个他们之前见过。这是一种极易受到影响的测试方法,即使记忆力不尽理想,受试者也能有不错的表现。兰道尔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识别表现上的差异来推测人们究竟记住了多少。这一差异在理论上等同于我们所能获取记忆的多少。
兰道尔这一方法的绝妙之处在于,他依据起初是否接收过认知材料区分出哪些是对记忆的测量(两组间识别表现的差异)。这使他得知人们记住他们先前习得的信息的速度是多少。测量时,他也找到了一种方法,能够把遗忘的因素考虑进去。若不计实验程序细节或认知材料类型的差异,兰道尔的分析结果毫无疑问地显示出人们汲取信息的速度并无太大差异。无论认知材料以何种方式呈现,比如视觉、语音或音乐,习得的速度都大致相同。
接下来,兰道尔计算了人们究竟掌握多少信息,即人脑的知识库到底有多大。假设人们在 70年的寿命中这一习得知识的速度始终恒定,他所尝试过的每一种测量方法大都指向同一个答案: 1GB。
兰道尔并未宣称这一结果是准确无误的。但即使把这个数字乘上 10倍,即使人们的记忆储量能增加到 10GB,它仍小得微不足道。这和一台现代笔记本电脑的内存比起来不过是九牛一毛。但人类本就不是堆砌知识的仓库。
从某种角度看,这简直骇人听闻。作为健全的成年人,我们居然学会了这么多东西。我们居然能看懂新闻,不会觉得晕头转向,理不清头绪。我们居然能围绕好几个不同领域的话题高谈阔论。看《危险边缘》(Jeopardy!)的时候,我们冷不丁还能猜对几道题。我们都至少会说一种语言。毫无疑问,我们知道的远不止背包里那个小机器的存储量的几百分之一。
但是,如果你对人脑等于电脑的说法不买账,那就没什么好震惊的了。如果心智模式是机械的,只能将信息编码和储存在记忆体中,那么当你需要面对的是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时,它就黔驴技穷了。一味追求大存储量的记忆体是徒劳的,因为我们的记忆不可能穷尽这个世界。
认知科学家对于用计算机类比人脑的暗喻不屑一顾。不过它并非一无是处。某些情况下当人们慢条斯理且小心翼翼地思考时—当他们对每一步都深思熟虑而非凭直觉贸然行事时—确实像计算机程序在运行。但绝大多数时候,认知科学家还是热衷于指出人脑与电脑的区别。深思熟虑只占我们思维运转的一小部分罢了。大多数认知过程都是潜意识下的直觉思维的产物。认知意味着要同时处理海量的信息。例如,当人们绞尽脑汁搜寻某一词语时,我们不会逐一排查,相反地,我们将搜遍整部字典 —我们头脑中的字典—与此同时,目标词也会浮现在脑海中。这可不是早年间冯·诺依曼和图灵构想的计算机和认知科学能应付的运算。
更重要的是,人脑不像电脑一样只依赖一个中央处理器,用写入和读取记忆的方式思考。正如我们稍后将在本书中详细讨论的那样,人们的思考还依赖于他们的躯体,他们身处的世界,以及其他人的心智。若要把我们对这世界的所知全部装进脑袋,实在是异想天开。
为了说明这个世界究竟有多么复杂,不妨考虑一下复杂性的几种来源。有些人造物因设计而复杂。据丰田汽车称,现代汽车约包含三万个部件。 10但它们真正的复杂性并不在于部件的数量,而是这些部件有多少种设计方案以及有多少种组装方式。试想一名汽车设计师需要考虑的一切:外观、动力、效能、触感、可靠性、尺寸、安全性等。除了上述人尽皆知的因素外,预估和评测汽车的震动是现代汽车设计制造的重要环节,因为这决定了一部车将会多么吵及多么晃。设计师通常会替换某些部件以调试车辆的震动特性。如今,汽车被设计得如此复杂,以致十几岁的孩子们无法再一掀开发动机罩就可以拿着扳手敲打摆弄一番。修理现代汽车需要接受大量的训练,调试汽车需要众多电子配件。年轻人不得不去找一台油腻腻的老爷车,只有那样的引擎才简单得足以让业余修理匠上手。甚至,连专业技师都在抱怨维修车辆早就轮不到他们插手了,他们不过是遵照电脑程序的提示更换组件而已。
从飞机到钟控收音机,你可以把上述说法套用在任何现代技术上。现代飞机如此复杂以至没人能完全弄懂它们。更准确地说,不同的人了解它们的一些不同方面。有些人是飞行动力学专家,有些人则专攻导航系统。一些人负责弄懂喷气式引擎,而另一些了解人体工程学谙熟座椅设计的人,让航空公司得以有效地把经济舱塞得像桶装薯片。还有诸如钟控收音机和咖啡机这样的现代家用器具也太过复杂,以至当它们损坏时都不值得被送修。我们直接弃旧换新了。
人造物的复杂性同自然界的复杂程度比起来算是小巫见大巫了。一旦你凑近仔细查看便会发现,岩石和矿物比它们看上去可复杂多了。科学家至今无法完全解释黑洞的原理,甚至为什么冰是滑的等自然现象。但如果你当真想体验一下复杂性,请翻开一本生物学教科书吧。哪怕只是像癌细胞 11一样的微观生物,都需要成百上千位科学家和医生共同努力,研究它们的本质、变异、繁殖和死亡的原因,以及怎么在正常细胞里把它们辨认出来。倘若科学和医学能回答这些问题,人类将摆脱这被统称为“癌症”的瘟神之扰。科学与医学不断发展,但还是有许多癌细胞“逍遥法外”。
复杂性随着多细胞生物的出现而成倍上升。举个极端的例子吧,试想一下神经系统,连一只海参都有 18 000个神经元。按照渐进的标准,果蝇和龙虾都聪慧过人,它们大概有超过 10万个神经元来处理信息。蜜蜂有将近 100万个神经元在工作。这样算来,哺乳动物的复杂性已经达到另外一个范畴了。老鼠约有两亿个神经元,猫有近 10亿个,而人类则在 1 000亿个左右。大脑皮层是大脑最近才被开发的部分,有大约 200亿个神经元,其复杂性正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之处。大脑还真是纷繁忙碌,一秒都不停歇。
不论我们脑中有多少细胞,它们仍不足以将我们所见所闻的点点滴滴都保留下来。世界的复杂性深不可测。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要说哪个系统复杂得难以被充分理解,大脑恰好是个完美的例子。当你面对的是像大脑这样庞大的系统时,别指望你能洞悉一切。尽管如此,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神经科学家还是在解释单个神经元如何运作,以及描述由数百万神经元组成的大规模脑功能区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他们发现了脑内的许多系统,认知神经学家则深入探究这些系统如何与不同官能建立联系。至今,我们所知最多的大概要数视觉了。科学家了解光线如何进入眼睛,如何被转化为大脑活化,并在枕叶的哪个位置解析为其在现实世界代表的意义(如运动、方向和色彩)。我们还知道活化哪里可以辨认物体(颞叶)并找到它们(顶叶)。
但是,神经科学家对于大脑作为一个复杂的整体如何反应和计算所知甚少。科学家仍致力于弄清楚什么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什么又是我们后天习得的,什么会被我们遗忘且忘得有多快,意识的本质是什么以及意识因何而存在,情绪是什么以及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控制情绪,以及人们(包括婴儿)如何看清他人的意图。进化创造了如此复杂的大脑,以至我们都意识不到其复杂性的全部所在。
科学家尽力探索的另一个复杂系统当属天气。气象学家在天气预报 方面已取得长足进步。许多极端天气现象数日前即可被预测,这在 10年或 20年前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我们称其为短期预报。它的进步归功于海量数据,更完善的天气模型以及更快的电脑运算速度。这是一项无与伦比的进步。像前面提到的大脑一样,天气是个极度复杂的系统,变幻莫测的因素多得难以想象而结果又与这些因素的复杂互动密切相关。你今天所处位置的天气取决于近期光照、海拔、是否与山脉为邻、有无大面积水体储热或吸热,附近地区有无恶劣天气(如飓风和雷雨),以及周遭的气压分布情况。
将这些信息汇集并统整为一份天气预报并非易事。事实上,气象学家仍无法做出具体的预测,例如下一个龙卷风的魔爪会伸向哪里。此外,长期天气预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或许永远无法实现)。几日之内的天气预报你尚可相信一二(只要你能接受“意外之喜”),但别指望当地的气象学家能把几周后的天气状况告诉你。我们确实能够把握气候正在发生的长期变化,但针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在预测具体的短期天气事件方面并无助益。我们知道由于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事件将有增无减,但具体会发生什么、发生在哪里,我们就无从得知了。
有些我们试图了解的东西是无限复杂的,即使在理论上都无法被理解。例如你正准备去参加一个同学聚会,并试图预测会不会撞见昔日的男 /女朋友。假设你与他 /她已失去联系多年,你还是能够依据一些基本事实做出预测,比如通常情况下谁来参加这类聚会的可能性比较大。朋友或许会透露一些参加人员的情报。你还可以基于印象中前男 /女朋友过去合不合群或念旧与否做出预测。你做不到的是基于具体事实的预测,如这个人是不是住得太远或无法负担旅费,或已经不在人世了。此人可能已婚或离异。他 /她或许已为人父母,照料着一个或两个,甚至 8个孩子,可能从事过各行各业,也说不定曾在监狱服过刑。事实上,他 /她的人生轨迹有无限种可能,只是我们无从知晓。
军事战略家谙熟此类问题。无论你对各个方向的进攻防守得多么周详,敌人还是可能从其他地方冒出来,有些在意料之中(从陆上或海上进攻),但还有很多出人意料(从地下挖隧道或藏在城门外的木马里)。由于敌人势必不想让你猜到他们会从何处进攻,意料之外的情况恐怕更有可能发生。
我们要预测的往往不只小概率事件,甚至还包括那些连我们自己都说不清到底该不该列入考虑范围的事情。唐纳德 ·拉姆斯菲尔德(Donald Rumsfeld)曾分别在杰拉尔德·福特( Gerald Ford)和乔治·W.布什( George W. Bush)任职美国总统期间出任国防部长。他的著名言论之一是关于区分无知的几个层次:
知道自己知道,这指的是我们对自己已知什么心知肚明;知道自己不知道,这是说,我们对自己不知道什么有自知之明;还有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指的是我们对未知的愚昧无知。
“知道自己不知道”尚属可控。这或许有点麻烦,但至少有迹可循。如果军方已知会遭到攻击但不知时间和方位,那么可以安排部队进入警戒、准备武器并让一切尽可能保持机动状态。2001年年初,警方已获悉纽约世界贸易中心是中东恐怖分子的攻击目标。毕竟,它在 1993年即遭受过爆炸袭击,造成 6人死亡,千余人受伤。自从知道世界贸易中心被锁定后,警方从多方面加强了安保措施,例如增加警卫和设置车障。
但真正的罪魁祸首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当你漫无目的时,怎能不手足无措?谁能想到民航客机会被当作炸弹于 2001年 9月11日撞上世界贸易中心?此次袭击改变了美国的国土安全概念,并开启了一连串灾难性的中东事件,包括发生于阿富汗、伊拉克和叙利亚的几次大战,以及关于新兴恐怖组织的定义。不只军事家长期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所扰,它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股票交易有风险,因为谁也料想不到什么时候会有突发事件导致股市低迷。2011年,作为日本股票市场的指示灯,日本日经指数在一场大地震和接踵而至的海啸之后下跌了 1.7%。“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还会在飞来横祸或者横财时把家里翻个底朝天(例如在后院挖宝藏)。“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总是难以被预测却又接二连三地发生。
要知道,巨大的复杂性不会因为你凑近去仔细琢磨就会被肢解简化。在数学领域,具有此类属性的现象被称为分形。就像是众木成林,众枝成木,众叶成枝,而且树叶自身还有血管似的复杂分支毛细管结构。如果你能一瞥高倍显微镜下的毛细管,宛如细胞层次的复杂结构即映入眼帘。分形能在你看得到的每一层级维持其复杂性。自然界众生万物都遵从分形模式。海岸线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乘坐客机从三万英尺高空俯瞰英国海岸,你将看到一条参差不齐的轮廓,勾勒出陆地与海洋的楚河汉界。无论离得多么近,那条锯齿状的边缘线依然清晰可见。即使你正身处海滩之上,只要手持放大镜盯着一块水边的岩石,就能看到那似曾相识的锯齿状边缘。看得越仔细只会发现问题越多。待解之事总是没完没了。
即使是简单的日常物品,其每个侧面都可以引入分形式的复杂性。例如,为了完全了解发夹,我们需要穷尽它的所有用途和潜在用途:它由哪些材料制成,这些原材料产自哪里,每一种原料在制造发夹中如何发挥作用,发夹在哪里出售,以及谁会买发夹。此外,为了充分领会上述每一个问题的答案,又需要提出更多的问题。要充分了解发夹的消费人群就需要展开关于发型的分析,相应地,之后便是对时尚及深层社会结构的分析。计算机科学家称这种不断增长的信息需求为组合激增( combinatorial explosion)。想要全部地理解,势必要了解更多,而且每一项待解之事的组合将很快使你不堪重负,于是,系统崩溃。
另一种证明世界复杂性高深莫测的数学工具是混沌理论( chaos theory)。在混沌系统中,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众所周知的比喻是,中国的蝴蝶扇扇翅膀,美国便飓风肆虐。在混沌系统中,微小的差异会被放大,就像跌落悬崖的速度是平时下山速度的放大版。斯蒂芬·杰伊·古尔德( Stephen Jay Gould)这样诠释混沌理论如何将复杂性引入历史研究:“一开始没来由的小小异动引发的后果如瀑布般倾泻而出,回首一切,恍然间有种命中注定之感。起初哪怕只是轻轻一推,历史的车轮就会驶入不同的轨道,从这一点开始即分道扬镳。始于微不足道的改变,终于大相径庭的结局。 ”15古尔德对过往事件的不可避免性的观察结论,正是对人类无知的深刻洞见。我们只是意识不到事情是如何发生的罢了。

前言/序言

"前言 无知与知识共同体
三名士兵坐在一个三英尺 a厚的混凝土掩体中,聊着各自的家乡。突然,谈话随着水泥墙体的剧烈摇动而中断,接着停止,地面晃得简直像抖动的杰乐果冻( Jell-O,美国果冻食品品牌)一般。此刻,在他们头顶上方三万英尺处的一架 B-36轰炸机上,机组成员因机舱中充斥的热流与浓烟而咳嗽不停,并因为几十个闪光灯和警报器同时启动而争吵不休。与此同时,在向东 80英里 b的海面上,不幸的“幸运龙五号”渔船(第五福龙丸)全体船员站在甲板上,惶恐而惊愕地盯着海天之际。
这是 1954年的 3月 1日,身处太平洋远洋海域的他们都见证了这一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爆炸事件:绰号为“虾”,代号为“喝彩堡垒”1的氢弹爆炸。不过,好像哪里不对劲儿,而且错得很离谱。
那些置身比基尼环礁掩体中的军人们接近核弹的爆心投影点。他们曾目睹过以往的核弹爆炸,这不像地震那样不可预期,他们应该能够预知爆炸发生 45秒后袭来的冲击波。再说 B-36的机组人员,他们进行的是一次载有科学使命—放射性沉降云采样与放射性测量的飞行任务,理应在安全高度内航行,而这架飞机却被烧得都要起泡了。
这些人都比第五福龙丸上的船员要幸运得多。爆炸发生两小时后,一片放射性沉降云笼罩在渔船上空,使船员们暴露在放射性碎片下长达数小时之久。他们几乎立即出现了辐射综合征的急性症状—牙龈出血、恶心、灼烧感—其中一人在送至东京医院后几天内就死亡了。爆炸发生前,美国海军曾护送几艘渔船离开危险海域。而第五福龙丸早已在美国海军划定的危险海域以外了。更令人痛心的是,几小时后,放射性沉降云随即飘过了朗格拉普环礁和乌蒂里克环礁,使本地居民都受到了辐射。这是居民们从未经历过的。他们在罹患急性辐射综合征三天后被疏散撤离,并暂居于另一个岛上。他们于三年后返回环礁,但又因癌症发病率激增而被再次疏散。最为悲惨的是孩子们,他们始终眼巴巴地盼着回家之日的到来。
爆炸的威力远远大于预期,这是灾难发生的原因。 TNT当量是用于衡量核武器威力的指标。1945年于广岛2爆炸的代号为“小男孩”的裂变式原子弹,其当量为 16 000吨 TNT(三硝基甲苯,常用于制造炸药),足以让这座城市的大部分彻底变为废墟并夺走 10万人的生命。研制“虾”的科学家们对其威力的期待大约是“小男孩”的300倍,即 6兆吨。然而,“虾”实际释放了 15兆吨的爆炸威力,几乎相当于“小男孩”的 3 000倍。科学家们预见了这次爆炸会威力惊人,却没想到低估了那么多。



《知识的错觉》 目录 引言:求知之路上的迷雾 探索的开端:人类对理解世界的永恒渴望 知识的边界:那些我们以为知晓,实则模糊不清的领域 本书的使命:拨开迷雾,重塑我们对“知”的认知 第一章:看似清晰,实则模糊的“知道” 1.1 “知道”的具象化:知识的测量与度量 1.1.1 考试成绩与分数:量化知识的尝试及其局限 1.1.2 学历证书与头衔:社会对知识的认可符号 1.1.3 掌握词汇与概念:语言表述是否等同于深度理解 1.1.4 案例分析:某位“专家”的表面知识与实际应用鸿沟 1.2 “知道”的主观体验:认知偏差的微妙影响 1.2.1 熟悉效应(Mere-Exposure Effect):熟悉感带来的“了解”错觉 1.2.2 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只听得进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 1.2.3 流畅性启发(Fluency Heuristic):信息表述越流畅,越容易被认为是真实的 1.2.4 案例分析:在网络信息洪流中,我们如何被“知道”所欺骗 1.3 “知道”的表层与深层:皮毛之知与触类旁通 1.3.1 记忆的泡沫:能够回忆但无法解释的知识 1.3.2 机械学习与理解:重复与内化的区别 1.3.3 知识的孤岛:零散信息的堆砌,缺乏系统性 1.3.4 案例分析:学了很多年,为何遇到实际问题时束手无策 第二章:学习的陷阱:那些阻碍我们真正理解的习惯 2.1 被动的接收者:在信息海洋中漂浮 2.1.1 听讲与阅读的幻觉:以为听进去、看进去就等于学会了 2.1.2 笔记的堆砌:成为“笔记收藏家”,而非知识内化者 2.1.3 被动观看教学视频:眼睛的投入,大脑的放空 2.1.4 案例分析:课堂上的“全神贯注”与课后的“一问三不知” 2.2 缺乏反馈与反思:学习过程中的“盲点” 2.2.1 逃避挑战:只选择容易吸收的内容,回避真正需要思考的部分 2.2.2 缺乏检验:不主动去验证自己是否真的掌握了 2.2.3 停止思考:一旦找到一个“答案”,就停止了进一步的探索 2.2.4 案例分析:习惯性地问“是什么”,却很少问“为什么”和“怎么样” 2.3 知识迁移的困境:将所学应用到新场景的难题 2.3.1 情境依赖性:学到的知识只在特定环境下有效 2.3.2 抽象化能力的不足:未能提炼出事物的本质规律 2.3.3 缺乏类比与联想:未能将新问题与已知知识建立联系 2.3.4 案例分析:教科书上的理论,现实中的应用,为何如此遥远 第三章:“不懂”的价值:拥抱未知,开启真正的学习 3.1 承认“不知道”:诚实面对认知的局限 3.1.1 “我不知道”的力量:开启好奇心的钥匙 3.1.2 避免“装懂”:卸下伪装,才能真正进步 3.1.3 “不知道”与“无知”:区分承认不足与放弃求知 3.1.4 案例分析:那些伟大发现往往源于对未知的好奇 3.2 提问的力量:深入探索的引擎 3.2.1 好问题的特质:开放性、指向性与启发性 3.2.2 追问的艺术:层层剥茧,直击本质 3.2.3 合作提问:集思广益,打破思维僵局 3.2.4 案例分析:苏格拉底的诘问法如何促进了哲学的发展 3.3 实践出真知:在行动中检验与深化理解 3.3.1 “做中学”的魔力:通过尝试与错误获得宝贵经验 3.3.2 反馈循环:从实践中学习,再指导下一次实践 3.3.3 刻意练习:有目的、有计划的提高 3.3.4 案例分析:从学徒到大师,漫长的实践之路 第四章:构建真正的理解:从“知道”到“明白” 4.1 深度加工信息:让知识在脑海中“活”起来 4.1.1 主动回忆:不看答案,强迫自己检索信息 4.1.2 解释与重述:用自己的话讲清楚一个概念 4.1.3 概念图与思维导图:梳理知识结构,建立联系 4.1.4 案例分析:如何将复杂概念转化为易于理解的故事 4.2 批判性思维:不盲从,不轻信 4.2.1 质疑的艺术:分析信息的来源、动机与逻辑 4.2.2 评估证据:区分事实、观点与推测 4.2.3 识别逻辑谬误:避免被错误的推理所误导 4.2.4 案例分析:面对广告与宣传,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 4.3 知识融会贯通:连接不同的领域 4.3.1 类比与隐喻:用已知解释未知 4.3.2 跨学科思考:从不同视角看待同一个问题 4.3.3 构建个人知识体系:将零散信息整合为有机整体 4.3.4 案例分析:伟大的科学家如何从不同领域汲取灵感 第五章:终身学习的姿态:在不确定中前行 5.1 拥抱变化:知识的动态性与更新 5.1.1 知识的迭代:昨天的真理可能是今天的谬误 5.1.2 学习新技术的必要性: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5.1.3 保持开放心态:愿意接受新观点与新知识 5.1.4 案例分析:那些固守旧观念的人,最终如何被时代抛弃 5.2 培养好奇心:驱动学习的内在动力 5.2.1 从兴趣出发:让学习成为一种享受 5.2.2 探索未知领域:不设限地拓展认知边界 5.2.3 保持童真:用好奇的眼睛看世界 5.2.4 案例分析:孩童般的疑问,往往能带来深刻的洞察 5.3 谦逊的学习者:永无止境的探索 5.3.1 认识到自身的渺小:宇宙浩瀚,知识无垠 5.3.2 虚心向他人学习:每个人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5.3.3 享受过程,而非结果: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回报 5.3.4 案例分析:伟大的智者,往往也是最谦卑的学习者 结语:迈向真正的理解 回顾求知之路:从“知道”的错觉到“明白”的实境 拥抱不确定性:在探索中不断成长 真正的智慧:在于对知识的持续追求与深刻理解 --- 引言:求知之路上的迷雾 人类天生具备一种对理解世界的强烈渴望,我们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解析周遭的繁复,填补认知的空白。从远古先民仰望星空,到现代科学家探索宇宙深处,这股求知欲从未停歇。然而,在这条漫漫求索之路上,我们时常会被一层无形的迷雾所笼罩,那便是“知识的错觉”。我们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某些事物,以为自己“知道”了,但事实却可能远非如此。 “知道”这个词,在日常生活中似乎简单明了,但当我们深入探究,会发现它隐藏着诸多陷阱。我们可能熟练地运用某个概念,却不理解其深层含义;我们可能对某个领域的信息了如指掌,却无法将其应用于实际;我们甚至可能因为熟悉某个说法,就错误地认为自己已经理解。这种对“知道”的误判,不仅阻碍了我们进一步的学习和成长,也可能导致我们在决策中犯下严重错误。 本书的目的,正是要拨开这层笼罩在知识之上的迷雾,帮助读者重新审视我们对“知”的认知。我们将深入探讨,那些让我们产生“知识的错觉”的根源,剖析学习过程中常见的陷阱,并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引导读者从被动的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究者,从停留在表层的“知道”,走向真正深刻的“明白”。这并非要否定我们已经获得的知识,而是要帮助我们建立一种更健康、更有效、更诚实的学习态度,在承认自身认知局限的同时,激发出更强大的探索动力。 第一章:看似清晰,实则模糊的“知道” 我们常常用一些外在的指标来衡量知识的掌握程度,却忽略了这些指标背后可能存在的虚幻。分数、证书、言语的流畅,这些都容易让我们误以为自己对某个事物已经有了充分的了解。 1.1 “知道”的具象化:知识的测量与度量 知识,这个抽象的概念,在现代社会中被赋予了许多具体的衡量方式。考试成绩与分数,是衡量学习成果最直接的工具。一场考试,通过预设的问题和固定的答案,试图量化个体对某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然而,分数的高低,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对知识的理解深度,也无法预示其在复杂情境下的应用能力。一个在考试中名列前茅的学生,可能只是擅长记忆和机械性地解答,一旦面对稍有变动的情境,就可能束手无策。 学历证书和头衔,则是社会对知识的一种认可符号。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甚至是各种专业认证,它们代表了在特定教育体系或专业领域内,个体所达到的一个级别。这些是重要的通行证,但也容易产生误导。获得一张文凭,并不等同于拥有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时甚至只是完成了一个学习过程的符号化标志。 掌握词汇和概念,是语言表达知识的基础。我们能够清晰地定义一个术语,能够熟练地运用它来描述事物,这似乎就是“知道”的直接体现。但语言的表述,往往只是知识的冰山一角。我们可能熟知“熵”这个词,能够解释它的基本定义,但真正理解熵在热力学、信息论甚至社会系统中的深远意义,则需要更深入的思考和更广泛的联结。 案例分析:某位“专家”的表面知识与实际应用鸿沟 李博士是一位著名的学者,他在某个学科领域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出版了多部著作,并且经常在公开场合侃侃而谈。他的演讲总是逻辑严谨,引经据典,让听众深感佩服。许多人认为他在这方面是权威,是真正的“专家”。然而,当一次产业界遇到了一个实际的研发难题,急需这位“专家”的指导时,他却显得捉襟见肘。他能够分析问题的理论框架,能够引用相关的研究成果,但对于如何实际操作,如何克服工程上的瓶颈,他却知之甚少。他的“知道”,更多停留在理论层面,是一种对已发表知识的整理和阐述,而非基于实践经验的深刻洞察。这便是表面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存在的巨大鸿沟,一种典型的“知道”的错觉。 1.2 “知道”的主观体验:认知偏差的微妙影响 除了外在的量化标准,我们对“知道”的感知,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主观心理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往往是微妙且难以察觉的。 熟悉效应(Mere-Exposure Effect)告诉我们,我们倾向于对那些反复出现在我们面前的事物产生好感,并误以为自己对它们有更深的了解。当我们不断地听到某个说法,或者看到某个信息,即使我们并没有深入思考,也会逐渐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熟悉感,并将其转化为“我知道”的幻觉。 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是我们最顽固的认知习惯之一。一旦我们形成了某种观点或认识,就会不自觉地去寻找那些能够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而忽略那些与之矛盾的证据。这种选择性的接收,让我们感觉自己的认知是“正确”且“完整”的,但实际上,我们只是在不断巩固一个可能并不全面的图景。 流畅性启发(Fluency Heuristic)则是一种更为巧妙的欺骗。如果一个信息表述得非常流畅、清晰,逻辑性强,即使其内容并不一定准确,我们也更容易认为它是真实的,从而产生“知道”的错觉。精巧的文字,动听的言辞,往往比晦涩难懂的真实情况更具欺骗性。 案例分析:在网络信息洪流中,我们如何被“知道”所欺骗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要接触海量的信息。新闻报道、社交媒体、各类文章,都以极快的速度涌入我们的视野。当我们看到一篇关于某个社会事件的文章,如果它使用了清晰的语言,并且与我们已有的某些观点相符,我们很容易就认为自己“知道了”事件的真相。我们会因为文章的流畅性而对其深信不疑,即便作者只是基于片面的信息,甚至是虚构的内容。我们可能看到某个“热门话题”被反复提及,这种熟悉感让我们误以为自己对它有深入了解,即使我们从未去查证其真实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被“知道”的错觉所裹挟,而忽视了对信息进行批判性思考和深度验证的必要性。 1.3 “知道”的表层与深层:皮毛之知与触类旁通 知识的掌握,并非全有或全无,而是一个有不同层次的区别。我们常常停留在知识的表层,而错过了对其深层理解的可能性。 记忆的泡沫,是指我们能够回忆起某个信息,但却无法对其进行解释或运用。就像一个气泡,看起来存在,但一触即破,内部空空如也。这种“知道”的体验,是短暂的,是缺乏根基的。 机械学习与理解,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学习方式。机械学习,是通过重复来记忆,就像背诵单词表。而理解,则是将信息内化,与已有的知识体系建立联系,能够进行推理和应用。两者之间的差距,如同死记硬背与融会贯通。 知识的孤岛,是指我们掌握的知识点之间缺乏联系,是零散存在的。我们可能知道很多孤立的事实,但无法将它们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的知识,如同散落在海上的孤岛,彼此之间难以通航,也难以形成强大的整体力量。 案例分析:学了很多年,为何遇到实际问题时束手无策 小张在学校里认真学习了五年物理,他对牛顿三大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都了如指掌,甚至能熟练解出大量的习题。然而,当他的家里的水龙头漏水,他想尝试自己修理时,却感到无从下手。他知道杠杆原理,知道压力与力的关系,但他却无法将这些知识与水龙头的实际结构、水流的压力、密封圈的原理联系起来,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他的物理知识,停留在书本和习题集上,是一种“皮毛之知”,而非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深度理解”。这种落差,恰恰暴露了他对知识的掌握,更多是停留在表面,缺乏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迁移能力。 第二章:学习的陷阱:那些阻碍我们真正理解的习惯 在追求知识的道路上,我们常常不自觉地陷入一些学习的陷阱,这些陷阱让我们的努力事倍功半,甚至让我们产生“学了很多,但并没有真正学会”的困惑。 2.1 被动的接收者:在信息海洋中漂浮 现代教育和信息传播模式,很多时候鼓励我们成为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而不是主动的构建者。 听讲与阅读的幻觉,是最普遍的陷阱之一。当我们认真地听老师讲课,或者仔细地阅读一本书,我们常常会感觉自己已经将这些信息收入囊中。眼睛的专注,耳朵的聆听,似乎就是学习过程的终结。但实际上,这仅仅是信息的初步输入。如果缺乏后续的主动加工和思考,这些信息很快就会像水一样从我们的大脑中流失。 笔记的堆砌,是另一个常见的误区。很多人习惯于将老师讲的、书本上的内容一字不差地记下来,甚至用各种颜色标记,以为这是在“巩固”知识。然而,如果仅仅是机械地抄写,而没有经过自己的理解、提炼和组织,这些笔记就成了“笔记收藏品”,而非真正内化的知识。 被动观看教学视频,也常常让我们陷入“学习了”的假象。屏幕上的内容流畅生动,似乎很容易理解。但我们的大脑可能并没有积极参与到信息处理的过程中,只是机械地跟着视频的节奏走。眼睛看到了,耳朵听到了,但思考却被暂时搁置了。 案例分析:课堂上的“全神贯注”与课后的“一问三不知” 小明在课堂上总是坐得笔直,眼神紧盯着老师,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字。他奋笔疾书,密密麻麻的笔记写满了整个笔记本。在课堂上,他觉得自己对老师讲的内容了如指掌。然而,下课后,当同学问他:“刚才老师讲的那个概念,核心是什么?”他却支支吾吾,答不上来。再过几天,当老师布置一个需要运用课堂知识解决的实际问题时,小明发现自己完全无从下手。课堂上的“全神贯注”,只是他进入了一种“听课状态”,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学习与思考,因此导致了课后的“一问三不知”。 2.2 缺乏反馈与反思:学习过程中的“盲点” 学习是一个需要不断反馈和反思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一旦缺乏这两个环节,我们很容易在学习中产生“盲点”。 逃避挑战,是许多学习者为了舒适区而做的选择。我们倾向于只去接触那些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内容,而回避那些真正需要我们动脑筋、克服困难的部分。久而久之,我们就只会在熟悉的领域打转,而无法获得真正的突破。 缺乏检验,是指我们很少主动去验证自己是否真的掌握了某个知识点。我们只是“觉得”自己懂了,却不去通过练习、测试或应用来证实这一点。这就像一个建筑工人,仅仅是看了图纸,却从未真正去搭建。 停止思考,是在找到一个“答案”后就戛然而止。我们可能通过查阅资料,或者询问他人,得到了一个看似正确的答案,然后就满足于此,不再追问“为什么”和“怎么样”。这种浅尝辄止,让我们错失了深入理解事物的机会。 案例分析:习惯性地问“是什么”,却很少问“为什么”和“怎么样” 在学习某个历史事件时,很多人习惯于问“这个事件是什么时候发生的?主要有哪些人物?结果如何?”。这样的提问方式,聚焦于事实的层面。然而,更深刻的理解需要我们去追问“为什么会发生?它是如何一步步演变的?这种事件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有哪些可以借鉴的经验或教训?”。如果仅仅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我们就很难触及事件背后的逻辑、原因和规律,学习就容易流于表面,变成一种记忆性的积累,而非理解性的深化。 2.3 知识迁移的困境:将所学应用到新场景的难题 即使我们掌握了一些知识,但如何将它们应用到新的、未知的场景中,却是许多学习者面临的巨大挑战。 情境依赖性,是指我们学到的知识只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下有效。一旦脱离了那个熟悉的环境,知识就变得“不好使”了。例如,我们在教室里学到的数学公式,到了实际生活中,可能需要结合具体情境才能理解和运用。 抽象化能力的不足,让我们难以从具体的案例中提炼出普遍适用的原理。我们看到很多个苹果掉下来,但未必能提炼出万有引力定律。如果无法进行抽象化,知识就只能停留在具体的经验层面,难以触类旁通。 缺乏类比与联想,使我们在面对新问题时,难以将其与已知知识建立联系。一个善于学习的人,能够通过类比,将一个陌生领域的知识,与自己熟悉的领域联系起来,从而加速理解。 案例分析:教科书上的理论,现实中的应用,为何如此遥远 许多医学生在学习人体解剖学时,会花费大量时间记忆骨骼、肌肉、神经的名称和位置。他们能够通过图谱和模型,精确地指出每一个器官所在。然而,当他们进入临床实习,面对真实的病人时,却发现自己难以将这些零散的知识点与复杂的病理现象联系起来。教科书上的“标准人体”,与真实病人千差万别的个体差异,使得知识的迁移变得异常困难。这就是由于缺乏对知识进行情境化、抽象化以及建立现实联系的能力,导致了理论与实践的巨大鸿沟。 第三章:“不懂”的价值:拥抱未知,开启真正的学习 我们常常将“不懂”视为一种失败,一种需要尽快掩盖的缺陷。然而,在真正的学习过程中,“不懂”恰恰是开启新一轮探索的宝贵起点。 3.1 承认“不知道”:诚实面对认知的局限 “知道”的错觉,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不愿意承认自己“不知道”。但正是这种诚实,才让我们能够卸下伪装,真正地进入学习状态。 “我不知道”的力量,在于它能够驱散我们心中的傲慢与自满,为好奇心的萌发提供空间。当我们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才会产生要去了解、要去学习的动力。 避免“装懂”,是维护学习诚信的重要一环。在团队合作或交流中,如果对某个问题一知半解却故作高深,不仅会误导他人,更会让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坦诚地承认“我不懂,但我愿意学习”,反而更能赢得尊重。 “不知道”与“无知”是不同的。“不知道”是一种对当前认知状态的如实描述,它鼓励你去探索;而“无知”则是一种消极的、放弃求知的状态。承认“不知道”,是积极探索的开端。 案例分析:那些伟大发现往往源于对未知的好奇 人类历史上无数伟大的科学发现,并非源于某个“全知全能”的人物,而是源于那些敢于承认自己“不知道”的科学家。例如,牛顿在看到苹果落地时,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习以为常,而是问出了“为什么苹果会落地,而不是向上飞?”这个问题。这种对未知现象的好奇,正是他能够最终提出万有引力定律的关键。如果他满足于“苹果就是会落地”,那么伟大的理论或许将永远沉睡。 3.2 提问的力量:深入探索的引擎 问题,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好的问题,能够引导我们深入思考,触及事物的本质。 好问题的特质,通常是开放性的、指向性的和启发性的。开放性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鼓励发散思维;指向性的问题,能够聚焦于某个核心点;启发性的问题,能够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 追问的艺术,在于层层深入,不断剥离事物的表层,直至其核心。就像侦探破案,需要不断地提问,才能找出真相。对“为什么”的不断追问,是挖掘事物深层原因的关键。 合作提问,能够汇集众人的智慧,打破个人思维的局限。在团队讨论中,不同角度的问题能够相互启发,共同推动对某个问题的理解。 案例分析:苏格拉底的诘问法如何促进了哲学的发展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以其独特的“诘问法”(Socratic Method)闻名。他并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不断地提问,引导对方自己发现逻辑上的矛盾和认识上的盲点。这种方法,虽然有时让受访者感到困扰,但却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对哲学问题的深刻思考,帮助他们澄清模糊的概念,建立更清晰的认知体系。这正是提问的力量,它能够驱动人们主动去探索,去建构知识。 3.3 实践出真知:在行动中检验与深化理解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的学习,最终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和深化。 “做中学”的魔力,在于它能够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经验。在实践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会迫使我们去思考,去运用所学的知识,从而加深理解。 反馈循环,是实践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我们通过实践获得结果,然后分析这些结果,从中学习,再将学到的经验应用到下一次的实践中。这个不断循环的过程,是知识内化的加速器。 刻意练习,并非简单的重复,而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去提高。它要求我们识别自己的薄弱环节,并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同时还需要获得高质量的反馈。 案例分析:从学徒到大师,漫长的实践之路 无论是医生、工程师,还是艺术家,他们的技艺提升,都离不开漫长的实践过程。一个医学生,在掌握了理论知识后,需要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才能真正学会如何诊断和治疗病人。一个程序员,在学会了编程语言后,需要通过编写各种程序,才能真正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个过程,充满了试错,充满了反馈,也充满了对知识的不断深化与重塑。 第四章:构建真正的理解:从“知道”到“明白” 从“知道”的表面认知,跃升到“明白”的深度理解,需要一系列主动的学习策略和思维方式。 4.1 深度加工信息:让知识在脑海中“活”起来 仅仅接收信息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主动地对其进行加工,让知识在我们的大脑中真正“活”起来。 主动回忆,是克服遗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当我们尝试不看资料,强迫自己去检索信息,大脑就会主动地去连接和巩固这些信息。 解释与重述,是将知识内化的关键步骤。用自己的话将一个概念或道理讲清楚,就意味着我们真正理解了它。如果无法做到,说明我们对它的理解还不够透彻。 概念图与思维导图,是可视化知识结构的好工具。它们能够帮助我们梳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理清逻辑关系,从而形成一个整体性的认知。 案例分析:如何将复杂概念转化为易于理解的故事 面对晦涩难懂的物理概念,例如“量子纠缠”,如果仅仅阅读教科书的定义,很难真正理解。但如果能将其转化为一个生动的故事,例如“两个遥远的粒子,无论相隔多远,一旦其中一个的状态发生改变,另一个的状态也会瞬间改变,就像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恋人”,那么这个概念就会变得更加容易被理解和记忆。这种将复杂信息“故事化”的能力,正是深度加工信息的体现。 4.2 批判性思维:不盲从,不轻信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批判性思维是我们保持清醒头脑的保护伞。它让我们不被虚假信息所蒙蔽,不盲目跟从。 质疑的艺术,在于我们要学会审视信息的来源、作者的动机、论证的逻辑,而不是全盘接受。 评估证据,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我们要学会区分事实、观点和推测,并对信息的可靠性进行判断。 识别逻辑谬误,能够帮助我们发现论证中的错误,从而避免被错误的推理所误导。 案例分析:面对广告与宣传,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 商家在进行广告宣传时,往往会利用各种修辞手法和感性诉求,来诱导消费者。例如,“某某产品能让你年轻十岁”。作为消费者,我们需要运用批判性思维,质疑这个说法的真实性,分析其背后的证据是否充分,是否存在夸大宣传的成分。而不是简单地被广告所打动,盲目地相信其承诺。 4.3 知识融会贯通:连接不同的领域 真正的理解,往往在于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更广阔的视角。 类比与隐喻,是将一个陌生领域的概念,与自己熟悉领域的概念联系起来的有效方式。通过类比,我们可以更容易地理解事物的本质。 跨学科思考,鼓励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个问题。例如,用经济学原理分析教育问题,用心理学原理理解市场行为。 构建个人知识体系,是将零散的信息整合为有机整体的过程。这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思考、联系,最终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认知框架。 案例分析:伟大的科学家如何从不同领域汲取灵感 许多伟大的科学家,他们的突破性想法,往往来源于不同学科的交叉。例如,达芬奇在研究人体结构时,也借鉴了绘画和雕塑的技法,从而创造出逼真的解剖图。这种跨学科的融合,能够带来意想不到的创新。 第五章:终身学习的姿态:在不确定中前行 知识的世界是不断变化的,我们不可能一劳永逸地“知道”一切。拥抱终身学习的态度,是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中保持前进的关键。 5.1 拥抱变化:知识的动态性与更新 知识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发展的。今天的真理,可能在明天就被新的发现所取代。 知识的迭代,要求我们保持学习的敏感性,及时更新自己的认知。 学习新技术,是跟上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无论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还是其他新兴领域,都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适应。 保持开放心态,愿意接受新观点和新知识,才能在变化中不断进步。 案例分析:那些固守旧观念的人,最终如何被时代抛弃 历史上,许多曾经辉煌的企业和个人,因为固守旧的生产方式或思维模式,未能跟上技术变革的步伐,最终被时代所抛弃。例如,曾经盛极一时的柯达公司,因为未能及时拥抱数码摄影技术,最终走向衰落。这便是未能拥抱变化,知识未能及时更新的代价。 5.2 培养好奇心:驱动学习的内在动力 好奇心,是驱动我们不断学习的最强大内在动力。 从兴趣出发,让学习成为一种享受。当我们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学习时,会更加投入,也更容易获得成就感。 探索未知领域,能够不断拓展我们的认知边界。不要害怕触碰那些我们还不了解的领域,正是这些未知,孕育着新的发现。 保持童真,用好奇的眼睛看世界。孩童对世界充满了疑问,这种纯粹的好奇心,是学习的宝贵财富。 案例分析:孩童般的疑问,往往能带来深刻的洞察 很多时候,那些最简单、最直接的孩童般的疑问,反而能够触及问题的本质,甚至挑战我们习以为常的认知。例如,当孩子们问“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时,这背后蕴含着对光线散射原理的探索,而正是这种简单的疑问,推动了科学的进步。 5.3 谦逊的学习者:永无止境的探索 真正的智者,往往也是最谦逊的学习者。他们深知学海无涯,永远保持着探索的精神。 认识到自身的渺小,让我们能够更加虚心地去学习。面对浩瀚的宇宙和无穷的知识,我们只是沧海一粟。 虚心向他人学习,每个人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无论对方的地位高低,学历深浅,都可能拥有我们所不具备的智慧和经验。 享受过程,而非结果。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回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成长,不断发现,这本身就是一种价值。 案例分析:伟大的智者,往往也是最谦卑的学习者 许多在各个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人物,他们始终保持着谦逊的学习态度。例如,爱因斯坦在晚年依然对宇宙充满好奇,不断提出新的思考。他们深知,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他们只是在探索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结语:迈向真正的理解 回首这段探索之旅,我们拨开了笼罩在“知道”之上的迷雾,看到了知识的边界,也发现了学习中的陷阱。从被动的接收者,到主动的思考者;从停留在表层的“知道”,到追求深刻的“明白”。我们认识到,“不懂”并非失败,而是开启新一轮探索的契机;我们学会了拥抱不确定性,在实践中验证,在质疑中深化。 真正的智慧,并非在于掌握了多少“事实”,而在于我们对知识的持续追求和深刻理解。它是一种持续的学习态度,一种开放的思维模式,一种面对未知时的勇气,以及在每一次“不懂”面前,都能重新出发的决心。愿本书能成为您求知路上的灯塔,指引您走向更广阔、更深刻的理解天地。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纯粹的白色封面上,几个沉稳而有力的黑色大字“知识的错觉”静静地躺在那里,没有丝毫多余的装饰,却散发着一种引人深思的魔力。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微微带有哑光的触感,翻阅时没有刺眼的荧光,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我尤其喜欢封面那种留白的处理方式,仿佛在暗示着书中隐藏着更多未被言说的智慧,等待着我去探索和发掘。书的整体重量也恰到好处,不会过于沉重,可以轻松地拿在手中,随时随地享受阅读的乐趣。在书店里,我通常会被那些设计精巧、细节之处见真章的书籍所吸引,而“知识的错觉”无疑就是这样一本让我眼前一亮的佳作。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触摸、可以感受的艺术品,这在如今快节奏的出版环境中实属难得。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样一本外观如此考究的书,其内容是否也能同样带给我惊喜和启迪。

评分

这本书所探讨的主题,在我看来,简直是直击人心,触及了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最隐秘的角落。我一直认为,我们对自身认知的准确性,往往是一种天真的自我欺骗,而这本书则将这种“错觉”剖析得淋漓尽致。作者以一种近乎解剖学的精准,将我们是如何一步步陷入自我膨胀的认知陷阱,是如何将模糊的理解误认为深刻的洞察,是如何将零散的信息拼凑成自以为是的“知识体系”,都一一呈现出来。我记得其中有一个章节,详细描述了“达克效应”是如何在我们日常的决策中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而我们却浑然不觉。读到那里,我仿佛看到自己过去的影子,无数次因为自以为是而错失良机,无数次因为对自身能力的过高评估而陷入尴尬的境地。这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既让人羞愧,又让人振奋。它迫使我去反思,去审视自己过去的每一个判断,每一个决定,去重新评估那些曾经让我引以为傲的“知识”。这是一种痛苦却又极其宝贵的洗礼,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智慧,也许恰恰在于承认自身的无知,在于不断地谦卑求索。

评分

我一直对心理学和认知科学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而“知识的错觉”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对这一领域的好奇心。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心理学实验和社会学研究,为作者的论点提供了坚实的证据支持。这些研究不仅仅是枯燥的数据和理论,作者用一种非常生动形象的方式将它们呈现出来,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些实验现场,亲眼见证了人类认知偏差是如何产生的。例如,书中对“确认偏误”的阐述,让我深刻理解了为什么我们总是倾向于寻找那些支持我们原有观点的信息,而忽略那些与之相悖的证据。这种现象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尤为普遍,我们很容易陷入“信息茧房”,进一步加剧了我们认知的片面性。读完这部分内容,我开始有意识地去挑战自己的固有认知,去主动寻找那些能够动摇我原有观点的论点。这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成长,让我学会了更加开放和批判性地看待问题。这本书不仅仅是在普及知识,更是在教导我们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世界,认识自己。

评分

坦白说,我在阅读这本书之前,并没有对“知识的错觉”这个概念有太过清晰的认识。我一直以为,只要我花时间去学习,去积累,我的知识就会不断增长,我对世界的理解就会越来越深刻。然而,这本书却像一把尖刀,狠狠地刺破了我那层自以为是的“知识外衣”。作者以一种极其犀利而又不失幽默的笔触,揭示了我们大脑在认知过程中的各种“小聪明”和“小把戏”,而这些“小聪明”往往会将我们引入歧途。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过度自信”的讨论,书中通过一系列的案例,展示了即使是所谓的专家,也常常会因为对自身能力的过度估计而犯下严重的错误。这让我联想到很多社会事件,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最终却因为一念之差而跌落神坛,或许,这其中就隐藏着“知识的错觉”在作祟。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真正的智慧,并不是拥有多少“知道”,而是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并且愿意去弥补这份“不知道”。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我以往读过的那些学术著作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故事性和启发性。作者并没有直接灌输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案例,让我们自己去体悟其中的道理。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专家盲点”的描写,它让我看到了那些在特定领域深耕多年的学者,有时也会因为视野的局限性而无法看到问题的全貌。这种“盲点”的存在,正是“知识的错觉”的一种具体表现。它提醒我,无论在哪个领域,都要保持谦逊的态度,时刻警惕自己可能存在的认知盲区。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他的比喻恰当,逻辑清晰,即使是复杂的概念,也能被他阐述得通俗易懂。阅读过程就像是在与一位睿智的长者进行对话,他循循善诱,引导我一步步深入思考,直到我恍然大悟。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感到无比的满足和愉悦。

评分

我是一个喜欢对事物刨根问底的人,而“知识的错觉”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种求知欲。它并没有给我现成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分析问题的框架和思维工具,让我能够自己去探索和发现。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反事实思维”的讨论,它让我明白,我们常常会因为对“如果当初……就好了”的幻想,而忽略了现实中更重要的因素。这种思维方式,不仅会让我们陷入对过去的懊悔,更会阻碍我们对未来的规划。读到这里,我深感醍醐灌顶,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这本书教会我,与其沉浸在虚幻的“如果”中,不如脚踏实地地去分析当下,去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知识,并非是对过去的简单总结,而是对未来的深刻洞察和有效行动。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让我感到耳目一新。作者的表达方式非常直接,毫不避讳地揭示了人类认知中那些令人尴尬的真相。他没有用华丽的辞藻来包装,而是用最朴实、最真诚的语言,将那些复杂的心理学概念传递给我。我喜欢这种坦诚的沟通方式,它让我觉得作者仿佛就坐在我身边,和我一起探讨人生中的种种困惑。书中对“群体思维”的剖析,尤其让我印象深刻。我曾经无数次地看到,人们在群体的影响下,会做出一些独立思考时不会做的决定。这种“群体错觉”,在社会事件和人际交往中都屡见不鲜。读到这里,我开始更加审慎地对待他人的观点,更加注重独立思考,避免被群体的情绪所裹挟。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身上存在的种种认知偏差,也给了我修正这些偏差的勇气和方法。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每一章的内容都像是精心设计的拼图,最终汇聚成一幅关于人类认知真相的宏大画卷。作者并没有按照传统的学术论文模式来写作,而是将各种心理学理论、哲学思辨以及生活中的案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我最喜欢书中关于“事后诸葛亮”效应的阐述,它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我们总是倾向于认为过去的事件是可预测的,而忽视了随机性和不确定性。这种“ hindsight bias”在很多时候会让我们对自己的判断过度自信,从而犯下更大的错误。读到这里,我更加坚信,保持对未知的好奇心和对不确定性的敬畏,是通往真正智慧的必经之路。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认识自己,如何更清醒地看待这个世界,以及如何在复杂的现实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评分

“知识的错觉”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震撼,在于它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知识”的定义。我曾经以为,拥有更多的信息,掌握更多的理论,就是知识的积累。然而,这本书却告诉我,真正的知识,并非是信息的堆砌,而是对信息的理解、消化和应用,更重要的是,是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并以此为基础不断学习和成长。书中对“认知吝啬鬼”的描绘,让我看到了我们大脑为了节省能量,是如何倾向于走捷径,如何容易接受那些简单、熟悉的信息,而忽略了那些复杂、需要深入思考的内容。这让我开始警惕自己,是否有意无意地在回避那些需要挑战的知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像是一次自我审视的旅程,让我重新认识了“学习”的真正意义,也为我未来的学习和成长指明了方向。

评分

读完“知识的错觉”,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清醒。作者以一种温和而又深刻的方式,揭示了我们在认知过程中存在的种种盲点和误区。他并没有居高临下地教训读者,而是以一种分享者的姿态,引导我们一同去探索人类认知的奥秘。书中对“可得性启发法”的阐述,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我们更容易记住那些生动、极端、新鲜的事件,而忽视了那些普遍但平淡的事实,以及这些记忆偏差如何影响我们的判断。这让我开始反思,我平时所接收和处理信息的方式,是否也受到了这种启发法的干扰。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知识,并非是关于“知道”多少,而是关于“如何知道”,关于如何质疑,如何反思,如何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认知。它让我感到,我的思维模式正在发生微妙而深刻的改变,我将带着这份清醒,继续前行。

评分

人类个体对世界的了解少得可怜,没有谁拥有超级大脑,所幸人类在一个丰富的知识共同体中各擅所长,相互依存。我们的日常需求几乎都仰仗着别人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我们擅长从周围的人、事、物中获取经验与智慧。所以,让人类从众生当中脱颖而出称霸世界的,并非个人理性,而是无与伦比的集体思考。也正因为他人的存在,我们认为自己无所不知,这就是知识的错觉。这也解释了为何我们常常高估自身的理解力,为何政治偏见与迷思总是根深蒂固,为何个人精英主义式的教育和管理总是无疾而终。

评分

书很好,就是买了一堆都没去看,杯具。

评分

速度快,质量好,价格低!满意!

评分

不晓得是理论类的书,看不懂

评分

看看我们自己有多无知吧 无知不可怕 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无知

评分

人类简史作者鼎力推荐,为什么我们从未独立思考,知识的错觉,很有新意

评分

好书!打折入手!

评分

刚收到货,物流送货很快,待细细品读。

评分

书装帧的很精致,内容也不错;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深入的讲一讲知识本身的事情,很不错,还没看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