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文献-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1 9787506571456

新四军.文献-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1 978750657145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 著
图书标签:
  • 新四军
  • 抗日战争
  • 军事史料
  • 中国近现代史
  • 历史
  • 战争史
  • 红色历史
  • 解放战争
  • 八路军
  • 抗战史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解放军出版社
ISBN:9787506571456
商品编码:30162762238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5-12-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新四军.文献-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1 作者 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
定价 63.00元 出版社 解放军出版社
ISBN 9787506571456 出版日期 2015-12-01
字数 页码 320
版次 1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新四军·文献(1)》按照新四军的发展阶段,以时为经、以事为纬,编为5个分册。考虑到新四军历史资料的完整性,选用了部分抗日战争胜利后部队编组的文献,关于军事行动的文献,到1946年1月华丰受降止。选用的文献,以电报为主,另有少量的报刊文章;大多数由中央档案馆提供,少数由解放军档案馆、南京军区档案馆以及安徽、江西、福建等省、市、县档案馆提供。《新四军·文献(1)》为1937年至1940年有关新四军组建和挺进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文献。

   作者简介

   目录
中国党中央委员会告全党同志书
(1937年4月15日)
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1937年7月15日)
中央关于南方各游击区域工作的指示
(1937年8月1日)
、关于同何应钦谈判南方红军游击队的改编致
中央电(1937年8月17日)
湘鄂赣人民抗日红军军事委员会布告
(1937年8月20日)
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1937年8月25日)
陈毅关于红军游击队谈判事致国民党大庾县县长彭育英信
(1937年9月3日)
高敬亭、何耀榜关于鄂豫皖边情况致中央信
(1937年9月9日)
张闻天、毛关于各边区在统战中应注意的问题致秦邦宪等电
(1937年9月14日)
毛关于高敬亭部在谈判中应注意的问题致林伯渠电
(1937年9月15日)
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关于三个月和谈工作情况的报告
(1937年9月17日)
张闻天、毛关于着董必武派人与项英、陈毅联络致林伯渠电
(1937年9月28日)
中央书记处关于南方各游击队集中改编方针致张云逸等电
(1937年10月1日)
秦邦宪关于红军游击队改编诸问题致项英、陈毅信
(1937年10月1日)
秦邦宪转项英与江西省当局谈判情况致毛、张闻天电
(1937年10月1日)
张闻天、毛关于速电项英来中央致秦邦宪、电
(1937年10月2日)
张闻天、毛关于速派人传达党对南方游击队的方针致
张文彬电(1937年10月3日)一
潘汉年关于请示是否同意叶挺为新四军军长致毛、张闻天电
(1937年10月5日)
董必武关于高敬亭、傅秋涛两部改编等问题致毛、张闻天电
(1937年10月6日)
秦邦宪、、董必武对南方游击队集中改编的建议
(1937年10月8日)
秦邦宪、转项英关于改编游击队事致中央电
(1937年10月13日)
董必武关于南方各游击队是否均归新四军建制致毛、
张闻天电(1937年10月14日)
毛关于高敬亭部在谈判中应坚持独立林伯渠电
(1937年10月15日)
张闻天、毛关于叶挺指挥闽粤边游击队诸问题致潘汉年等电
(1937年10月15日)
毛同意南方游击队集中改编致秦邦宪等电
(1937年10月18日)
……
后记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本不包含《新四军文献-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1 9787506571456》内容的图书简介,着重于其他历史时期或不同主题的军事史料,并力求详实、自然: --- 《烽火连天:中华民国时期军事制度变迁与地方武装研究(1912-1949)》 导言:共和初创与军阀割据下的军事肌理重塑 本书聚焦于自辛亥革命爆发,中华民国建立伊始,至抗日战争胜利并最终走向内战终结的近四十年间,中国军事体系所经历的复杂而剧烈的转型过程。这一时期,中央政权几经更迭,从北洋政府的松散建构,到国民政府的统一尝试,再到地方实力派的崛起与盘踞,国家军事力量的建构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充满张力的重塑之中。不同于聚焦于某一特定武装力量(如新四军)的深入研究,本书的视野更为宏大和系统,旨在剖析在“共和”外壳下,中国军事实体是如何在中央集权、地方自治、派系利益和外部干预等多重力量的博弈中,形成其独特的组织结构、人事任命、财政供给乃至意识形态基础的。 第一部分:北洋时代的军事碎片化与“新军”的遗产(1912-1928) 本部分详细考察了清末“新军”制度瓦解后,军事权力如何在袁世凯的中央控制下,迅速向地方军事首领手中转移的历史轨迹。我们细致梳理了直系、皖系、奉系等主要军事集团的形成过程、权力基础及其对中央政府的渗透。重点研究了这一时期“武力统一”思想的驱动下,中央颁布的历次“整军”、“裁兵”法令的实际执行效果,以及这些法令如何加剧了地方军阀的军备竞赛。 特别关注了区域性地方武装(如川系、桂系早期的发展)的财政独立性——它们如何通过垄断地方税收、发行军票乃至鸦片贸易等非正规手段来维持庞大的私人武装,这构成了对中央权威最直接的挑战。此外,还包含了对这一时期军事教育体系的初步考察,如保定军校、各地军官研究班的兴衰,以及这些机构在培养军政人才与地方势力结合方面所扮演的双重角色。 第二部分:国民革命与军事现代化的早期探索(1924-1937) 随着孙中山“三大政策”的确立和黄埔军校的建立,国民党开始尝试以党建军的模式,打破旧式军阀的藩篱。本卷详尽分析了国民革命军的编制改革、军事学说的引进与本土化过程。我们将重点剖析国民政府初期对于军事工业的布局——兵工厂的选址、技术人员的引进,以及在财政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如何试图建立一个由中央掌握的、具有一定现代化水准的常备军体系。 本书专门开辟章节,研究了“党军”与“实力军”(如部分粤系、东北军的改编)之间的紧张关系。在北伐战争及随后的中原大战中,中央对地方军事力量的整合更多是政治妥协的产物,而非彻底的军事征服。我们通过对军事拨款记录、军长调防命令的分析,揭示了中央对地方军事资源的控制力是如何在“统一”的口号下,不断被稀释和地方化的。 第三部分:抗战前夜的“精简整训”与地方军事力量的固化(1933-1937) 在面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加剧的背景下,国民政府推行了宋子文、何应钦主导的一系列军事改革计划,即著名的“模范军”建设和“十年之计划”。本书深入探讨了这一阶段“整军”运动的实质。它并非单纯的军事技术提升,更是中央试图削弱西南、西北等实力派军事集团、加强对德式装备和顾问依赖的政治操作。 通过对德械师的详细建制分析及其与传统杂牌部队在待遇、装备、作战效能上的巨大差异,我们揭示了军事现代化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结构性不平等。与此同时,我们对红军长征后的战略转移与地方反“剿”力量(如地方保安团、地方军阀的私人武装)的复杂互动进行了梳理,指出在局部冲突中,中央军、地方军、地方自治武装之间往往存在着比对日作战更频繁的利益冲突与合作。 第四部分:抗战后期的军事资源分配与地方军事真空的形成(1938-1945)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央军与地方部队的界限在“改编”的名义下变得模糊,但军事资源的分配不均却达到了顶峰。本书基于战时财政和物资调拨的原始记录,构建了战区内不同级别部队(第一战区、第二战区、地方自卫武装等)的物资获取指数。 我们将重点分析战时地方军事领导人(如各省主席兼任的军事职务)如何利用战时经济管制权力,逐步建立起对本地粮食、盐税、劳动力和兵员的控制权,从而在事实上形成了半割据的军事经济体系。这种体系的形成,为抗战胜利后国共内战初期地方势力拥有强大动员能力埋下了伏笔。 结论:军事制度的未竟之业 本书的结论部分总结道,中华民国时期军事制度的演变,是一部持续的“中央化失败史”。从清末的新军到北洋军阀,再到国民政府的党军尝试,每一次试图建立统一、高效、效忠中央的现代军事力量的努力,都最终被地方性的、私人化的、基于地缘政治和家族利益的军事结构所侵蚀和瓦解。对这一时期军事制度的细致考察,是理解后续国共军事对抗的深层动因与中国现代国家建构困境的关键切入点。 本书特色: 跨越性视角: 区别于侧重某一战役或某一派系的研究,本书系统性地梳理了自民初至抗战结束的军事制度变迁。 史料扎实: 充分利用了军事档案、财政收支报告、战时通讯及国民政府历年颁布的军事行政法规等一手资料。 关注权力结构: 不仅分析军事力量的强弱,更侧重于分析军事资源(人员、财政、装备)的分配逻辑如何反映和固化了政治权力结构。 ---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体验,更像是一次与历史的深度对话,而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它所呈现的史料,展现了那个时代复杂的人性与困境。在那些冰冷的文书和电报背后,你能感受到指挥官们在极端压力下做出的艰难抉择,那些决策往往不是完美的,而是基于有限情报和巨大风险下的“两害相权取其轻”。比如,关于后勤补给的记录,那些对药品、弹药短缺的哀鸣,让我想象出前线战士们是如何在缺衣少食的条件下坚持作战的,这份韧劲和牺牲精神,比任何赞美之词都更有力量。它没有刻意渲染悲壮,但悲壮感却自然而然地从那些枯燥的数字和报告中渗透出来。这种“不言自威”的历史呈现方式,反而更容易触动人心深处,让人对革命先辈们所经历的磨难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理解和尊重。它让我意识到,历史不是由少数几个光环笼罩的英雄书写的,而是无数普通人在极端环境下,用自己的血肉和智慧共同铸就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首先是封面,那种沉稳的墨绿色调,搭配着烫金的字体,一下子就把人带回到了那个庄严肃穆的历史年代。纸张的选择也颇为讲究,不是那种光滑亮白的现代纸张,而是略带粗粝感的米黄色,仿佛触摸到了旧档案的质感。侧边封口处的切口处理得干净利落,显示出出版方对细节的把控。我特别留意了内页的排版,虽然是历史文献汇编,但字体大小和行间距的调整非常人性化,即便是需要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度疲劳。而且,很多重要的历史图片和地图,他们都用了高质量的印刷技术,即便是黑白照片,层次感依然分明,那些老照片上的硝烟和人物的神情,仿佛都能透过纸面传递过来。装订上,我感觉它很结实,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会轻易散页,这对于需要反复查阅的工具书来说,简直是太重要了。整体来看,这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历史文物复制品,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出版者对那段历史的敬畏之情。这种对实体书的用心,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难得,让人更愿意沉下心来,去细细品味其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张图。

评分

从一个研究者的角度来看,这套文献的汇编工作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它极大地填补了某些特定领域史料的公开空白。我过去在查阅零散的口述史料时,经常会遇到信息碎片化和相互矛盾的问题,而这套书像是一个强大的中枢系统,将过去散落各处的关键信息点进行了整合、梳理和结构化。它的贡献不在于提出新的理论,而在于为所有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坚实、可信赖的基石。有了这样的基础材料库,研究者就可以更专注于分析和解释,而不是将大量时间投入到基础史料的搜集和辨伪上。特别值得称赞的是,它对不同军事单位之间的协同和摩擦都有所记载,这为我们理解抗战时期复杂统一战线下的军事协作模式,提供了第一手的参考资料。总而言之,对于任何想进行严肃的、基于一手资料的抗日战争军事史研究的人来说,这本书是绕不开的案头必备工具,其价值体现在其深度、广度和可靠性上,是名副其实的“史料金矿”。

评分

这套书的索引和附录部分,简直是史学爱好者的福音,处理得比我预期的要详尽百倍。我尤其欣赏它对人名和地名的处理。一般的书籍可能只提供一个简单的名字列表,但这里的附录,对于关键人物,比如重要的高级将领和政工干部,都附带了简短的履历和在特定事件中的角色定位,非常便于快速定位。更别提那些详细的地图册了,这些地图不是那种简单的线条勾勒,而是复刻了当时的测绘风格,甚至能看出兵力部署的箭头和标记都是手绘的痕迹,这对于研究区域作战范围和战术机动性来说,提供了无可替代的视觉资料。我甚至发现了一个小细节,在一些关键的地理名词旁边,它用脚注标注了该地在不同时期(例如抗战初期与抗战后期)的称谓变化,体现了编者对历史语境变化的敏感度。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在查找资料时事半功倍,避免了因为术语或地名不统一而产生的理解偏差。可以说,这本书的辅助材料部分,其价值几乎与主体文献本身是等重的。

评分

我花了很长时间来梳理这本书的脉络,它给我的感觉是极其严谨和系统化的。不同于一般通俗历史读物那种带有强烈叙事倾向的写作手法,这套书更像是一部精心编纂的军事行动时间轴,冷静地罗列着史实、命令和战役报告。阅读过程中,我发现它在史料的选取上非常注重互证性,往往一个事件的描述,会引用来自不同单位、甚至是对立阵营的数份原始记录进行交叉比对,这极大地增强了资料的可信度。比如,关于某次反“扫荡”的防御部署,它不是简单地给出结论,而是将当时的电报原文、前线指挥官的请示、以及后方物资调配的记录并置,让读者自己去构建完整的战役图景。这种“去魅”的编纂方式,避免了脸谱化的英雄主义叙事,还原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对于那些真正想深入了解抗日战争军事决策层面的人来说,这种细致入微、不带感情色彩的史料堆砌,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要有价值得多。它强迫你从数据、从命令、从地理位置的变动中,去挖掘历史的真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