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 辑
定价:98.00元
作者: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
ISBN:978754397254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对这部丛书的编纂体例和检索便利性给予高度评价。历史资料汇编最怕的就是杂乱无章,让人抓不住重点,但这部续编在结构组织上显然下了大功夫。清晰的章节划分,配合详尽的目录体系,使得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需求,快速定位到感兴趣的时间段或事件主题。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在卷末提供的参考资料索引和人名地名对照表,实用性极强,这对于梳理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地理变迁大有裨益。可以说,它在保持史料原貌和提供现代阅读便利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不仅服务于专业的历史学家,对于那些希望系统性了解淞沪抗战全貌的普通读者来说,也是一本极佳的入门和进阶读物,其系统性和工具性设计,充分体现了出版方对学术服务理念的深刻理解。
评分作为一位热衷于挖掘冷门历史细节的爱好者,我常常发现很多官方记录往往会忽略一些基层的、鲜活的个体叙事。这本书的编纂视角,似乎非常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它不像某些宏大叙事那样只聚焦于高层决策或战役结果,而是将笔触深入到更微观的层面。我读到一些关于后勤保障的小插曲,那些描述普通士兵如何克服物资匮乏、如何自发组织简易医疗点的文字,读来让人动容。这种对“人”的关注,让冰冷的历史数据瞬间立体了起来。它没有刻意煽情,而是通过冷静的史料罗列,自然而然地引发读者对那个时代普通民众和军人命运的深思。这种细致入微的搜集和整理工作,无疑耗费了编者巨大的心血,能够在一个相对小众的领域挖掘出如此多层次的文献,展现了极高的学术严谨性和历史敏感度,使得整部作品的史料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不再是干巴巴的年表堆砌。
评分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沉稳中带着历史厚重感的色调,恰到好处地抓住了淞沪抗战的年代气息。初拿到手里,就能感觉到纸张的质感相当不错,那种微微泛黄的纸张处理,仿佛真的能让人触摸到泛黄的史料。内页的排版布局也十分考究,字体的选择和行距的处理,都充分考虑到了长时间阅读的舒适度,这一点对于研究历史的读者来说至关重要。我尤其欣赏出版社在细节上的用心,比如一些关键历史照片和地图的印刷清晰度,即便是黑白影像,细节也得到了很好的保留,这对于还原当时的场景非常有帮助。装订方面也看得出是下了功夫的,书脊牢固,翻阅起来毫不费力,感觉这不仅仅是一套资料汇编,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文献艺术品。整体来看,从视觉到触觉,它都成功地营造了一种严肃而又引人入胜的阅读氛围,让人在拿起它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进入那段烽火岁月的心理准备,这种对实体书体验的重视,在现在的出版界中已经不多见了,绝对是细节控的福音。
评分从学术研究方法的角度来看,这部丛书的续编体现了极强的互文性和考据精神。我注意到其中对不同来源史料的交叉印证处理得非常专业,编者似乎很清楚单一来源的局限性,因此在引用或对比不同档案时,往往会附带简短的说明,指出资料间的差异或侧重点的不同。这种开放性的展示方式,极大地增强了读者的批判性思维,它不是直接给出结论,而是提供了一组可以被进一步分析和辩论的原始材料。特别是对于一些存疑的事件描述,编者没有回避,而是坦诚地标明“根据甲文件记载”或“与乙回忆录略有出入”,这种求真务实的态度,是任何一部严肃历史著作的基石。对于我这样需要引用一手资料进行二次创作的人来说,这种清晰的溯源标识简直是如获至宝,极大地节省了后续的核查时间,显示出极高的专业素养。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有一个非常直观的感受,那就是这部丛书的“时空穿梭感”特别强烈。得益于那些被精心挑选出来的原始档案和信函记录,我感觉自己像是被拉回到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周边战场,耳边仿佛还能听到炮火的轰鸣和民众的喧哗。很多描述当时社会氛围的片段,那种弥漫在空气中的紧张、悲壮与不屈,通过文字的重现,具有极其强大的感染力。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让我们“体会到”当时的人们是如何度过那些艰难日子的。这种叙事上的代入感,远超那些经过过多二次加工的通俗历史读物。它保留了原始材料那种略显粗粝的质感,反而更真实、更具穿透力,让人在阅读时产生一种强烈的历史共鸣,这对于理解历史事件的深层社会影响至关重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