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新四军.文献-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4 | 作者 | 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 |
| 定价 | 64.00元 | 出版社 | 解放军出版社 |
| ISBN | 9787506571487 | 出版日期 | 2015-12-01 |
| 字数 | 页码 | 330 |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新四军·文献(4)》按照时间顺序,收录了1941年1月至1941年4月有关新四军建设、发展和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等的历史文献。其中以中央、中央军委、中央领导人、总部、华中局、中原局、新四军各部队的往来电报和文件为主,另有少量报刊文章。《新四军·文献(4)》照录原件,大限度地保持了史料原貌。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现在的苏北应该做些什么(1941年1月1日) 新四军决定皖南部队经苏南北移致毛等电(1941年1月1日) 毛、关于新四军皖南部队立即开苏南致叶挺、项英电(1941年1月3日) 新四军为离开皖南进军敌后告皖南同胞书(1941年1月4日) 叶挺、项英关于新四军北移延迟原因及请友军让道致等电(1941年1月5日) 李先念、任质斌关于敌友情况及部队行动计划致等电(1941年1月6日) 毛、关于乘国民党顽固派军队布置未就突过包围致叶挺、项英电(1941年1月7日) 叶挺、饶漱石关于项英等行踪不明致毛等电(1941年1月9日) 转邓子恢关于淮南津浦路东党政工作情况报告致中央电(1941年1月9日) 项英关于离队经过致中央电(1941年1月10日) 叶挺、项英请速向、顾祝同交涉要其撤围致毛、电(1941年1月10日) 叶挺、项英、饶漱石关于突围困难应即设法救援致等电(1941年1月10日) 叶挺、饶漱石关于部队已濒绝境请即向交涉致毛等电(1941年1月10日) 叶挺、项英、饶漱石关于国民党顽固派军队合围情况及对付方针致中央电(1941年1月11日) 叶挺关于突围无望致毛、、王稼祥电(1941年1月11日) 中央书记处关于向国民党严重交涉使其撤围致、电(1941年1月12日) 中央书记处关于新四军由叶挺、饶漱石负总责的决定(1941年1月12日) 毛、、王稼祥关于应速谋突围和注意与包围部队谈判致叶挺、饶漱石电(1941年1月12日) 毛、、王稼祥关于应向国民党当局提出严重交涉致、电(1941年1月13日) 、彭德怀、叶挺、项英抗议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的通电(1941年1月13日) 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关于反对国民党顽固派军队进攻的方针致江北指挥部电(1941年1月13日) 新四军各支队、纵队司令员为解除新四军皖南部队重围致电(1941年1月14日) 毛、、王稼祥关于政治上军事上准备全面反攻致彭德怀等电(1941年1月14日) 津浦路东联防办事处一年来工作报告(1941年1月14日) 毛、、王稼祥同意粉碎国民党军进攻的部署致李先念等电(1941年1月14日) …… 后记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朴素中带着厚重感的封面,立刻就勾起了我对那段烽火岁月的无限遐想。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很有年代感,不是那种光滑现代的纸张,而是略带粗粝的纹理,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尘埃。我尤其欣赏出版社在版式上的用心,字体选择得非常考究,既保证了阅读的清晰度,又在整体视觉上营造出一种严肃、庄严的氛围。每一页的排版都显得井井有条,图文的穿插布局也十分合理,不像有些史料书籍那样堆砌文字,让人望而生畏。这种对细节的打磨,无疑提升了阅读体验,让读者在接触史料时,也能享受到一种仪式感。可以说,光是这本册子的“外衣”和“骨架”,就已经成功地将我从日常的喧嚣中抽离出来,带入到那个需要严肃对待的历史情境之中。装帧设计是门大学问,而这本书无疑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让它不仅仅是一堆文字的集合,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物。
评分深入阅读后,我发现这本书的内容组织逻辑极其严密,它似乎遵循着一套清晰的时间脉络和事件序列,将那些错综复杂的战役和政策变动梳理得头头是道。我发现作者(或者说编纂者)在选取史料时,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水准,没有那种为了凑篇幅而罗列无关信息的现象。相反,每一份文件、每一份电报,似乎都精准地卡在了它应该出现的位置上,共同构建起一幅宏大的军事画卷。特别是一些关键的战略部署和人事调动记录,被引用得非常到位,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追踪历史的因果链条。这种编纂的功力,让原本晦涩难懂的军事史料变得相对易于理解,即便我对当时的具体战术细节了解不深,也能把握住整体的战略走向。读完一个章节,总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迷雾散去,看到了那个时代决策者的思考轨迹。这绝不是简单的资料堆砌,而是一次深思熟虑的“剪裁”与“重塑”。
评分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参考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的汇编方式,无疑为后续的研究者节省了大量的案头工作。我注意到其中对一些关键的历史术语和人名都进行了标注或附注说明,这对于跨时代研究者来说,是极大的便利。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的多源头史料交叉印证,使得原本在其他地方略有争议的事件,在这里似乎找到了更坚实的佐证。它就像一个精心搭建的舞台,把所有相关的“演员”——无论是官方文件、战地简报还是内部通信——都摆在了合适的位置上,让后来的“导演”可以基于此进行更深入的“排演”。对于任何想要撰写或深入研究抗战军事史的学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案头上必须常备的一本“工具箱”和“参照系”,它的存在,极大地提高了研究的效率和准确性。
评分读完全书后的感受,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它不像小说那样提供虚构的情感宣泄,而是以一种近乎冷静、客观的笔触,展示了历史的残酷与伟大。这种“冷静”反而带来了更强大的冲击力,因为它让你不得不直面那些先辈们所经历的真实困境与抉择。合上书本的那一刻,心中涌起的不是简单的怀旧,而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和敬意。这本书成功地将冰冷的文字和数据,转化成了一种具有强大感染力的历史记忆。它提醒我们,和平的来之不易,绝非理所当然,而是建立在无数个具体的人、具体的决策和无数次的艰难取舍之上的。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历史记录范畴,它更像是一部充满力量的“精神教材”,时刻警醒着我们铭记历史,珍视现在。
评分这本书的史料价值,用“汗牛充栋”来形容或许有些夸张,但其丰富程度绝对超乎想象。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后勤保障和地方社会动员的部分,这往往是传统宏大叙事中容易被忽略的侧面。然而,这本书里收录的若干份地方政府的物资调拨清单、军民联防会议记录,甚至是当时伤病员安置的详细报告,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立体、更具烟火气的抗战图景。这不再是教科书上那种只有将领和炮火的描述,而是深入到了基层运作的毛细血管。通过这些一手资料,我能真切感受到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无数普通人是如何默默支撑起整个战争机器的运转。这种微观视角的补充,极大地丰富了我对那段历史的理解深度,让我认识到胜利的取得,绝非偶然,而是无数细节积累和坚韧意志的合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