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文献-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4 9787506571487

新四军.文献-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4 978750657148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 著
图书标签:
  • 新四军
  • 抗日战争
  • 军事史料
  • 中国近现代史
  • 历史
  • 战争史
  • 红色历史
  • 解放战争
  • 八路军
  • 抗战史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解放军出版社
ISBN:9787506571487
商品编码:30162095083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5-12-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新四军.文献-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4 作者 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
定价 64.00元 出版社 解放军出版社
ISBN 9787506571487 出版日期 2015-12-01
字数 页码 330
版次 1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新四军·文献(4)》按照时间顺序,收录了1941年1月至1941年4月有关新四军建设、发展和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等的历史文献。其中以中央、中央军委、中央领导人、总部、华中局、中原局、新四军各部队的往来电报和文件为主,另有少量报刊文章。《新四军·文献(4)》照录原件,大限度地保持了史料原貌。

   作者简介

   目录
现在的苏北应该做些什么(1941年1月1日)
新四军决定皖南部队经苏南北移致毛等电(1941年1月1日)
毛、关于新四军皖南部队立即开苏南致叶挺、项英电(1941年1月3日)
新四军为离开皖南进军敌后告皖南同胞书(1941年1月4日)
叶挺、项英关于新四军北移延迟原因及请友军让道致等电(1941年1月5日)
李先念、任质斌关于敌友情况及部队行动计划致等电(1941年1月6日)
毛、关于乘国民党顽固派军队布置未就突过包围致叶挺、项英电(1941年1月7日)
叶挺、饶漱石关于项英等行踪不明致毛等电(1941年1月9日)
转邓子恢关于淮南津浦路东党政工作情况报告致中央电(1941年1月9日)
项英关于离队经过致中央电(1941年1月10日)
叶挺、项英请速向、顾祝同交涉要其撤围致毛、电(1941年1月10日)
叶挺、项英、饶漱石关于突围困难应即设法救援致等电(1941年1月10日)
叶挺、饶漱石关于部队已濒绝境请即向交涉致毛等电(1941年1月10日)
叶挺、项英、饶漱石关于国民党顽固派军队合围情况及对付方针致中央电(1941年1月11日)
叶挺关于突围无望致毛、、王稼祥电(1941年1月11日)
中央书记处关于向国民党严重交涉使其撤围致、电(1941年1月12日)
中央书记处关于新四军由叶挺、饶漱石负总责的决定(1941年1月12日)
毛、、王稼祥关于应速谋突围和注意与包围部队谈判致叶挺、饶漱石电(1941年1月12日)
毛、、王稼祥关于应向国民党当局提出严重交涉致、电(1941年1月13日)
、彭德怀、叶挺、项英抗议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的通电(1941年1月13日)
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关于反对国民党顽固派军队进攻的方针致江北指挥部电(1941年1月13日)
新四军各支队、纵队司令员为解除新四军皖南部队重围致电(1941年1月14日)
毛、、王稼祥关于政治上军事上准备全面反攻致彭德怀等电(1941年1月14日)
津浦路东联防办事处一年来工作报告(1941年1月14日)
毛、、王稼祥同意粉碎国民党军进攻的部署致李先念等电(1941年1月14日)
……
后记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热血征程: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军事较量与民族精神》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中国抗日战争(1937-1945年)这一波澜壮阔历史时期的军事斗争全貌及其背后蕴含的民族精神力量。它立足于宏观战略布局与微观战役细节的结合,力求展现中华民族在面对空前民族危机时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与卓越智慧。全书摒弃简单的事件罗列,而是着重于对历史脉络的梳理、对军事思想的比较分析,以及对不同历史参与者群体命运的关怀。 本书的叙事逻辑围绕抗日战争的三个主要阶段展开:战略防御阶段的艰难支撑与体系构建;战略相持阶段的游击战争与敌后力量的壮大;以及战略反攻阶段的全面推进与最终胜利的取得。 第一部分:烽火燃起:从卢沟桥到武汉会战的战略防御(约400字) 本部分详细考察了抗战初期中国军队在日军“速战速决”狂潮面前所采取的“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决策。重点分析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资源严重匮乏、工业基础薄弱的情况下,如何迅速调整军事部署,从平原决战转向山区和城市外围的阵地防御。 重点聚焦: 淞沪会战的得失: 深入剖析了这场被誉为“东方凡尔登”的战役,不仅是工业核心区的保卫战,更是国民政府向世界展示中国抗战决心的关键一役。书中细致描绘了中国军队在装备代差面前,如何通过近距离肉搏和“敢死队”战术,给日军造成巨大伤亡,有效迟滞了其西进步伐。 首都卫戍与战略转移: 针对南京保卫战的惨痛教训,本书着重分析了指挥体系的混乱与信息传递的不畅在特定阶段对战局的影响。随后,详述了政府和工业体系向后方(武汉、重庆)的转移过程,强调了这条“生命线”的战略意义,为后续的持久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兵种与装备的困境: 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当时中国军队在火炮、飞机、装甲等重型装备上的绝对劣势,以及如何依靠步兵的“人海战术”和地方武装的补充来弥补这一鸿沟。 第二部分:血肉磨坊:相持阶段的敌后战场与全民抗战(约550字) 相持阶段是中国抗战最漫长、最艰苦的时期。本书认为,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正面战场的战略遏制与敌后战场的广泛渗透并存。这一时期的军事斗争,更多地体现在对日军占领区的“削弱、渗透与骚扰”。 重点聚焦: 游击战的理论与实践: 深入探讨了游击战在不同地域(如华北山地、华中平原)的适应性变化。分析了在敌后战场,如何将军事行动与地方动员、情报收集、民众支持紧密结合,形成“人民战争”的雏形。书中描绘了基层指挥官在缺乏中央物资调配的情况下,如何依靠“自给自足”和“就地取材”来维持战斗力。 重要战役的战略意义: 侧重分析了如太原会战后的忻口战役等,这些战役虽然未能彻底扭转战局,却有效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并为相持阶段的战略部署赢得了宝贵时间。对百团大战的背景、部署及影响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强调了其在打破日军“治安强化运动”中的关键作用,并探讨了其在军事战果之外,对民心士气的巨大鼓舞作用。 国际援助的窗口期: 考察了苏联对华援助(如“二十一国借款”)的军事物资运输线,以及随着太平洋战争爆发,美英援助逐步增加对中国战局的影响,特别是对航空力量和战略物资的补充。 第三部分:决胜时刻:战略反攻与战争的终结(约400字) 本书的第三部分转向对战略反攻阶段的分析,聚焦于中国军队如何从被动防御转入主动进攻,特别是抗战后期在国内外局势变化下的军事部署调整。 重点聚焦: 中美印缅战场的协同: 详细描述了中国远征军在缅甸战场上所发挥的关键作用,特别是其在打通对华战略运输线中的牺牲与贡献。分析了滇缅公路和驼峰航线的开辟与维持,对后续反攻的战略物资储备至关重要。 局部反攻与全面反攻的准备: 阐述了抗战后期,中国军队针对日军“一号作战”的防御反击,以及在日军力量因全球战线拉长而衰竭时,进行的局部进攻战役的战略意图——积蓄力量,为最终的大反攻做军事技术和人员上的储备。 日本投降后的军事接收: 简要概述了抗战胜利后,中国军队接收沦陷区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所展现的军事组织能力和对维护国家主权的体现。 结语:民族精神的铸就(约150字) 全书的结论部分升华主题,认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绝非单纯的军事力量对比所能解释,而是建立在中国人民空前的民族觉醒和坚定不移的抗战意志之上。本书通过对具体战役和军事细节的还原,旨在让读者理解,在装备落后、国家分裂风险加剧的背景下,无数军人在战场上的坚守与牺牲,共同铸就了民族复兴的坚实基石。这是一部关于韧性、策略与集体牺牲的军事史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朴素中带着厚重感的封面,立刻就勾起了我对那段烽火岁月的无限遐想。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很有年代感,不是那种光滑现代的纸张,而是略带粗粝的纹理,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尘埃。我尤其欣赏出版社在版式上的用心,字体选择得非常考究,既保证了阅读的清晰度,又在整体视觉上营造出一种严肃、庄严的氛围。每一页的排版都显得井井有条,图文的穿插布局也十分合理,不像有些史料书籍那样堆砌文字,让人望而生畏。这种对细节的打磨,无疑提升了阅读体验,让读者在接触史料时,也能享受到一种仪式感。可以说,光是这本册子的“外衣”和“骨架”,就已经成功地将我从日常的喧嚣中抽离出来,带入到那个需要严肃对待的历史情境之中。装帧设计是门大学问,而这本书无疑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让它不仅仅是一堆文字的集合,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物。

评分

深入阅读后,我发现这本书的内容组织逻辑极其严密,它似乎遵循着一套清晰的时间脉络和事件序列,将那些错综复杂的战役和政策变动梳理得头头是道。我发现作者(或者说编纂者)在选取史料时,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水准,没有那种为了凑篇幅而罗列无关信息的现象。相反,每一份文件、每一份电报,似乎都精准地卡在了它应该出现的位置上,共同构建起一幅宏大的军事画卷。特别是一些关键的战略部署和人事调动记录,被引用得非常到位,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追踪历史的因果链条。这种编纂的功力,让原本晦涩难懂的军事史料变得相对易于理解,即便我对当时的具体战术细节了解不深,也能把握住整体的战略走向。读完一个章节,总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迷雾散去,看到了那个时代决策者的思考轨迹。这绝不是简单的资料堆砌,而是一次深思熟虑的“剪裁”与“重塑”。

评分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参考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的汇编方式,无疑为后续的研究者节省了大量的案头工作。我注意到其中对一些关键的历史术语和人名都进行了标注或附注说明,这对于跨时代研究者来说,是极大的便利。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的多源头史料交叉印证,使得原本在其他地方略有争议的事件,在这里似乎找到了更坚实的佐证。它就像一个精心搭建的舞台,把所有相关的“演员”——无论是官方文件、战地简报还是内部通信——都摆在了合适的位置上,让后来的“导演”可以基于此进行更深入的“排演”。对于任何想要撰写或深入研究抗战军事史的学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案头上必须常备的一本“工具箱”和“参照系”,它的存在,极大地提高了研究的效率和准确性。

评分

读完全书后的感受,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它不像小说那样提供虚构的情感宣泄,而是以一种近乎冷静、客观的笔触,展示了历史的残酷与伟大。这种“冷静”反而带来了更强大的冲击力,因为它让你不得不直面那些先辈们所经历的真实困境与抉择。合上书本的那一刻,心中涌起的不是简单的怀旧,而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和敬意。这本书成功地将冰冷的文字和数据,转化成了一种具有强大感染力的历史记忆。它提醒我们,和平的来之不易,绝非理所当然,而是建立在无数个具体的人、具体的决策和无数次的艰难取舍之上的。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历史记录范畴,它更像是一部充满力量的“精神教材”,时刻警醒着我们铭记历史,珍视现在。

评分

这本书的史料价值,用“汗牛充栋”来形容或许有些夸张,但其丰富程度绝对超乎想象。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后勤保障和地方社会动员的部分,这往往是传统宏大叙事中容易被忽略的侧面。然而,这本书里收录的若干份地方政府的物资调拨清单、军民联防会议记录,甚至是当时伤病员安置的详细报告,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立体、更具烟火气的抗战图景。这不再是教科书上那种只有将领和炮火的描述,而是深入到了基层运作的毛细血管。通过这些一手资料,我能真切感受到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无数普通人是如何默默支撑起整个战争机器的运转。这种微观视角的补充,极大地丰富了我对那段历史的理解深度,让我认识到胜利的取得,绝非偶然,而是无数细节积累和坚韧意志的合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