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28包邮 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三部:终局 卷一(典藏版)

满28包邮 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三部:终局 卷一(典藏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戴维M.格兰茨,[美] 乔纳森M.豪斯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小说
  • 战争文学
  • 斯大林格勒战役
  • 苏联历史
  • 二战
  • 军事历史
  • 经典文学
  • 长篇小说
  • 典藏版
  • 包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梅凯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ISBN:9787516815007
商品编码:30033756454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7-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三部:终局 卷一(典藏版)

定价:189.80元

作者: 戴维M.格兰茨, 乔纳森M.豪斯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9-01

ISBN:978751681500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方位多视角介绍斯大林格勒战役,参考了过去从未见过或被忽略的资料,将取代过去关于此战的历史记述。

内容提要


《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三部(卷一):终局》一书延续了戴维·格兰茨、乔纳森·豪斯对东线这场极具代表性的战役和希特勒头次重大战略挫败的全新的出色描述。作为《斯大林格勒战役三部曲》的第三部(卷),本书重点讲述了苏军的三个方面军在天王星行动中如何击败、消灭了两个罗马尼亚集团军,并包围了德国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的半数部队。《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三部(卷一):终局》以一部宏大战争著作的叙事力写就,与重点描述红军在斯大林格勒城内作战的《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二部:决战》一同构成了《斯大林格勒战役三部曲》的核心。

目录


“东线文库”总序
前言
章 灾难的框架
第二章 苏军的战略策划:“天王星”计划之起源
第三章 集结部队:苏军作战序列和“天王星”计划
第四章 11月18日的双方兵力对比
第五章 突破,11月19日-20日
第六章 包围圈封闭,11月21日-23日
第七章 消灭斯大林格勒包围圈,构设合围对外正面,11月24日-27日
第八章 消灭斯大林格勒包围圈、合围对外正面和“土星”计划,11月28日-30日
参考资料

作者介绍


戴维·M. 格兰茨撰写过多部著作,包括《列宁格勒战役,1941—1944年》《朱可夫*大的败仗:1942年,红军“火星”战役的惨败》《蹒跚巨人:大战前夕的苏联红军》《巨人重生:大战中的苏联红军》《巴尔干的红色风暴:苏军进攻罗马尼亚的失败》。2008—2009年,他在南加州要塞军事学院担任马克?W. 克拉克客座历史教授。
乔纳森·M. 豪斯撰写过《20世纪的主兵种合成作战》,这位前职业军官、参谋长联席会议政治-军事分析员现在是美国陆军指挥与参谋学院的军事史教授。格兰茨和豪斯的合著还包括《巨人的碰撞:红军是如何阻止希特勒的》和《库尔斯克战役》。
小小冰人,二战迷、著作者、翻译者,现聚焦于二战历史的研究与翻译。翻译的二战类书籍有:《东线狙击手——艾勒伯格回忆录》《*后的胜利——曼施坦因哈尔科夫反击战》《之门——切尔卡瑟战役》《雪白血红》《士兵》《东进》《焦土》《空中英豪》等。

文摘







序言



斯大林格勒的硝烟散尽:一部关于铁血意志与人类韧性的史诗(非《终局 卷一》) 一卷跨越时代的宏大叙事,聚焦于人类意志在极端环境下的淬炼与抉择。 本书并非聚焦于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最终收官阶段,而是以一种更具历史广度和人文深度的视角,审视了那场决定世界命运的战役如何从酝酿到爆发,以及它对交战双方及普通民众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深入挖掘那些在战役的宏大叙事下,往往被忽略的个体命运、复杂的政治博弈以及战争的残酷美学。 第一部分:东西线的阴影——战役前夜的战略迷雾 在描绘炮火连天的城市巷战之前,本书首先将读者带回至关重要的战略决策阶段。我们细致考察了1941年至1942年夏季,德意志国防军“蓝色方案”的制定过程。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军事部署,而是希特勒个人意志与参谋部理性计算激烈碰撞的产物。我们分析了德军在夏季攻势中犯下的战略性错误——过分依赖装甲闪电战的惯性,以及对苏军抵抗意志的严重误判。 重点章节剖析了高加索油田的战略诱惑与斯大林格勒——伏尔加河上的工业重镇——所承载的象征意义。书中不仅引用了德军高级将领的回忆录,更结合了苏联最高统帅部的电报记录,力图还原当时双方决策层所面对的真实信息流与信息偏差。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当德军第6集团军气势汹汹地逼近伏尔加河时,他们心中所想的已不再是单纯的军事胜利,而是对苏维埃政权心脏的一次致命打击。 第二部分:钢铁洪流下的城市肌理——工业堡垒的诞生与扭曲 本书投入大量篇幅,描绘了斯大林格勒这座城市独特的工业景观如何被瞬间转化为战场上的致命迷宫。这座以拖拉机厂、钢铁厂和兵工厂命名的城市,本身就是苏联工业力量的象征。我们通过详实的资料,重现了战前这座城市繁忙的景象:工人们在保障前线的生产,市民在防空洞中维持着脆弱的日常生活。 当战火燃起,这些工厂的命运急转直下。本书详细记录了“红色十月”冶金厂、巴拉基尔佐夫拖拉机厂的工人如何放下工具,拿起武器,在他们亲手制造的坦克和火炮的掩护下,与德军展开肉搏战。我们聚焦于那些被称为“工人营”的抵抗单位,他们面对的是训练有素的德军精锐部队,却凭借对每一条街道、每一栋建筑的熟悉,构建起难以穿透的防御体系。这里的战斗不再是传统的阵地战,而是“鼠战”——在废墟下挖掘战壕,在管道中穿行,每一寸土地的易手都伴随着巨大的牺牲。 第三部分:人民的史诗——士兵与市民的生存哲学 斯大林格勒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其军事上的转折点意义,更在于其所展现的人类在绝境中的韧性。本书摒弃了宏大叙事的刻板印象,转而深入到那些在泥泞、饥饿和持续轰炸中挣扎的普通士兵与市民的生活切片中。 我们采访(或根据历史记录重构)了普通红军士兵的日记,记录了他们在零下几十度的严寒中,如何在缺衣少食的情况下保持战斗意志。这其中包括了对家人的思念,对政治宣传的怀疑与坚信,以及在战友倒下后如何强迫自己继续前进的心理过程。 对于城内的平民,本书也给予了应有的关注。他们如何在炮火中保护孩子?他们如何从前线的幸存者变成后方的劳动力?这些平民在城市沦陷与夺回的过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背景角色”——他们是这座城市不屈精神的活化石。他们的生存,本身就是对战争最强烈的控诉。 第四部分:伏尔加河畔的心理战——宣传与反宣传的角力 在军事对抗的同时,一场激烈的心理战也在进行。本书分析了纳粹宣传机器如何试图通过空投传单、广播,瓦解苏军的士气,鼓吹“最后的德意志人”的荣光。 与之对应的是苏共政治委员的“政委工作”。我们探讨了苏军内部如何利用斯大林本人的权威、爱国主义叙事以及严苛的军事法(如第227号命令“不许后退一步”),将一支原本士气低落的部队,锻造成了能够坚守阵地的钢铁之师。这种内部的铁腕管理与外部的英勇抵抗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独特的政治景观。 结语:战役的余烬与历史的回响 本书并未止步于1943年初德军投降的那个决定性时刻,而是探讨了战役结束后对城市、对幸存者,乃至对东线战局的长期影响。斯大林格勒的胜利,是苏联力量积蓄与爆发的证明,它彻底改变了战争的进程,使德军陷入了漫长而痛苦的战略防御期。同时,我们也将审视胜利背后的代价——被彻底摧毁的城市,数以十万计的亡魂,以及幸存者心中永远无法愈合的创伤。 这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多维度、去神化的斯大林格勒图景,理解这场战役不仅仅是军事教科书上的一个节点,更是20世纪人类精神承受力的一场极限测试。它关乎坚守、关于牺牲,以及在最黑暗的时刻,对人道与希望的微弱执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厚重的历史著作,甫一翻开,便将我带回了那个风雪交加、尸横遍野的年代。作者对细节的考究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不仅仅是宏观战役的推演,更有对战场上普通士兵日常的点滴刻画。我仿佛能闻到那混杂着硝烟、泥土和腐败气味的空气,感受到零下三十度的严寒如何啃噬着每一个人的意志。书中有大量的战地通讯、个人日记片段穿插其中,使得冰冷的历史叙事瞬间拥有了血肉和温度。特别是对城市攻防战中,每一条街道、每一栋建筑易手的描述,那种拉锯式的残酷和不确定性,读起来令人窒息。不同于一些过度美化或过度渲染悲剧的叙事,这里的文字显得克制而有力,精准地捕捉了战争的复杂人性——既有令人动容的英勇与牺牲,也有面对绝境时人性的脆弱与挣扎。阅读过程中,我多次需要停下来,深吸一口气,才能继续面对那些残酷的现实。它不只是一部战史,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在极端环境下如何生存和面对毁灭的深刻反思录。

评分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的阅读感受,那大概是“沉浸式震撼”。它的信息量巨大,但组织得极富条理,使得阅读过程虽然烧脑,却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作者对于德苏双方军事理论、装备细节乃至口音差异的描摹,都体现出极高的学术素养。我尤其喜欢它对战役后期德军士气崩溃过程的细腻描摹,那种从傲慢到绝望,从紧密协同到各自为战的瓦解过程,写得丝丝入扣,极具画面感。阅读体验上,排版和注释做得相当到位,为我查阅特定背景资料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本书无疑是填补了关于斯大林格勒战役研究中一个重要空白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它不仅是对这场关键战役的权威记录,更是一份对逝去生命和历史教训的庄严致敬。它要求读者投入时间与精力,但所获得的回报,远超所付出的阅读成本,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巨著。

评分

我历来对严肃的历史著作抱有一种敬畏,但这本书成功地将学术的严谨与文学的感染力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使得即便是对军事术语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被其强大的历史洪流所裹挟。作者的笔触在描绘双方指挥官的决策时,尤为精彩。不是简单地判定谁对谁错,而是深入挖掘了当时情报的缺失、时间紧迫性以及政治压力对军事判断产生的微妙影响。例如,对某些关键的战略失误的分析,并非事后的诸葛亮式的批判,而是站在那个特定历史情境下,展示了决策者在信息迷雾中艰难选择的困境。这种对“历史的偶然性”与“历史的必然性”的探讨,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认知边界。它教导我们,战争的进程往往不是单一线条的直线发展,而是无数微小、充满矛盾的个体选择相互交织、碰撞的结果。读完后,我对“战争”这个概念的理解,又上升到了一个更为立体和人性化的层面。

评分

与其他侧重于宏大战略布局的战史不同,这本书花了不少篇幅去挖掘战役对平民,尤其是对斯大林格勒这座城市居民命运的影响。这种“自下而上”的视角补充了以往叙事中的空洞。通过那些被卷入战火的工匠、妇女和孩童的视角,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总体战”的可怕——前线的硝烟,如何直接渗透到后方的每一个角落,让生存本身成为了一种奢侈的奢望。作者似乎有意让读者体会到,在历史巨轮碾压之下,个体生命的渺小与坚韧。书中关于城市搜救队、伤兵医院运转的描述,充满了对生命力的赞颂,即使在最黑暗的日子里,人性的光芒也未曾完全熄灭。这种人文关怀的融入,让这部厚重的历史书避免了沦为冷冰冰的数据堆砌,反而有了一种直击灵魂的温度和力量,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仅是学习历史,更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人文反思。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为精妙,仿佛一位技艺高超的交响乐指挥家,在不同的乐章之间游刃有余地转换着情绪和强度。开篇的铺陈,缓慢而有力,如同德军集结的庞大军靴声,一步步逼近伏尔加河畔的希望之地。随后,随着战局的白热化,文字的密度和语速陡然加快,短促有力的句子如同机枪扫射般密集袭来,将读者直接推入混乱的核心。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后勤补给线描绘的细致入微。后勤,这个在宏大叙事中常常被简化的环节,在这里被赋予了决定性的意义。从狼狈不堪的运输队到前线部队断粮断弹的绝望,无一不体现出战略与物资的残酷耦合。这种由慢到快,再由快转为一种死寂的僵持,构成了极具张力的阅读体验。每一次转折点的描写,都充满了历史的宿命感,让人在翻页的瞬间,既期待着历史的必然走向,又为那些无数可能被改变的瞬间而扼腕叹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