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国为何不会统治世界 | 作者 | 孔诰烽(Ho-fung Hung) |
| 定价 | 48.00元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 ISBN | 9787508665870 | 出版日期 | 2016-10-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崛起正在试图改变现有的全球秩序。然而,如同许多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现在置身于一种以自由贸易和美国控制为特点的全球秩序中。作者孔诰烽通过历史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的前沿分析,详尽地论述了各种利益竞争和经济现实,从而缓解了所谓的正在阻碍整个全球南部增长的“中国霸权梦”这一论调。 孔诰烽还在书中重点讨论了四个常识性的概念错误:中国作为另外一种经济增长模式将会破坏正统观念;中国强烈地改变了东方和西方的权利关系;中国有能力替代美国成为全球霸权;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发展将能恢复全世界的财富。 本书提出中国的发展需要依靠现有的国际秩序,中国精英们的利益也在维系这些联系。未来中国虽然在观念上会变得更加坚定和自信,但在能力上仍然显得有限。 |
| 作者简介 | |
| 孔诰烽(Ho-fung Hung),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社会学副教授,主要研究国际政治经济、公民抗议和民族主义。 著有《中国特色的抗议:明清时期的、骚乱与请愿》和《浮夸中华﹕大国雄起与香港主体的前世今生》,编有《中国和世界资本主义的转型》。 曾在《美国社会学期刊》《发展与变化》《新左派评论》《国际政治经济评论》《亚洲调查》等多家学术期刊发表论文。 他获得过美国社会学协会颁发的五项著作奖,他有关全球经济危机与中国出口导向发展的研究,被翻译成六国语言发表,并获苏黎世世界社会基金会论文奖。 |
| 目录 | |
| 目录 前言 引言“中国热” 部分资本主义在中国的起源 章资本主义诞生之前的商业市场(1650~1850年) 第2章中国的原始积累时期(1850~1980年) 第3章资本的繁荣(1980~2008年) 第二部分中国崛起的全球效应 第4章中国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带动效应 第5章“后美国”世界的形成 第6章全球危机 “中国热”之后 中国政治和经济发展大事记 注释 参考文献 |
| 编辑推荐 | |
| 在中国快速发展日益引起西方国家重视和警惕的背景下,本书着重分析了对“中国热”的常见误解,客观地评价了“中国热”对世界的积极影响和价值,从某种程度上是对“中国威胁论”的一种否定。 同时介绍了中国崛起对南半球国家的影响,对旧有的政治经济秩序的冲击,以及崛起背后的问题,较为客观地阐述了中国不会统治世界的缘由就是自身实力有所局限,以及中国对现有世界秩序的依赖和维护。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充满挑战性的,因为它迫使你不断地与自己固有的认知进行辩论。作者似乎有一种“反直觉”的叙事天赋,当你以为他要转向某个主流观点时,他总能用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侧面证据将其推翻。特别是关于内部治理成本与外部扩张意愿之间的动态平衡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它没有回避内部的矛盾和张力,而是将这些视为系统运作的一部分,而不是简单的“缺陷”。我感觉作者像是坐在一个高高的瞭望塔上,俯瞰着历史的长河,对人类文明的周期性律动有着一种近乎宿命论的理解,但这种宿命论并非消极的,而是充满了一种对现实的深刻敬畏。对于热衷于国际关系理论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效的清醒剂。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并不在于它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结论,而在于它系统性地拆解了“中心”与“边缘”的概念。作者对全球化进程中非对称信息流动的描绘,极其到位,它展示了如何通过文化和标准的制定权来实现一种更为高级的控制形式。阅读过程中,我几次停下来,翻查了作者引用的那些冷门的历史文献,每一次回溯都印证了作者论点的小心翼翼和深思熟虑。书中关于“身份政治”在国际竞争中的角色分析,尤其值得称道,它跳出了狭隘的民族主义叙事,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全球意识形态竞争的框架下进行考察。这使得全书的基调显得尤为超脱和高远,完全避免了当下评论中常见的急躁与情绪化。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没有用那种“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思维来处理国际事务。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可能性管理”的哲学著作。作者对“软力量”的定义,远比我们通常理解的文化输出要丰富和复杂,它包含了法律框架的嵌入、教育标准的输出,甚至是对“时间感”的塑造。书中关于历史机遇窗口期的论述,那种转瞬即逝、稍纵即逝的紧迫感,让人感到一丝寒意。它让我们明白,成为世界的主导者,需要的不仅是资源和意志,更需要一种罕见的、历史给予的“时间窗口”,而这个窗口一旦关闭,后续的努力成本将呈指数级上升。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绵长而回味的,它让你在合上书页后,仍旧能感受到思想的惯性在持续运转。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与其说是学术著作,不如说是一篇精妙的散文,夹杂着历史学家的厚重和经济学家的精确。开篇对于“何为统治”的定义就颇具启发性,它将传统的军事或经济霸权概念,提升到了“范式确立者”的高度。我常常在阅读时想象作者在案头堆满了来自不同文明和时代的典籍,然后他耐心地将这些看似不相关的碎片拼凑起来,形成了一幅既宏大又充满个人洞察的图景。其中关于技术创新路径依赖的分析尤为精彩,它揭示了历史惯性是如何微妙地影响未来走向的,那种“结构性锁定”的概念,让人对未来十年的科技竞赛有了更深一层的忧虑与期待。它不是在预测,而是在推演各种可能性的边界条件,非常引人入胜。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极其独特,它没有落入那种宏大叙事或者简单的“衰落论”陷阱,而是深入剖析了驱动一个国家走向全球主导地位的复杂变量,并对照现实进行了精妙的解构。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中国特色”问题时的那种克制与犀利,它不是一味地赞颂或贬低,而是像一个冷静的外科医生,用解剖刀精准地分离出结构性的制约因素。尤其是在谈及文化软实力与制度适应性时,作者的论证逻辑链条非常扎实,引用了大量跨学科的研究成果,让人不得不承认,现代世界格局的塑造权,远比想象中更加分散和难以集中。读完后,你不会得到一个斩钉截铁的“是”或“否”,而是会建立起一套全新的分析框架,去审视当前所有的地缘政治动态。这是一种思维方式上的升级,远超一般时政评论的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