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国际服装备忘录(卷二)
定价:61.00元
作者:卞向阳
出版社:东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4-01
ISBN:978781111360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89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作为《国际服装备忘录(卷一)》的延续,本书收录有法国、意大利、美国、英国、西班牙、德国、荷兰、瑞典、比利时、瑞士、日本等国家的54个品牌。其中既有品类的路易登威、图沙蒂等,也有很多如马克·雅各布斯、芒果/MNG等知名的成长型品牌和大众成衣品牌。
本书主要分为国际服装的内涵分析、作品解读以及其强势手段讨论三大部分。前两部分主要是针对书中收录的每个品牌而设立,并有以时尚美学和品牌理论为出发点的具体评述。书的第三部分主要集中了作者近年来对外服装品牌的研究体会,希望能够让中国服装界在品牌建设中有所借鉴,而对于流连于逛街购物的时髦热衷者,尽管这部分内容相对比较理论化,但是也可以从中体会到之所谓成为的缘故,进而减少被伪困惑的可能。
目录
序
章 国际服装的内涵分析
一、法国服装
1.阿涅斯B
2.阿泽丁·阿莱亚
3.多浪迪
4.雷欧娜
5.路易威登
6.马丁·马吉拉
7.马丁·斯特本
8.帕科·拉巴纳
9.让·夏尔·德·卡斯尔巴加克
10.瑟琳
11.索尼亚·里基尔
二、意大利服装
1.阿尔巴特·费露迪
2.厄米尼格多·杰尼亚
3.菲拉格慕
4.吉尔·桑德
5.劳伦斯·斯蒂尔
6.马克斯·玛拉
7.玛丽艾拉·普拉尼
8.莫斯奇诺
9.图沙蒂
三、美国服装
1.BCBG麦克斯·艾兹瑞亚
2.安娜·苏
3.安妮·克莱因
4.巴吉雷·米其卡
5.盖普
6.盖斯
7.豪斯顿
8.杰弗里·贝尼
9.李维斯
10.理查德·泰勒
11.马克·雅各布斯
12.迈克尔·高斯
13.汤米·希尔菲格
14.维拉·王
四、英国服装
1.贝蒂·杰克逊
2.达科斯
3.戈斯特
4.红色与死亡
5.贾斯珀·康兰
6.尼科尔·法伊
7.小筱美智子
8.亚历山大·麦奎因
五、西班牙服装
1.罗意威
2.芒果/MNG
3.扎哈
六、其他国家服装
1.C和A
2.H和M
3.安·德默勒梅斯特
4.百丽
5.大卫·迪克逊
6.赫尔穆特·朗
7.乌居由纪
8.斯增内斯
9.朱普
第二章 国际服装的作品解读
第三章 国际服装的强势手段研究
一、国际服装的信息流手段
二、国际服装的物质流手段
三、国际服装资金流手段
四、国际服装知识流手段
附录
1.服装品牌索引
2.国际服装和设计师名称中英文对译表
主要参考资料
后记
作者介绍
卞向阳,博士,教授,哈佛大学访问学者。东华大学服装及艺术设计学院艺术设计理论部主任,英国伯明翰艺术设计学院特邀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理事,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上海服饰》和《服装时报》专家委员会委员。“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和“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国家课题”获得者。主要从事服装史论及时尚美学、服装品牌理论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出版和发表有多部论著论文及大量时装评论文章,策划和组织有多项大型服装专业活动和品牌企划活动。
文摘
序言
我得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有些“沉浸式”的。那种感觉,就像是你被强行拉进了一个高强度的模拟舱,周围的一切都声色俱厉,迫使你必须调动所有感官去理解正在发生的“装备逻辑”。它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将重点停留在“炫酷”的部件上,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不起眼”的支撑系统——比如能源转换效率的微小提升,或者材料学上的一个细微突破,是如何在长期任务中累积成巨大的生存优势的。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对照着书里附带的那些年代久远的技术图纸和手绘草图进行反复揣摩。这些图纸本身就是艺术品,它们勾勒出的线条充满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粗犷与严谨。特别是关于某些需要极端温差适应的模块化设计,作者用一种近乎于诗意的语言描述了工程师们如何在物理定律的限制下,挤压出每一丝可用的性能空间。这种对极限环境下工程美学的执着追求,让整本书的调性陡然拔高,不再是单纯的技术手册,而更像是一部献给“适应性”本身的赞歌。对于真正热衷于探究事物“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份厚重的精神食粮。
评分这本《国际服装备忘录(卷二)》的书脊已经有些磨损,显然在我手里停留的时间不短了。最初翻开它的时候,我其实是带着一种挑剔的心态。毕竟,光是“国际服”这个前缀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些充斥着专业术语和枯燥数据的手册。然而,这本书真正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那种近乎于“编年史”的叙事方式。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装备的规格参数,而是将它们置于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下,让你仿佛能看到那些关键时刻,某一件武器、某一套防护服是如何悄无声息地改变了某个战局的走向,或者仅仅是影响了一小撮探险者在异域生存的几率。它不只是关于“技术”,更是关于“选择”和“妥协”。比如,某一章节对早期跨洋运输物资的承重限制和后勤补给的详细描述,简直像一幅精心绘制的航海图,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那个时代背景下,人类在对抗未知环境时的那种挣扎与智慧。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装备差异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尊重,没有居高临下的评判,只有冷静的观察和深度的剖析。读完之后,我对那些原本认为理所当然的现代“配置”产生了新的敬畏,那都是无数次试错、无数次失败的代价换来的经验积累。这本书,更像是一扇通往过去精密世界的窗户,而不是一本冷冰冰的工具书。
评分老实说,初看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时,我差点就把它放回了书架。它那种略显古典的纸张质感和密集的文字排布,完全不像现在市面上那些追求视觉冲击力的读物。但一旦你适应了这种节奏,你会发现,这种沉稳的处理方式恰恰是它内容深度的最好注脚。它要求读者慢下来,去品味每一个长句中蕴含的复杂逻辑链条。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影响是改变了我对“可靠性”的理解。以往我总觉得可靠性就是“不出错”,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在那些资源极度匮乏的极端环境中,真正的可靠性是建立在对“可预见错误”的预先处理之上的。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去解析那些“失败案例”中的教训,不是为了渲染悲剧,而是为了展示在特定压力下,工程团队是如何进行权衡取舍的。是选择更轻但风险略高的复合材料,还是选择更重但经过时间检验的传统合金?这种道德困境与技术抉择的交织,使得阅读体验充满了张力。它不仅仅是记录了装备,更记录了使用装备的人类心智的演变过程。
评分如果你期待看到的是快速迭代、眼花缭乱的未来科技,那么这本书可能会让你失望。它更像是一部深入地下室的考古报告,挖掘的是那些奠定基础的、往往不被光环笼罩的经典设计。它的语言风格是冷静而内敛的,但内敛之下涌动着的是对工程学严谨性的极致追求。其中关于“模块化与兼容性”的探讨部分,是我认为全书的精华之一。作者没有简单地把它归结为设计规范,而是把它提升到了一种哲学层面——如何在不同标准、不同制造体系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以实现跨越界限的协作。这种对“互操作性”的深刻理解,在今天这个日益碎片化的世界里,显得尤为重要和难能可贵。我甚至能想象到,当年编写这些规范的专家们,他们所肩负的责任是多么沉重,因为任何一个微小的疏忽,都可能在千里之外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宏观的视角,让我得以跳出具体的型号争论,去审视整个国际协作体系在装备层面的底层逻辑是如何构建起来的,这远比单纯了解某款新装备的参数来得更有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线索非常清晰,它巧妙地将技术发展与地缘政治的变迁穿插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互相印证的结构。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某些“被遗忘”的技术时所流露出的那种怀旧情怀,就好像在给那些曾经在历史舞台上扮演过重要角色,如今却被新事物取代的装置举行一场庄严的追忆会。比如,对某一代导航系统的详细拆解,它可能不如后来的量子定位系统精确,但它在那个特定时期的信息真空里,所承载的战略意义是无可替代的。作者用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维护这些老旧系统的工程师们所面临的挑战——零件的稀缺、知识的断代。这种“人与工具”之间的深刻联结,远比单纯的性能对比要动人得多。它让我意识到,每一件被投入使用的工具,都凝结了无数个体的努力、汗水,甚至可以说是生命的一部分。读完后,我再看任何有关“国际合作”的资料,都会不由自主地去思考,背后有多少装备的技术细节是在那些不为人知的会议室里艰难达成的共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