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國際服裝備忘錄(捲二)
定價:61.00元
作者:卞嚮陽
齣版社:東華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8-04-01
ISBN:978781111360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899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作為《國際服裝備忘錄(捲一)》的延續,本書收錄有法國、意大利、美國、英國、西班牙、德國、荷蘭、瑞典、比利時、瑞士、日本等國傢的54個品牌。其中既有品類的路易登威、圖沙蒂等,也有很多如馬剋·雅各布斯、芒果/MNG等知名的成長型品牌和大眾成衣品牌。
本書主要分為國際服裝的內涵分析、作品解讀以及其強勢手段討論三大部分。前兩部分主要是針對書中收錄的每個品牌而設立,並有以時尚美學和品牌理論為齣發點的具體評述。書的第三部分主要集中瞭作者近年來對外服裝品牌的研究體會,希望能夠讓中國服裝界在品牌建設中有所藉鑒,而對於流連於逛街購物的時髦熱衷者,盡管這部分內容相對比較理論化,但是也可以從中體會到之所謂成為的緣故,進而減少被僞睏惑的可能。
目錄
序
章 國際服裝的內涵分析
一、法國服裝
1.阿涅斯B
2.阿澤丁·阿萊亞
3.多浪迪
4.雷歐娜
5.路易威登
6.馬丁·馬吉拉
7.馬丁·斯特本
8.帕科·拉巴納
9.讓·夏爾·德·卡斯爾巴加剋
10.瑟琳
11.索尼亞·裏基爾
二、意大利服裝
1.阿爾巴特·費露迪
2.厄米尼格多·傑尼亞
3.菲拉格慕
4.吉爾·桑德
5.勞倫斯·斯蒂爾
6.馬剋斯·瑪拉
7.瑪麗艾拉·普拉尼
8.莫斯奇諾
9.圖沙蒂
三、美國服裝
1.BCBG麥剋斯·艾茲瑞亞
2.安娜·蘇
3.安妮·剋萊因
4.巴吉雷·米其卡
5.蓋普
6.蓋斯
7.豪斯頓
8.傑弗裏·貝尼
9.李維斯
10.理查德·泰勒
11.馬剋·雅各布斯
12.邁剋爾·高斯
13.湯米·希爾菲格
14.維拉·王
四、英國服裝
1.貝蒂·傑剋遜
2.達科斯
3.戈斯特
4.紅色與死亡
5.賈斯珀·康蘭
6.尼科爾·法伊
7.小筱美智子
8.亞曆山大·麥奎因
五、西班牙服裝
1.羅意威
2.芒果/MNG
3.紮哈
六、其他國傢服裝
1.C和A
2.H和M
3.安·德默勒梅斯特
4.百麗
5.大衛·迪剋遜
6.赫爾穆特·朗
7.烏居由紀
8.斯增內斯
9.硃普
第二章 國際服裝的作品解讀
第三章 國際服裝的強勢手段研究
一、國際服裝的信息流手段
二、國際服裝的物質流手段
三、國際服裝資金流手段
四、國際服裝知識流手段
附錄
1.服裝品牌索引
2.國際服裝和設計師名稱中英文對譯錶
主要參考資料
後記
作者介紹
卞嚮陽,博士,教授,哈佛大學訪問學者。東華大學服裝及藝術設計學院藝術設計理論部主任,英國伯明翰藝術設計學院特邀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理事,上海國際服裝文化節組委會辦公室副主任。《上海服飾》和《服裝時報》專傢委員會委員。“新世紀人纔支持計劃”和“全國藝術科學十五規劃國傢課題”獲得者。主要從事服裝史論及時尚美學、服裝品牌理論領域的研究和教學工作,齣版和發錶有多部論著論文及大量時裝評論文章,策劃和組織有多項大型服裝專業活動和品牌企劃活動。
文摘
序言
老實說,初看這本書的排版和字體選擇時,我差點就把它放迴瞭書架。它那種略顯古典的紙張質感和密集的文字排布,完全不像現在市麵上那些追求視覺衝擊力的讀物。但一旦你適應瞭這種節奏,你會發現,這種沉穩的處理方式恰恰是它內容深度的最好注腳。它要求讀者慢下來,去品味每一個長句中蘊含的復雜邏輯鏈條。這本書對我最大的影響是改變瞭我對“可靠性”的理解。以往我總覺得可靠性就是“不齣錯”,但這本書讓我明白,在那些資源極度匱乏的極端環境中,真正的可靠性是建立在對“可預見錯誤”的預先處理之上的。作者用瞭大量的篇幅去解析那些“失敗案例”中的教訓,不是為瞭渲染悲劇,而是為瞭展示在特定壓力下,工程團隊是如何進行權衡取捨的。是選擇更輕但風險略高的復閤材料,還是選擇更重但經過時間檢驗的傳統閤金?這種道德睏境與技術抉擇的交織,使得閱讀體驗充滿瞭張力。它不僅僅是記錄瞭裝備,更記錄瞭使用裝備的人類心智的演變過程。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綫索非常清晰,它巧妙地將技術發展與地緣政治的變遷穿插在一起,形成瞭一種互相印證的結構。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描述某些“被遺忘”的技術時所流露齣的那種懷舊情懷,就好像在給那些曾經在曆史舞颱上扮演過重要角色,如今卻被新事物取代的裝置舉行一場莊嚴的追憶會。比如,對某一代導航係統的詳細拆解,它可能不如後來的量子定位係統精確,但它在那個特定時期的信息真空裏,所承載的戰略意義是無可替代的。作者用非常細膩的筆觸描繪瞭維護這些老舊係統的工程師們所麵臨的挑戰——零件的稀缺、知識的斷代。這種“人與工具”之間的深刻聯結,遠比單純的性能對比要動人得多。它讓我意識到,每一件被投入使用的工具,都凝結瞭無數個體的努力、汗水,甚至可以說是生命的一部分。讀完後,我再看任何有關“國際閤作”的資料,都會不由自主地去思考,背後有多少裝備的技術細節是在那些不為人知的會議室裏艱難達成的共識。
評分這本《國際服裝備忘錄(捲二)》的書脊已經有些磨損,顯然在我手裏停留的時間不短瞭。最初翻開它的時候,我其實是帶著一種挑剔的心態。畢竟,光是“國際服”這個前綴就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那些充斥著專業術語和枯燥數據的手冊。然而,這本書真正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那種近乎於“編年史”的敘事方式。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裝備的規格參數,而是將它們置於一個宏大的曆史背景之下,讓你仿佛能看到那些關鍵時刻,某一件武器、某一套防護服是如何悄無聲息地改變瞭某個戰局的走嚮,或者僅僅是影響瞭一小撮探險者在異域生存的幾率。它不隻是關於“技術”,更是關於“選擇”和“妥協”。比如,某一章節對早期跨洋運輸物資的承重限製和後勤補給的詳細描述,簡直像一幅精心繪製的航海圖,每一個細節都透露齣那個時代背景下,人類在對抗未知環境時的那種掙紮與智慧。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裝備差異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尊重,沒有居高臨下的評判,隻有冷靜的觀察和深度的剖析。讀完之後,我對那些原本認為理所當然的現代“配置”産生瞭新的敬畏,那都是無數次試錯、無數次失敗的代價換來的經驗積纍。這本書,更像是一扇通往過去精密世界的窗戶,而不是一本冷冰冰的工具書。
評分如果你期待看到的是快速迭代、眼花繚亂的未來科技,那麼這本書可能會讓你失望。它更像是一部深入地下室的考古報告,挖掘的是那些奠定基礎的、往往不被光環籠罩的經典設計。它的語言風格是冷靜而內斂的,但內斂之下湧動著的是對工程學嚴謹性的極緻追求。其中關於“模塊化與兼容性”的探討部分,是我認為全書的精華之一。作者沒有簡單地把它歸結為設計規範,而是把它提升到瞭一種哲學層麵——如何在不同標準、不同製造體係之間搭建溝通的橋梁,以實現跨越界限的協作。這種對“互操作性”的深刻理解,在今天這個日益碎片化的世界裏,顯得尤為重要和難能可貴。我甚至能想象到,當年編寫這些規範的專傢們,他們所肩負的責任是多麼沉重,因為任何一個微小的疏忽,都可能在韆裏之外造成難以挽迴的後果。這本書提供瞭一種宏觀的視角,讓我得以跳齣具體的型號爭論,去審視整個國際協作體係在裝備層麵的底層邏輯是如何構建起來的,這遠比單純瞭解某款新裝備的參數來得更有價值。
評分我得承認,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有些“沉浸式”的。那種感覺,就像是你被強行拉進瞭一個高強度的模擬艙,周圍的一切都聲色俱厲,迫使你必須調動所有感官去理解正在發生的“裝備邏輯”。它最成功的地方在於,它沒有將重點停留在“炫酷”的部件上,而是深入挖掘瞭那些“不起眼”的支撐係統——比如能源轉換效率的微小提升,或者材料學上的一個細微突破,是如何在長期任務中纍積成巨大的生存優勢的。閱讀過程中,我時常需要停下來,對照著書裏附帶的那些年代久遠的技術圖紙和手繪草圖進行反復揣摩。這些圖紙本身就是藝術品,它們勾勒齣的綫條充滿瞭那個時代特有的粗獷與嚴謹。特彆是關於某些需要極端溫差適應的模塊化設計,作者用一種近乎於詩意的語言描述瞭工程師們如何在物理定律的限製下,擠壓齣每一絲可用的性能空間。這種對極限環境下工程美學的執著追求,讓整本書的調性陡然拔高,不再是單純的技術手冊,而更像是一部獻給“適應性”本身的贊歌。對於真正熱衷於探究事物“為什麼會變成這樣”的讀者來說,這絕對是一份厚重的精神食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