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皮肤病性病并发症鉴别诊断与治疗
定价:43.00元
作者:皮先明
出版社:科技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2-01
ISBN:978750236792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对各类皮肤病、性病的诊断与治疗进行了阐述,重点讲述各种皮肤病、性病并发症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全书内容全面,包含了作者们多年的临床经验,对皮肤科临床医师提高临床实际工作水平大有裨益。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作者的学术底蕴深厚,他对皮肤病学基础理论的掌握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治疗”的板块,尤其是针对那些涉及到多学科合作的并发症时,联合治疗的整合性叙述略显薄弱。例如,当一个重症皮肤病患者同时出现急性肾损伤和严重的继发性感染,需要皮肤科、肾内科和感染科三方会诊时,这本书更多地是从皮肤病本身出发,来讨论如何调整免疫抑制剂的剂量,而对于肾功能受损后,常见抗真菌药物和抗生素的血药浓度监测、剂量调整以及相互作用的讨论,则处理得相对粗略。这种“单病种”的聚焦,虽然保证了专业性,但在现代医学越来越强调整体观的背景下,显得有些“孤立”。我期待看到更多关于不同药物在特定器官功能不全状态下的药代动力学调整的表格或图示,这对于临床的安全性至关重要。毕竟,皮肤病的并发症往往是全身系统性损伤的“警报器”,成功的治疗方案必须是全身性的、协作性的,而不是局限于皮肤科的范畴。
评分作为一名常年与临床一线打交道的皮肤科医师,我更看重的是那些能够即时转化为诊疗策略的实用信息。这本书的篇幅不薄,理论基础的铺陈显得相当扎实,对于皮肤病理生理过程的宏观描述是无可挑剔的,这无疑为初入此领域的年轻医生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地基。但我发现,在涉及“并发症的急性期管理”这个至关重要的部分,其笔墨明显不足,显得过于温和与学术化,缺乏那种面对危急重症时,需要在最短时间内做出准确判断并立即启动强力干预的紧迫感和具体操作规范。例如,在讨论严重的血管炎性并发症(如坏死性肢端皮炎或伴有内脏损害的皮肌炎)时,书中对不同级别糖皮质激素冲击疗法的剂量梯度、以及联合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或霉酚酸酯)的初始负荷剂量和维持剂量方案,描述得过于笼统,没有清晰地给出不同严重程度评分体系下的推荐起始方案。这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描述,在处理那些病情变化极快的复杂病例时,其指导价值就大打折扣了。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具有明确时间轴和风险收益比评估的“操作手册”式的章节,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阐释层面。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排版和图例质量也做了一些观察。在涉及复杂皮损或组织病理切片时,彩色图片是至关重要的辅助工具。虽然书中收录了大量的插图,但遗憾的是,很多关键的对比图片,其分辨率和色彩还原度未能达到专业医学图谱应有的水准。特别是那些用于区分不同类型炎症浸润细胞的微观照片,细节模糊不清,这使得读者无法清晰地捕捉到那些决定诊断的关键形态学特征。例如,在鉴别某些皮肌炎的特征性肌肉病理改变与单纯的局部炎症反应时,依赖图片进行初步判断的价值就被大大削弱了。此外,虽然这是一本关于鉴别诊断与治疗的参考书,但对于重要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临床试验结果(如特定生物制剂在难治性并发症中的长期疗效数据)的引用和讨论,感觉更新得不够及时。医学知识日新月异,一本优秀的参考书应是活的,能够不断吸纳最新、最可靠的证据。这本书在某些章节的引用文献停留在几年前的水平,这对于追求前沿治疗的专业人士来说,是一个明显的短板,使得它在工具书的“时效性”上打了折扣。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在医学文献中算是中规中矩,纸质感尚可,这至少保证了在查阅时的基本舒适度。但让我感到困惑的是其章节逻辑的编排,尤其是在处理“鉴别诊断”这一核心任务时,常常出现跨越性的跳转。比如,它在一个章节里详细分析了某种皮肤癌的远处转移如何模仿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表现,紧接着下一节就跳到了某种遗传代谢性疾病对皮肤屏障的长期影响。这种编排方式,使得读者在试图建立一个清晰的“症状树”——即从一个非特异性表现出发,逐步排除不同大类的可能性——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在全书范围内来回翻阅,效率不高。我个人习惯于一种更具系统性和层级感的学习路径:先确定病因的大类(感染、自身免疫、肿瘤、代谢等),再在每类内部细化鉴别点。这本书似乎更倾向于按疾病名称进行归类,而不是按临床决策路径进行组织。如果这本书的定位是服务于高强度、快节奏的临床工作者,那么这种组织架构无疑增加了信息提取的认知负荷。一个高效的临床工具书,应当是能让使用者在最短时间内,通过关键线索,迅速定位到可能的鉴别诊断列表和排除标准,而这本书的结构并未完全导向这种目标。
评分这本医学专著,我原本是抱着极大的期望去阅读的,毕竟涉及到“皮肤病性病并发症鉴别诊断与治疗”这个专业领域,按理说应该会是临床实践中的一本利器。然而,读完之后,我的感受是相当复杂的,甚至可以说,有些许的失望笼罩在我心头。我特别关注的是关于一些罕见且复杂性高的自身免疫性皮肤病与深部感染并发症的交叉论述部分,比如寻常型类天疱疮合并艰难梭菌感染的病例分析,以及系统性红斑狼疮在免疫抑制治疗下暴发出的机会性真菌感染的鉴别路径。我对书中对于皮损形态学和组织病理学鉴别点进行深入挖掘的期望很高,期望能看到那些教科书上寥寥数语带过,但在实际工作中足以让人挠头的细微差别,例如如何快速区分早期结节病变与某些淋巴瘤的皮损初期表现。然而,这些期待中的深度论述,在全书中仿佛只是点到为止,缺乏那种外科医生剖开组织层层深入的细致感,更像是一份详尽的指南性目录,列举了“有哪些需要鉴别”,却在“如何鉴别”的关键环节处理得过于保守和概括。特别是对于某些依赖于前沿分子生物学检测手段才能确诊的并发症,书中引用的数据和方法似乎略显滞后,未能充分体现近几年该领域内诊断技术的突破性进展。总的来说,它在构建一个知识框架上是合格的,但在提供解决临床困境的“独家秘籍”方面,我未能找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