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民国陆军
定价:45.00元
作者:胡耀忠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2-01
ISBN:9787503483851
字数:
页码:27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民国陆军生于战争,长于战争,终也死于战争。《民国陆军》以民国陆军的诞生、发展到终告别历史舞台为主线,以其历史功能的变迁为辅线,把这支军队置于20世纪前期中国大变乱、大变革的历史大背景下,从军事现代化和军队国家化的角度,全面介绍了民国陆军的前世今生,讲述了它的辉煌与罪恶,同时为读者展现了那个时代恢宏的历史画卷。
目录
作者介绍
胡耀忠,男,江苏沭阳人。空军上校,先后就读于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和西安政治学院,现就职于空军某院校,淮海战役研究会理事。军史、战史专家。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军史、战史教学与研究。先后在军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1项。全军“十二五”重大课题2项。空军及江苏省课题10余项。发表各类作品300余万字。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是“宿命感”。胡耀忠的每一步似乎都被时代的洪流推着走,他个人的能力再强,也难以完全抗衡整个历史的巨大惯性。书中对权力斗争的描写,尤其是高层间的暗流涌动,那种无形却致命的压力,让人读来不寒而栗。它没有简单地将反派塑造成面目可憎的小人,而是揭示了权力结构下,即便是看似坚固的联盟也可能在一夕之间土崩瓦解。通过对一系列政治事件的侧写,读者能清晰看到,个体命运是如何被宏大的历史叙事所吞噬和重塑的。我尤其欣赏作者笔下那些充满灰色地带的政治手腕的展现,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立场和生存的抉择。这本书让我思考了很久:在那样一个时代,真正的英雄主义究竟应该以何种面貌出现,是力挽狂澜,还是在坚守自我中悄然落幕?
评分我必须赞扬一下该书在历史细节考据上的严谨程度。虽然是小说创作,但无论是军衔的设置、部队番号的沿革,还是当时枪械装备的型号描述,都显示出作者下了极大的功夫。这种细致入微的处理,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可信度。例如,书中对某一时期特定战区地理环境的描述,那种风沙弥漫、交通不便的景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眼前,让人切实感受到前线作战环境的艰苦。这绝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写出来的敷衍之作。它不仅仅是一个人物的传记,更像是一部微观的历史侧影。每当我读到一个新的历史背景点时,都会忍不住去查证一下,结果发现作者的处理大多都是符合史实的脉络的。这种严谨性,对于喜爱深度历史题材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它使得阅读体验不仅仅停留在故事层面,更上升到了对那个时代背景的探索与理解。
评分那本《民国陆军 胡耀忠》确实让人读得心潮澎湃,尤其是对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有着深刻的描绘。我得说,作者对那个时期军阀混战、新旧交替的复杂局面把握得相当到位。光是阅读开篇那些关于军队内部派系斗争的描写,就足以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底层军官的无奈与挣扎。胡耀忠这个人物的塑造,更是立体得让人印象深刻,他身上那种既有理想又不得不妥协的矛盾性,非常真实。比如书中对于一次重要战役的布局和执行过程的细致刻画,简直就像一幅动态的历史画卷,每一个步骤、每一个决策背后的权衡利弊都清晰可见。不是那种脸谱化的英雄叙事,而是充满了人性挣扎和时代洪流裹挟下的无奈选择。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写军营生活的细节时所流露出的那种洞察力,从伙食的匮乏到士兵的士气变化,无不体现出对史实的尊重和对那个特定群体的深刻理解。读完后,我不仅对胡耀忠这个角色有了更深的认识,更是对民国时期陆军的生态有了一种全新的、更为具象化的认知,感觉自己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
评分坦白说,初翻开这书时,我预期这可能是一部标准的军事历史小说,但读下来才发现,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坚守与变迁”的哲学探讨。胡耀忠这个角色,从一个充满理想的青年军官,逐步走向成熟乃至沧桑,他内心世界的变化是全书最引人入胜的部分。作者没有回避角色身上的缺点,比如他的犹豫不决、他在某些关键时刻的迟疑,这些不完美恰恰成就了人物的真实性。他所处的环境在不断变化,他所信仰的许多东西也在被现实一点点磨损甚至颠覆,而他如何在这种不断被掏空的背景下,试图锚定自己的精神支点,才是最耐人寻味的。阅读过程中,我总会不由自主地把自己代入到那个情境中去想象: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这种强烈的代入感和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剖析,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历史叙事,成为了一部深刻的人性研究报告。
评分这本书的文笔,说实话,一开始让我有些不适应,但越往后读,越能体会到那种沉郁、克制的叙事风格背后蕴含的巨大力量。它不像某些历史小说那样用华丽的辞藻去堆砌场面,而是用一种近乎冷峻的笔调,冷静地叙述着历史的进程和人物命运的转折。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军人荣誉观的探讨,书中通过一系列事件,层层剥开了“忠诚”这个概念在那个特定环境下的多重含义。胡耀忠在面对上级命令与自身良知之间的冲突时,那种内心的煎熬和最终的选择,处理得极其微妙。作者似乎并不急于给出道德评判,而是将所有细节铺陈开来,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和感受。这种克制反而增强了叙事的冲击力,使得每一次情感爆发都显得格外有力,如同被压抑已久的火山终于喷发。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在看故事,不如说是在参与一场关于历史伦理的严肃对话,让人久久不能释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