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 文献(3)

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 文献(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 著
图书标签:
  • 抗日战争
  • 华南抗战
  • 游击战
  • 军事史料
  • 历史文献
  • 地方史
  • 抗战史
  • 岭南抗战
  • 史学研究
  • 档案资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夜语笙箫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
ISBN:9787506570701
商品编码:30032342697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5-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 文献(3)

定价:68.00元

作者: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

出版社: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0657070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的《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文献(3)》选编了从1944年8月至1945年10月,中央、中央军委、中央领导人、总部、南方(长江)局对华南抗日武装斗争的决策、指示、批示及有关文电;华南各省区党组织与各抗日纵队、游击队领导机关关于华南抗日武装斗争的决定、指示、作战方案、总结、报告及来往文电;省委、省工委和纵队以上领导人的重要书信、总结、文章;中央、南方局及各纵队出版的报刊有关社论、评论共计123篇。文献保持了历史原貌。

目录


董必武关于南路特委直属南方局致电(1944年8月4日)中央关于外交工作的指示(1944年8月18日)林平关于东江军政委员会及游击队活动情况致中央、中央军委电(1944年8月31日)东江军政委员会关于军事等工作的决定(1944年8月)东江纵队铁东大队一九四三年军事工作总结提纲(1944年夏)东江纵队政治部关于反内战动员工作的指示信(1944年9月4日)关于支持第三党在粤工作致林平电(1944年9月7日)林平关于潮梅工作致并转中央电(1944年10月10日)林平关于曾生同美军人员谈话情况致中央军委转和中央电(1944年10月17日)董必武关于东江应和南路保持联系致林平并电(1944年10月20日)曾生等关于东江纵队实力及分布地区致中央军委总参谋部电(1944年lO月24日)林平关于中区纵队成立宣言致转中央、中央军委电(1944年10月24日)中央关于发展广东游击战争等问题致林平转军政委等电(1944年10月26日)东江纵队关于一年来的工作给中央的报告(1944年10月)黄彰在桂东南各县组织负责人会议上的报告(1944年10月)林平、杨康华关于发动群众准备反攻争取胜利给东江纵队各部队的指示(1944年11月1日)林平关于落实中央向西发展打通琼崖联络指示情况致并转中央电(1944年11月11日)中央关于东江、琼崖工作给林平的指示(1944年11月14日)杨康华等关于加强党的工作给东江纵队各部队的指示(1944年11月19日)东江纵队政治部关于纵队成立周年纪念宣传教育大纲(1944年11月22日)广东省委为挽救广东全面沦陷危机坚持对敌斗争宣言(1944年11月25日)东江纵队关于国民党顽军勾结伪军向我进攻致中央电(1944年12月2日)东江纵队政治部关于肃清军阀主义、官僚主义的指示(1944年12月2日)琼崖特委关于当前局势与对策的紧急指示(1944年12月3日)东江纵队关于挽救广东危局的紧急宣言(1944年12月12日)……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料丛书:根据地建设与民生保障(“二战”时期中国远征军史料精选) 卷首语 全面抗战爆发以来,中华民族展现出空前的凝聚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在广袤的抗日战场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与国民政府领导的正面战场相互配合,共同构筑起抵御外侮的钢铁长城。然而,胜利的取得绝非仅依靠前线浴血奋战,更离不开后方稳固的根据地建设、高效的资源动员以及对人民群众的细致关怀。本卷精选的史料,聚焦于抗战最艰苦的阶段,通过详实的档案、报告和回忆,展现了中国军民在极端困境下,如何建立和巩固抗日根据地,保障军需民用,以及国民政府对国际援助的运用和远征军在缅甸、印度战场的战略行动。 第一部分:敌后根据地的巩固与社会重构 抗日战争中,敌后根据地是牵制日军战略部署、保存革命火种的战略要地。本部分收录的文献,详细勾勒了边区、山区、平原根据地在组织、行政、经济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一、政权建设与群众动员 此部分史料汇集了陕甘宁边区、晋察冀边区、山东抗日根据地等地建立和完善民主政权的一系列文件。重点包括: 1. “三三制”政权的实施细则与成效评估: 深入分析了在复杂社会结构下,如何通过“三三制”(共产党员、非党先进分子、国民党及其他爱国分子各占三分之一)的政权组织形式,实现广泛的民族和阶级联合。提供了历次参议会选举的原始记录、代表构成分析报告,以及地方干部对政策执行难点的总结。 2. 减租减息政策的推行与社会影响: 收录了关于如何平衡地主和农民利益,既保证抗战需要的粮食征收,又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政策文件。包括具体的“减租契约”范本、地方政府对违规行为的处罚记录,以及在战争压力下,不同阶层对该政策态度的调查报告。 3. 民众自卫组织与民兵体系的建立: 详尽记录了从初期的游击队、地方武装到成熟的“人民自卫队”的组织演变过程。展示了基层动员的口号、训练大纲、武器装备来源与分配记录,以及民兵在情报搜集、破坏日军交通线中的具体战例记录。 二、经济自给自足的探索 根据地长期处于日军的“扫荡”和经济封锁之中,自力更生成为生存的关键。本部分的核心是关于农业生产和公营事业的发展。 1. 大生产运动的实践与量化指标: 汇集了1941年至1943年间,中央对各根据地大生产运动的指令和各部门提交的生产计划、完成情况报告。特别关注了纺织、造纸、煤炭开采等轻工业的起步阶段记录,以及边区银行发行的“边币”与地方物资的兑换率波动记录。 2. 财政金融制度的构建: 包含抗战时期根据地的财政预算、税收制度(如农业税、特产税的征收比例)的调整文件。同时,收录了对敌占区物资的合理购入、禁运物资的甄别标准,以及如何打击投机倒把以稳定物价的行政命令。 3. 战时教育与文化普及: 呈现了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如何推广识字教育、技术培训(如医疗急救、农技改良)的材料。包括中小学识字课本残页、扫盲运动的阶段性总结,以及针对军人开展的政治教育大纲。 第二部分:正面战场之外的战略支撑——中国远征军档案选粹 与敌后根据地的内向建设不同,国民政府领导的远征军在滇缅公路上承担着打通国际援助通道、牵制日军南进战略的重任。本部分精选了围绕缅甸战役的指挥、后勤和国际合作的原始文献。 一、滇缅战役的部署与挫折 本部分资料集中于1942年初至1943年中期,重点反映了中国派遣军的集结、初期作战计划的变动以及失利后的突围过程。 1. 军事部署与高层往来电报: 包含了蒋中正与史迪威(J.W. Stilwell)关于兵力调动、作战时机的多轮往来电报。这些电报揭示了中缅印战区复杂的指挥权和战略目标差异。收录了远征军第一、第六军的初始编制表、装备清单及简要的战场汇报。 2. 后勤保障的困境记录: 详尽记录了远征军在缅甸境内遭遇的物资短缺问题。包括对英美援华物资(如枪炮弹药、卡车、汽油)的接收清单、分配账目,以及因气候、地形和日军截断补给线导致的食品、药品匮乏报告。 3. 同古保卫战的英勇与代价: 选取了关于同古战斗的原始战地通讯、伤亡统计报告以及部队指挥官对战况的即时描述。这些文献清晰地展现了中国军队在装备劣势下,为争取时间所付出的巨大牺牲。 二、退入印度的整训与反攻准备 在失利后,远征军主力退入印度,进行休整和重组,为后来的反攻奠定基础。 1. 驻印军的改编与美式装备列装: 记录了由美国军事顾问团主导的驻印军(“新一军”、“新六军”)的改编计划,包括对士兵的体能训练标准、新的战术训练科目和美式装备(如M3斯图亚特坦克、巴祖卡火箭筒)的接收和操作培训记录。 2. 史迪威走廊的开辟进展: 涵盖了修建滇缅公路(雷多公路)的工程报告和进度表。这些报告展示了在野人山极端环境中,中国工程部队与美军工兵的合作模式,以及对当地劳工的管理和伤亡情况。 3. 反攻的战略构想: 包含了1944年远征军(或称中国驻印军)发动反攻前的战略预案和主要将领的作战会议纪要,重点分析了对缅北日军防御体系的评估和突破方案。 结语 本丛书并非孤立地记录某一次战役的胜负,而是试图还原一个全景式的抗战图景。通过对根据地艰苦卓绝的建设成就和远征军在异域的浴血奋战的并置考察,我们得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军民在“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战争年代中,所展现出的组织能力、牺牲精神和对最终胜利的坚定信念。这些第一手资料,是研究抗日战争全面性、复杂性与战略深度的重要基石。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很有年代感,封面那种朴素的灰色调,配上工整的宋体字,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我特意找来这本书,就是想深入了解一下在那个特殊时期,华南地区的游击队是如何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坚持斗争的。光是目录就够让人肃然起敬了,里面罗列的那些文献资料,每一个标题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一段血与火的历史。我尤其关注那些关于游击队情报网络和物资补给的记载,毕竟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下,这些都是决定生死的关键。翻开内页,那些泛黄的纸张和油墨的味道,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当年的峥嵘岁月。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收藏了多少史料,更在于它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立体、充满血肉的抗战侧面。我期待着从这些原始的文字中,去触摸那些英雄人物的脉搏,去感受他们面对绝境时的坚韧与智慧。这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更像是一扇通往过去的时光之门。

评分

作为一个对军事史有着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通常会先从战略部署和战役分析的角度去审视这类资料。这本书汇集的文献,从侧面反映了华南游击队在没有正规军大规模支援的情况下,如何运用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来牵制和消耗敌人有生力量。我注意到其中一些关于敌我力量对比的原始数据,那些触目惊心的差距,更能凸显出他们斗争的复杂性与艰巨性。比如,游击队如何利用复杂地形进行伏击和撤退,如何在有限的弹药和粮食条件下维持长期作战的能力,这些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如果这些文献中包含有指挥员的战斗日志或作战命令的节选,那无疑会为我们理解那个时期军事思想的实践提供宝贵的案例。这本书的重量,不在于宏大的叙事,而在于那些微观的、具体的操作细节,它们是构建整体历史图景的基石。

评分

说实话,我购买这本书主要是出于一种“抢救历史”的心态。如今,亲历者越来越少,很多鲜活的记忆和细节如果没有被文字记录下来,很可能就永远湮灭了。这本书收录的文献,很可能包含了许多从未公开发表过的口述史料或者内部通讯记录,这对于后世的研究者来说,是无价之宝。我尤其希望能够从中找到一些关于地方民众支持和掩护游击队的故事。毕竟,人民战争是游击战的灵魂所在。如果没有地方百姓的生死相依,游击队根本无法在敌占区立足。这些文献如果能描绘出军民鱼水情深的一幕幕,那它就不仅仅是一部军事史料,更是一曲深沉的人性赞歌。我愿意花大量时间去仔细甄别和研读,从中挖掘出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却同样光辉的篇章。

评分

我对这种“丛书”形式的书籍情有独钟,因为它意味着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华南地区地域辽阔,情况复杂,单一的文献显然不足以勾勒全貌。我推测这套丛书的编纂者在资料搜集上下了极大的功夫,他们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阻隔,将不同时期、不同侧面的材料整合在一起。阅读时,我更倾向于将其视为一个整体来理解,对比不同时期文献的侧重点变化,比如从早期的“生存斗争”转向后期的“战略配合”。这种对比能帮助我们理解抗战局势的演变,以及游击队自身组织和战略的成熟过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全景性”,它试图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让读者能够从一个更宏观、更系统的高度去审视这段历史,而不是仅仅停留在零散的英雄事迹上。

评分

从文献整理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校对和注释工作想必是极其繁琐而严谨的。历史文献的整理工作,其难点往往在于如何忠实地还原原始信息,同时又要确保现代读者的可读性。我希望能看到详尽的注释,标注出那些历史名词、人名以及地理位置的背景,这对于理解晦涩的旧时文字至关重要。如果其中包含了早期游击队绘制的地图或者根据地范围的示意图,那对理解其战略布局将是极大的补充。这本书的出版,本身就是对历史责任的一种担当,它代表着一种严肃治学的态度。我希望这本书的质量能够配得上它所承载的厚重历史,无论是纸张的耐用性还是印刷的清晰度,都应当是能够经受住时间考验的精品,这样才能确保这些珍贵的资料能够长久地流传下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