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战争事典035
定价:49.80元
作者:指文烽火工作室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0-01
ISBN:9787516815359
字数:
页码:224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书写保加利亚沙皇——西美昂大帝一生传奇,看他以何等强硬手腕成为拜占庭人的梦魇,称雄巴尔干地区!
详述毁誉参半的晚清名臣李鸿章,如何在太平天国运动中迅速崛起!
演义七分真三分假,让我们认识一个真实的三国英雄——姜维!
内容提要
西美昂一世,这个将保加利亚*帝国推向*的男人,曾四次围攻君士坦丁堡,强迫拜占庭帝国向其纳贡;并数次扑灭塞尔维亚起义,一度将其变为帝国的一个省!让我们回顾西美昂大帝的一生,见证他如何缔造传奇!
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曾国藩的湘军劳苦功高,而其学生李鸿章组建的淮军亦不遑多让。看李鸿章怎样指挥淮军援助上海,激战忠王李秀成!
《三国演义》中,姜维是诸葛亮悉心栽培的接班人,文韬武略,“九伐中原”,然而历史细节确如演义所说么?让《三国志》告诉我们答案。
目录
作者介绍
指文烽火工作室:由众多历史、战史作家组成,从事古今历史、中外战争的研究、写作与翻译工作,致力于通过严谨的考证、精美的图片、优美的文字、独到的视角为读者理清历史的脉络。目前已经出版军事历史类图书多本,其中包括《战争事典》《中国古代实战兵器图鉴》《倭寇战争全史》《明帝国边防史》《拿破仑战记》《秘密战三千年》《帝国强军:欧洲八大古战精锐》《帝国强军:中国八大古战精锐》等。
原廓:指文图书副主编、指文烽火工作室和自媒体公众号“冷兵器研究所”主编,记者,电视纪录片策划及撰稿人,音速及北朝论坛古战版版主,长期致力于军事历史研究及相关图书的策划、编审、出版工作,努力打造的军事图书和自媒体平台,致力于古代与近代军备评测,普及中外军事历史知识,讲述不为人知的战争故事。
李楠:热爱历史、军事、文化,历史作者,书评人,对欧美历史尤为感兴趣,已出版《第三帝国:镜头中看世界》《战争》《火神咆哮:世界火器兵》《林肯传》等十余部作品。
赵恺:江苏苏州人,生于鱼米之乡,专好近代历史,常自诩略有小成,现出版有《一言难尽:全元历史现场》《军国凶兽:日本战史》《猛禽崛起:美国战史》《军部当国》等历史科普读物。
赤军:作家,已出版《洗烽录》《风云信长传》《七武士》《毁灭与新生》《中国宰相的非正常死亡》《宛如梦幻:日本战国乱世中的“菊与刀”》《西辽帝国》《北京镜鉴记》等作品。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精美,封面采用了厚实的哑光纸,触感温润,色彩搭配上选择了沉稳的墨绿色与典雅的金色字体,营造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内页的纸张质量也令人惊喜,白度适中,有效地减少了长时间阅读带来的视觉疲劳。尤其是那些历史地图和插图的印刷,线条清晰锐利,色彩过渡自然,即便是非常细微的细节也能被精准地还原出来,这对于研究战争史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装订方面,采用了线装加胶装的混合方式,保证了平摊时的牢固性,翻阅起来非常顺手,不用担心书页会轻易脱落。从整体的物质载体来看,这本“事典”完全体现出了一种对知识的尊重和对读者的用心,拿在手里就知道这不是一本可以随便对待的参考书,它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我特别喜欢它在侧边书签绳上的细节处理,那根细细的深红色麻绳,恰到好处地打破了整体的沉闷,增添了一丝复古的韵味。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在翻阅时,每一步操作都变成了一种享受,而非简单的信息获取。
评分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和信息密度是毋庸置疑的,但让我感到最震撼的是它所提供的对比视角和预见性分析。它没有把历史上的战争视为孤立事件,而是将其置于全球文明交流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比如,在分析某次技术革命对军事影响时,作者会立刻跳转到当时远在地球另一端的社会结构变化进行对照分析,这种“大局观”的构建令人耳目一新。此外,书中关于现代军事理论对古代战例的反思,也提供了非常新颖的解读角度。它不是简单地复述已知史实,而是试图在历史的废墟中挖掘出适用于未来决策的底层规律。阅读完毕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框架被极大地拓宽了,看待冲突、权力更迭乃至社会韧性的方式都发生了一些微妙但深刻的转变。这本“事典”更像是一副思维的导航图,指引读者在浩瀚的历史迷雾中,找到清晰且有深度的航线。
评分这本书对于普通军事爱好者而言,上手门槛设置得相当合理,这一点我很欣赏。它避免了过度使用小众的军事术语而让非专业读者望而却步,同时又确保了专业领域读者的信息密度。作者在介绍一种新的步兵方阵或者火器配置时,总是会先用一个非常生动的比喻或者一个简短的时代背景故事来铺垫,成功地将复杂的军事学原理“翻译”成了可以理解的语言。我留意到,书中对于“士气”这个抽象概念的量化分析做得尤为出色,通过对伤亡率、战斗持续时间和指挥系统反应速度的交叉比对,构建了一个评估部队战斗力的实用模型。这使得我——一个过去只关注兵器型号的业余爱好者,也能开始从更宏观、更系统化的角度去理解战争的胜负逻辑。它不是那种堆砌术语炫耀学问的书,而是真正致力于知识普及与深化相结合的典范,让知识的传播变得更有效率和更具吸引力。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组织逻辑性极强,它没有采用那种平铺直叙的编年体方式,而是巧妙地将各个历史时期的军事冲突、战术演变和武器革新划分成若干个相互关联的主题模块。我花了大量时间研究了其中关于“攻城器械的范式转移”那一章节,作者不仅详细描述了不同时代弩炮、投石机乃至早期的火炮技术细节,更深入剖析了这些技术进步如何反过来重塑了要塞建筑学的思维定势。这种跨学科的交叉分析,远超出了传统军事史书籍的范畴。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引用史料时保持了极高的审慎态度,注释详实且引用源头多样,从官方军籍记录到私人将领的回忆录都有涉猎,使得论述的可靠性大大增强。更难得的是,作者在处理那些充满争议的历史事件时,没有简单地站队,而是提供了一个多角度的、近乎中立的分析框架,让读者自己去建构理解,这种克制与深度,是很多同类出版物所欠缺的。它更像是一部引人深思的学术工具书,而不是一本贩卖情绪的通俗读物。
评分从文笔和叙事节奏上来说,这本书展现出了一种罕见的张力。在描述那些宏大的战役场面时,文字如同高速运转的战车,紧凑、富有冲击力,仿佛能让人听到金戈铁马的轰鸣声。例如,对某场关键海战的描绘,作者对风向、水流和船只受损情况的动态捕捉,简直可以用“电影化”来形容,每一句话都在为下一刻的爆发积蓄能量。然而,在过渡到对后勤补给线、外交斡旋或者兵种训练体系的探讨时,笔锋又立刻变得沉静、内敛,如同细密的针脚,一丝不苟地缝合着历史的纹理。这种叙事声调的自由切换,使得全书的阅读体验跌宕起伏,避免了单一的枯燥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战术的哲学思考”部分的论述,它将冰冷的军事数据升华为对人性、权力结构乃至文明冲突的深刻反思,读来让人拍案叫绝,感觉不仅仅是在学习历史,更是在进行一场关于人类行为模式的深刻对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