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28包邮 帝国的坟场:阿富汗战争全史

满28包邮 帝国的坟场:阿富汗战争全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啸虎 著
图书标签:
  • 阿富汗战争
  • 战争史
  • 历史
  • 军事
  • 帝国
  • 中东
  • 政治
  • 冷战
  • 恐怖主义
  • 包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梅凯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ISBN:9787516813751
商品编码:30033699294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帝国的坟场:阿富汗战争全史

定价:69.80元

作者:刘啸虎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1681375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在世界历史中,阿富汗一直有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绰号——“帝国的坟场”。近代以来,英国、苏联、美国先后对阿富汗动武,但很难将其征服阿富汗。本书梳理了发生在阿富汗土地上的战争,重点讲述了1979—198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与2001年至今美国在阿富汗进行的反恐战争。文笔生动,资料翔实,既把握宏观讲述又兼顾微观描写。

内容提要


阿富汗位于中亚、西亚和南亚的交汇处,属于世界上贫穷、落后的国家,在历史上数次成为大国的征讨目标和角逐场所,然而它却一直有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绰号——“帝国的坟场”。近代以来,英国、苏联、美国先后对阿富汗动武,但很难将其征服阿富汗。本书梳理了发生在阿富汗土地上的战争,讲述了这些战争发生、发展和结束的前因后果,重点讲述了1979—198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与2001年至今美国在阿富汗进行的反恐战争。文笔生动,资料翔实,既把握宏观讲述又兼顾微观描写。

目录


前言
章 血色山国
1.征服者的传说
2.王朝的更替
3.蒙古人的西征
4.帝国的辉煌
5.阿富汗的诞生
第二章 抗英战争
1.殖民的时代
2.般的撤军
3.迈万德的血战
4.国王的改革
5.后的独立
第三章 苏联入侵
1.政治的悲剧
2.的入侵
3.山间的战争
4.困顿的泥潭
5.残酷的证言
6.后的撤军
第四章 永无尽头的“持久自由”
1.新势力的崛起
2.“9·11”之后的战争
3.“蟒蛇”与“红翼”
4.增兵演讲
5.“以上帝和国家的名义—吉罗尼莫”
后记
参考书目

作者介绍


作者:刘啸虎,山东济南人,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出版有《普京的铁拳》《两栖联合特种作战》等图书。

文摘






序言



《历史的迷雾:中世纪欧洲的信仰与权力》 本书深入剖析了中世纪(约公元5世纪至15世纪)欧洲社会的核心结构、精神图景及其权力运作机制。我们聚焦于这一千年间,信仰如何渗透进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教会与世俗君主之间错综复杂的权力博弈。 第一部分:信仰的基石与教会的崛起 中世纪的欧洲,是建立在基督教信仰之上的社会。本书首先追溯了古典晚期基督教的定型,重点探讨了圣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思想如何为后世的政治哲学奠定基调。我们详细考察了修道院运动的兴起,特别是本笃会(Benedictine Order)在知识保存、农业技术推广和精神指导方面扮演的关键角色。 随后的章节聚焦于教皇权力的世俗化进程。从格里高利一世的政治影响力,到查理曼帝国与教廷的合作与冲突,再到“叙任权之争”(Investiture Controversy)的爆发。我们细致分析了教皇格里高利七世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在卡诺莎之辱事件中的权力拉锯,这不仅是个人意志的较量,更是精神权威与世俗王权之间界限的重新划定。这一冲突的解决,标志着欧洲政治格局中一种新的二元权力体系的形成。 第二部分:庄园、骑士与社会秩序 中世纪的社会结构被严格地划分为“祈祷者”(Oratores,教士)、“作战者”(Bellatores,贵族和骑士)和“劳动者”(Laboratores,农民)。本书用大量篇幅描绘了庄园制度(Manorialism)的运作方式,解析了农奴制(Serfdom)的起源、经济基础及其对社会流动性的限制。我们不仅考察了土地的分配和剩余产品的获取,还通过大量的考古学和文献证据,重构了农民的日常生活、法律地位和反抗的微弱形式。 骑士精神(Chivalry)是中世纪贵族文化的精髓。我们探讨了骑士身份的演变,从早期的单纯武士阶层,如何逐渐被教会纳入道德规范的框架内,形成一套复杂的荣誉、忠诚与宗教义务的混合体。十字军东征的兴起,是理解骑士精神与宗教狂热结合的最高体现。书中不仅叙述了军事行动的经过,更着重分析了这些远征对东西方文化交流、欧洲经济和政治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教会在动员资源和塑造集体身份方面的巨大动员力。 第三部分:城市复兴与知识的觉醒 大约在11世纪之后,欧洲进入了“中世纪温暖期”,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长促成了商业的复苏和城市的重新崛起。本书详细考察了意大利城邦、佛兰德斯城市和汉萨同盟的商业模式。我们分析了行会(Guilds)在规范生产、保障质量和提供社会福利方面的作用,以及新兴的商人阶层对传统封建等级制度构成的挑战。 知识的复兴体现在大学的建立上。牛津、巴黎、博洛尼亚等早期大学的形成,是欧洲学术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本书深入研究了经院哲学(Scholasticism),特别是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如何巧妙地将亚里士多德的理性哲学与基督教神学融为一体,建立起宏大的思辨体系。我们探讨了七艺(Liberal Arts)的教学内容,以及教会如何试图控制知识的生产和传播,尽管知识的活力已然无法被完全禁锢。 第四部分:教会的危机与中世纪的黄昏 中世纪晚期(14世纪和15世纪)是充满剧变和危机的时代。本书分析了“黑死病”(Black Death)对欧洲人口、经济结构和宗教信仰带来的毁灭性冲击。瘟疫不仅加速了农奴制的瓦解,更暴露了教会应对灾难时的无力和僵化,引发了民众对传统权威的深刻质疑。 政治上,教皇权力的世俗化达到了顶峰,随后也迎来了严峻的挑战。我们详述了“阿维尼翁之囚”(Avignon Papacy)和“西方大分裂”(Great Schism)的始末,这些事件极大地削弱了教皇在欧洲人心目中的神圣性和统一性。与此同时,世俗君主如英格兰和法兰西的国王,通过建立常备军和发展官僚体系,正逐步巩固中央集权,为民族国家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最后,本书探讨了对教会腐败和教条僵化的批评声音如何酝酿,从约翰·威克里夫(John Wycliffe)到扬·胡斯(Jan Hus)的改革先声,这些思想的萌芽,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宗教改革浪潮,标志着中世纪欧洲统一精神格局的最终瓦解。 本书力求通过对政治、经济、信仰和知识多维度的考察,为读者描绘出一个复杂、动态、充满张力的中世纪欧洲图景。

用户评价

评分

哇,光是看到“帝国坟场”这几个字,就忍不住让人心头一紧。我一直对阿富汗这个地方充满了复杂的情感,它像是历史书里一个永远无法被彻底翻过的章节,充满了苍凉和不屈。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那种暗沉的色调和隐约可见的山脉轮廓,已经透露出一种厚重的历史感。我期待它能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战役和时间线,更希望能深入到那些塑造了这片土地和人民命运的宏大叙事之中。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那些错综复杂的部落关系和宗教信仰对战争走向的影响的。毕竟,很多时候,真正的主角不是那些装备精良的军队,而是生活在那片土地上,有着自己古老生存法则的人们。如果能捕捉到那种深入骨髓的文化冲突和身份认同的挣扎,这本书就绝对值得一读再读了。我希望作者能以一种近乎冷静的客观视角,去解剖这场旷日持久的冲突,避免陷入简单的道德审判,而是呈现出历史的必然与偶然交织的复杂图景。

评分

说实话,一提到“全史”,我就会自动联想到那些厚得让人望而生畏的砖头书。我更看重的是阅读体验本身,而不是单纯的资料堆砌。如果这本书的叙事节奏能够把握得好,做到张弛有度,那就太棒了。比如,在描述大规模军事行动时,能运用精准而富有冲击力的笔触,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沙漠戈壁上的风沙和硝烟;而在探讨政治博弈或文化变迁时,又能切换到一种沉静、富有哲理的腔调。我希望作者在处理人物塑造上能有所突破,不仅仅是描绘那些耳熟能详的政治人物,而是能聚焦于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挣扎求生的“小人物”。他们的选择、他们的背叛、他们的坚守,或许更能揭示这场战争的真正代价。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手法,往往能穿透宏大的历史叙事,直抵人性的核心。如果这本书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不再是一本单纯的历史著作,而更像是一部深刻的人性寓言。

评分

我个人对战争史的兴趣点往往在于“为什么会这样”的深层原因分析,而非仅仅是“发生了什么”。阿富汗的地理位置注定了它成为“十字路口”,也注定了它难以摆脱被大国博弈的阴影笼罩的命运。因此,这本书如果能将阿富汗内战、外来干预与全球地缘政治的变迁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说服力的逻辑链条,那将是非常出色的。我特别期待作者对信息战和宣传战的分析。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控制叙事权,如何将一种意识形态强加于人,这在阿富汗的各个阶段都有着鲜明的体现。如果作者能展示出,外部势力是如何利用或制造阿富汗内部的分裂来达到其目的的,以及这种外部干预是如何永久性地改变了阿富汗社会结构和政治生态,那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都会大大提升。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个清晰的地图,让我们看清这片土地上权力是如何流动的,以及流向何处。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首先会关注的其实是作者的立场和情感倾向。面对如此多悲剧和争议,一个历史学家如何保持必要的距离感,同时又不对人间的苦难视而不见,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更倾向于那种带着人文关怀,但又极力克制情感宣泄的写作风格。如果通篇充斥着对某一方的过度赞扬或贬低,那么这本书的深度就会大打折扣。我希望它能呈现出一种悲悯的视角,去理解不同派系行动背后的动机,即使这些动机导致了毁灭性的后果。例如,对于那些加入极端组织的人,他们是出于信仰、绝望还是被裹挟?对于那些为外国势力服务的当地人,他们的选择是背叛还是生存的本能?如果这本书能为这些复杂的道德困境提供一个思辨的空间,引导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而不是简单地提供一个既定的答案,那么它就成功地超越了一般的历史记录,成为了值得收藏的案头之作。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里“全史”二字着实吸引了我,但同时也让我捏了一把汗——要全面梳理阿富汗的战争史,难度系数简直是地狱级的。从苏联的入侵到后来的反恐战争,每一次外部势力的介入,都像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的涟漪至今未平。我非常关注作者对信息源的把控,毕竟关于阿富汗的资料往往真假难辨,掺杂了太多宣传和意识形态的色彩。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种跨越不同阵营的文献梳理,比如,有没有引入阿富汗当地口述历史的元素?那种来自基层士兵、平民甚至地方头目的声音,往往比官方报告更接近真相的肌理。如果作者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考古学家那样,小心翼翼地剥开层层迷雾,还原出不同时期权力核心的运作逻辑和民众的真实反应,那这本书的价值就无可替代了。我更期待看到对战争遗产的探讨,那些被遗弃的装备、无家可归的人口、以及文化遗产的损毁,这些“伤疤”是如何影响阿富汗迈向未来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